沒有,導致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是819事變。

根本原因是斯大林體制的僵化導致經濟衰退,斯大林體制本質上不適應和平年代的需要,是蘇聯應對帝國主義和法西斯入侵威脅的產物。在二次大戰中證明自己的斯大林體制並未能夠在半個世紀的東西對抗中體現出最終的優越性。

內部原因: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沒有能夠從根本上改變斯大林體制,改革未能扭轉蘇聯的經濟頹勢,對斯大林的否定反而造成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分裂,導致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實力對比的失衡。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經濟改革沒有起到明顯作用,政治上又沒有從根本上扭轉蘇共的官僚性,導致像戈爾巴喬夫這類分子一旦掌權,沒有有效的方式解除其權力,最終被葉利欽機會主義分子利用。

說一個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回答

@姜波 的答案有一個基本錯誤:切爾諾貝利事故發生在1986年,而「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是在1988年提出的,解除報禁更是在1990年。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是在(1986年提出的「加速戰略」)經濟領域失敗以後,才轉向政治改革的。並非「戈氏面對蘇聯的政治、經濟、外交窘境喊出『人類利益高於一切』的口號」。而姜波所說的「解除報禁」發生在1990年。這兩件事怎麼能在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事件中產生矛盾呢?姜波在答案中說,蘇聯在切爾諾貝利事故中的表現,體現出了戈爾巴喬夫改革的「虛偽」......

有點暴露真實水平了呀。

戈爾巴喬夫改革在前幾年的重點工作,是用經濟手段代替行政手段幹預經濟,但最終卻導致了更深的經濟危機。最終,戈式改革放棄了公有制經濟的領導地位,導致公有制資產開始被瓜分,寡頭誕生。經濟改革失敗後,改革的重點放在了政治上(這為經濟改革的失敗製造了合法性):用「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代替科學社會主義,放棄以共產主義為全黨的最高奮鬥目標,否定了馬列主義;提出了「民主化」和公開性,縱容自由化思想,黨沒有在媒體上同這些思想相論辯;在改革的倒數第二年年推行多黨制,以議會制度代替蘇維埃制度,瓦解了無產階級專政;經濟上提倡私有制,導致工人階級喪失主人翁地位,寡頭開始出現;軍事上推行「非黨化」,黨喪失了對軍隊的領導;一系列直接動搖了蘇共的權威和地位,導致政局不穩,經濟混亂,思想上民族主義思潮湧動,分裂運動愈演愈烈,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外部原因是由於美國等西方國家不斷地在外交、軍事、經濟上對蘇東陣營進行打壓,蘇聯自身家長作風橫行,蘇聯和蘇共同兄弟國家及黨派又沒有建立起平等互信的良好關係,導致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發生分裂,難以形成合力同帝國主義對抗,最終寡不敵眾。

切爾諾貝利事件沒有在蘇聯解體中扮演什麼重要作用。

蘇聯解體原因是高考必考知識點哦!


瀉藥:以前有看過《搶救切爾諾貝利》這部記錄片,上面的說法是切爾諾貝利事件間接造成了之後的蘇聯解體,或為日後蘇聯解體的某種預兆:第一個原因當然是蘇聯為此背上了巨大的經濟負擔,記錄片上說蘇聯在切爾諾貝利花費超過150億盧布,當時的匯率是一盧布兌換一美元,百度百科的說法是「共損失大概兩千億美元(已計算通貨膨脹),是近代歷史中代價最「昂貴」的災難事件。」其後蘇聯又經歷了油價下跌,進一步加劇了經濟危機。同時此次事件也促使了前蘇聯政府的資訊趨向透明化,這也為戈爾巴喬夫的之後的一系列改革拉開了序幕。


結論:切爾諾貝利間接導致了蘇聯走向解體。

20世紀80年代中期對於蘇聯來說是一個歷史轉折期。戈爾巴喬夫擔任蘇共總書記不久,面對死氣沉沉的政治局面、停滯不前的經濟狀況、舉步維艱的外交格局,他決定突破前人大搞「改革」,其中他喊出了十分響亮的口號:「公開性」、「民主化」、「人類利益高於一切」、「新思維」,放開報禁等等。然而他的這些口號體現在切爾諾貝利核事故處理過程中卻處處充滿矛盾。隨後暴露出戈氏改革在方向上已經逐漸走上了不歸路,葬送蘇聯只是時間問題。

首先,蘇聯政府未能充分評估和認識核電站的安全問題,一些技術缺陷和管理紕漏帶到了電站設計、建設與管理中,這是導致發生重大核電事故的根本原因,政府對國民的安全責任缺失不能不引起民眾對政府的普遍不滿。據外國學者統計,對於切爾諾貝利事故原因的解釋大概有110種之多,但是比較公認的主要有兩種,即「操作失誤說」和「結構問題說」,但是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都暴露出蘇聯政府在覈安全問題認識上的嚴重不足。

