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華北平原,淮河流域,大平原,畝產千斤的良田區,這幾年大規模佔地建工廠,建園區,建城市,我想我們那個地方的糧食產量報上去是不會減少的,但是現狀時畝產量沒有提升,面積大大減少,不得不讓我懷疑中國的糧食的真實產量


世界糧荒之下:如何重塑中國的農業經濟體系

前段時間,大家都在討論糧食浪費,中國的糧食夠不夠吃的問題

為此我專門國內外的各種文章、研究、報告等等。以下是我所總結和提煉出來的一下看法

糧食夠吃不夠吃?這是問題的結果,而產生糧食安全問題的背後,實際上是整個中國農業是不是安全。農業是一個更大的體系,如果這個體系安全了,它的結果是糧食最後的產出,達到我們的要求和標準。

糧食安全的本質是中國的農業體系,或者叫農業經濟是不是安全?怎麼來看這問題?如果我們要分析中國的糧食安全,農業安全,首先要回歸到一個基本的認知,這個基本認知就是中國是以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佔世界22%的人口,就是中國以較少的耕地養活較多的人口,這是我們的基本國情,並且是一個長期的不變的趨勢,所以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是中國過去5000年和未來5000年永遠不能發生動搖的一個基本的國策。

為什麼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很簡單,我們能夠依靠能夠依賴全球的糧食市場來養活中國人口嗎?結論只有三個,不能靠、不敢靠也靠不住。

我們知道,中國在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代時期,曾經出現過一場糧食戰爭。這就是著名的「管仲三策興齊」。管仲給齊國提了三條重要的國家戰略,通過三次糧食戰爭,收復了魯國和玳國。採取方法就是通過貿易的巨額利潤誘惑敵國,放棄農業生產,當這個過程積累到尾大不掉的時候,再突然切斷貿易,製造對手的糧荒,從而一舉拿下對手。

除此之外,中國歷史上經歷了數千年的戰爭、瘟疫和饑荒,所以中國人總結出一個基本結論---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可以說這種認知已經成了中國文明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任何西方的經濟學理論,都無法撼動中國人對糧食安全的這種超級執著。因為這是中國人五千年的經驗和實踐得來的經驗,它是超越理性的。

我們現在面臨的現實情況也一樣,特朗普能夠隨隨便便就能出台限制中美之間的科技、教育、文化交流的政策,斷供糧食難道是一件非常不可想像的事情嗎?

所以,正是因為特朗普所採取的種種行為,更加讓中國意識到,如果斷供糧這個問題和斷供晶元的問題相比較而言,斷晶元還是個小問題。頂多我不用這麼先進的手機,或者我有其他國家手機替代,但不會影響我正常生活。

可如果你要給我斷糧,那這個問題的後果,我想每個中國人都非常非常清楚。這是一個釜底抽薪,讓這個國家陷入大動亂的一個手段。

特別是我們根本就不能指望國際糧食市場,因為在國際上的糧食貿易基本上壟斷在四大國際糧商手上,而四大國際糧商,有三家都是美國企業。

你指望這三家糧商能夠到時候是配合中國,還是服從美國政府的這種禁令?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現在發生的種種中美之間的對抗,我們完全可以延伸聯想到糧食領域。

假如出現這個情況,那麼中國將會陷入非常嚴重的打擊,遠比晶元遠比華為這個問題重要一萬倍。

也正是由於歷史的經驗和現實的這種挑戰,使中國現在不得不關注糧食安全問題。

「誰控制糧食誰就控制了全人類」——基辛格

美國現在每年給予的糧食補貼,在2019年高達280億美元,主要目的就是用低糧價向全世界市場傾銷,擊垮各國本土的農業。這不就是現代版的管仲三策嗎?

不管他有沒有這種主觀的戰略想法,或者是不是在做執行,但這個效果是同樣的效果,只要統治精英反應過來是完全可以把糧食當武器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保證糧食安全,包括背後保證中國農業安全應該是5000年都不能動搖的根本大計。

那麼中國現在的糧食安全的現狀到底怎麼樣?

