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想到古代也應該有歌的,有小曲的,那小曲都哪去了?


謝邀吧!題意如有誤,對不起!

我們怎麼能沒有古曲呢?十大古曲:

(一) 高山流水

(二 )梅花三弄

(三) 夕陽蕭鼓

(四) 漢宮秋月

(五) 陽春白雪

(六) 漁樵問答

(七) 胡茄十八拍

(八) 廣陵散

(九) 平沙落燕

(十) 十面埋伏

以上十首中有我們非常熟悉的幾首,如此排序是為大家一目了然,可以說每部曲都有歷史的典故,伯牙子期千古佳話,垓下之戰無人不曉,古琴古箏的演奏沒有絕音,在古曲基礎上可能有些改良。小時家人曾有弄蕭,也有朋友示範吟唱古詩,我就是愚笨,什麼也學不會。「鳳求凰」不知是否傳世?此題答的沒譜,望高者指教。


1因漢字有四聲發音。曲子的疾。徐。高。低。可通過字的抑。揚。頓。挫。四聲發音表示出來。

、曲子的情調可以用字的聲調錶出來。因漢字是聲情並茂的。如喜。怒。哀。樂。分別為上聲。去聲。平聲。入聲。

曲樂。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於物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法,含義)謂之音。比(較,衡量)而樂之。

聲的節奏是強弱『濁清,情的節奏是喜怒哀樂,當兩者節奏相互平行且生共鳴時就是樂。

樂的節奏是疾徐高低,字聲附節奏是抑揚頓挫,當兩者奏相互平行且共鳴時就是詩或詞。

詩朗誦和曲子詞唱的時侯。詩聲詞聲即字聲就是樂聲的反映。所以一般詩寫

漁歌子。黃鐘宮。

就可知,其曲節拍是黃鐘,其發聲是宮聲。

漁歌子就是每一節拍的音節(字數量。)一詞調共多少拍(句子數)

為配合曲聲,每一節拍音節要用字的四聲反映到恰到好處。

基於此詩詞的字組合(音節組合)就是曲樂了。

黃鐘宮就是曲的旋律了。中國古代有黃帝命倫伶創製的以十二律和七音組成的旋宮八十四調。如黃鐘宮,林鐘商。。。。等曲調。

夢溪筆談

宋世兼樂雙調。雙調用緊五,下凡,高工,尺,上,下一,下四,六:,合,九聲(管色譜,雙調的音節是既遠合陽律曲子也適合陰律曲子的。雙調曲律是姑洗商和夾鍾商。)


謝邀。曲子一樣有流傳,包括少量更古老的聲音藝術形式。

講到曲子,就會想到「水磨腔」,把字音以曲的形式婉轉拉長。崑曲在明清也是風靡大江南北,人人模仿,不亞於今天的追劇,客觀上就是在普及北方雅言,一如盛唐時人人學詩附庸風雅,客觀上就是在推廣通語。

崑曲的創製,據說也是很多進士級別的文人精雕細琢、不斷提煉的結果,是文字、音韻、音樂、舞台表演等等的完美藝術綜合。

當然,聲音的天性短暫多變,而文字則是刻在石頭上、甲骨上、青銅器上,或者用碳墨書寫在不易腐爛的竹簡上,更便於傳承,相對於聲音藝術,有更多的傳承。

其實文字、語音歷代都有官方、個人不斷的修訂,目的是「後人可以識古、前人可以垂後」,被稱為小學。


詩經大部分就是民歌,漢樂府也是官方搜集的民歌、宮廷曲目等,詞牌初期是唐樂坊曲目,都是可以演唱的。詩詞慢慢和音樂分離,主要原因,首先可能是工尺譜的記譜方式有缺陷,掌握者寥寥,導致絕大部分古詩歌旋律,古詞牌、元曲曲譜丟失。其次文人化過程中對文字的重視,導致部分詩詞是只知其字,不知其樂。這個過程,應該在漢到元期間一直在慢慢進行。現在真正的古詩詞曲目,可能只有白石道人的《揚州慢》、《杏花天影》詞曲俱全了。國內有號稱正統傳承,出版的古詞牌曲簡譜,筆者還沒有確切的證據證其真偽,只能暫時存疑。只就姜夔現存的完整曲詞來看,古典曲目的音樂風格,和當前流行的西化音樂曲風,大相徑庭,應該不會符合絕大多數當代人的流行口味。


簡答。

中國無1234567或五線譜記錄樂曲。沒有古代2000多年前樂曲保留下來,現存較早的曲譜有宋代《玉音法事》。

至於《詩經》等,已是只有歌詞了。


楊蔭瀏著《中國古代音樂史稿》裡面有很多小曲的譜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