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复居然被政治敏感了……

评论里有的比较激烈,我就我的想法多说两句:

我不是想证明明教是多么罪不可恕活该被满门诛杀,也不是想论证六大派是多么正气凛然替天行道。相反看完小说,谁都能感受到灭绝师太的顽固执拗不可理喻,少林的心胸狭隘气量低下,何太冲和鲜于通更是卑鄙小人……

可是,明教就是救世的白莲花吗?谢逊、韦一笑、殷素素的血债就不是罪孽吗?在张无忌化解双方数十年恩怨之前,明教就有将六大门派视作可共同抗元的战友吗?明教不是我党,六大派也不是国军,在他们双方眼里,蒙古人是仇敌,对方也是仇敌。

我们没办法用上帝视角、圣人心胸来要求书里的人物,他们活在红尘里,会傲慢、会嫉妒、会冷酷、会卑劣,会被仇恨蒙蔽头脑。种种恩怨一点一滴堆积起来,慢慢被深化、被扭曲,终于造成了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双方血战到底的场面。这真的不只是成昆在其中挑拨几句,或是某几个人眼界低下就能酿成的惨剧。

而主角张无忌正是第一个超脱出了这笔糊涂账的人。他会和赵敏说,他也不知道到底是谁害死了他的父母,他也不明白为什么大家要打打杀杀,和和气气的做朋友不好吗?

他选择了「宽恕」。即使他身上背负著在外人看来足以将五大门派一一灭门的血海深仇,即使他已经武功盖世权倾天下,他有复仇的理由有复仇的能力,可他还是选择放下,因为他知道杀戮不能消弭仇恨,只会带来更深的仇恨。

正是张无忌一次次不计前嫌出手相救,才终于让明教和六大门派止息干戈携手抗元,而这也正是这本书的主线之一。

所以,六大派围攻光明顶,是他们那个时代、那种身份视角下作出的选择,或许狭隘,或许迁怒,但绝不是无理取闹。

不然的话,他们倒是和和气气打蒙古去了,张教主怎么登场?


六大派为甚么不能和明教过不去?

谢逊杀了少林派第一高僧空见,杀了峨眉灭绝师太亲哥哥,抢了崆峒派绝顶秘笈七伤拳谱,在江湖上搅得血雨腥风,读者开著上帝视角也没法洗。

杨逍气死灭绝师兄(未婚夫)孤鸿子,掳走纪晓芙,就算纪女侠之死的锅师太背了,搁武当殷梨亭眼里,妥妥的「夺妻之恨」。

武当俞三残废,张五自尽,虽然曲折不少,也和天鹰教脱不了关系吧?(这里强调,张翠山自尽,不是因为武当山被围,99%的原因是因为觉得对不起三哥!!)

韦一笑因为练寒冰绵掌走火入魔,就到处活吸人血,连杨逍一个奉茶童子都不放过,就因为放过了殷离,你觉得他是好人?先想想自己是白眉鹰王孙女的概率大,还是一个端茶送水普通人的概率大!到了后期少室山大会,夏胄还要骂一句:「呸!呸!吸血魔鬼!」

紫衫龙王,我觉得她唯一对得起明教和阳顶天的,就是改头换姓,没把金花婆婆做的那些破事再扣明教头上去。

以张三丰的气度,也说明教「多行不义,胡作非为」,甚至在汉水边救了常遇春又后悔。这种名声难道全是别人栽赃陷害出来的?

好了,如果你是一名普通六大派弟子,谢逊可能杀了你的全家,杨逍可能欺负过你的师姐妹,你朝夕相处的师兄弟,出个门回来变成一具干尸,就因为他碰上了刚练完功的韦一笑……

你恨不恨?

你想不想弄死明教?

甚么?你说我为什么不去打元兵?

我一个特种部队的尖兵,不去搞斩首行动,你让我去和美械正规军对A?

武当七侠生平最恨的是元兵残害良民。张三丰平素督训甚严,门人不许轻易和人动手,但若遇到元兵肆虐作恶,对之下手却不必容情。因此武当七侠若是遇上大队元兵,只有走避,若见少数元兵行凶,往往便下手除去。

就是在读者当中形象最正派、名声最好的武当七侠,也没有去和大队元兵拚命。

再说,六大派和明教过不去,和蒙古人就过得去了吗?