我們從國家統計局得到的數據來看,雖然說中國的糧食安全沒有近憂,但有遠慮。

中國2019年,糧食生產的總量是6.6億噸,在這個糧食總量中,主糧大米小麥玉米三種。基本上中國都是能夠以很高比例能夠自給自足。

進口依存度也就是2%~3%,從這個角度來考量,糧食安全不成問題的結論是正確的。

但中國每年還需要進口糧食達到1億噸,如說主要進口的大豆、高粱、大麥,這都是飼料作物,當然還有大量的食用油,這些東西我們是要嚴重依賴進口的。

所以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飼料糧食安全算不是算不算一個糧食安全問題?算不算農業安全的一個問題?至少這提出了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我們知道中國現在口糧雖然夠,但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肉蛋奶的攝入量越來越大,而且這是一個長期趨勢,我們最近這二三十年來才剛剛開始吃肉,未來幾十年這個量可能還會持續增加。

有些人認為只要中國的口糧足夠了,那就不用擔心了,其實在我看起來這個觀點恐怕不夠不夠紮實。

因為中國人現在可能更看重的是餐桌上的肉蛋奶,無肉不歡哪,沒有肉沒有蛋沒有奶,這個飯吃起來還有什麼意思?你不能指望中國人像清朝人那樣吃點乾飯弄點鹹菜,他就會滿足。

社會不滿的最大的這種衝擊力,恐怕不是源於口糧不夠,而是源於豬肉價格漲得太快或者奶吃不起了,這恐怕會更嚴重的影響社會安定,所以我們今天看到中國的豬肉價格上漲,經常去看這個肉價,你會看到一個越來越嚇人的數字。

應該說我們已經看到了飼料的嚴重依賴,將會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就是你肉吃不起了,越吃越貴,所以這些問題它的重要性跟口糧的重要性沒有什麼差別,或者說某種意義上比口糧更能夠刺激中國人現在敏感的神經。

我們現在胃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現在已經更加適應於這個肉蛋奶這樣的消費了。所以口糧的重要性和飼料糧的重要性至少應該相提並論。如果說你飼料糧要進口1億噸,說明糧食仍然不安全。

以上說的是短期的問題

更大的問題出在長期中國農業的隱憂,就是短期來看似乎問題不大,但是長期來看我覺得問題很大。

當然我也提出了這個一系列的這個觀察的指標。

一、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連續幾十年在持續流失。

二、農業人口出現了嚴重的老齡化。

三、石油農業所帶來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特別是摧毀土地肥力,就是你使得這個土地的長期的可利用價值,如果離開了化肥就難以維繼。

我們都知道黑東北有大量的黑土地,它以前的有機質是非常高的,但是幾十年下來,現在黑土地中間的天然有機制已經下降了一半,這也就才二三十年吧。如果以這個速度下降,黑土地上也必須使用大量的化肥,否則就種不出這麼高產的糧食,東北還是屬於中國糧食生產條件非常非常優良的地區。

四、種糧不掙錢。

中國絕大多數的糧食企業都是處於虧損狀態的。他真正的盈利點在哪呢?實際上是依靠國家儲備糧,以獲得政府的補貼。也就是說他的利潤主要來源不是糧食生產,糧食生產仍然是全面虧本,真正賺錢是靠國家給他的儲備糧的補貼。

五、農田水利。

水利問題極端重要,農業沒有水利它就沒法發展,中國的農田水利常年失修,甚至還在吃大躍進時期的老本,這是一個巨大的短板。

六、農業技術長期投入不足,農產品的結構也非常不合理。

七、中國的糧食從農田走向餐桌,全過程中間浪費極其嚴重,倉儲,加工,運輸,消費各個環節都存在了大量的浪費。

八、外資帶來的種子安全的問題、化肥的問題,加工的產業鏈被外資所控制壟斷等等問題。

我們可以列出一大堆三農問題,關鍵是我們怎麼去分析這個事,因為你一聽頭緒太多,中國農業這麼多問題,那什麼問題才是核心的問題,才是牛鼻子性的問題,我們怎能怎麼才能抓住問題的要害。

這就需要結合歷史,結合國際上發展的一些共同的趨勢性的東西,才能做一個全面的透徹的一個研究和分析。

當然我不是農業方面的專家,對於農業經濟也沒有特別深入的研究,所以我在這裡只能談到我所看到的、聽到的還有查閱的一些資料,所做的一些初步研究。對中國的農業經濟形成一種粗略的概括性的一種認識和理解。

