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款多用途四代半戰機,除了優秀的對地能力,殲16還有哪些過人之處?是否真的像大部分媒體宣傳的那樣,憑藉先進有源相控陣雷達和遠程空空導彈,也具有及優秀的對空能力?


想像一下這個場景:

jh7去炸個野戰雷達,得帶上副油箱,兩發反輻射導彈,兩發鐵炸彈,兩發格鬥彈防身。遇見敵機攔截只能交給護航的戰鬥機,護航機騰不出手來只能掉頭就跑……

炸完了雷達站,你意外的遇見了敵軍王牌中隊的f16雙機編隊低空飛過,預警機的消息顯示他們剛剛跟我軍交火後油料不多正在返航,jh7看了看雞翼下萬年不變的兩枚pl8,想了想還是決定忍了吧,頂多開雷達嚇唬嚇唬他們

如果是j16

炸個雷達站?

帶兩發反輻射導彈,兩發格鬥彈,兩發中距彈,兩發鐵炸彈,一個幹擾吊艙

是的,我全都要

炸完雷達站,返航時順手把鐵炸彈扔到途經的高價值目標頭上,這時預警機傳來敵軍信息。j16飛行員和後座一合計,幹他孃的。把空戰之外的零碎都扔掉,在預警機引導下爬升到一萬五千米,隨機向敵機方向俯衝,在距離敵機50公里處以1.6馬赫的速度下開雷達爆射兩發中距彈然後保持速度引導直至中距彈的主動雷達開機,然後撤出戰場

隨後預警機傳來消息,導彈命中,敵機一死一傷/導彈未命中但敵機使出渾身解數才拜託,剩餘油量只能返航

或者,導彈未命中,敵機頭鐵的轉向你要跟你狗鬥,於是j16看了看自己掛架下的兩枚pl8和巨大的高度速度優勢,想了想,md誰怕誰啊,一番纏鬥後取得戰果/從容離去/無功而返/被擊落


蘇27系列族譜中,論多用途能力,最強的就是殲16了。

俄羅斯戰鬥機,單論機身設計,是可以跟美國平分秋色的。但缺點就在於俄羅斯的集成電路技術太差。原因是當年蘇聯點錯了技能樹。

冷戰時期,關於航電部分,美國研究的是集成電路,蘇聯研究的是電子管。

集成電路是啥?比如你的電腦、手機裏的主板,就是集成電路。

而電子管呢?就是下面這種東西。

不知你是否見過這種老式收音機

這就是電子管收音機,把它拆開後,裡面是這樣的:

看到電子管了吧?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俄羅斯的電子管技術,今天依然領先全世界,可是卻沒什麼用。。。

理論上集成電路能做的,電子管全能做。為什麼卻說電子管沒用呢?

因為電子管的體積只能放大,卻無法縮小。即便只是一臺收音機,都要做的像個大箱子一樣。

而集成電路的體積,是由集成工藝決定的。工藝越好,體積就越小。

在早期,兩者本來是差不多的。但隨著集成工藝的水平提高,電子收音機越來越小,可電子管收音機永遠都只能是個大箱子。

戰鬥機上的空間極其寶貴,想把電子管做的航電裝進飛機裏,當然要縮小體積。可縮小體積,就必須簡化結構。簡化結構,就必然要減少功能、犧牲性能。

而使用集成電路製作的電子航電,卻可以通過提升工藝來壓縮體積。從此,美蘇的航電水平,就逐漸拉開了差距。

蘇聯當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也開始研究集成電路,但已經來不及了,那時候蘇聯已經瀕臨解體了。之後經過了貧窮的幾十年,俄羅斯根本沒有錢投入到集成電路的研發。一直到今天,俄羅斯戰鬥機的航電,依然是嚴重的短板。