六大派高手被关在万安寺的时候,赵敏立下的规矩是:

「你如胜得了我们这里三人,立时放你出去。如若败了,便斩断一根手指,囚禁一月,再问你降也不降。」

六大派哪个高手投降求饶了吗?要砍手指砍手指,要囚禁囚禁,全都梗著脖子在高塔上被关到最后一刻,差点被王保保一把火全灭。

就是又渣又怂又惧内的何掌门,面对蒙古人的表现是:

只听何太冲气冲冲的道:「我既堕奸计,落入你们手中,要杀要剐,一言而决。你们逼我做朝廷鹰犬,那是万万不能,便再说上三年五载,也是白费唇舌。」

「我已断了两根手指,再断一根,又有何妨?拿剑来!」

就连少年时被何太冲恩将仇报灌毒酒的张无忌也心想:

「这何先生虽不是甚么正人君子,但大关头上却把持得定,不失为一派掌门的气概。」

而天天被黑的灭绝师太,驱逐鞑虏光复河山的心愿,还在光大峨眉之前:

「为师的生平有两大愿望,第一是逐走鞑子,光复汉家山河;第二是峨嵋派武功领袖群伦,盖过少林、武当,成为中原武林中的第一门派。」

甚么?你说师太为甚么光说不练,放著蒙古人不怼,逮著明教往死里揍?

你们忘了当年三个五绝级别的高手差点被蒙古几个百人队团灭的事?实力不够,不韬光养晦,非要出去一波送人头?

窃国大盗收拾不了,就不准杀强奸犯、杀人犯和吸血魔王了?

洪七公杀不了蒙哥和忽必烈,就不能收拾藏边五丑?

侠之大者当不了,就不准我先做个侠之小者?

再说,要打蒙古人,得有精兵强将。师太为了寻找屠龙刀和武穆遗书,也是竭尽心力,要周芷若拿到刀剑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将兵法传给仁人志士,驱逐胡虏,哪里没有将家国大业放在心上?

「你取得兵法之后,择一个心地仁善、赤诚为国的志士,将兵书传授于他,要他立誓驱除胡虏。」

师太的做法,我看至少比天天想著靠拉拢江湖群雄来复国的慕容公子靠谱得多。


因为明教也是异端。

先阐述想法。

第一 从明教传入中土到鼎盛的张教主时期,也就是从宋到元,明教一直因为信仰异端被政府和中原武林排斥赶杀。矛盾由来已久。

第二 明教本身不能算武林势力,他有坚定的宗教,而且屡屡参加农民起义事件,被武林人士视为毒蛇猛兽。实际上明教是模仿政府的半军事化半行政的反政府组织(不只对元朝)。

第三 本朝明教先后因为谢逊杨逍得罪与武林,矛盾日益激化,而明教本身内斗严重,实力严重下滑,正是消灭明教的好机会。

下面结合原著摊开。

第一 明教与中原的矛盾。

明教首次出场,其实是在射雕英雄传,周伯通对郭靖说起黄裳如何写出九阴真经。

周伯通道:「那黄裳练成了一身武功,还是做他的官儿。有一年他治下出现了一个希奇古怪的教门,叫作什么『摩尼教』,又叫『明教』,说是西域波斯胡人传来的。他们一不拜太上老君,二不拜至圣先师,三不拜如来佛祖,却拜外国的老魔,可是又不吃肉,只是吃菜。徽宗皇帝只信道教,他知道之后,便下了一道圣旨,要黄裳派兵去剿灭这些邪魔外道。不料明教的教徒之中,著实有不少武功高手,众教徒打起仗来又人人不怕死,不似官兵那么没用,打了几仗,黄裳带领的官兵大败。他心下不忿,亲自去向明教的高手挑战,一口气杀了几个什么法王、什么使者。那知道他所杀的人中,有几个是武林中名门大派的弟子,于是他们的师伯、师叔、师兄、师弟、师姊、师妹、师姑、师姨、师干爹、师干妈,一古脑儿的出来,又约了别派的许多好手,来向他为难,骂他行事不按武林规矩。黄裳说道:『我是做官儿的,又不是武林中人,你们武林规矩什么的,我怎知道?』对方那些姨妈干爹七张八嘴的吵了起来,说道:『你若非武林中人,怎么会武?难道你师父只教你武功,不教练武的规矩么?』黄裳说道:『我没师父。』那些人死也不信,吵到后来,你说怎样?」

