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諸葛亮的魅力,還是他心存漢室,還是走火入魔?


關於魏國方面對姜維的猜忌和排擠、丞相對姜維的知遇之恩前面有很多答案分析了。我想談談另一個要素,後主和姜維的關係。

首先,姜維從右監軍到平襄侯、到領涼州刺史、到蔣琬去世後與費禕共錄尚書事一步步接觸季漢權力核心,這一過程是發生於諸葛亮去世之後,由始終掌握季漢官員任免權力的後主劉禪所主持的。

十二年,亮卒,維還成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進封平襄侯。延熙元年,隨大將軍蔣琬住漢中。琬既遷大司馬,以維為司馬,數率偏軍西入。六年,遷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十年,遷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 《三國志·姜維傳》

這固然是姜維數率偏軍西入、助蔣琬招安羌胡推進北伐事業的累戰之功,也得益於諸葛亮前期的培養和舉薦。而後主延續了諸葛亮對這位毫無根基的敵國降將的信賴,對他的才能與功績予以了回應。

費禕任大將軍期間季漢偏重於內政修理,姜維進行了兩次小規模北伐行動、平定數次蠻族叛亂,率眾不過萬人。彼時季漢國力已初現疲態、無法同時兼顧北伐進度與國內發展,如此安排應認為是出於現實考量而非對姜維的不信任。費禕在對姜維的勸告中討論過若大舉出兵賭國運,一旦失敗則後果嚴重:

費禕謂維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僥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漢晉春秋》

在此期間有個小細節,關於刺殺費禕的刺客郭修。此人是魏國降將,姜維俘虜之後舉薦,亦得到了後主的提拔:

《魏氏春秋》曰:修字孝先,素有業行,著名西州。姜維劫之,修不為屈。劉禪以為左將軍,修欲刺禪而不得親近,每因慶賀,且拜且前,為禪左右所遏,事輒不克,故殺禕焉。——《三國志·三少帝紀·裴注》

對於降臣,後主素來報以與本土群臣士族並無二致的包容與厚遇,這其中包括姜維本人和夏侯霸這樣回報以忠誠、為季漢立下汗馬功勞的人物,也包括郭修這樣以怨報德的人物。

而郭修的背叛也並未打擊後主對姜維的信賴。費禕去世後,季漢內政修理無人可繼,恰逢魏國高平陵事變後政局動蕩,後主任姜維單獨錄尚書事、在洮西大捷後拜姜維為大將軍,支持他進行了持續數年的大舉北伐:

「……夏四月,衛將軍姜維復率眾圍南安,不克而還。

十七年春正月,姜維還成都。大赦。夏六月,維復率眾出隴西。冬,拔狄道、(河間)[河關]、臨洮三縣民,居於綿竹、繁縣。十八年春,姜維還成都。夏,復率諸軍出狄道,與魏雍州刺史王經戰於洮西,大破之。經退保狄道城,維卻住鍾題。十九年春,進姜維位為大將軍,督戎馬,與鎮西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秋八月,維為魏大將軍鄧艾所破於上邽。維退軍還成都。是歲,立子瓚為新平王。大赦。二十年,聞魏大將軍諸葛誕據壽春以叛,姜維復率眾出駱谷,至芒水。是歲大赦。景耀元年,姜維還成都。史官言景星見,於是大赦,改年。宦人黃皓始專政。」——《三國志·後主傳》

「十六年春,禕卒。夏,維率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魏雍州刺史陳泰解圍至洛口,維糧盡退還。明年,加督中外軍事。復出隴西,守狄道長李簡舉城降。進圍襄武,與魏將徐質交鋒,斬首破敵,魏軍敗退。維乘勝多所降下,拔(河間)[河關]、狄道、臨洮三縣民還。後十八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經退保狄道城,維圍之。魏徵西將軍陳泰進兵解圍,維卻住鍾題。