電子管今天主要的用途之一,是用來製作膽機。如果關注音響的話,可能見過大名鼎鼎的6H30電子管。這款用來製作發燒級HIFI膽機的神器,就源自蘇27的航電。

美國ARC系列膽機,是發燒級膽機的代表作。

其核心便是4顆6H30電子管。

Made in Russia,蘇27同款。

而中國得益於改革開放,通過生產電視機、洗衣機等家電產品,逐漸掌握了集成電路技術。

當時中國的航電水平已經遠高於俄羅斯了。但在機體製造方面,依然是不如的。

正巧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非常窮,為了喫飯,只要給錢啥都賣。

只是當時中國還處在改革開放初期,本身也並不富裕,如果當時有錢,也許還能把烏克蘭的圖160買下來。

無論如何吧,中國當時還是湊出了點錢,從俄羅斯購買了蘇27的生產許可證。然後開始進口全套零部件,在國內組裝蘇27,此時航電也是俄羅斯提供的。

組裝了少量蘇27SK之後,中國就摸透了蘇27的製造工藝,可以獨立製造全部零件了。。。。所以也就停止了組裝,開始獨立製造整機。但由於國產航電尚未準備好,所以依然使用俄羅斯的航電。這批機型,就叫做殲11A。整體性能與蘇27SK無任何區別。

而此時,中國由於大規模生產電腦硬體、手機等產品,集成電路水平已經與美國同代了。

所以中國自己生產了一整套航電,裝在自行製造的整機上,淘汰了原本的俄版航電。又用太行發動機,替換掉了原本的AL31F發動機,就成了殲11B。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在蘇35出現之前,殲11B就是蘇系戰鬥機中空戰能力最強的型號。

至於殲16嘛,論空戰應該不會超過蘇35吧。雖然航電有優勢,但殲16強調多用途,並不單純追求空優。定位跟美軍的F15E大致相當。增強對地打擊能力,就勢必會產生大量死重,導致空優能力削弱。

追求空優的是殲11D,它纔是定位與蘇35相同的機型。而且在航電部分,殲11D依然領先。

只是沈飛既要造殲15,又要造殲16,根本沒有多餘的產能造殲11D。所以直接買了一批蘇35頂替。與其說是花錢買飛機,倒不如說是買產能。


殲16的優秀之處就在於,全球能玩得起的,只有兩個

殲16的最大優勢,就是能不掛副油箱+12個掛架滿掛的情況下,還能達到殲10四中二近掛個副油箱的航程。

殲16出門完全可以電子吊艙+雙反輻射導彈+六中二近掛法。

全截擊組合可以用雙聯掛彈架一次掛上12枚甚至16枚PL15,一架戰鬥機就能給你玩出飽和攻擊的感覺來。

機頭大直徑有源相控陣雷達完全可以當小型預警機使用。

拿南邊某島來說,一旦要在東海開團。

敵方出動30架F16,5架殲16聯手出擊,4架掛16枚PL15和4枚PL10,其中一架擔任預警機,電子吊艙+2枚PL21超遠程空空導彈+4枚PL10,飛過中線拉高開機掃描到150公里以外的F16,將數據通過數據鏈傳到後面的4架殲16上。

4架殲16發射64枚PL15,隨後撤退,隨後導彈以2枚打1機的方式輕鬆砸掉對方27架戰鬥機(2枚打1機按照90%命中率計算)。

E2C預警機想提供數據結果被開雷達掃描的殲16使用攜帶反輻射彈頭的PL21超遠程空空導彈在300千米外直接擊落。

我方損失66枚空空導彈,敵方損失27架F16和1架預警機。

這是美國空軍提出來的打法,他們想用的是F15X或者F35。

記住。

全球能這麼玩的國家,只有兩個


從技術角度講,在東亞地區堪稱畸形的武備水平下談不上多優秀——不談體系作戰,J16單獨面對未來將在日韓大規模裝備的F35就是送菜,四代機面對五代機基本是單方面的被屠殺,這是中美歷次軍演已經證明瞭的。

然而在中國空軍當前的體系內,作用巨大。尤其是在未來最緊迫的三五年內,除了殲20,唯一能用於承接殲20任務挑大樑的戰鬥機幾乎只有殲16。且不說J16基本上在多用途上已經可以稱之為最優秀的側衛,即使面對F16與F15機隊仍然不乏一戰之力,在未來預期的作戰中,J16承擔的主要工作預計會是類似於對敵防空力量和地面移動目標和裝甲集羣的「炸彈卡車」,或者與漏網之魚的敵四代機進行空戰的角色。

