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中描写的女人大多是年轻貌美而又淫荡风骚,唯有一个孟玉楼(西门庆的第三房小妾),书中写她不但不是淫妇,而且很有主见,有头脑,她一直利用有限的资本为自己探寻通往幸福婚姻的道路,事实上,她也确实做到了——西门庆死后,改嫁给了李衙内,夫妻情投意合,婚姻完满。

胡兰成在写《民国女子》一书时,写到张爱玲一文时,要找个词语描摹张爱玲坐姿,绞尽脑汁不得,遂问张爱玲,张爱玲说《金瓶梅》中孟玉楼的两句就很好「行过处花香细生,坐下时嫣然百媚」,是个十足淡雅端淑的美人。张爱玲是熟读过《金瓶梅》的,她用这个句子来夸奖自己,玩笑中带著自赏意味,也足以说明,对孟玉楼这个人物,她是肯定的。

孟玉楼刚出场时,布贩子丈夫就已经死了,留下一笔可观的财产和一个未成年的弟弟。作为一个年轻的寡妇,又没有孩子,家族亲戚们自然要觊觎那些财产,孟玉楼想要保住属于自己的东西,只有嫁一个强悍的角色,才能在改嫁时带走财产。这时,西门庆上门提亲来了。

但是,这是一场带有欺骗意味的婚姻。

西门庆第一次见到孟玉楼时,开口是说自己的正妻陈氏死了一年多,要娶她过去管理家务事,孟玉楼误以为自己嫁过去就是正牌娘子,及至轿子抬进西门庆家时,发现不但已有正妻吴月娘,还有二房小妾李娇儿,她只能排行老三。(在未嫁之前张四舅已提醒过她)面对此种境遇,如果是潘金莲,她一定会纠缠不休并以此挟制西门庆索要宠爱,但是孟玉楼选择了沉默忍耐,理性地后退了一步。张竹坡点评她是个「乖人」,乖觉,乖巧。乖人孟玉楼最懂得抓住机遇,最擅长捕捉幸福。因为在此时,她认为嫁给西门庆是幸福的。

而这个时间段的西门庆,正跟潘金莲打得火热,为什么又会如此匆忙地把孟玉楼娶进门呢?钱财,因为孟玉楼的钱财。也许有人忍不住要问:「西门庆不是很有钱吗?怎么还会在乎孟玉楼的钱财?」事实上,《金瓶梅》一开始提到西门庆财产是,虽然说他继承了父亲的生药铺,豪宅,家中呼奴唤婢,但最后的结论却是「虽不算的十分富贵,却也是清河县中一个殷实人家」。这样看来,西门庆充其量也只能算比普通人家好一点的小富家庭。在西门庆的家里,已经娶了的二房李娇儿,死去的三房卓丢儿(早死了),全来自勾栏瓦舍,虽然有点姿色,但对他的事业,对财富的积累却一点帮助都没有。但是,当他把女儿嫁给了陈家之后,发现原来结婚也可以当成事业来经营,所以他迫不及待的,明媒正娶了孟玉楼。至于潘金莲,没钱没分量,只是比较热衷床上运动,此时,西门庆更热衷娶老婆发家致富,所以,他把潘金莲丢下,忙著娶这位手里「少说也有上千两银子东西」的布商遗孀孟玉楼。

孟玉楼嫁进了西门庆家,不久之后,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等逐一聚拢到西门庆身边,花团锦簇,莺莺燕燕,喧闹非凡。在这些热闹繁华富贵的背后,残酷的家庭妻妾争宠也开始了。可是,此时的孟玉楼却没有媚惑西门庆,她不争宠,做个「自了汉」,仿佛成了一个局外人。

孟玉楼为什么不争宠?难道她没有资本争宠吗?是她长得不漂亮,可是当初薛嫂向西门庆介绍孟玉楼长相时是这样说的:

娘子今年不上二十五六岁(孟玉楼其实已经三十岁了),生的长挑身材,一表人物,打扮起来就是个灯人儿。风流俊俏,百伶百俐,当家立纪、针指女工、双陆棋子不消说……又会弹一手好月琴。大官人若见了,管情一箭就上垛。

