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那些老照片,仿佛打开了记忆之门。小时候见过一面的事物,今后的岁月里就只有在影像里才能再见。而这些事物都是外婆,习以为常的生活必须品。外婆出生在南方的一个大家族,童年里快乐的时光不少,采莲藕做香包,到街坊邻居家嬉嬉闹闹。虽然大家族人丁兴旺,但没有重男轻女,外婆到了上学的年纪就去读了私塾。可惜好景不长,国家被侵略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外婆被迫停学,紧接著就被安排结婚了。于是,外婆的人生早早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那时候的制度没有一夫一妻和独生儿女制度,走到哪里都是一大家子人,更少不了三姑六婆七大姑八大姨,谁都些新鲜的事或背后的故事。那时候时局紧张,外婆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生儿育女,兼顾家里家外大事小事。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一个伟大的母亲,独立自强成为了老师。生活的贫困和丈夫的不作为,磨炼了外婆钢铁般的意志。在平凡的日子中,外婆又打破常规,仿佛跟随著时代的脚步一起成长和前进。

外婆代表著她们那一辈人的故事,是当时社会下大部分女人的写照。或许现在的时代有所不同了,但是我们热爱生活的那颗心代代相传不变。生活中琐碎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也正是这星星点点串联起了独一无二的人生。一个人,一辈子,一个世纪,跨越百年的故事,足够你温上一大壶酒,细细翻阅品读。


《这辈子》读后感

窗外下著些许小雨,夜雨读书是再好不过的选择。在正式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大体看了下照片和目录,猜想这本书跟新加坡电视剧《小娘惹》类似,倒叙去回忆外婆所经历的岁月。那么,《小娘惹》的主题曲《如燕》自然是不二的读书伴侣了。

出生及成长经历。作者的外婆出生在江苏双沟,这地方在徐州和睢宁县之间,是个大镇,自古交通发达。出生地相对发达的环境,加上家庭条件优越,在那个并不是很多人有机会读书的时代,作者外婆先后在私塾和教会等地接受教育。然而,日本的侵略让一切中止。从学校回去之后,父母按照就著手安排婚姻。在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经过父母双方的双向选择之后,缔结了一段良缘。外公外婆皆是接受过教育的人,在那样的年代实在是难得。解放之后,基层师资力量的缺乏,接受过教育,能识文断字,为后来他们找到工作提供了保障。但是由于外公为人耿直,无形之中得罪了人,又丢掉了教师的工作,而外婆连续辗转在几个学校任教。之后,作者外公因做错事,抛家弃子跑路,外婆和孩子们,饱尝辛苦。而外公跑到外地,居然另外再娶再生,还带著外面的三个孩子回到家里……还好作者外婆坚定的拒绝帮跑路的丈夫带孩子,并且离婚。通过作者外婆的口述,让我们了解到一个女性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所经历的种种。通过作者的故事,也让我想起自己的外婆。我外婆出生的家庭在她所处的那个旧时代也不算贫穷,可因为家庭没有见识,没有让作为女孩子的外婆有机会去接受教育,一辈子只能过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大时代,小日子。每个人都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日本不发动侵略战争,那可能作者的外婆不会中断学业,回家嫁人。如果作者外公不得罪人,那可能不至丢掉了那份教师的工作,也可能不会发生未及时种粮食而害怕惩罚,抛妻弃子,跑往他乡的故事。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任何时代,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不可偏废的。没有家庭的物质支撑,作者外婆可能上不了学,一生可能像同时代的大多数女性一样,将在蒙昧中度过。而没有精神财富支撑,当大时代的洪流来袭,钟鸣鼎食之家不存,找个工作可能都会很困难。个人认为,这篇口述文章非常值得一读,也期待这本书可以被搬上荧幕。


历史就是每个人的生活

说起历史记录,大到那些研究历史的学者,小到我们这些平头老百姓,在固有思维里都多信任所谓的「正史」(古时史官的记录)而忽视「野史」(民间编撰的历史),但你有没有想过的事, 那些所谓的「正史」所编纂者(官吏),难免会受到自己统治者的意愿左右,而按照统治者的意愿和政治诉求对历史进行「修正」,于是那些本来为了粉饰当权者的谎言变成了真实的历史故事。而那些流传在「正史」以外的「野史」往往包含历史所留下的真正秘密。