殲20無疑會是未來空戰中承擔踹門角色的第一梯隊,在癱瘓敵方防空力量後為後方機隊清空通道,此後的對地轟炸任務預計會是J16的主場。

對於轟炸目標目標設施、車輛載具等任務,載重量極大且成本相較於J20更低(雖然應該也不低於70%)的J16才會是空軍主力,J10不僅載彈量不樂觀,滿載或半載後航程能否滿足第一波轟炸的需求同樣是個問題。不管沈黑怎麼說,一個事實不容辯駁:在J20正式服役之前,對4V和印度、東海南海方向的空軍任務只能以側衛系列為主力,在這段近二十年的空窗期中,J10雖然填補了國內三代機的空白,積攢了技術底蘊,但油量與載彈量決定了最激烈的第一波遠距離的空戰與轟炸任務基本沒有J10出場的份。

J16比轟六還高的載彈量及國內最頂尖的航電系統(成本大頭)和巨大的內油量與半載時的機動性決定了J16作為多用途戰機確實是中國空軍當下的最優解,作為「炸彈卡車」絕對是一個稱職的選擇。

當然,最大的問題就是J16正式定型服役得實在是太晚了,晚到了甚至有些不適用於當下空軍需求的地步。

J20與J16幾乎同期首飛,但技術承襲自J11B系列,有足夠技術積累的J16服役只比J20早了兩三年,這個進度應該是嚴重落後於空軍預想的。其中固然有沈飛的原因,此外國內相關係統沒配套也是拖慢定型進度的原因。(J16的航電系統與雷達都是不比J20差多少甚至同款的,定型年代也較晚,如果用當時的設備湊活的話還不如接著用J11B)

如果16年南海對峙時,中國空軍手中能湊出一支數量足夠(不低於50架)的J16機隊保持常態化巡航,那會是決定性的力量之一,載彈量駭人的J16與岸基航空兵的J11配合,面對美軍的F18機隊足以一戰,而不需要像我們當時那樣靠火箭軍與海軍承擔絕大部分壓力。當然我們都知道,J16服役得晚了,不然當時用來暗示美軍艦隊位置的那張照片的主角應該是J16才對(J16能賦予反艦導彈的初速和機動性乃至載彈量都遠勝轟六),錯過了這個關鍵節點,其實空軍採購J16的意義已經大不如前了,因為2017年J20已經正式服役,中國空軍真正有了能對抗F22與F35的大航程隱身戰機。

在當前的背景下,J16固然與當初空軍設想的作用有些許出入,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依然是中國空軍的剛需戰機之一。

某些人一直復讀什麼J16做的J20都能做,J20也能外掛轟炸,無非多出動幾個架次的事情罷了。都是完全正確的廢話,誰不知道J20遠勝J16,用您在這復讀?然而您動動嘴皮子就能幫成飛建完生產線?J20前些年放風的脈動生產線後來一直沒有消息,這種效率下的J20您打算一年生產幾架?成飛的生產線滿載生產J20,西飛梭哈運20,沈飛的生產線也在全力生產J11、J15、J16的側衛系列,FC31這種蹩腳貨屬於空軍四代機競標失敗後為了保持技術連續性的產物,幹啥啥不行,也根本沒打算轉正之類的(不然以沈飛的風格起碼拿個重型機出來,中型的四代機完全是浪費)這種情況下您要打算怎麼湊出一條新的生產線?工程師、廠房、設備和熟練工人您用嘴皮子來變?

假如我們在2025年在東海南海方向擦槍走火,樂觀估計下有了200架J20的存量(實際上以現在的生產效率120架就不錯了,成飛擴產勢在必行),除了少數用於對印威懾外,其餘全部投入第一波對F35與F22的交戰(實際上同樣幾乎不可能,現在的空域早就不是二代機那樣一味堆數量就可以的年代了,同一時間內一片空域內能夠容納的雙方交戰機數量是有限的),在預警機引導下的體系作戰初步贏得制空權優勢後,最適合接棒轟炸任務的就是有了一定存量,載彈量航程和機動性達到平衡的J16。中國空軍最大的問題不僅是戰機存量,還在於飛行員存量遠低於美國空軍,短時間內令J20連續出擊,對飛行員是極大的考驗。

還是那個撕逼了很久的問題,外掛後的J20與J16還有多少區別?奪取制空權後的轟炸任務用得上J20冗餘的空戰性能嗎?J16成本再高也比J20低了許多,這種情況下追求的是短時間內達到最大出擊架次,在奪取制空權後的窗口期內最大化破壞敵方防空力量與機場、陸軍裝備等地面設施,面對J20存量不足的情況,除了J16國內還有哪款戰機能滿足遠距離戰鬥的同時具備足夠載彈量的要求?