其次,蘇聯政府沒有充分認識到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嚴重性,在事故發生初期未能採取果斷措施,未能把核事故的相關信息及時向本國人民公佈,人為導致事故損失擴大,這與戈氏倡導的「公開性」、「人道主義」等口號完全相矛盾。據權威材料顯示,事故發生後首批進入電站進行搶救作業的人員事先並不瞭解核輻射的嚴重後果,他們中的一些人長時間暴露在高劑量的核輻射中,有的人短期內直接致死;而電站周邊居民接到政府強行遷移通知時離事故發生已經超過48小時。

其三,蘇聯政府在事故初期向世界隱瞞了真相,使自己在道義上不是處於被同情地位,而是遭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譴責,這不僅損害了蘇聯國家形象,而且使蘇聯在外交上陷入了被動的不利地位。重大核事故不同於一般性災難,它具有很強的傳播性,向國際社會隱瞞真相無異於對別國人民健康的不尊重,必然使自己陷於不義境地,這與「人類利益高於一切」豈不相悖?東歐各國在短短几年後就紛紛改旗易幟,拋棄蘇聯陣營,是對蘇聯「人類利益高於一切」的最大反諷。

應該說,蘇聯政府對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失當處理刺激並支持了戈氏理論,即戈爾巴喬夫要通過更加「公開性」、「人道主義」、「民主化」、「人類利益高於一切」來解決蘇聯存在的種種弊端,以消除類似切爾諾貝利事故的根源。從此在蘇聯社會廣泛激發了對這些超越階級、超越國家、超越價值觀、超越冷戰時期國際現實的口號的響應與呼聲。與熱核反應一樣,蘇聯逐步陷入政治鬥爭的「鏈式反應」,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隨著政治鬥爭的「白熱化」,戈爾巴喬夫逐漸失去了對局勢的掌控。於是8.19政變發生後,蘇聯解體已經在所難免。


沒有直接關係。

美國的三里島事故也一樣鬧的不小,導致美國三十多年建不了核電。

切爾諾貝利被西方炒作的多一些所以大家熟知。

直接關係還是最後一代蘇共領導人比較弱。地圖腦袋前,連死三個大佬,政治局怕了趕緊選個年輕人上來,結果直接害死自己。


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的時候,戈爾巴喬夫才執政一年多。

在此之前,從1982年到1985年,蘇聯4年間舉辦了三次國葬: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去世,終年75歲。接替他的是尤里·弗拉基米羅維奇·安德羅波夫,在位15個月後,1984年2月去世,終年69歲。接替安德羅波夫的是康斯坦丁·烏斯季諾維奇·契爾年科,在位13個月後,1985年3月10日去世,終年73歲。

戈爾巴喬夫接手的是一個僵化鏽蝕的蘇聯。上臺後,戈爾巴喬夫試圖改變這種僵化的體制,甚至鼓勵討論以前的一些禁忌話題,其中就涉及環境問題。

而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把蘇聯社會討論和公眾參與提升到一個全新的水平。當時的蘇聯出現了一種新現象:綠色運動。尤其在受核事故影響最嚴重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這些活動力量空前壯大。

這些活動的領導者並非蘇聯的官僚,而是作家、學生、醫生和科學家。人們無法原諒蘇聯當局就輻射量的謊言、混亂的健康建議和他們的政治冷漠。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災難發生幾個小時後,石墨芯還在燃燒,但蘇聯能源部副部長阿列克謝·馬庫欣就在給蘇共中央祕密發出的「緊急報告」中說,工作人員正在處理現場,沒有疏散附近城市人口的必要

反應堆裏的石墨塊,還能看到控制棒的孔道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核災難發生後,當局拒絕取消在基輔舉行勞動節集會遊行,並要求把孩子們帶到街頭,表明基輔是安全的。但是當人們後來瞭解到,一些黨內精英的孩子已經坐飛機離開了基輔。

核事故不僅僅是一次技術性的災難,它暴露了蘇聯這個腐敗、失敗的體製出現的癥狀。

在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抗議活動中,獨立運動也發展壯大起來。蘇聯在阿富汗的軍事幹涉、計劃經濟的災難性失敗導致糧倉烏克蘭的糧食短缺,加重了蘇聯體制的壓力。

三年後,當戈爾巴喬夫和妻子視察覈災難發生地時,這次事故已經動搖了人們對他改革蘇聯體制的信心。


相關回答:

蘇聯人民對核武末日有沒有精神恐懼??

www.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