在学生时期学过历史的人们大概都对学过的历史书有印象,书中所写内容大多是王权的更替,和影响格局的大事件,而对于平凡的普通人就如落入大江里的石子没有踪迹,最多也就是数字没有温度,好像个体的记忆,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但历史不应当只记录上层高贵的交叠更替,忽略广大百姓生活状态,历史应该是每个人人生活经历的融合,而只有后者所经历的苦辣酸甜所反映的才是当时最真实的社会,也只有把这些普通百姓眼中所见见闻融入这历史长河中,才会使历史变的真实。

《这辈子》是一位百岁老人的口述历史故事集, 由三代人精心合著完成,(外婆口述、母亲润色、女儿定稿)外婆是1920年出生与江苏省睢宁县双沟村地主兼工商业主的家庭,看似有著和你我一样普通的身份,却有著不同于你我的丰富经历,她上过私塾、教会学校、私立学校、她也曾见证了一个富有家族的没落,她经历过言论自由,文化繁荣的民国时期、万众一心、共御外侮抗日战争时期,和一场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解放战争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他可说是见证过中国百年历史的人物。而从他口中所讲述这段历史或许没有你所学过的历史课上,波澜壮阔战争场面,也没有权利更替时的腥风血雨,而他所说的故事却最真实的所记录著那百年变迁和普通社会民众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你能从他质朴的语言中感受到真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从中可以对照借鉴,而当我们开始关注父辈和家庭的传奇时,我们才能从过去汲取营养成长自己,不迷方向,不在长河中彷徨

之前看过传奇奶奶姜淑梅的《乱时候,穷时候》,她是一九九七年才开始认字,二零一二年开始写作,让我佩服了好一阵子,她作品里的故事都是些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故事,很富有传奇性。

如今这本《这辈子》的作者也是一位百岁老人的作品,她叫高彩云,这本书的整理者杨扬的外婆,她生与一九二零年,今年正好一百岁,她的这辈子经历过的事可了不得,她经历了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改革开放这些沧桑巨变,她可回忆的事不但有我们熟知的历史大事,更多是各个大环境下的围绕著她身边的小事,让我们切身体会到那些历史大事件下的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这些在历史中看不到的东西在这本书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位老人和姜淑梅不同,她早年是学过文化的,她是我们的第一批教育工作者,解放了她教了大半辈子的书,教育了一批有一批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相同的地方是,两位老人都是有理想、有抱负,不服输的中国女性。她们活到老,学到老,永远没有放下学习的脚步。

这本书是老中青三代人的合作作品,老人高彩云负责讲述自己经历的故事。赵丽君,也就是老人的女儿,她和目前不同,她做了一辈子的财务工作,退休后才开始有记录母亲的故事的想法,正是在她的央求和催促下,高彩云老师才下决心讲述自己的故事,她负责记录母亲的故事。杨扬,高彩云老人的外甥女,她负责系统整理母亲留下的文字,她特别爱听外婆讲故事,当初也只是想到用录音笔把外婆的讲述录下来做个纪念,说著无心,听著有意,母亲赵丽君正是因为她的想法萌生了用笔记录下母亲脑海中的精彩故事,这样也许更有意义。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老人眼中跌宕起伏的人生,她看到、听到、亲历经历到的精彩故事,老人这辈子的生活场景时淮北平原,记录了丰富多彩的淮北平原的风土人情,沧桑巨变,特别是平凡小人物在这些大时代背景下的命运,记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人情理短,有抗争,也有无奈。书中还收录了多幅老人的老照片,还要老人留下的老物件的照片。

书中的故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记录了老人自己经历的事儿,有老人小时候的事儿,结婚的事儿,婆家人的故事,更精彩的故事是日本人打进来后故事,表现了小老百姓眼中真实的日本兵,还要他们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书中的第一部分最后记述了老人新中国成立后的教师生涯。第二部分,是老人听到、看到的别人的事儿,有点像传奇故事的感觉,这部分特别精彩,看书的过程中就感觉老人在娓娓道来,讲述过去的那些事儿。

