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作者肯定是現代人,因為太多新韻了,名字是一定不知,不過能簡單講一下這詩具體處在什麼水準——就是恰好不值得你追問名字的水平。

輕舟載我渡江回,頭一句可以,人在船上,回家嘛。

倒影爍山逐浪開。這句開始炸裂,神奇之處在於你會發現它怎麼都是不通的,我們從寫實的地方去理解,從岸,水,船三者去做視角拆分都看不到這個景象,至少在流動的關係裏絕不可能。

唯一通的解釋是,爍山倒影隨浪開,爍山的倒影靜止,它們是一回事,一個意象,然後船很快,浪花推開打碎倒影。那就不該用「逐」,也不該「倒影」在前。

因為逐是非常主觀的,是前後,是需要扭頭注視。而倒影在前,畫面也會一下靜止。

至於光影關係則更不必提,根本沒法解釋,爍山,放光的,倒影,陰的。

這句要多矛盾有多矛盾。

隨後,水自東流人自去。好,這回典型的轉視角去岸上了,這可以。

兩無牽掛兩無猜,狗屁不通。

要表達什麼?看典兩無猜是親密關係,看詩則是,我要回老家了,船很快,一葉扁舟,順水而來順水而去,無牽無掛也沒有了猜忌?還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那麼船為什麼要快?輕舟?逐浪開?沒有因果關係,甚至前後矛盾。

沉舟側畔,心情變化。

輕舟萬山,應該一樂到底。

綜上,完全沒有值得稱道的點。不但沒有明確的情感表達,意象上也沒有完成良好的流動。


正經的流動是什麼樣的?我們拿詩仙的兩首坐船詩去欣賞流動。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流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說開元十五年,李白認識孟浩然。

兩人投緣,一別三年,這老哥知道孟浩然要去廣陵,半路在交通樞紐江夏截胡,要送一送。

所以故人西辭黃鶴樓。

西,黃鶴樓在揚州(廣陵)西邊。

指他倆在西辭。辭已經是離別,開始動了。

孟浩然水順東流。

煙花三月 下 揚州。

下。不但流,流得還很順暢,很輕逸。我哥們溜的越快,我越難受啊。

孤帆 遠影 碧空盡 。

那麼多船,我眼裡就我哥們坐的那一片兒。

遠了,遠了,快看不見了。

惟見長江天際流。 船沒了, 我只能看見水嘩嘩地在他那邊流個沒完。

每一句都在流動,表達靠裡邊那個動詞,不靠那個動詞的話就靠畫面,由近及遠,由大至小。

所以,畫面、以及那個動詞用砸了那就是真砸了。

特別是在整首詩都有一種奔跑慾望在裡面的時候。

至於早發白帝城那就更絕,不多說了吧。

如有冒犯,實在抱歉。

前輩送你字畫,更多的是當時狀態下的一種心意,情誼千金。

至於這首詩本身,它就是李叔同寫的也無甚價值。

很多現代人的打油詩在水平上都會比這個好,紅衣佳人白衣友,朝與同歌暮與酒比這個痛快多了 。


這是你的作品,我猜對了嗎


沒聽過唉。不過覺得格調不高,前面敘事寫景,最後一句寫到牽掛?兩小無猜?有點迷。


沒聽過啊,應該是今人的作品。


瀉藥。

俺沒查到是誰寫的,估計應該是現代人寫的。

前兩句語言平實,句意流暢,個人覺得讀起來還蠻舒服的,感覺還不錯(可惜第二句好像犯了孤平?)

第三句好像在哪見過,半天沒想起來,查了一下發現是王安石的一首七絕裏的:

知君欲上武陵溪,水自東流人自西。

到日桃花應已謝,想君應不為花迷。

算是化用(or借用?)吧

結句有點不知所云,有點像強行拼湊。(其實可能是俺沒看懂)

綜上,這首詩大概不具古人水平,應該是現代人的作品

最後分享一下前段時間剛學的一句話(?′?`?)

學古人詩,宜求其意義,勿獵其浮詞,徒作門面語

感覺很受用誒!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