由此可见,孟玉楼「嫣然百媚」一点不假,更何况她手里还有钱,婚后还掌管著家里的财务,可利用的机会有的是,但是她不愿意如此,她有一种商人的理智与冷静,不会像潘金莲那样,为了情欲毫无节制和理智,况且她从一开始或许就已经明白,西门庆的感情靠不住,争斗也无意义。

这是一种骨子里的冷漠,或者说通透(这点跟张爱玲很像),正是这种通透,让她待人接物温和大气,在洞察人情的同时,给人善意,所以她成了西门庆家里几乎所有人都能接受的人。

孟玉楼不屑于以妖媚之态来讨好西门庆,很快,西门庆也对她冷漠下来,孟玉楼偶尔也含酸失望,但并不悲观,也不胡来,处之坦然,巧妙地在众人之间周旋,等待时机。

机会终于来了。

西门庆死后,家里的妻妾死的死,卖的卖,逃的逃,一片凋零。此时的孟玉楼也处于迷茫之中——丈夫又死了,又没儿子,吴月娘也不是那心胸宽阔之人,下半生怎么活?这时,李衙内出现了。

李衙内是本县相公儿子,三十来岁,生得风流倜傥,清明时节时,与正去给西门庆上坟的孟玉楼一见钟情,两人远相遥望,四目传情都有意。很快,李衙内托人上门提亲了。

面对媒婆,孟玉楼没有被喜悦冲昏头脑,她吸取了上次的经验教训,开口问道:「且说你衙内今年多大年纪?原娶过妻小没有?房中有人也无?姓甚名谁?乡贯何处?地里何方?有官身无官身?从实说来,休要说谎。」又说「你衙内有儿女没有?原籍那里人氏?诚恐一时任满,千山万水带去,奴亲都在此处,莫不也要同他去?」孟玉楼非常慎重这次的婚姻,之前在西门庆那里吃过一次亏,这次绝不能马虎,由著媒婆糊弄。

不得不说,作者是非常怜惜孟玉楼的,最后她以正妻的身份与李衙内结成夫妻。

古代妇人,被要求三从四德,恪守妇道。孟玉楼前后有过三任丈夫,改嫁两次,最后还有个圆满结局,这在中国文学史上,特别是在长篇通俗小说史上,是不常见的。在她身上,让人看到了女性的一种新的意识觉醒,那就是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一而再,再而三地自己选择自己的婚配,光明磊落地追求美好生活。

这种意识觉醒,在当代也是值得肯定和认可的,无怪乎张竹坡称赞她是一个「真正的美人」,「高人」,「乖人」。


《金瓶梅》并非奖善惩恶之书,但却弥漫著浓重的宿命论。孟玉楼的最终看似不错的结局只可视为命运。更何况孟玉楼并非善类。

西门家一妻五妾,看似潘金莲最「咬群」,那是因为她没有孟玉楼心机深。吴月娘和西门庆和好,谁最先得到消息?谁最先反应?孟玉楼。此时最「咬群」的潘金莲还在呼呼大睡。孟玉楼为什么消息如此灵通?谁向她通的风报的信?吴月娘处有没有她的眼线?作者没写,但显然这些条件必须具备。孟玉楼为何费此心力、财力?做如此精心布局的孟玉楼争风吃醋之心和潘金莲并无二致。只是她选择了另一种方式而已,更加阴狠的方式。

西门庆买下对面乔大户的房子,吴月娘率众姬妾过去探看,却不妨在楼梯上滑了一跤,掉了五、六月的胎。吴月娘的胎此前是秘而不宣的。联想到孟玉楼对吴月娘处的动静了如指掌,她很可能私下了解吴月娘的身体情况。你再看看是谁提议去看房的,孟玉楼。这是细思极恐的事。但能不能做实说这就是孟玉楼的诡计,我们不能。这就是中国古典小说特有的写法,跟现实生活一样扑朔迷离。但孟玉楼绝对有本事以意外之名不动声色地替吴月娘打胎。这点我们是确定无疑的。