书中的故事经过杨扬的整理,让故事中那些有夸张的部分,或者没有把握的道听途说的部分进行了大幅修改,让故事更接近于真相,又不失故事的传奇性。说实话,我是深深的被老人的故事吸引了,也让我看到了历史中看不到的生活细节。这部书也是对淮北平原地方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或许是感同身受太多,《这辈子》回忆录在网上发表后引起很多读者的共鸣,作者把外婆的一生回忆录整理成书就有了我手中阅读的这本书《这辈子》。很喜欢读这本书的内容或许我们有著相同的家庭历史背景缘故。

从小就喜欢听奶奶讲她们那个时候的故事,奶奶曾说过她们那代人吃过的苦是现代年轻人无法体会到的,奶奶那辈往上都会孕育很多儿女,因为每个家庭观念不同,对待子女教育也有著天差地别,在奶奶那辈能读的起书的孩子真是太让人羡慕,那个时代都是以工分制来养活一家人的,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要为家里担起重要的经济来源。

虽奶奶过世十多年,但有句话深深印在我心底,时常会想起。记得十来岁时常听奶奶教导我们不要浪费粮食,说她们小时候根本吃不上白呼呼的面粉和米饭,都是以吃野菜为生,说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个妇女为地主做工,经常给地主家做完饭两手的面粉都舍不得洗掉,硬要回家才把手上的面粉洗掉,洗掉面粉手的水就给家里老人做一顿面糊糊,有一天打雷下雨,这个妇人以为她每天给公婆喝洗手的面粉糊会不教敬老人,把两手伸出来让雷抓,谁可曾想到居然下一手的金条到那妇人的手上..........

虽然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传说,但从这个传说中可以知道过去的人是有多穷,另外教育我们现代人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无论贫穷富有都应该孝敬老人。

作者文中写到外婆家里是大户地主,刚开始还是满富有,只是父辈不善于管理商铺梯田所以后来家景不怎么好。自术者高彩云说自已是家里长女,但母亲一点也没重男轻女的意思,而且把她养育的很好,到上学年龄家里功她上私塾,后来的立达中学,要不是遇到日本侵略军,我想高彩云老太太将会继续自已的学业,而且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

人这一辈子会经历的东西太多,从出生那一刻起我们就要做好面对这世界的勇气。

从1920年到2020年这一百年来,高彩云老太太比同辈看到的更多,经历的也更多,让她深刻体会到社会具大的进步。

在高彩云老太太那辈结婚前是见不到自已对象的,婚姻大事都是由父母们决定。读到这,我常想起母亲对我说的一句话,当初嫁给你父亲全是你外公做主。媒人一介绍我外公就同意了这门亲事,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我父亲家住镇上外无其他可观条件。

从高彩云老太太的自术中我们有很多共鸣的东西,毕竟我外婆、奶奶她们那辈人都经历过,所以也是很快的喜欢这种历吏性的东西。写出来让我们不要忘记现在幸福的生活都是通过几辈人努力换来的。

一个家族的强大并非一代人所创造,都是经历几代人努力的结果。

我想《这辈子》本书一推出受到众多读者喜爱,想必又将会有很多精彩的回忆录问世。

期待著。


一个普通老人跨越百年的美丽——书评《这辈子》

如果岁月可回首,追忆过去的日子,便会发现它的沧桑巨变,小时候弹玻璃球,捉蜻蜓,炎热夏天跑到大河边洗澡捉鱼,那些在幼年眼里高大的楼房,现在不过是一个个「危楼」,与旁边高楼大厦相比较起来是那么的陈旧,那么童年趣事也再也一去不复返。儿时最喜欢趴在大人们的腿上听他们说那些「过去的事」,没有惊险的场景,没有百转千回的经历,却总让我为之深深著迷,过去的样子,现在的样子,将来又会是什么样子?当我看到《这辈子》一本由外婆自己口述所写的回忆录便爱不释手看起来。这是一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老人一生的手账记录。里面夹杂著方言,也不会显得生硬,又平添了一份亲切,在1920年到2020年这百年时间,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都让我们大呼惊艳,而在这巨变中小人物就像平凡你和我,在这大时代里又是怎样的呢?我看到了外婆的小骄傲,抗争,无奈,还有在时代巨变中的喜怒哀乐,朴素的语言里有著生活的烟火气,过去的日常生活更加鲜活展现在眼前,这不仅是淮北大地缩影,更是每一个在那个时代走过来人共同的烙印。

