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歷史上的人或事達到了這個臨界點所發生的改變有哪些?如果人往這個臨界點去會怎樣?


前面有些回答還不錯。

臨界點在「識」這裡。

意識到「思維的對象就是思維本身」,就是了。

由於人的思維、認識的存在,認為思維和思維的對象,是兩個東西,造出一個「心」來加以認識。

2、

過了這個臨界點,人就不再生活在「思想世界」,就不再生活在觀念造成的世界。

或者說,「入世」「出世」之別,也是觀念塑造的結果。

沒有觀念,就是現實。

只破不立。

否定就是肯定。

3、

過了這個臨界點,自己就死了,也活了。

重新生活了一次。

相當於重啟了人生。

總之,你值得擁有。


入世和出世不在於外錶行為,而是內心的境界。

一念著相便是入世,哪怕青燈古佛;如如不動便是出世,哪怕紅塵喧囂。


出世和入世是此消彼長的漸進過程,貪嗔痴是入世特徵,戒定慧是出世資糧。若非要找個臨界點,那必定是初果道心生起的剎那,因為初果道心即出世間心生起,就絕對不會退轉,直至證悟涅槃,徹底出離輪迴,不受後有。


請學習《阿比達摩講要》相關部分

瑪欣德尊者:阿毗達摩講要(中) 第十四講 出世間心 一、出世間心的定義

佛教導航 2013年02月23日

返回目錄

前面三講的主要內容是世間心,這一講將學習新的內容——出世間心(lokuttara-citta)。

諸法包括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世間法是指因緣造作、有生滅相之法。世間法是修觀(vipassanà)時觀智觀照的對象,因為世間法的本質皆是無常、苦、無我的。那什麼是出世間法呢?

第一、何謂出世間

出世間,巴利語 lokuttara,由 loka(世間)+ uttara(超越)組成,即超越五取蘊世間之義。什麼是「世間」呢?《清凈之道》提到有三種世間:

1.空間世間(okàsaloka),即我們所處的這個世間,有須彌山、四大洲、日月等,由這些物質所構成的世間稱為「空間世間」或「虛空世間」,即平時所說的「世界」。

2.有情世間(sattaloka),分為地獄、畜生、鬼、人、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的有情世間。

3.行世間(sa?khàraloka),即名色、三受、四食、五取蘊、六內處、七識住、八世間法、九有情居、十二處、十八界等諸行法的世間。

這裡的「世間」是指「行世間」,出世間即超越諸行法、超越五取蘊世間。

有九種出世間法,其中八種是出世間心,屬於有為法(sa?khata-dhamma),另外一種是涅槃(nibbàna),屬於無為法(asa?khata-dhamma)。

世間心的所緣可以是名法,可以是色法,也可以是概念法,例如看到東西、聽到聲音、嘗到味道、身體感觸,或想東想西、回顧過去、計劃未來等等。然而,所有出世間心只緣取一個目標——涅槃。

斷除煩惱和證悟聖果分為四個層次,每個層次皆有兩個階段,即道心與果心,故一共有八種出世間心。

其中,道心(maggacitta)能斷除或者減弱煩惱,屬於善心;果心(phalacitta)是體驗由道心帶來的解脫,屬果報心。

第二、出世間心的生起

為什麼要學佛、修行呢?為了斷除煩惱!如何才能斷除煩惱?唯有次第地修習戒、定、慧,特別是在修慧時,通過觀照世間法的無常、苦、無我來培育觀智(vipassanà¤ā?a),觀智就是慧(pa¤¤à)。

禪修者在修觀時,即使修到高階段的觀智,例如行舍智,還是屬於世間智。為什麼呢?只要道心、果心還沒有生起,仍然屬於世間心的範疇。

要如何培育出世間心呢?出世間心的近因是高級觀智。當觀智成熟時,就能生起出世間心。

當禪修者不斷地觀照諸行法的無常相、苦相和無我相,一時觀照名法、一時觀照色法,一時觀照內在的名色法、一時觀照外在的名色法,一時觀五蘊、一時觀十二處、一時觀十八界、一時觀緣起,一時觀照無常相、一時觀照苦相、一時觀照無我相。禪修者如此依經論的教導不斷地觀照諸行法,當他的觀智成熟時,將會生起一個道心,就在道心生起的剎那,相應的煩惱即能被斷除了。斷煩惱不需要很長的時間,只需一個心識剎那而已。僅僅是一個心識剎那的時間,就成為性質完全不同的人。之前還是凡夫,自從第一個道心生起之後,就成了聖者,不再是凡夫了。在道心生起的剎那即徹底地斷除了相應的煩惱,之後緊接著生起的是體驗由道心帶來之解脫的果心。道心是出世間善心,果心是出世間果報心。

我們在禮讚法時,如此念誦:

?Svàkkhàto bhagavatà dhammo, sandi??hiko, akàliko,

ehipassiko, opanayiko, paccattaü veditabbo vi¤¤?h?ti.?

