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將現實中化能合成細菌從地球上的化學物質中取得能量的過程稱為「以天體為食」。它們是微小、緩慢、不活潑、能抵抗各種極端環境、或許在地球被摧毀之後仍能生存的存在。

你可以將科幻作品裡拆解天體來複制自身或興建戴森雲的納米機器、馮·諾依曼探測器視為「以天體為食」,用道金斯定義將它們定義為生物,或者考慮自然演化而來的納米機器——20世紀,人們剛剛發現病毒的時候,有些學者就是這樣看待它們的。

  • 科幻作品通常會表現「即便是早期的、基於組裝的自我複製機器,也可以輕易擊敗地球上最複雜的物種」:靠植物葉子和藻類獲取太陽能的生物圈的能量效率遠低於大規模的太陽能板,堅硬、雜食的機械細菌可以輕易取代真正的細菌——納米機器可以如花粉一樣散播,如病毒一樣複製,在幾天內將整個生物圈變成一堆沙子。自我複製機器可以改裝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小、更堅硬、複製更迅速。包括我們在內,生物圈沒有任何辦法去抵禦它們——光是碳基病毒和果蠅我們都控制不過來。
  • 這通常稱為「灰蠱(grey goo)」。這並不是說納米機器是灰色的,而是強調人類價值觀中的優越性與競爭中的優越性的差別:灰蠱能夠輕易抹殺任何五彩斑斕的生命。地球生物圈的物種可能在演化意義上非常多樣而美麗——然而這些在自我複製機器面前並沒有什麼意義。

至於「比星球還巨大的生物,將星球吞下去取得能量」的形式,效率是很低的:宇宙中天體的分布非常稀疏。人類只是因為「自己還居住在行星上」而覺得行星算個東西。

在補充物質方面,巨型生物大量攝入星際塵埃即可得到極其可觀的量,但顯而易見的是在體內攜帶紅矮星就可以供應數萬億年的熱,在這個宇宙已經經過的這點短暫時間裡根本不必要考慮這個問題。

更可靠的方式是利用零點能之類自己創生能量,永遠廢絕對外界的依賴。


整個地球生態系統都可以視為以太陽為食吧。。


黑洞:你是在說我?


你是說人造太空飛船么?

還是戴森球?


按天體的定義:

宇航員身上的細菌就是在以天體為食。


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與我們一般無二,靈魂都是以神經為介質。有一天,黑洞吞噬了地球,所有人都死了,唯獨他的靈魂能以黑洞為介質,因此他活了下來,成為了黑洞,一個有思想的黑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