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慾望特彆強,每次跟朋友在一起,總是說出對每件事情的看法和見解,特別有自己的想法,特別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和理解,這是一種什麼樣的人?怎樣看這種人?你怎麼評價這種人?


這種人屬於依賴性特彆強的人,缺少自我認同感。

這種人只有藉助外界的評價才能體驗自我認同,比如別人說你字的字真好看,他就感覺很好,一旦別人說不好看,他頓時就會如臨深淵,感覺這麼多年來練字毫無意義。

別人的評價和認可是形成他自我價值的絕對因素,所以他需要不斷的表達觀點,不斷的獲取外界的反饋,並在反饋中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自我。

這種心理狀態的形成有一定的外界原因。

大的方面來說,在比較單純的社會中,社會關係簡單,信息傳遞簡單,生活環境簡單,我們很少會產生「我是誰」這樣的疑問,我就是爸媽的孩子,我就是要白天放羊,晚上睡覺,我就是要學會針線活……沒有很多信息的衝擊,沒有多少選擇的餘地,心理上有比較強的歸屬感和安全感,不必擔心哪件事沒做對會產生多大的後果,也不用思考存在的意義以及創造的價值。我就是我,不用刻意徵求誰的意見,老李家的三小子,這就是全村公認的事情,不用因為今天沒放羊就惶恐不是老李家的三小子了。

但是現代社會變得越來越複雜,信息量越來越大,個人的角色定位越來越不清晰,今天是這家公司的員工,明天可能就是人才市場的常客;今天是小花的男朋友,明天可能就是小花的前男友;今天是上市公司的總經理,明天可能就是監獄裡的階下囚;今天是商業榜上的億萬富翁,明天可能就是法院判定的老賴一族。

在被強化的社會層面上,很少能夠產生可供依賴的、變卦概率不大的、相伴一生的角色,導致根據自己的內在完整性與真實性來判定我是誰的環境產生變化,按照自己的價值觀而生存,直面自己感情、態度和動機的能力也就減弱了。

所以在這樣不穩定的社會角色的變化中,人處於什麼位置,我是誰,就成了一個顯性問題。因為在主觀體驗上,每個人都需要被關照,被理解,被接納和被認可。這種需求的強烈度與現實的矛盾就會產生自我認同感減弱的心理問題。

小的方面來說,一個人小時候的成長小環境也是產生心理問題的根源,從小被限制,被忽視,被誤會,被不認同,時間長了個體就會發展出兩種應對方式,要麼沉默寡言,消極自卑,不敢表達,放棄自我認同。要麼就更努力的追求認同,希望被理解,本質上都是自我認同感的降低或者消失。

如何增強自我認同感?這即是教育的話題,又是心理諮詢的目的,只有讓對方了解自我的概念,以及「我」在整個社會環境中的形成與發展原理,同時增強價值認知與現實環境中的自尊感,也就是知道外界認同只是自我價值的一部分而並非全部,才能逐漸增強自我認同,消除「求同若渴」的內心障礙,達到「求同存異」的現實狀態。


這種人應該是從小缺愛缺乏被關注的人,可能是從小就得不到家長與老師的理解和認同,被小夥伴們孤立的那種人,所以長大特別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認同。但其實這種人他們的內心往往是很自卑的,所以才會想通過獲得他人的肯定來增強自己的信心,滿足自己的存在感。他不是真正孤獨的人,孤獨的人不屑於取得別人的理解和認同:我不要你覺得,我只要我覺得。


每個人有兩種基本需求,一是安全感,二是歸屬感。表達慾望強,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認同,是想獲取歸屬感的表現。背後是一種不安全感在作怪。

一個人如果安全感和歸屬感比較弱,就會表現出有些讓人感到過份的言行。這是正常現象,如果你是他的朋友,就多給他一些鼓勵,給他點自信。如果是你本人,就要明白,這是自己缺乏什麼,有意識地去調整自己,融入集體,也要做好自己,不要過份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求關注,被忽略了太久了!想得到別人的認同和理解,就應該不表達,這樣你會得到你想得到的。認同你什麼?理解你什麼?只有自己先認同自己,理解自己,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同。實在沒辦法,就是讓自己強大,內心強大,經濟強大,做出成績,你認為別人的理解和認同還重要嗎?


小時候缺愛,長大了缺心眼兒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