外婆是大户人家的后代

在豆瓣连载外婆回忆录里,就知道外婆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居然能背诵唐诗,便知是大户人家的子孙。「高东泰」药方,院里草药香,接济百姓,恩泽邻里,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外婆的童年,在每年农历五月前,自己的药方传承著祖宗的规矩给百姓们散香药,分文不取,那碾药滚子撞击的声音,迎来送往的客套话,不绝于耳。头到韭,谢花藕,美食的记忆流淌著幸福的味道。夏天时节,用采来新鲜的荷叶蒸馒头,一阵大火过后,锅内的荷香随著蒸汽飘满了这个厨房,生在东北的我,虽然没有这种体验,我想这大抵和炸刀鱼有异曲同工之妙吧!对时节的注重,不等秋分,寒露,荷花刚凋谢就把藕拔出来做冷盘,脆脆的,想来也会是爽口至极,这便是外婆口中的「风味人间」了。外婆这个大户人家的子孙还享受到了读书的待遇,从私塾到女中,一直到日军侵华才中断学业,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没有中途辍学,没有家庭观念的束缚,外婆还是一个幸运儿。

外婆是一个了不起的百岁老人

外婆与同是算读过书有文化的人,相亲结婚,一切看起来顺理成章,然而那年才十七岁!多么美好的豆蔻年华啊!与面对面相亲不同,当时儿女婚姻大权都是父母做主,但又不完全没有话语权,外婆丈夫就是坚决找个情投意合,说得来的「文化媳妇」,看来在这里婚姻自由的种子已经悄悄发芽咯。父母代相亲,然后再由他们转述孩子这个人的各种细节,完婚进入到婆家,丈夫在婆家也不算吃香的孩子,顺理成章有了孩子,外婆讲述的土裤子那段往事,让我几度落泪,土裤子就是直接把土倒入婴儿的裤裆,夏天还好,冬天的时候沙土还要想方设法加热,再遇到天黑,没有电灯,烧煤油灯都是奢侈的事情,该有多么煎熬。新手妈妈的外婆总是一个人夜晚抹黑给大女儿温土,换土裤子,没有婆家的帮助,也没有娘家的扶持,没有患上产后抑郁真是万幸,外婆一人扛起了所有,也为后来丈夫的出逃杳无音讯,自己一人拉扯4个孩子,还要教书育人,埋下了预留的伏线,这平实的语言中,透露著多少个隐忍背后的辛酸呢?

跨越百年,回头望,大时代的巨变下,我看到小人物在时代里的起起伏伏,跌跌撞撞,不管生活怎样苦,外婆都能让它分外甜,了不起的外婆!

读著《这辈子》,想到了很多有关远在天堂姥姥的故事。如果你也来读这本书,会不会也想起那些对生活充满热爱的长辈们。


平凡伟大的普通人的一生

《这辈子:1920-2020外婆回忆录》是外婆的故事,由外婆的女儿笔录,孙女整理后最终展现给了我们一份完整的外婆的故事,她的一生不太顺利,充满了跌宕起伏,那个年代的故事值得我们年轻一辈好好了解。

小时候外婆家境富裕,亲戚众多,但也因为这样外婆六岁时就分了家,曾祖父辛苦积攒的家业,就在那天被争抢完了。小时候的外婆备受宠爱,摘荷花,采莲藕,日子无忧无虑。由于父母不重男轻女,外婆还上了学,这在当时真的很难得。结束了三年的私塾,还上了小学,女中,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才终止学业。

封建社会,儿女的婚姻决定权在于父母,终止学业后外婆开始相亲,外婆这一生生过五个孩子。在日本侵华期间生下了大女儿,那时候的小孩子没有好的衣服穿,穿著土裤子,当作尿布。因为战争,丈夫到处投靠谋生,孩子留给外婆一个人照顾。

经历多次失业之后的丈夫,一家六口决定回老家,在回老家的路上,喝了路边的一碗茶水,老二不治身亡,外婆非常后悔痛心。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婆和外婆的丈夫上过学,在当地需要有文化的人来当教师,两人分别去了不同的地方当教师。后来丈夫被赶下讲台,照顾不好小女儿,外婆就把小女儿带到教室里,一边上课一边要照顾孩子。好在大女儿很争气,初中毕业考取了中专,为家里的情况出现了一丝希望。但是外婆丈夫因为没有种好马铃薯,自己一个人计划著出逃到新疆,这个出逃计划他没有和外婆透露过,外婆一个人带著四个孩子谋生,生活著实艰难。十几年过去了,丈夫终于回来了,可回来却是让外婆去照顾他在外面生的孩子,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外婆和他离婚了。

