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倒是可以,只不過很棘手。

前期,兩個人相處沒有什麼問題。

後期,隨著關係的深入,問題隨之而來。

兩個人結婚了,住在一起,像鄰居一樣,倒也無妨。

在兩個人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這樣的婚姻還能維持的很長久。

因為,兩個人在一起相處很舒服,各幹各的,誰都不去幹涉誰。

這是很多人,都夢寐以求的婚姻狀態。

把兩個人的婚姻活成了一個人,而且還很爽。

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雙方都是迴避程度相同,並且對彼此有好感的情況下。

可隨著婚姻維持的過久,就會出現問題了。

因為在一塊會出現很多的事情,需要磨合的地方有很多。

迴避的程度不一樣,就會變成這段婚姻崩潰的導火索。

因為愛,迴避程度低的人會變成迴避型焦慮型,對另一個人產生依賴。

這對於迴避型依戀簡直是噩夢。

一段幸福的婚姻,突然變的痛苦起來。

這個時候,能夠做的選擇有兩個:

第一種,直接離婚,就是完全逃避問題,當然也是最不痛苦的一種方式。

第二種,繼續磨合,可能在生活中遇到一系列的難題,需要戰勝自己的本能。

是否深愛,決定了你們倆的選擇方向。

如果愛的足夠深,彼此都願意作為對抗自己本能,建立深層次的聯結。

那麼,就算兩個人都是迴避型依戀,也能夠長久的走下去。

說了這麼多,接下來說說具體方法吧。

1、不要妄想改變別人

既然,你能夠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你有想要改變的動機,具有一定的自我反省的能力。

那你就不要在去妄想改變伴侶了,想一下自己怎麼做,才能跟對方建立信任感。

2、坦白對親密的需求

這需要邁出一大步,我知道這對於你很難,這意味著承認自己的無能。

而且,還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創造出一個可溝通的環境,讓兩個人可以卸下心防,討論如何讓兩個在一關係中得到滿足。

你必須,你要明確告訴對方,你需要什麼。

打個栗子:

在看電視的時候,你希望兩個人坐的更加近一點。

這種表述,比你希望「更親密的身體接觸」,要好得多。

不要那麼著急,讓兩個人的關係做出巨大的進步。

你可以從小的、可以控制的要求開始,等有了就進展,再去做出更有挑戰性的改變。

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會產生一些小的挫折,你要做好心理準備。

一段關係,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走走停停,前進一步,後退一步,是常有的事情。

如果你受不後退,你們倆的關係,永遠不可能前進。

3、兩個人多互動

這是長期關係中,不可缺少的。

兩個人一塊做做飯,一塊散步,一塊去出去玩,找刺激,坐過山車等等。

都能夠有效的拉近你們倆的心理距離。

就算是迴避型依戀,也並不是冷血動物,內心存在著感情。

只不過,壓抑了太久了,他需要在無條件的接納情況下,展露本性。

當兩個人做到脆弱相對的時候,就會產生非常深聯結。

自然,也能夠體會到愛情的美好。

4、簽署契約,一塊成長

迴避型依戀的成長,意味著關係的重建。

無論對於你,還是對於他,同樣如此。

如果你們倆彼此深愛,那麼你就必須要主動一些。

對方如果抗拒的話,那麼就當做一種儀式感,設立幾個君子約定,讓兩個人都能同意,然後互相簽上自己的名字。

很多迴避型依戀就喫這一套,這會讓他們誤以為這並不是在談感情,只是履行約定而已。

這裡的原理,就是用行為影響情緒。

情緒、認知、行為,只要有一個改變,其他兩個就會隨之改變。

這些心理學效應,都好好的利用在生活中。

結語:

說了這麼多,就是想要告訴大家,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情。

作為迴避型依戀不要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

依戀雖說不能完全改變,但一定可以減輕。

況且,人都是社會性動物,我們都處於關係之中。

如果,你想要追求一幸福的人生,這些都是我們需要面對的。

一味逃避固然很爽,可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前提有多爽,後期就有多痛苦。

你可以欺騙自己的大腦,但你沒有辦法欺騙自己身體。


當然走不到一起,本來都缺愛,還必須別人來哄,才能轉變,雖然性格差不多,但是,最不建議,因為誰也無法滿足誰。


多的是藉口,少的是勇氣。


大概率不會。

迴避型人格之所以形成最根本的原因是對外界的不信任感,不主動就是長期不信任感形成的自我防禦。如果兩個都迴避,那就會互相不信任,剛開始或許能按正常社交流程走個表面,但任何長期的親密關係都會涉及信息互換,是需要彼此信任的。


emmm

不能吧,因為我和對象就如題一樣

就算能走到一起,也堅持不下去

走到一起必須有一方付出

我和他在一起之後,我約他一起到食堂喫飯,但是他…很大幾率不會來。當初在一起,是我下賤,我饞他身子,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第一次說他不答應,之後我就總去他面前晃悠,說了了兩次,就在一起。後來,我們期中考,月考這種考試要搬書,我看著他給他們班的女生搬書,永遠都有一個女生。他跟那個女生關係蠻好。我看著沒說什麼,幾次考試之後還有一些事情之後。還有就是剛在一起經常發消息,但過了一段時間後發都不發 ,有點不舒服。再後來我就和他分了

不能只有一方付出,有什麼事要說出來,不要悶在心裡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