郭靖道:「那定是动手打架了。」周伯通道:「可不是吗?一动上手,黄裳的武功古里古怪,对方谁都没见过,当场又给他打死了几人,但他寡不敌众,也受了伤,拚命逃走了。那些人气不过,将他家里的父母妻儿杀了个干干净净。」

宋朝时期,明教就和宋徽宗发生冲突,明教属于外来宗教,信仰异端,又帮助农民起义,被宋朝皇帝下令剿灭。

在倚天中又对明教的来历详加解说。

张三丰于魔教的来历略有所闻,知道魔教所奉的大魔王叫做摩尼,教中人称之为「明尊」。该教于唐朝宪宗元和年间传入中土,当时称为「摩尼教」,又称「大云光明教」,教徒自称「明教」,但因摩尼之「摩」字,旁人便讹称之为魔教。他微一沉吟,说道:「常英雄……」

常遇春忙道:「老道爷,你不用英雄长、豪杰短啦,干脆叫我遇春得了。」张三丰道:「好!遇春,你今年多大岁数?」常遇春道:「我刚好二十岁。」 那周子旺正是魔教「明教」中「弥勒宗」的大弟子,数年前在江西袁州起事,自立为帝,国号称「周」,不久为元军扑灭,周子旺遭擒斩首。弥勒宗和天鹰教虽非一派,但同为明教的支派,相互间渊源什深,周子旺起事之时,殷天正曾在浙江为之声援。张三丰今日相救常遇春,只激于一时侠义之心,兼之事先未明他身分,实在大违本愿。

这里可以看到,当时的元朝对于汉人来说是异族,而对于中原武林来说,这些远住昆仑山,信仰外国神,每天吃菜不吃肉,嘴里念叨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不关心武学没有师承关系,每天想著怎么起义的异端分子,更加危险,还叫「魔」教,听著就不像是好人!

你想想,住这里的人,不信佛不信道不信共产主义,现在也不好管啊。。。。

第二 明教不算武林势力,而是军事化对反政府武装,故而中原武林不把他当自己人。

实际上,金庸先生的笔下,中原武林非常排外,他们不但排斥那些外族人,即外族武林,而那些在江湖混,却不做江湖事的民间组织武装力量,他们也非常讨厌。

前者丁春秋,后者慕容复。

这里声明,不是全是中原武林的锅,无论是慕容还是明教,也是他们主动和武林划清界限,他们本身志不在武林,也不屑。

依旧引用常遇春和张三丰的原文

常遇春不动鱼肉,只将那碗青菜吃了个精光,虽在重伤之下,兀自吃了四大碗白米饭。张三丰不忌荤腥,见他食量什豪,便劝他多吃鸡肉。常遇春道:「张真人,小人拜菩萨的,不吃荤。」张三丰道:「啊,老道倒忘了。」这才想起,魔教中人规矩极严,戒食荤腥,自唐朝以来,即是如此。北宋末年,明教大首领方腊在浙东起事,当时官民称之为「食菜事魔教」。食菜和奉事魔王,是魔教的两大规律,传之已达数百年。宋朝以降,官府对魔教诛杀极严,武林中人也对之什为歧视,因此魔教教徒行事隐秘,守规吃素,却对外人假称奉佛拜菩萨,不敢泄漏自己身分。

常遇春道:「张真人,你于我有救命大恩,何况你也早知晓我的来历,自也不用相瞒。小人是事奉明尊的明教中人,朝廷官府当我们是十恶不赦之徒,名门正派的侠义道瞧我们不起,什至打家劫舍、杀人放火的黑道中人,也说我们是妖魔鬼怪。你老人家明知我的身分来历,却仍出手相救,这番恩德,当真不知如何报答。

看,明教混的多惨,政府势力,武林黑白两道,根本没有人看得上明教,而十分豁达的张三分,对于明教也有微词,甚至劝说常遇春脱离明教。

张三丰见他虽浓髯满腮,但言谈举止间显得年纪什轻,是以有此一问,点头道:「你不过刚长大成人,虽然投入魔教,但陷溺未深,及早回头,一点也没迟了。我有一句不中听的话劝你,盼你别见怪。」常遇春道:「老道爷见教,小人怎敢见怪?」