大規模的J20編隊負責第一波踹門奪取制空權,小規模J20清繳敵空軍殘餘力量,載彈量遠超隱身狀態下J20的J16負責通過反輻射炸彈壓制防空力量並進行地面轟炸是可以預見的作戰方式,再進一步則是「全隱身化」的J20編隊負責空戰和轟炸的所有任務,但這一切的前提是中國空軍擁有足夠的J20存量,顯然短期內我們沒有。

在機羣數量有限的情況下,踹開門的J20結束任務以後讓誰來負責緊接著完成轟炸,鞏固戰果?不會有人真打算以J10的油量和載彈量去南海或者東海遠洋的美軍艦隊炸船吧?放著側衛不用拿J10這種中型機,二者之間就是一個飛得回來一個只能飛單程的區別。

外掛反輻射炸彈的J20已經失去了隱身的最大護身符,且載彈量同樣不如J16,這種情況下從經濟角度還不如令J16機隊負責壓制防空與轟炸,J20則不攜帶外掛武器,以全隱身狀態進行空戰,在被擊落概率幾乎相同的情況下,起碼J16還便宜些。

當然,J20與J16配合的作戰環境是需要在大量對地攻擊的前提下才有探討的價值,如果實在西太平洋與第七艦隊的艦載機進行空戰,那麼J16的價值確實大打折扣,J20+火箭軍+預警機+反潛機的配合纔是作戰的主要手法。

以現在的視角來看,從技術角度J16是一款足夠優秀的戰機,是側衛家族進化的最終產物之一(如果俄羅斯不再對側衛魔改的話),從戰略角度雖然有些脫節於中國空軍的實際需求,但仍然具有存在且繼續加量生產的必要性,與之相比J11B系列存在的價值更低,可以考慮改換生產線加大J16的產量。

J20纔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和空軍主力,這個我們都知道,用不著某些人繼續復讀,然而在我們有六百架以上J20(現在來看或許還不夠)保持對周邊威懾之前,這個節點或許要等到2035年,在此期間中國空軍對地打擊力量的缺失靠什麼彌補?火箭軍的靈活性和跨軍種協調的複雜性決定了空軍仍然有保持J16和其他側衛系列戰機的必要性。我們要是有一千架J20,把所有的側衛全扔去當訓練機都沒問題,然而起碼十年內都不太可能,這種情況下再復讀「沒必要生產J16」 某些人是不是對我國周邊環境態勢有什麼奇怪的幻想?


再補充一下吧,現在生產側衛係為的不是未來而是當下,隨著J20擴產與海四代定型生產,側衛系的歷史使命也已經完成,沈飛的產能也會移交給海四代和J20,屆時側衛系的存量只要給J20和海四代打打下手就好。

然而我軍面臨的情況是未來數年內擦槍走火的幾率和美軍的挑釁與威脅越來越大,J20生產線的擴充需要時間,海四代再快也要2024年徹底定型並開始生產(按2021年首飛,這個速度已經很快了),面對國防安全短期存在的巨大威脅,沈飛尚不確定是否有迅速轉產J20的能力,這種情況下側衛系填補空軍戰力缺口的作用仍然非常重要。

也許五年後我們不必再生產多餘的側衛,中國空軍的主力轉為J20與海四代的組合,側衛系與J10系徹底成為配角,然而在這一情況到來前,三代機仍然是我軍戰鬥力的重要一環,無論是側衛系還是J10系,都是特殊歷史時期內我軍的現實選擇,繼續生產側衛為的是應對短期內的威脅,誰敢保證2025年J20機隊初具規模之前我軍不會有大規模作戰任務?除了J16我們還有別的選擇嗎?