十九年春,就遷維為大將軍。更整勒戎馬,與鎮西大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故維為魏大將鄧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離,死者甚眾。眾庶由是怨讀言,而隴已西亦騷動不寧,維謝過引負,求自貶削。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二十年,魏徵東大將軍諸葛誕反於淮南,分關中兵東下。維欲乘虛向秦川,復率數萬人出駱谷,徑至沈嶺。時長城積穀甚多而守兵乃少,聞維方到,眾皆惶懼。魏大將軍司馬望拒之,鄧艾亦自隴右,皆軍於長城。維前住芒水,皆倚山為營。望、艾傍渭堅圍,維數下挑戰,望、艾不應。景耀元年,維聞誕破敗,乃還成都。復拜大將軍。」——《三國志·姜維傳》

這裡可以關注一下季漢後朝大赦的時間節點。我在其他問題下曾提到過,季漢後朝41年、大赦共11次,其中絕大多數都發生於重臣(蔣琬費禕姜維)還軍整備、預備新的攻勢之時,應視為發配囚徒補充兵員、以犧牲內政為代價支持北伐的舉措。從延熙十六年到景耀元年這近乎一年一大赦的頻率可以依稀看出,在這數年的北伐上後主押上了多大的籌碼。

另一個可以看到後主對姜維北伐的支持的跡象是延熙十四年後任尚書令、深受後主寵信的陳祗。此人在任期間無甚建樹,品行也有些問題,與黃皓互為表裡、讓黃皓得以染指朝政。但他卻是當時朝中少有的北伐支持者,與譙周爭辯而成《仇國論》:

於時軍旅數出,百姓雕瘁,周與尚書令陳祗論其利害,退而書之,謂之《仇國論》。……賢卿曰:『曩者項強漢弱,相與戰爭,無日寧息。然項羽與漢約分鴻溝為界,各欲歸息民。張良以為民志既定,則難動也,尋帥追羽,終斃項氏,豈必由文王之事乎?肇建之國方有疾疢,我因其隙,陷其邊陲,覬增其疾而斃之也。』……—— 《三國志·譙周傳》

這個人有著「上承主指」的政治名片。他支持北伐背後是誰的意思也就不言而喻了。

但這賭國運的北伐卻因為胡濟失誓而遭遇了慘敗。段谷大敗後朝野上下對姜維不滿、多出怨言,姜維不得不引咎自貶。即使如此,後主也沒有歸罪於姜維,而是如同當年諸葛亮北伐失街亭自貶後一樣,在次年便恢復其大將軍職位,並且將輕慢姜維的大臣楊戲免了職:

延熙二十年,隨大將軍姜維出軍至芒水。戲素心不服維,酒後言笑,每有傲弄之辭。維外寬內忌,意不能堪,軍還,有司承旨奏戲,免為庶人。—— 《三國志·楊戲傳》

在季漢最後的六年,後主對國家前途失去了希望,寵信黃皓懈怠朝政,並提拔了董厥、諸葛瞻等一批反戰派官員。姜維對後主的信心似乎也發生了動搖,在又一次北伐無功後前往沓中避禍:

五年,維率眾出漢、侯和,為鄧艾所破,還住沓中。維本羈旅托國,累年攻戰,功績不立,而宦官黃皓等弄權於內,右大將軍閻宇與皓協比,而皓陰欲廢維樹宇。維亦疑之,故自危懼,不復還成都。—— 《三國志·姜維傳》

這裡需要注意一件事,意圖罷免姜維改立閻宇的牽頭人並不是黃皓,而是諸葛瞻、董厥等朝臣;諸葛瞻自不必冗談,董厥、閻宇也並不是什麼演義中描寫的奸佞宵小:

孫盛《異同記》曰:瞻、厥等以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宜表後主,召還為益州刺史,奪其兵權,蜀長老猶有瞻表以閻宇代維故事。晉永和三年,蜀史常璩說蜀長老云:「陳壽嘗為瞻吏,為瞻所辱,故因此事歸惡黃皓,而雲瞻不能匡矯也。」

董厥者,丞相亮時為府令史,亮稱之曰:「董令史,良士也。吾每與之言,思慎宜適。」—— 《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注》

閻宇,宿有功干,於事精勤。—— 《三國志·馬忠傳》

朝中三個平尚書事重臣,兩個都在上表彈劾姜維。即使如此,後主也依然任姜維去北伐、在後方大赦,對諸葛瞻等人的彈劾置之不理。姜維不滿黃皓啟奏後主要誅殺,後主也沒有對他不滿,只是當和事佬、按著黃皓向他道歉:

《華陽國志》曰:維惡黃皓恣擅,啟後主欲殺之。後主曰:「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維見皓枝附葉連,懼於失言,遜辭而出。後主敕皓詣維陳謝。—— 《三國志·姜維傳·裴注》

到了最後,姜維上表後主布防、後主徵信鬼巫置之不理。但當鄧艾軍向國境進發時,後主派出的援軍卻是完全按照姜維的上表布置的:

六年,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及鍾會將向駱谷,鄧艾將入沓中,然後乃遣右車騎廖化詣沓中為維援,左車騎張翼、輔國大將軍董厥等詣陽安關口以為諸圍外助。—— 《三國志·姜維傳》

廖化及時趕到了,與姜維一同駐守陰平,但應當前往陽安關口的張翼和董厥卻足足過了一個月才趕到漢壽。遲到的原因,至今仍是個謎。

至於「後主聽信黃皓讒言召回北伐的姜維」,就像「諸葛瞻不屈黃皓遭到朝廷冷遇排擠」之類演義段子一樣,根本不存在。哪怕是幾乎滿朝文武都在反對姜維時,哪怕是姜維自己都失去信心去避禍時,直至最後的最後,後主也始終都在信任著他、維護著他,就和最初一樣。

我在讀各種季漢的史料和傳說時有這樣一種感覺,諸葛亮去世之後的30多年、季漢最後的30多年彷彿被歷史有意識地遺忘了,史料散碎不全、民間傳說大多被主觀扭曲。而仔細比對後主和各個臣子的傳記、將碎片拼合起來之後,我發現,什麼「昏君奸臣朝廷腐敗」、什麼「氣數當盡」,根本就不是這樣的 —— 諸葛亮去世後,後主與後朝英傑們仍然上下一心進行了數十年的卓絕的抗爭;直到最後,季漢朝堂上下仍然是忠良滿庭凝聚力驚人,群臣中殉國者、不食魏祿者、仍盡忠於故主故國者達數十人之多,就連那位勸後主投降的譙周,在季漢亡國後也稱病不仕、選擇歸隱。

這就是一群理想主義者、一個光輝之國因為自身太弱小、敵人太強大和接二連三的陰差陽錯被摧毀了的,徹頭徹尾的歷史悲劇。這樣殘酷到可能動搖世人對仁德與正義的信念的故事被遺忘,或許也正是後主所希望的吧。

在這段故事的盡頭,姜維用自己的行動和自己的生命,回應了丞相、後主、季漢曾給予他的一切。

《華陽國志》曰:維教會誅北來諸將,既死,徐欲殺會,盡坑魏兵,還復蜀祚,密書與後主曰:「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 《三國志·姜維傳·裴注》

附上之前的一些關於後主和季漢的答案:

寂靜之光:如何評價劉禪,他是傻還是聰明??

www.zhihu.com圖標寂靜之光:諸葛亮到底是不是架空劉禪的權臣??

www.zhihu.com圖標寂靜之光:諸葛亮的《出師表》有什麼好??

www.zhihu.com圖標

(PS:原因挺多的。一個個說吧)因為從某種角度而言,姜維投降季漢並不是他自願的,可以說是被拋棄的。

關於姜維降蜀,有兩個不同的版本 ,一個是在他自己的傳記當中,另外一個則是在魏略當中。首先說一下陳壽寫在《三國志?姜維傳》裡面的:

"時天水太守適出案行,維及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從行。太守聞蜀軍垂至,而諸縣響應,疑維等皆有異心,於是夜亡保上邽。維等覺太守去,追遲,至城門,城門已閉,不納。維等相率還冀,冀亦不入維。維等乃俱詣諸葛亮。維等相率還冀,冀亦不入維。維等乃俱詣諸葛亮。會馬謖敗於街亭,亮拔將西縣千餘家及維等還,故維遂與母相失。"

在這個版本當中,姜維以及他的幾個同事和天水太守一起外出公幹,隨著諸葛亮北伐開始,整個天水下轄各縣幾乎全部背叛,太守懷疑姜維,於是一個人跑到了當時涼州治所上邽。姜維等人發現追過去已經晚了,被堵在城門口,想回冀縣也不接受他們,於是沒辦法,一群人被拋棄,只能投奔了諸葛亮。之後,因為馬謖在街亭戰敗,諸葛亮率領主力部隊撤離,帶走了西縣的千餘家人口,姜維等人也隨其一起離開。因此,姜維便和母親分開了。