我知道很多朋友是出身於農村,如果我所提到的很多東西,不符合大家過去的生活經驗的話,請大家一定要提出來,因為毛主席曾經說「沒有研究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所以在這裡,我只能斗膽的提出我對農業的一些基本看法。

我覺得中國現在的糧食問題,其實歸根到底是農業安全問題,而農業安全歸根到底,是要重塑中國的農業經濟體系才能夠得到確保。

這也是中國內循環啟動的一個重要的突破口。

內循環靠什麼,靠內部消費。不要忘了,中國還有一半的人口是住在農村。就是中國的城市人口的消費,加上農村人口的消費,加在一起構成一個國內大市場。

我們現在不能只依靠城市這個大市場,農村大市場起不來的重要原因,是因為農民他們的收入太低,怎麼破解這個問題,這其實是我想真正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

首先來看一下中國農業經濟的現狀,我看了很多研究,國內有專門研究三農的專家,我分析了很多人的觀點。國際上也有專門分析中國農農業經濟的很多觀點。

其實我是對這些觀點進行了提煉、分析和總結,我認為大家所說的共性問題就是,我們要正確認識中國的小農經濟生產模式。

在這裡我概括成兩句話。

1、小農經濟模式是中國農業經濟最深厚、最持久、最具特色的基本國情。

2、而且小農經濟模式可能會長期存,在這是一個無可動搖的事實。

就是短期之內你用任何辦法都改變不了,它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基本國情。

認識到這一點,其實是我們重塑中國農業經濟體系的一個前提條件。

因為我覺得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大多數專家的觀點是截然相反的,在他們腦子裡面,小農經濟模式是一種落後的、不可救藥的、必然被淘汰的生產模式,它早晚會被取代,而我們真正要學習的目標或者心目中想像的現代化農業,應該是美國的大農場。

在我看來沒有比這種思想更有毒害性,而且你真的貫徹貫徹執行的話,會毀了中國的農業。

我們必須要把這個問題上升到戰略高度,要把道理說清楚,要把中國農業的基本國情和長期不變的基本情況要分析明白,否則的話真要朝那條路上發展,那恐怕真是萬劫不復了。

什麼是小農經濟模式。

在國外有一些專家提出了提出了一系列分法,有一些觀點我覺得是可取的。

如美國的經濟學家弗農·拉坦,他所提出的一種農村經濟模式的劃分方式比較可取。他認為所謂的農業發展模式,最重要的是由這個國家的土地勞動力和工業水平做決定,所以他把全世界所有國家的模式,從歷史從現實的基礎之上進行劃分。

如果一個國家的農業勞動力能夠擁有耕地的面積在450畝以上,這種國家它就必然選擇機械化農業的道路,因為對他來說規模效益最明顯,產出生產效率最高,產出最大。一個農業勞動力所擁有的土地在450畝以上的,叫機械型農業發展模式,

如果一個農村勞動力所擁有的土地在45~450畝之間,這樣的國家走的是生物技術和機械技術複合發展型。什麼叫生物技術?它指的是主要利用土壤、肥料,兩種農家的天然的東西進行改進,再配合機械化技術相融合發展,這個叫複合型發展型。

還有,當每個勞動力所擁有的土地在45畝以下的國家,它必然走的是土壤、肥料兩種改良的道路,較少的能夠利用機械化大生產。

他提出的三大劃分方式,主要是根據勞動力所擁有的耕地的面積來做了劃分,從這種劃分可以大概分類出,全世界三種農業發展模式。

第1種模式,新大陸殖民模式。

第2種模式,歐洲舊大陸模式。

第3種模式,亞洲原住民模式。

從三種模式的分法和它的基本特徵,我們就能看出來它的農業道路為什麼會不一樣。

第1種模式,新大陸殖民模式。

主要指的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還有巴西。在這些國家裡,我們可以看到它的整個農業體系,大概分成幾個部分:第1個部分是糧食的生產者,第2部分是糧食的組織者(糧食生產的組織者或者叫大型農業公司),第3部分是負責農業物流的體系,第4部分是負責農業交易農產品交易的部門。

美國第1線糧食生產者,當然是美國的農場,平均的戶均擁有的土地達到2800畝。2800畝地意味著這是中國戶均土地面積100倍以上,2800畝在美國農戶中間,其實是還算普通的,真正最大的10%的超大型農場,平均每個農場呢擁有的耕地面積都上萬畝。真的就是超級大的這種大型農場,佔了美國總的農業生產量的70%以上,可以想像美國的農業生產主要是靠這10%超大型農場來完成。