現在復讀「除了J20別的都不必生產」是星辰大海看多了上頭的表現,除非沈飛能夠快速轉產J20(這會極大損害沈飛112和601團隊本身與技術工人羣體的技術連續性和現實利益,技術工人的培訓不是那麼容易的),否則將三代機與四代機的生產二元化對立起來是何其幼稚,短期內側衛生產線存在的意義就是繼續填補中國空軍的戰鬥力缺口,我們都知道四代機比三代機強了一個次元,然而我們掏不出來,且日韓和4V的主力機羣仍然以三代機為主,美海軍的長期情況也是F35與F18共存,在J20存量不足,海四代尚未首飛裝備的情況下,J10系與側衛系的存在對中國空軍仍然極其重要,J16作為側衛系堪稱最終之作的存在,在多用途上目前中國空軍無出其右,用J20外掛執行轟炸任務是性價比極低的選擇。


很優秀。

作為典型的一款四代半重戰,有著全軍最強的C4I和電子戰能力,電子戰模塊直接內置無需任何吊艙,即使輕裝上陣也能把敵機的燒穿距離壓到極致。同時無論是否使用任何種類的多聯掛架,都是能夠攜帶更多的空空導彈的殲擊機,多目標空戰就像滿CD的法師一樣兇殘。這是劃時代的進步,從技術上有完全壓倒性的優勢。

其能夠掛載空軍全部種類所有型號的空面彈藥,也在各路媒體面前展示了最全面的空空導彈掛載能力,並且同時兼容全部類型吊艙,在具有最強悍掛載的同時,還具有全軍戰機最強的通用性。

根據空軍需求,設計所在油路上做了優化,在提高載油量的同時還安排了濕掛點,這是傳說中一次能抽乾轟油六的機體油箱——我一滴都沒有了——這一米八的大長腿,能夠超格執行中型轟炸機的任務。

另,根據對美軍戰法的研究。

一架飛機的作戰能力差不多是出動能力x單次出動效率x單任務效率x彈藥效率,殲16在這四個方面的提升都很大,名詞解釋如下:

出動能力,指單日出動架次,F22型殲擊機的出動能力能達到F15C型殲擊機的兩倍以上,一個空軍中隊一個白天能達到120以上的出動架次,而殲16在這方面的優化使其超過同級戰機接近五代機出動架次,這是驚人的進步。

單次出動效率,指單次出動能夠完成任務價值的組合賦權值。大多飛機單次出動都只能完成單項任務,而美軍在實戰中實現了更加高效的指揮能力,提高航路規劃效率,每一架戰機在起飛後平均要跑3個以上的任務點,從而成倍增加戰鬥力。殲16的高兼容性、長航程和巨大的掛載量,就為這種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單任務效率,指飛機的作戰能力,即通俗講的「單機戰鬥力」。執行某項任務時,能夠更有效的完成任務,如f22在面對f15時,具有比f35更高的交換比,這就表明f22在執行空優任務時的任務效率高於f35,殲16的優化顯而易見。

彈藥效率,顧名思義,在同樣重量的彈藥系列內橫向比較,以能夠達到作戰目的為指標,消耗彈藥量越少,彈藥效率越高。由於殲16能夠兼容全軍所有掛載用空面彈藥,所以他天生就有更高的彈藥效率。特別是殲16雞頭比較大,將大量中輕型戰機的吊艙直接內置,大大提高了任務和掛載效率。

在四個方面都成倍增長的前提下,帶來的戰鬥力提升將是指數級的提升。

所以這是一款極為優秀的戰機。

如果升級為四代半+,則能夠有和五代機抗衡的能力,但四代半幾乎沒有。遺憾的是,現在殲16還升級不到四代半+,嚴重拖累戰鬥力。

所以他又不那麼優秀。

令四代+升級為四代半的門檻是信息化,影響四代半向四代半+的是什麼?下面詳細分析,有兩點:

第一是依託電子對抗、特殊帶蛋技術、雷達隱身修型和紅外隱身塗料(註:雷達塗料想非常有效請參考F22F35那上百公斤還能曬裂的膩子,一般三代半用的便宜貨達不到減少數量級的效果),從而形成低可視化空戰掛載構型,同時儘可能的達到五代機的機動性能,在實際戰場中達到低配五代機的水準。

