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死去的劉備

自己的承諾或自身的道德觀

對於漢室(蜀漢後主)

多數人的期望(對自身名譽的維護)

忠於自己的職位,做好自己的本分而已


諸葛亮效忠的是以劉備父子為合法性象徵的漢室法統和復興漢室運動。


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


諸葛亮和劉備的關係絕非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那樣如魚得水。兩人早有嫌隙,在劉備入川時就已初露端倪,先主帶的法正而非諸葛亮。在白帝城託孤就更明顯,在中國不可能有任何君主讓自己的臣下取而代之。劉備也不例外。

兩人為什麼會有嫌隙呢,理想不同。諸葛與劉之間的萬世一遇的機遇,更多的是在相遇之初,諸葛為劉規划了整體戰略隆中對。初時二人理想一致,匡扶漢室。分荊得益之後,劉備變了,大有取而代之之意。可是諸葛沒變,在劉備死後在明知不可為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著自己的初心。


漢室,僅此而已沒有之一。


我覺得是忠於自己的理想抱負吧,施展自身所學,


中興漢室為首位 報道劉備以及學有所用為二位


沒啥忠誠不忠誠,這東西就是你覺得你跟對了人,就做一輩子臣,如董卓之輩,縱然霍亂朝綱還不是文武滿臣,只不過死在自己人之手,有時候,忠誠,只不過是道德綁架,選擇比努力重要.


忠於自己的理想,並且他的理想政策在蜀地得到實施。魏地與吳地不缺政治人才,再者因為地方因素,諸葛亮不可能達到在蜀地那樣推行自己理想的治國政策。


劉備的恩義和自己的理想

自己對漢室的夢想


按易中天的說法,諸葛亮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不同於一般的政客。在劉備死後,是蜀漢第二代領導核心,作為丞相,掌握軍權,並且開府。但是,諸葛亮顯然又不是曹操那樣的野心家。他大權獨攬,或許便是想完成自己恢復漢室的理想。於是,我認為諸葛亮所忠心的,不是區區的蜀漢,而應是正統的漢王朝。使他效力蜀漢的動力或許便是是蜀漢劉氏血統。


我是諸葛亮,為什麼我會選擇貝貝,以前我沒得選,現在只要你給我支付寶打錢,我會選擇你。

那個時代沒有多少科學要去研究,也沒有電腦什麼的去玩兒:-),總之要麼種地,要麼找人種地。文人這個士層最大的夢想就是出將入相,建立自己的功業。說他忠誠於劉備也好,漢室也好,還是做自己本分(估計他自己都沒在意自己有這麼大的能量),反正都有一點(我認為)。就是是這樣一類人,想現實自我價值,在那種時代下。諸葛亮比較牛逼就是了


諸葛亮所忠誠的是自己的信仰,是想要匡扶漢室,而不是輔佐劉備上位,


諸葛亮忠誠的是自己信仰

當然這個信仰即使大漢也是蜀漢

如魚得水的君臣三國有好幾對但是劉備和諸葛亮在理想目的上是一樣的才會讓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自己,他自我的情操


他自己的才華

對孫權說「能賢亮,不能盡亮」來婉拒孫權的邀臣。 曹操有無拉攏諸葛亮的行為,我不清楚,但我相信歷史上一定是有過的,且歷史上諸葛亮一定是拒絕了的。

從當代來看歷史,我個人私下認為,諸葛亮無論是跟了曹操還是孫權,抑或是其他主公,都不能達到跟劉之後的名望,智慧的形象都不及跟劉之後的無懈可擊。所以,跟劉備能將他畢生的才華展現出來,若跟了曹、孫,也許不會被埋沒,但一定不如今天一半耀眼。

個人私下認為原因不是「劉室正統」的思想,當時絕大多數的賢才站隊是依據主公的賢德、發展空間等,我不相信僅諸葛亮有劉王情節。題主給出的引據為《三國演義》,那麼我們可以從《演義》中看出,諸葛亮開始跟劉備,很大程度上是因他三顧茅廬,且處境雖危,心志無量(提前作好隆中對是諸葛亮在眾主公中已經做好的初選)為什麼他會初選選出劉備呢,當時曹,孫身邊已有眾多明睿之士,劉璋之類就不多談,唯一能將諸葛亮才華極致地展現於世上的只有劉備集團(後來事實也是這樣)。古時有才之人最大的願望就是將才華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而書中諸葛在入劉備集團後多次演講中提到的「劉室正統」,只不過是智者用來攻擊對方的一套說辭,一種封建武器,他自己可不是這樣想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