且這些農場非常重視資本和企業化管理的一種組織模式,就是公司化、重資本化、企業化的一種管理模式,這是美國生產者的基本特徵,顯然跟中國是完全不同的。

第2,大型農業公司。這些大型農業公司分成兩類,一類主要搞橫向一體化,一類主要搞縱向一體化的,也有是既有橫向又有縱向一體化的農業公司。

什麼叫縱向一體化,就是糧食從土地中收上來到加工生產,到包裝,到冷藏,到物流倉儲一直到配進商場,再到老百姓餐桌這個全過程,從頭到尾進行產業鏈進行集中整合的,這叫縱向一體化。

那什麼叫橫向一體化?所謂橫向一體化,就是對接美國成千上萬個家庭農場的公司。比如說我是負責加工,你們把糧食都賣給我,我來給你們進行精加工,然後我來進行包裝,我來進行推銷、運輸給負責縱向方面的公司,你們就收錢就行了,別的什麼都不用操心了。它是橫向整合全國所有農場的農業公司。

當然更厲害的,就是橫向、縱向一起玩。這種大型的農業集團不僅面向全國的農場,甚至面向全世界的農場,同時我還有縱向加工能力,把全世界的的這個鞏固生產都集中在一起,我來進行統一進行加工,統一包裝,統一進行處理,統一進行儲藏和運輸,然後統一進行配送和銷售。這就是美國三大糧食集團或者叫世界四大糧食集團,他們乾的事。

大型的農業集團,從各個國家農民的家門口收購糧食,再送到任何一個國家的消費者的餐桌上都由他來包辦。這四家糧食集團,控制了糧食貿易80%以上的份額,所以你如果想在世界市場上讓買糧食,你首先得看這四家同意還是不同意,如果不同意你根本就買不到糧食,這就是基本現實。

當然這個就是我們看到的橫向縱向整合的,美國的大型農業產業集團,這幫人屬於跨國經營的大型糧食集團,屬於商業帝國派,擁有強大的科技研發能力,擁有強大的金融運作能力,還有橫向和縱向的全球的農業的整合能力,所以這叫商業帝國。

除了這兩類之外,第3類就是農業物流體系,這個體系里形成了一系列的公司。

有些農場中小型農場,它不一定會被那種橫向和縱向的大型農業產業集團全部囊括,但它也需要加工,也需要物流服務,也需要上市,也需要推廣包裝,儲藏運輸等等。他們就需要農業物流的這套體系來負責打理,從其他的中小農場收購來糧食,從包裝加工儲藏運輸地到銷銷售配送,他都幫你做。

這些公司能夠做到快速、高效和全程無間斷、全覆蓋的冷鏈系統。他的冷鏈系統必須要覆蓋全國主要的城市和鄉村。

如屠宰生豬,從殺他們一刀開始一直到上老百姓的餐桌,全過程必須要符合高標準的冷鏈要求,你必須要在冷凍多少度以下全程不能夠有脫節。

因為脫節就可能帶來污染帶來其他的危害,這一套體系是相當強大的。我們說美國農業發達,他的確是個農業發達國家,究其原因就是他有高度發達的農業物流體系、高度發達的無空隙覆蓋的這種冷鏈系統,還有相當發達的交通體系和信息體系。這一切構成了他強大的這個農業物流。

除了這三個之外,還有一個就是美國整個農業體系中處在所有產業鏈的頂端的是金融。

農業金融系統。農產品交易所,比如說芝加哥交易所,還有這個像現在被芝加哥交易所合併在一起的CME集團,美國很多有關農產品金融的期貨都在CME集團的控制之下。

這個CME集團包括芝加哥交易所,以前是專門做農產品的。1848年就已經有了,主要最早做大麥、小麥這種期貨,現在已經發展成了全方位覆蓋,不光是糧食,什麼金融期貨,什麼金融衍生品都做。

這種金融期貨對於農業來說其實是非常的重要。因為農產品最大的風險是天災,農民種了小麥、種了玉米、種了蔬菜瓜果,我不知道幾個月之後會不會有颶(台)風,會不會有冰雹,會不會有突然的降溫,到時候我的農產品很可能是顆粒無收啊。