第二個版本是裴松之寫在他的注裡面的,引用的是《魏略》裡面的話,這裡提一下,《魏略》是魏國郎中魚豢私撰一部記錄曹魏時代的史書,大致的描寫如下:

天水太守馬遵將維及諸官屬隨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門案行,會聞亮已到祁山,淮顧遵曰:「是欲不善!」遂驅東還上邽。遵念所治冀縣界在西偏,又恐吏民樂亂,遂亦隨淮去。時維謂遵曰:「明府當還冀。」遵謂維等曰:「卿諸人叵複信,皆賊也。」各自行。維亦無如遵何,而家在冀,遂與郡吏上官子修等還冀。冀中吏民見維等大喜,便推令見亮。二人不獲已,乃共詣亮。亮見,大悅。未及遣迎冀中人,會亮前鋒為張郃、費繇等所破,遂將維等卻縮。維不得還,遂入蜀。諸軍攻冀,皆得維母妻子,亦以維本無去意,故不沒其家,但系保官以延之。"

兩種說法大體上相當,但是魏略的版本加入了一些人物和對話。還有一個區別就是,冀縣是否拒絕了姜維等人。而魏略的版本整理一下,大致是這樣子的意思: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曹魏,但是魏國毫無準備。與此同時,涼州刺史郭淮正召集天水太守馬遵和手下去開會,在開會的時候了得到蜀軍進攻的消息。郭淮感覺可能會壞事,便立即回到上邽去主持軍務,但是馬遵是個慫貨,害怕自己管的地方也出了問題,便不敢回冀縣,(甚至因為害怕,直接和姜維等人撕破了臉:「卿諸叵複信,皆賊也。」,這句話中對於姜維等人的不信任,是非常的明顯的,姜維的父親姜冏可是曹魏的忠臣烈士(父冏昔為郡功曹,值羌、戎叛亂,身衛郡將,沒於戰場。)因此,姜維可以了身家清白,根正苗紅,卻得到了這樣的對待,估計換成換成誰也接受不了吧。)拋棄了屬官姜維等人,獨自逃到了上邽。然後姜維等人便回到了冀縣,在城中的百姓商量過以後,便讓姜維和上官子修作為代表一起去見諸葛亮,向蜀軍投降。而就在這個時候,馬謖在街亭被擊敗,眾人還沒來得及把親人給接出來,諸葛亮立即帶著姜維等人撤回漢中,老母妻子就此分散,但是魏國比較厚道,並沒有為難他們。

②一伐以後,曹魏進行了戰後責任處理,南安、天水兩郡太守均獲重刑,而游楚以守城有功封列侯,其下屬長史、掾屬等官員均獲賞賜。(南安、天水皆坐應亮破滅,兩郡守各獲重刑,而楚以功封列侯,長史掾屬皆賜拜。)游楚成為了模範的正面人物,而其他兩個太守則成為了反面教材。因此,結合上面的文字,某種程度上,朝廷因為覺得投降並不是姜維自己的本意,因此並沒有追究他家人的責任。而是把這些事情的責任,讓馬遵擔了。(但確實也是他的錯誤)

在曹魏拋棄了姜維以後,季漢接納了他,而且還重用了他。諸葛亮辟姜維為倉曹掾,加為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這一年,姜維二十七歲,卻已經拜將封侯。除此以外諸葛亮還曾給蔣琬寫信,認為姜維是「涼州上士」,有膽略,並讓姜維統領五六千虎步軍。後遷升姜維為中監軍征西將軍。五六千軍隊已經不少了,而且還是精銳部隊,可以看出真的在很真誠的在培養他了,而且還有了自己的平台。(亮辟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時年二十七。亮與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又曰:「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後遷中監軍征西將軍。)在季漢,姜維很受重用,最終當到了大將軍,錄尚書事的這樣的高官。但是在曹魏那裡,他不過只是一個郡的參軍。(以父冏昔為郡功曹,值羌、戎叛亂,身衛郡將,沒於戰場,賜維官中郎,參本郡軍事。)相比之下,實在是天差地別。或許正因為如此,姜維繼承了諸葛武侯的遺志,為了興復漢室,多次北伐,甚至為了復國,不惜用自己的性命「一計害三賢」。