外婆这位普通小人物的一生就是这样的跌宕起伏,说不上好,却说的上坏,包办的婚姻到头来还是自己一个人过,她一个人照顾孩子,就这样过来了。《这辈子》里还要许多别的故事,乱世中始终忠诚的管家,黄埔军校毕业的二叔,五老爷的「飞毛腿」,三舅老爷和大姑娘的婚事等等,句里行间夹杂著老一辈的方言,有时候故事也确实有意想不到的结局,外婆的这辈子就这样展现在书中。


《这辈子:1920-2020外婆回忆录》:蓦然回首,皆是往事

有时候,当我独自一人在家时,我会经常搬个凳子在阳光下一坐就是半天,只是想沐浴在阳光下,回想一些美好俗世。这样的心境就像迟暮的老人,可是当回归到现实,我才意识到自己只不过快到而立之年,为何会有如此看透人生的思绪。我不知,这是否因为女性敏锐的情思,还是只有我个人如此自艾自怜,更或许这样的心态只会换来别人一句「你想多了」来推脱。

从江南远嫁到北方小镇,我是铁了心要远离原生家庭的,从小生活在重组家庭的我,鲜少得到亲人的关心疼爱,唯一疼爱我的奶奶也过早离世,习惯了多年的寄人篱下生活,在踏出校园的那一刻起,我就在内心深处起誓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回首往事,我确实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远嫁他乡,可是我内心深处深知,我仍旧在依赖一个家庭,这种根深蒂固的对于女性的思想在我心中也扎根,无法祛除,也许我不得不承认,女性「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种谬论是有重要影响的。

人本身就是矛盾体,一面迫不及待的脱离痛楚,发现只不过是掉入另一个深渊,又不得不怀念起曾经的伤疤。在我经历了婚姻挫折后,我的心态变得成熟有力多了,也许是人到中年,也许是在这异乡没有志同道合之人,我总能回想起儿时的快乐时光,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愈发欣赏曾经的美好。正因为如此,我对描述江苏人文风情的书籍尤为痴迷,那种认同感总是让我灵魂受到感触,这就是家的温暖。

一:你可以幼稚,可以内向,可以女汉子,可以玛丽苏,可以洒脱,可以浪漫,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张皓宸《我与世界只差一个你》

后来我知道,必须接受生命里注定残缺和难以如愿的部分。要接受那些被禁忌的不能见到光明的东西。在这个世间。有一些无法抵达的地方,无法靠近的人,无法完成的事情,无法占有的感情,无法修复的缺陷。——安妮宝贝《莲花》

《这辈子:1920-2020外婆回忆录》是外婆口述,妈妈笔录,外孙女整理的一本书籍,在这里我们似乎都能看到曾经的影子。双沟这个地方我并不熟知,毕竟江苏省是个大省,而徐州离我家盐城并不远,所以我想说这本书对我而言意义也很深重。虽然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我,对很多譬如粮票没有太多印象,但很多年的文化传统,我在我奶奶口中都听说过,在看这本书时,字里行间满满的儿时回忆,也许在远嫁他乡的余生时,我一定会时常将此书拿出来复习巩固,只因里面承载了我无数的美好回忆。

现在的人,可能都没有分家的概念了,我的爷爷奶奶有一个女儿,四个儿子,也是经历过分家的遭遇,记得我爸是三儿子,但是加上大姑排行,我爸就被叫做四爷,然而由于只有我父母离婚,我爸起初颇有些不著调样子,一直跟爷爷奶奶他们没有分家,直到我爸从东北带回继母,那时我大概六岁,有时候思想人的记忆也挺奇怪,有些事是想记记不住,有些事反而是想忘忘不掉。这种分家后的影响对我而言,就是我不得不远离我奶奶跟著我父亲和继母他们生活,那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一直是我多年的心理阴影,不去想也罢。