其中,akàliko 的意思是「無時的」 當禪修者的觀智、。

巴拉密(pàram?)成熟時,一旦道心生起,隨即產生果心,不需要等待很久,稱為 akàliko,即不假時日、無需等待時間的。世間因果則不同,現在種了善因,需要等待很長時間才能帶來善果;現在造了惡業,不會一下子遭受惡報,也許要過很久以後才會受報。由於惡報不是立竿見影的,所以愚痴人喜歡造惡。世間業因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產生結果,然而,一旦出世間善心生起,緊接著下一個心識剎那就是出世間果報心,這稱為 akàliko——無時的。道心緣取的對象是涅槃,果心緣取的對象也是涅槃。

我們說「證悟涅槃」,就是由道心和果心執行的,因為出世間心能完全投入稱為寂靜界(santadhātu)的涅槃。

第三、八出世間心

斷除煩惱和證悟聖果並非一下子完成的,正如佛陀在《增支部?第八集?伍波薩他經》(Uposatha suttaü)中說:

「猶如大海逐漸向下,逐漸傾斜,逐漸深入,而不會忽然陡峭。同樣地,諸比庫,於此法、律中次第而學、次第而作、次第行道,而不會頓然了知通達。」(A.8.20)

所有煩惱並非一下子能夠被斷除,需要經過不同階段的修行與證悟。修行者從凡夫到成為斷盡一切煩惱的聖者,需要經過四個階段:入流、一來、不來和阿拉漢。這四個階段的每一階段皆分為道心和果心兩種,即四種聖道心和四種聖果心,一共為八種出世間心。

四種聖道心,或作出世間善心:

1. 入流道心(sotàpatti-maggacitta);

2. 一來道心(sakadàgàmi-maggacitta);

3. 不來道心(anàgàmi-maggacitta);

4. 阿拉漢道心(arahatta-maggacitta)。

四種聖果心,或作出世間果報心:

1. 入流果心(sotàpanna-phalacitta);

2. 一來果心(sakadàgàmi-phalacitta);

3. 不來果心(anàgàmi-phalacitta);

4. 阿拉漢果心(arahatta-phalacitta)。

這四種果心只能在相應的聖者心中生起,凡夫是不能生起這些心的。如果初果聖者想要取涅槃為目標而入果定(phalasamàpatti)的時候,生起的即是「入流果心」;二果一來聖者入果定的時候,生起的是一來果心;三果不來聖者入果定的時候,生起的是不來果心;四果阿拉漢聖者入果定的時候,生起的是阿拉漢果心。初果聖者不能生起一來、不來及阿拉漢果心,而阿拉漢聖者也不會再生起更低的果心。

聖者是否時刻都常在定中、生起出世間果心呢?不是!唯有在入果定的時候才會生起果心。就如一個有禪那的人,也不是一切時都在定中,唯有決意把心投入禪相時才能入定。同樣地,聖者也不是一切時都常在果定中,只有當他決意取涅槃為目標,把心投入涅槃時才入果定。

聖者平時也要吃喝撒拉睡,這時生起的都是世間心,對於有學聖者是善心,偶爾也會生起不善心;對於阿拉漢聖者則是唯作心,唯作心也是世間心!


不請自來。

臨界點在「形」,形上即出世,形下即入世。


在玄關。夫玄關者,隔而不隔,不隔而隔,視之不見,捫之不得,故名玄關。唯勤修苦煉,力極功純,豁然貫通,躍遷升華,提拔出世矣。


應該沒有臨界點吧,從究竟上講沒有什麼世可以入,也沒有什麼世可以出。

只是我們無始以來陷在有世的錯覺中不能擺脫。做夢與醒了有臨界點嗎?如果非說有,那應該是在夢裡發現自己在做夢的那一瞬間吧。


在心裡

所以歷史上人和事因為達到這個臨界點的問題沒有答案,因為都在心裡,你看見的改變,聽見別人說歷史的改變,基本上都不是真的


這就像有一扇門,門內是凡世,門外是凈土。凡世出門入凈土,凈土入門進凡塵。應該是先有出,再有入。如果連出都沒出過何來入呢?至於這個門在哪,誰也說不準。每家每戶口門都不一樣啊!

我覺得和希臘神話描述的「嘆息之牆」都點相似。


慾望的著落點改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