④ 姜維傳的結尾,是這樣的一句話:維昔所俱至蜀,梁緒官至大鴻臚,尹賞執金吾,梁虔大長秋,皆先蜀亡沒。 梁緒,梁虔,尹賞三人,都是當年跟隨姜維一起投靠諸葛亮的人,三人也。都頗受重用,從郡級的官員,做到了九卿級別的高官。但是,這三人,最終都在蜀漢滅亡之前逝去,與他一起來的人都死了他的前頭,多麼令人悲傷,卻只有他自己最後堅持到了最後。季漢最後的大將軍,令人敬佩呀。


姜維投漢的故事,按史書記載,有兩個版本,一個是蜀漢方面的(陳壽《三國志·姜維傳》),另一個是曹魏方面的(魚豢《魏略》)。

先說蜀漢方面記載

公元228年,諸葛亮一出祁山。

姜維當時跟隨天水太守馬遵巡視各縣,聽說蜀軍攻過來了,沿途各縣城紛紛開門投降,馬遵懷疑姜維這幫冀城人也跟蜀軍有勾結,所以不敢回冀城,連夜背著姜維他們,跑去了上邽(雍州刺史郭淮),姜維等人發覺後,也跑去上邽,馬遵不敢開門,姜維等人無奈返回冀城,結果說,冀城也閉門不開,於是,姜維等人無奈轉投了諸葛亮。

時天水太守適出案行,維及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從行。太守聞蜀軍垂至,而諸縣響應,疑維等皆有異心,於是夜亡保上邽。維等覺太守去,追遲,至城門,城門已閉,不納。維等相率還冀,冀亦不入維。維等乃俱詣諸葛亮。

再看曹魏方面記載

《魏略》中的故事主線差不多,細節是馬遵是跟隨雍州刺史郭淮一同巡視地方,當時他們走到了洛門(也稱落門,在冀城以西)。

當他們得到蜀軍入侵的消息後,郭淮先行返回上邽。

郭淮前腳剛走,馬遵不敢回冀城,而決定去追郭淮,姜維等人勸阻無用,馬遵甚至當場撕破臉,說冀城人都是蜀賊(幫凶),這才分道揚鑣。

姜維等人無奈返回冀城後,經過冀城百姓一致商議,讓姜維和上官子脩一同去見諸葛亮,向蜀軍投降。

《魏略》還講了後續故事:

姜維等人沒有把冀城中的親人接出來,等街亭之敗後,魏軍進入天水後,姜維等人無奈跟隨諸葛亮入蜀。

曹魏方面只追責了馬遵,對姜維等人及其家屬寬大處理。

天水太守馬遵將維及諸官屬隨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門案行,會聞亮已到祁山,淮顧遵曰:「是欲不善!」遂驅東還上邽。遵念所治冀縣界在西偏,又恐吏民樂亂,遂亦隨淮去。時維謂遵曰:「明府當還冀。」遵謂維等曰:「卿諸人叵復信,皆賊也。」各自行。維亦無如遵何,而家在冀,遂與郡吏上官子脩等還冀。冀中吏民見維等大喜,便推令見亮。二人不獲已,乃共詣亮。亮見,大悅。未及遣迎冀中人,會亮前鋒為張郃、費曜等所破,遂將維等卻縮。維不得還,遂入蜀。諸軍攻冀,皆得維母妻子,亦以維本無去意,故不沒其家,但繫保官以延之。

裴松之認為兩方面記載存在的差別,沒有明說。比較一下,最大的問題是:冀城到底拒沒拒姜維?

蜀漢說是冀城拒姜維,其實分析一下,還是《魏略》靠譜一些。

因為姜維這幫人都是冀城子弟,郭淮和馬遵都跑去上邽了,冀城留守的人應該以姜維這幫人為依靠,怎麼可能拒姜維入內?

所以我覺得陳壽沒有如實寫,或者是姜維入蜀後,也不願意把故事說得太細,免得授人以柄,就乾脆簡單點,說自己當時確實是走投無路。

馬遵為何不信任姜維?