如果不是刻意回忆,我也记不得儿时的一些美好时光了,我在《这辈子:1920-2020外婆回忆录》中看到采藕的片段,像是回到了老家江苏。我记得我小时候,也经常去荷塘里弄藕,那个时候一点都不害怕陷进去,要是现在我准不敢。那种「藕生长在淤泥里,采藕时塘里往往还有水,要采藕必须先用脚摸。人站在水面上,脚在泥巴里摸索前行,采到藕段,用脚勾出来」那种深入骨髓的感触,我的嘴角不禁有丝微笑。也许我将来有一天也能将这些美好讲诉给我的子女听,那时的我是不是也会有满面的沧桑。

二: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阿尔贝·加缪《反抗者》

在你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你常常会发现不由自主地被当作知己,去倾听你熟人的隐秘。你的高明之处不在于谈论你自己,而在于倾听别人谈论自己。——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这些美好的回忆,似乎只有儿女亦或是外孙女能够倾述,我深知我内心深处不愿意也无法倾述给丈夫听,因为本身童年记忆就不一样,也找不到共同语言。我记得我奶奶在我小的时候跟我说过关于58年的一些事情,尘封的记忆如果不是因为看《这辈子:1920-2020外婆回忆录》,我恐怕已经将这些遗忘在内心深处了。

记得儿时,总有人说要给我做媒,看样子是早就看好人家似的,那个年代老年人闲来无事总喜欢话家常,坎闲坷,也喜欢说别人家的是非,扒灰这个词我再次看到就是在这本书里,外婆的江苏人情怀虽然跟我的年代有些远,但是毕竟是身处一地,多数风俗人情是相同的。当我回首往事时,已经没有多少细枝末节让我怀念儿时的时光,说实话,我内心深处非常感谢《这辈子:1920-2020外婆回忆录》这本书,因为远嫁他乡,内心深处的个中滋味真是无法叙述,也无人能体会,也许待我迟暮之年,我再看它,会满满的幸福感。

老人家喜欢坎陈年往事,因为都是经历,而其实年轻人孩子也都喜欢听陈年往事,因为皆是向往,其实没有任何一句话能够让你大彻大悟,醍醐灌顶,真正让你如梦初醒,看透人性的,只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外婆的故事

最近看了由祖孙三代一起合作完成的一本回忆录——《这辈子》,这本由外婆口述,妈妈记录,女儿整理的回忆录,引起了我的兴趣。一个百岁老人,用她的视角向我们描绘了这一个世纪来一个家族的兴衰。也让我们了解这一百年来都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变化。

1920年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都很陌生,像历史一般的存在,但它又吸引著我们,让我们忍不住去探索它。近些年来,古装宫廷剧可谓是红极一时,为什么这么有热度,一部接著一部的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于自己未知的东西,总是十分向往,有一种窥探的欲望。我们想知道在那些年代,人民是怎么生活的,又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于是,历史剧、宫廷剧应运而生。但是这些剧集毕竟以娱乐为主,里面的故事未必真实,而真实的历史又未免过于枯燥,所以,像《这辈子》这种当事人以回忆录方式记录下来,即是对自己这一生的记录,又何尝不是一种历史。它更接近生活,更有烟火气,让我们觉得亲切。

翻开书看到扉页中外婆看书的照片,让我想起了我的外婆,虽然我从来未曾见过她,也不曾见过与她有关的事物,这是一种遗憾,所以,我很羡慕书中的外甥女,她不止和外婆生活过,还参与了外婆的一生,从出生到现在,她了解了外婆所经历的一切,并帮她一起完成这个回忆。

在江苏的那个小县城,外婆完成了出生,上学,结婚,生子,工作这些人生中重大的事。我们现在很难想像那个时候能上到初中是多么的不容易,外婆的母亲虽然没有文化,可她却很有远见,把几个女儿都送去学习,后来都走上了讲台。还有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的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些对于我们遥远又陌生的事情都真真实实的发生在了外婆的身上。印象特别深的是,那时候的孩子穿著「土裤子」,把孩子埋在沙土中,对于当了妈妈的自己,看到这里,我哽咽了,想想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更加应该珍惜。

看了《这辈子》,我看到了一个世纪老人的一生,她的艰难与坚毅,让我们动容。向我们展示了那个年代人们的坚毅品格,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在和平年代,我们更加应该珍惜,珍惜当下,努力奋进,让我们的后代也能在以后看到我们的时候,说一声,「我们的长辈,真棒」。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