张三丰道:「好!我劝你即日洗心革面,弃了邪教。你若不嫌武当派本领低微,老道便命我大徒儿宋远桥收你为徒。日后你行走江湖,扬眉吐气,谁也不敢轻视于你。」 宋远桥是七侠之首,名震天下,寻常武林中人要见他一面亦是不易。武当诸侠直到近年方始收徒,但拣选什严,若非根骨资质、品行性情无一不佳,决不能投入武当门下。常遇春出身魔教,常人一听早皱起眉头,竟蒙张三丰垂青,要他投入宋远桥门下,于学武之人而言,实是难得之极的莫大福缘。 岂知常遇春朗声道:「小人蒙张真人瞧得起,感激之至。但小人身属明教,该当忠心到底,终身不敢背教。」张三丰又劝了几句,常遇春坚决不从。

张三丰见他执迷不悟,摇头叹息,说道:「这个小姑娘……」常遇春道:「老道长放心,这小姑娘的爹爹因我而死,小人自当设法妥为照料。」张三丰道:「好!不过你不可让她入了贵教。」常遇春道:「真不知我们如何罪大恶极,给人家这么瞧不起,当我们明教中人便似毒蛇猛兽一般。好,老道长既如此吩咐,小人遵命。」

常遇春道:真不知我们如何罪大恶极,给人家这么瞧不起,当我们明教中人便似毒蛇猛兽一般。

明教的组织风格和人员构成甚至宗教信仰,都不是一个正常的武林门派,而是一个尚未成型的有政治目的的民间反动势力。所以中原武林对于名明教的态度,是看他如同毒蛇猛兽,从未把明教当成「自己人」。

第三 谢逊杨逍得罪与武林,矛盾日益激化,明教内斗严重,实力下滑,天赐良机

前两个观点,我已经说明了其实明教一直和政府和中原武林格格不入,可能相对而言,中原武林更恨明教。但是一直由于明教强大的势力,广泛的群众基础,还有那遥远的地点,险峻的地形,谁愿意千里迢迢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问题出在本届明教的几个人身上。

阳顶天,娶了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结下成昆这个死敌,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成昆开始长达十数年的合纵连横,联合了很多武林政府势力,是明教被围攻的最大boss。

谢逊,杀害无数武林同道,尤其杀死少林寺空见神僧,直接导致武林的最大势力少林寺出兵,一呼百应,还占据了道德的高地。

杨逍,德薄之人,气死峨眉孤鸿子,xx纪晓芙,导致峨眉派的灭绝师太与明教势不两立,间接导致后期boss周芷若黑化,而且灭绝师太这种手持神兵,心硬如铁的人,一剑一个明教教徒,实际对明教造成的心理伤害和人口伤害更大。

殷素素纪晓芙事件,武当的人对明教的观感十分差劲。

华山,鲜于伪君子害死了明教医仙胡青牛的妹妹,心里本来就忐忑不安,又不敢对付明教,这样的好机会,他肯定满口大义的同意。

崆峒,谢逊抢走了人家的秘籍七伤拳,深仇大恨。

就此,反明同盟正式成立。

带头大哥:少林(怎么又是我背锅?)

暗地计划:成昆(我还有外援赵敏!)