孟玉楼的恶深藏在心机之下,凡事争强好胜潘金莲不过是做了她手里的枪。整部《金瓶梅》中宅斗的高潮就是潘金莲害死李瓶儿的孩子官哥。看起来是潘金莲对李瓶儿的嫉恨积累到起杀心的程度。但潘金莲的嫉恨中有几分是她的真心又有几分是孟玉楼的煽风点火已经分不清了。潘金莲因为跟李瓶儿争锋被西门庆数落了,潘金莲满心不自在,孟玉楼作为好姐妹自然规劝。但是你细品其中言语,句句是规劝,旁人挑不出错,但了解潘金莲性子的,都能意识到句句在助长潘金莲心里的不满。

我们再从另一个方面看孟玉楼对潘金莲的态度。六房姬妾中,潘金莲跟谁关系最好,毫无疑问孟玉楼。潘金莲惨死,春梅为潘金莲痛哭一场,说明这两个「淫妇」虽然不堪,但多少对彼此有点真情。孟玉楼呢?孟玉楼没有反应。

咬人的狗不呲牙,孟玉楼就是一条不呲牙的狗。如此阴损的人,却得到好结局,天道何在?不是更加叫人绝望悲凉。


写孟玉楼应该是为了和西门庆其他几个老婆做对比。和瓶、梅、金相比,她应该算比较善良能守妇道的一个人,所以最后才能善始善终。和吴月娘相比,两个人都算中国传统的良家女子。《金瓶梅》结尾处有句诗这么写道:

阀阅遗书思惘然,谁知天道有循环。

西门豪横难存嗣,敬济颠狂定被歼。

楼月善良终有寿,瓶梅淫佚早归泉。

可怪金莲遭恶报,遗臭千年作话传。

但是孟玉楼比吴月娘幸运,最后能改嫁到一个好人家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但是吴月娘就只能一个人守著西门庆剩下得一点家业。

写孟玉楼这个人物,作者可能希望每个人都能行善积德,自己才能善始善终,同时也不会遗祸妻女!


孟玉楼这个角色,初读确实容易觉得戏份不多,但是如果仔细去品读剧情,会发现这个人物不得了,非常有心机。她消息灵通,在背后掌控全局,潘金莲跟月娘、雪娥、惠莲的几次大战都是她去传消息引起的。细看会有一种金莲被玉楼当枪使的感觉。她就是花园美人们的消息中枢,能够不动声色的把消息传递给合适的人引起战争还能远离硝烟。所以,如果少了玉楼,几场撕逼大戏就撕不起来。

另外,从结构上讲,金瓶梅里面每个主角都有一个影子,用于解读人物不同选择下的命运,这也是小说的常见创作手法。比如惠莲、王六儿是金莲的影子,韩爱姐是瓶儿的影子(嫁入官家逃难出来),雪娥是春梅的影子。而玉楼应该就是月娘的影子(论地位在李衙内家就是现在的月娘), 是设计出来和吴月娘唱对手戏的。几个女主角大概可以分成月娘对玉楼,金莲战瓶儿,春梅斗雪娥。李娇儿是为了引出勾栏这一条线而存在的。

最后,从张竹坡对人名的解读来讲(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有些地方略牵强),「杏花天」玉楼的存在也是必要的——花开月下,故月娘第一,二月李花三月杏花,第四季为冬故有雪娥。金莲五月开而六月盛,因此金莲为五娘而按娘家排行称六姐。瓶插诸花,因此瓶儿是最后一个娶进门的。梅开于冬(因此梅和雪娥都是丫头出身),但冬去春来,所以春梅压雪娥。


个人认为孟玉楼这样一个乖觉的人是作者故意设立的比较角色。

一个会审时度势,有主见,有底线,不盲从更不会被所谓的空虚寂寞冷左右的人下场不会太差。


古代媒人两头骗是太正常不过的,即便今天,在农村,媒人也是两头骗。

无论西门还是孟三都清清楚楚,心里跟明镜似的。

孟三一直跟金莲走得很近,跟月娘貌合神离谁都不得罪,琉璃棍,用现代价值观来描述似有不妥。

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是描述妓女李师师的诗,给了孟三,作者有意?无意?

最后,金瓶梅古代第一奇书的最大成者,个人认为是,作者不用世俗眼光,去评价小说里的人物,而是用慈悲心,作为一个记录者而已。


因为真的有这样的妇人啊,就像西游记里的妖怪也不是个个都想吃唐僧肉,和唐僧困觉的。


金和玉的对比 张扬和阴险的对比 写坏人竟然可以如此不同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