從曹魏在戰後處理責任來看,守住隴西的太守游楚成了先進典型,丟棄天水的馬遵成了反面典型,甚至可能把姜維等人的責任也讓馬遵一併承擔了。

曹魏方面也認定姜維等人是被迫入蜀的,而造成這一後果的正是馬遵。

關於姜維的官職情況,在當時這個節點,他正確官職是:以州從事參郡軍事。中郎是曹魏賜的散官,一種榮耀,並沒有實際職務內容。

從「州從事」上看,姜維的上級領導是郭淮;「參郡軍事」並不能說馬遵又(或也)成了姜維的上級領導。

這種「以州從事,到地方任職」的案例應該還有一些。漢末的閻溫是以州從事領上邽令,楊阜也曾以丞相掾參州軍事。

相對於馬遵的個人感受,他看姜維,更像是郭淮派來安插在自己身邊的眼線,畢竟刺史是考察郡守工作得失的,姜從事在自己身邊,萬一自己有點什麼過錯,怎麼看都有點不舒服。

所以我覺得,馬遵對姜維沒什麼好感,是可以理解的。

馬遵為何放棄天水?

和姜維一同投蜀的其他郡吏,如《魏略》中的上官子脩,《姜維傳》中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這四人妥妥的是馬遵的府吏,但他們還是被馬遵給拋棄了,實在是冤枉。

從馬遵的角度看,他膽小怕事,覺得這些人中萬一有一個是蜀軍姦細,自己的人頭可能就保不住了。所以就跟在郭淮後面跑路了。

其中,梁緒、梁虔、尹賞三人在蜀漢帝國混的也還不錯,都做了高官。

進入正題

對於天水子弟各分兩國的情況,在三國史,這種情況也常見,每個人只能代表自己的家庭,而不是家族。

在《曹真碑》,在這份痛斥「諸葛亮是蜀賊」的碑文中,我們還能看到天水的梁氏、姜氏、尹氏均有人在曹真的將軍府中任職,顯然,姜維等人入蜀,並不會影響留在天水的同族其他人的仕途。

紅線處為天水籍官員:梁苗,尹輦,姜兆

從這一點看,姜維一心改效力蜀漢,不影響自己的家族利益。

至於其家人,按照《姜維傳》,母親,妻子,兒子也沒有性命之憂,前文也說了,《魏略》中也記載了曹魏方面沒有追究姜維家人的責任,甚至在孫盛《雜記》中還有薑母寫信給姜維,勸他回頭的故事。

而姜維拒絕了母親的請求,說「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

當然,孫盛距離姜維時期,時間久遠,這「當歸」故事很可能是民間傳說。

這個故事不論真假,也能反映出:姜維志在求功名,而不能盡孝了。

綜上

姜維好立功名,在家族、家人無憂的情況下,選擇了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終也做到了蜀漢帝國的大將軍。最後在蜀漢皇帝劉禪投降之時,姜維還選擇奮力一搏,慫恿鍾會起兵作亂,可惜功虧一簣。

當姜維在蜀漢宮中與雲涌而至的魏軍做最後一戰時,也無愧於自己當初的理想了。


謝邀,漢魏時期的百姓與國家的羈絆並沒有我們現在這麼深,地緣關係更重鄉黨、州閭;地方吏更重視州郡府君。君治臣、臣治吏、吏治民,相鄰的兩者關係更加密切,不相鄰的會弱一些。

姜維為郡上計、仕州郡,又因父冏死節為郎,參本郡軍事。郎並非官職,只是正式官員候補,姜維為吏,參軍事為職權。他的直接長官是天水太守馬遵、州刺史,締結君臣之義的同樣是天水太守和州刺史。

《三國志》:設計未定,嵩使京師,天子假嵩一官,則天子之臣,而將軍之故吏耳。在君為君,則嵩守天子之命,義不得復為將軍死也。唯將軍重思,無負嵩。

韓嵩此言說的很清楚,若天子假官,則為天子臣,反過來想,若不假官則僅為天子民,也不必死守天子之命。

百姓為什麼會與國家締結關係?並非是你為君我就必然為你子民,而是存在一個吸納過程。而這個吸納過程主要依靠的就是仕途與保護。

我們不能用今天這種國家與公民的密切關係和強大向心力去考慮和要求一千九百年前的古人,這不現實,且沒有什麼意義。

而姜維的直接長官馬遵是怎麼做的呢?