在普遍使用無源電子對抗和自衛電子對抗的大環境下,由於四代半在有源主動強電子對抗方面一直佔據主場地位,能夠毫不費力的能夠將敵方大口徑雷達的燒穿距離壓縮到50KM以內(註:歐美很多先進自衛ECM都有這個能力,燒穿距離請自行百度。自衛ECM是指在空中實時分析當前主要攻擊目標的雷達參數,在短時間的解析預熱後啟動,能夠一定程度的壓制被攻擊對象)。四代半重戰的典型特徵還有一個就是超大口徑的雷達,殲16那一米口徑最大安裝一米二的super大雷達是航空史上的一朵奇葩,目前,大口徑雷達對不帶電子對抗的隱身機的燒穿距離也是50KM以內。這意味著,當前技術的自衛對抗已經和低可視等價、強電子對抗能夠和強隱身媲美。如果能將四代半升級為四代半+,就能對無主動電子對抗的五代機形成微弱優勢,您沒看錯,這就是優勢。但這種優勢又完全不可能轉化為對有電子對抗能力的五代機的優勢,這是由於當前中距空空導彈的「不可逃逸區」決定的。您可能好奇我強調「50KM」的原因,這個數據來源我無從談起,但它的重大意義就是不可逃逸區。如果考慮一對一,迎頭狀況,那麼從燒穿距離再往裡進10KM,就能夠穩穩鎖住目標達到發射條件。現在燒穿距離拉不開數量級,敵機根據體系支撐獲取我大概空域位置摸過來,用自己雷達發現我精確位置,但還等著往前點進一步達到發射條件的時候,我這邊突然能發現你了!而不是被「莫名其妙的鎖定」,咱們可是在不可逃逸區導彈主動段裏,有種你就一換一咱們看看誰虧?如果根據造價選擇二對一,則一帶一打穩穩擊落,所以根本就形不成壓倒性優勢了。

至於五代機的機動性能,我簡單舉一個栗子:四中二近的颱風。雖然殲10的空戰指標要更好一些,但那種衝破音障超巡的身姿,確實令只能喫尾氣的我們望洋興嘆,極其非常相當嗷嗷羨慕。

第二是擁有高拓展性以完成其它各種任務,從而形成多用途任務掛載構型,如:中程轟炸任務、反輻射任務、小戰區指揮任務、電磁壓制任務等等。

以上任務都要能夠做到領域內最強的水平,從而有效取代專職戰機,大幅降低戰鬥機裝備譜系複雜度。同時依託第一點能力,在仍然採用空戰構型的情況下,將全部重掛點讓位給所需掛載,大幅提高打擊效率。如果利用五代機執行這種任務,隱身性能清零,又和四代沒什麼區別。在實際應用中,要達到哪兒有窟窿哪兒補的水平。

這裡最主要的坑,是蛋!蛋!蛋!蛋的問題不光殲11系被坑,同樣坑出毛病的還有殲10極差的擴展性。坑在哪?半埋掛架,吞煙就炸!機身掛架,領域抓瞎!複合繭包,從零研發!這些發射方式用不了太大的導發架,不是滑軌發射就是力量很小的彈射發射,但是咱們導彈壓根不敢貼著進氣道射好伐。以典型半埋舉例,進氣道邊沿掛載,殲十倆殲十一四個不費勁吧?根本讓這倆兄弟騰不出手升級!

瀋陽近五年左右一直是全負荷生產,每年都忙爆了那種,北陵試飛院待遇饞哭無數年輕有頭髮的男性同胞。為什麼忙?因為空軍要裝備殲16升級殲11B,還是唯一艦載機生產基地,忙裡偷閒趕緊推進無人機研發畢竟世界第二,抽出空還要裝幾個電子戰機,又是全國唯一。

要不是空軍催,沒人願意多幹活。


補一個造價問題,殲16就是再加設備也能控制在殲20的一半以內,不相信我去找點懂行的985博士教授問問,本人佛系,愛信不信,不信別噴,隨手舉報刪評。發動機用最大力的、隱身性能修成最小的、氣動外形要最好的、進氣道S彎要拐的最彎的、雷達要功率口徑最大的、電子對抗要火力輸出最猛的、光學要看的最清的、航程油量要飛得最遠的、載彈量要搞成最多的,最後無數個最好疊在一起發現,飛機肚子裏裝不下,怎麼辦?OK,砸錢小型化,要麼就閹。我能給出的理由就是國內軍工但凡涉及到國際頂尖科技的領域,造價完全控制不住,本身就封鎖,自己悶頭搞,搞出來的東西還想多快好省?玩這套的半個世紀之前就打倒殺頭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