一号打手:誓杀杨逍峨眉

二号打手:五弟好惨武当

三号小弟:去我心病华山

四号小弟:还我秘籍崆峒

还有屠龙刀的一些问题,很多逐臭之夫也奔著利益而来。

这些血淋淋的矛盾,明晃晃的利益,使六大派空前团结,直接和明教从两看相厌到仇深似海。

而且这时候明教分裂,内斗严重,正是趁敌病要它命的好时机。

所以大家就一拥而上了。


谁家死了人能就这么算了?又是谁说六大门派不打元兵的?这帮人要是老老实实当顺民,赵敏是多闲才会去抓他们。


张无忌:大家都是武林同道,现在正应该齐。。。

六大派:小子住口!!只有同行之间才是赤裸裸的仇恨


这个问题可以衍生出很多问题。

为什么全真派消失。

为什么么老张自称最恨鞑子,俞莲舟大杀蒙古兵,但武当一派元廷直到汝阳王之前数十年不管不问。

为什么郭襄是铁杆反抗分子之后,峨眉派照样开宗立派,稳居武林三甲,元廷同样不加以理会。

参考神雕剧情,难道元廷就真的不会像对待重阳宫那样有样学样么。

这事要想在金庸小说体系中圆过去,同样需要真假虚实结合一番才行。

先谈所谓六大派,六大派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

六大派攻打光明顶一事,根本就是一场打著大义名号的复仇行动。

少林派有三渡和阳顶天的恩怨,而且就算有成昆的挑唆,谢逊打死空见是事实,这是不能不报之仇。

武当是殷梨亭的夺妻之恨,加上对殷素素连累张翠山的怨恨,武当七侠等于被裹挟上光明顶,他们总不能让殷六一个人报仇。

峨眉灭绝师太就不用说了,哪有什么正邪之分啊。

昆仑和杨逍多次大战,昆仑双剑怀疑自己师傅死于其手,华山派是鲜于通的挑唆嫁祸,崆峒和谢逊有仇。

这不就是一大堆私人恩怨么,而且还不能说六大派无理。

再说抗元。

昆仑崆峒地处西域,崆峒派信息非常少,但是估计和昆仑派一样是土霸地头蛇,华山派在金庸小说中比较诡异,但是从华山二老和鲜于通等人的言行来看,和崆峒昆仑也差不了多少。

这三家本来就没想过抗什么元。

这三派有些类似神雕中杨过旗下的人马,本来没什么民族大义的观念,成了神雕侠马仔后才跟著杨过做民族英雄。

有意思的是正道三大派的立场。

少林派恐怕很早就和元廷妥协了。连载版中的少林寺丑态百出,十足反派,到了后两版,倚天中的少林派仍然是金庸小说道义凹地。

证据早就有了。

郭襄冷笑道:「少林寺的大和尚官派十足,官腔打得倒好听。请问各位大和尚做的是大宋皇帝的官儿呢,还是做蒙古皇帝的官?」

这时淮水以北,大宋国土均已沦陷,少林寺所在之地自也早该归蒙古管,只是蒙古大军连年进攻襄阳不克,忙于调兵遣将,也无余力来理会丛林寺观的事,因此少林寺一如其旧,与前并无不同。

那么元朝建立之后呢,要知道元廷是崇佛的,历史上八思巴统领天下众僧灭全真,所谓的戊午佛道大辩论所在地就是少林。

武当峨眉两派就更复杂了。只能推测。

由于郭襄的身份和峨眉派知晓倚天屠龙计划,比较合理的结论就是灭绝师太和周芷若为了私人恩怨枉顾创派祖师郭襄的祖训,将民族大义抛之脑后。

"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这句话的始作俑者最有可能是谁??

www.zhihu.com图标

最难解释的其实是武当派和张三丰的立场。

金庸把伪齐武状元王喆写成了抗金义士,把大元遗民张三丰写成了最恨鞑子的汉民族主义者。

如果武当派只是待在武当山修道也就罢了,偏偏小说中俞莲舟还大杀蒙古人。

这事真的挺难圆的,个人只能把虚实再混成一团,求一个勉强的解释。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奇怪的一个王朝,蒙古高层除了享乐和内斗基本不管事,就连收税都承包给色目人。孟森在《明史讲义》中说:

当成宗时,去统一中国仅十余年,元贞二年,距世祖之死仅二年,而蒙古在中国之兵力已如此。有事每依汉人,唯宰相尚为世祖时顾命旧臣,能容汉人,汉人因乐为之用,间有盗乱,旋即平之。至顺帝时之群雄,其起因大有可言矣。

甚至一个汉人小吏河南行中书省范孟端带著几个同伴杀光了全省蒙古色目高官,关闭了黄河漕运,元廷居然都没发现。

民族压迫肯定是有的,蒙古高层昏聩不管事也是真的。

直到天下大乱,高层中少数精英才重视起来,比如脱脱还有小说中的汝阳王。

这样大概可以解释元廷为什么放著武当峨眉不管,前期懒的管,后期部分高层精英已经开始重视了。

这是元廷角度,至于说六大派为什么不打元兵。

小说后期在张无忌的光环下,已经统一战线开始打了。

之前的话,昆仑华山崆峒的态度是,日子过的好好的为什么造反,有毛病么?

少林派:我佛慈悲,何以擅动刀兵.....

武当派:时机不到,时机不到。

峨眉派:口号要喊,祖师遗志不忘,不过先要干死杨逍!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