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貼吧收藏了多個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出艦載版上艦的帖子

這玩意都已經從月經快變日常了

隨便進空軍還是當艦載機,除了1.0和2.0外也讓我們看到第三架吧

首飛也就比殲20晚了一年,殲20都三個大隊滿編,第二批次ws10版生產了兩架以上了

蕪湖空九旅62008號殲20,標誌著該大隊滿編,為殲20第三個大隊


中國已經在有意識的淘汰J7,J8,JH7,Q5這些老的機型。壽命到期後就不會有後續型號了,用渦噴的老H6也即將淘汰。結束了發動機型號紛繁雜亂的時代。

在未來一段時間裡,保衛我國領空的主力將是:

J10 A B C

J11 A B J15 J16

以及J20

清一色的都是裝備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的機型,而且都能匹配AL31F以及渦扇10或者未來的渦扇15。

(蘇35買的時候軍隊還沒有開始改革,而且是純商品,在國內不涉及生產線)

後勤簡化對提升戰鬥力有著極大的意義,而且我國已經幾乎快完成,就等老機型壽命到期退役了。

這個時候突然引入一款從未在國內裝備過的中推rd93……裝備在一款中型機上。這款發動機國內的飛機除了他誰都不能用。

如果是上艦,艦載機裝備數量不多,更要爭取與陸基飛機發動機通用,從而降低成本。特立獨行的去用中推,對後勤保障是一種災難。

不僅戰鬥機如此,其他機型也一樣的,h6k、n與kj2000 y20發動機通用,Y9、Y8與kj200 kj500和高新系列發動機通用,全軍都在通用化。

所以決策層不會不明白的,這幾年來整個軍隊無論從人員規模還是裝備都在精簡,提倡精簡通用後勤簡化,目前31的定位,明顯是跟軍隊的發展方向不符的。


個人覺得,如果在東歐,確切說如果冷戰持續到今天,冷戰巔峯期的蘇聯,Fc31隻要能在野戰機場起降,那絕對是歐洲現場上的好飛機,能打F22。

但是……但是……但是,東亞,東海、南海這種地方FC31有個卵用?如果真服役的話,我覺得東北地區面對朝鮮半島,是唯一能用得著的地方,但是J20不行嗎?陸航,我更傾向於J20做空優,沈飛可以考慮一下鱉版A12,無人攻擊11,戰轟版B2這些主打對地的隱身機,放棄FC31。如果這方面,沈霍伊輸給了西東諾夫,我肯定是脫粉了。

艦載機,只要美國沒解體,中國就不需要F35C,我們需要的是艦載版的五代蔡國慶或者鱉版NATF。


我是一個軍用微電子方向的小蝦米,我根據我的一點常識來給你分析分析!

對於國土面積龐大地形地貌多樣的大國來說,重型機是國土防空 日常邊境地區空中巡邏。出門打人!在家防賊的神器!為什麼這麼說?我們是有慘痛教訓的,米格機腿短航電系統差。看似飛機便宜,腿短就要多建機場。航電系統差就要高度依賴地面雷達網。這些都是錢堆出來的。但是到了東海 南海問題,我們就沒招了。軍艦噸位小 續航力差 防空基本靠炮。飛機腿又短,沒有制空權!軍艦出不去!74年和88年的兩場海戰就是因為沒有制空權而無法擴大戰果。在釣魚島的博弈中也是次次喫啞巴虧。

FC31有兩個致命傷,1、航程 D93發動機或者渦扇13都典型的中推 渦扇13是D33的魔改版本,用了大量的新工藝新材料。推力和壽命比D93強一點但是比F414還是有距離。動力決定了FC31的機體尺寸最多比米格35大一些而且大不了多少。在這麼一丁點大的機體裏還要空出掛載四枚中矩彈的機腹彈艙 和掛載兩枚格鬥彈的側彈艙。還有非常佔機內空間的S型進氣道。這樣的話,內油還能有多少?航程就是一個無解的問題!舊標四代機沒有一個是小個頭體重輕的。我們自己在四代機預研時也算過。機體尺寸不小於F15 最大起飛重量不低於25噸是四代機的底線。F35最大起飛重量都奔30噸出頭走了尺寸也不比F15小多少。內置彈艙的空間仍然不夠用。人家是什麼動力F135系列批次改進後的最大推力在18噸以上,一臺抵你兩臺半還有剩的。

2.成本 四代機 電子設備的價格佔整機價格的60%。往高裏配,部隊還不如直接J20。現在J20的裸機(不算備用渦扇發動機 配套彈藥 一年量維護維修易損零部件和其它耗材)8500萬美元左右。FC31的電子設備往低了配,性能就要大打折扣。本來航程就慘不忍睹!這麼一來還玩個鎚子!

補充說明:不要總想放大的美事,當年玩J7放大機體塞兩臺渦噴7。結果改進試飛耗費的時間和精力不亞於重新設計一款新飛機。因為放大機體,機體的重量和放大的尺寸是幾何倍數關係。如果保留氣動外形重新按照重型機的規格設計一切重來,性能還比J20差!這麼折騰下來沒有任何意義!


FC31用來打哥斯拉相當不錯,絕對會服役中國俄羅斯空軍海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