《三國志》:太守聞蜀軍垂至,而諸縣響應,疑維等皆有異心,於是夜亡保上邽。維等覺太守去,追遲,至城門,城門已閉,不納。維等相率還冀,冀亦不入維等。

《三國志》:時維謂遵曰:「明府當還冀。」遵謂維等曰:「卿諸人回複信,皆賊也。」各自行。

維不得還方詣亮,這是府君馬遵負吏臣姜維,而非姜維背棄馬遵在先,所以姜維也就不需要為府君死節,有別擇他國的自由。

這個所謂不得已,就是單純的魏國方理虧而已。因為確實是你州、郡府君負姜維在先。而姜是天水四姓之一,你要是直接責以重罪的話,一方面可能牽連很多,一方面會有很不好的影響:即類似於姜維這種情況的魏土吏、民因為姜維被重裁,發生同樣情況時,是絕對不會回國的。

姜維既然效漢,則選擇了另一個天命觀下的政權,魏就不算是母國,而是敵國。韓嵩不復為劉表死,姜維更沒有必要去留戀關係不如州、郡府君密切的天子。劉禪、諸葛亮待其甚厚,仕途更優,他有什麼理由不去報答這種知遇之恩呢?

士為知己者死,姜維的一生完美的體現了這句話。

補充:

游楚曾對本郡吏士言:太守本為國家守郡,義在必死,卿諸人便可取太守頭持往。我是參考了這句話認為只有地方守丞尉令長等才「義在必死」,下面的吏、民沒有這個義務。

魏制,凡鎮守部曲將及外官長吏,並納質任,有家口應從坐者,收系保官。姜維和天子的關係,我之前可能是理解錯了,不過我並不認為這個算是姜維有愧於君。


作為一個伯約粉,本來覺得這個問題根本不需要回答,無奈出現了太多次,忍不住為姜維說話。

首先,曹魏並不能算嚴格意義的母國,最多算效力的陣營,姜維出生於202年,曹丕220年受禪稱帝,也就是說在他18歲前伯約一直是漢人,忽然變成了魏人,估計從小學文學儒學武的伯約也是一臉懵逼。而姜維降蜀後,諸葛亮也評價他,心存漢室,生於漢忠於漢,很正常。

其次,我也覺得,玄—亮—維,三代三人之間,有種壯烈的宿命感,47歲的劉玄德遇到27歲的孔明,也是大約47歲的孔明又在天水遇到27歲的姜伯約,初次見面,孔明應該也想到了當年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的自己吧。姜維沒見過劉備,而他們三個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復興漢室。

說姜維為了高官厚祿個人前程,更是牽強,是用世俗的眼光猜測。姜姓在天水郡是個大族,在特別看中出身門閥的曹魏,本來他在曹魏的發展有很好的平台,而他到蜀國,陳壽寫的很明白「羈旅他鄉託身異國」,他一個涼州人士,在「荊州派」「益州派」各自拉山頭的時候,哪裡都融不進去,前期靠諸葛孔明提拔,晉陞很快,可是孔明死後,反戰的費禕一直不支持姜維北伐,而這時候的姜維,不在乎官位前程,只記得丞相「王業不偏安」,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時不時以少量兵力襲擊魏軍,一點一點擴張蜀國的地盤。後來他掌權,因為「胡濟失期」導致兵敗,姜維自貶四級,依舊不忘北伐初心。而姜維傳也寫了,姜維根本不置產業,當了蜀漢最大的官,房舍簡陋,生活儉樸,什麼聲樂美色在他家統統沒有。而後主投降後,他竟然還不放棄,挑起鍾會鄧艾互相爭功,希望以此復興漢室,這個計策實在是步步深淵,最後失敗慘死。如果只是為了功名利祿,他大可不必賠上自己的性命。

說到底,他跟孔明一樣,都是感念知遇之恩,意圖匡扶天下的理想主義者,而這個理想主義的領袖,就是劉玄德。

作為大漢最後一個大將軍,姜維死,漢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