所以怎麼才能夠防範市場帶來的,或者叫天氣帶來的重大的風險,還有市場經營中的大量風險,比如說貸款利率等等這些東西都在波動,我怎麼能防範各種各樣的風險,來自於市場的,來自於老天爺的,來自於其他各個方面的。

所以農業的安全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農業的金融市場能不能夠給農民提供足夠的保險手段,有沒有這樣的金融產品、金融工具,能不能實現有效的風險對沖、套期保值。

如果說不能,所有風險都在農民身上,那他的經營的壓力會非常之大,這些都是美國他的農業體系中能夠做的比較好做的比較比較到位的地方。

但是他們農業的金融在我看來,其實跟美國所有的這個金融產品一樣越來越投機化,參與這個市場真正進行交易的人,越來越多的人並不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對農業生產根本不關心的人,他們純屬在投機。

比如說對沖基金,他關心農業嗎?他關心農業產量嗎?根本不關心,所以這些人參與,使得這個市場變得充分的金融化,或者是充分的投機話,這個是美國的一個特點。

我們如果把美國的模式,就是所謂新大陸殖民模式概括起來的話,他的典型特徵,就是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企業化,他的橫向、縱向一體化中間的資本化和金融化,這是它的兩大特點。

第2種模式,歐洲舊大陸模式。

(1)法國模式

舊大陸的問題在於當年困惑著英國、法國的人口爆炸的問題,17世紀已經出現了這種問題,後來由於大量移民到海外,所以歐洲舊大陸,人地之間的矛盾得到了緩解,雖然歐洲舊大陸的人口勞動力所擁有的土地面積沒有美國這麼大,但是比以前好多了也不小。

我以法國為代表,因為法國應該是歐洲大陸國家裡面它的農業是相當發達,是非常有代表性。法國跟美國最大區別在哪?在農業上美國都是以10%的超大型農場主為主,這樣的情況在法國是不存在的,法國的農場主絕大多數都是中小農場主。其中他的耕作面積主要普遍在1200畝以下,這種農場佔了整個法國農場的80%,所以絕大多數農戶所擁有的土地大概在幾百畝比美國低一個數量級。

那麼法國是怎麼來實現它的農業現代化的?按照很多專家的說法,農業規模應該越大越好,規模越大經濟效益越好。你法國農戶的耕作面積比美國農戶的土地數量積低了一個檔次的話,你顯然無法競爭,但實際上法國的農業實現了現代化。

法國農業在整個歐洲都是首屈一指,他的農業現代化跟美國走的就不是一條路,法國農業它基本上走的是一種專業化的道路。法國人他們會利用三個專業化來處理這個問題:

第一是區域專業化。

第二是農場的專業化。

第三是農業作業的專業化。

它是通過三個專業化來解決及有效提高生產效率的。

1、區域專業化。

我在某個地區,在那樣的風土、氣溫、土壤環境之下,我把最適合種植的植物或者最適合養殖的動物在那個特定地區進行集中。

就是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充分利用農業資源,把不同的農作物和牲畜集中到他們最適合生長的地區,形成專業化的飼養基地、專業化的農業基地。

2、農場專業化

就是一個農場用來專門生產某一種農業產品。比如說葡萄酒,在這個地區我專門生產葡萄酒,所以法國葡萄酒是天下有名的,專門生產這樣的一種獨門暗器。這跟我的土壤、氣候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所以這個叫農場專業化。

3、作業專業化。

像所有農場面臨普遍問題,比如說你是種植穀物的農場,你都會面臨一個耕種、收穫、加工、運輸、肥料、供應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不是由農戶自己去解決,而是他們找這個作業專業化的農場來解決,這些服務商專門負責解決這些共有的問題。

比如說你穀物出來之後怎麼加工,交給我,我來給你加工,我只收你加工費,交給我來幫你運輸,我收你運輸費,交給我來管理,交個管理費就行了。

通過這三個專業化,法國雖然他的農戶的規模很小,大概是美國的1/10,也算是一種中小農的經營模式,但是它的生產率沒有問題。他仍然在歐洲具有著強烈的競爭力,而且法國的農場並沒有被美國擠垮,這是一個最明顯,最有說服力的例子。

美國的農業其實一直想打垮法國農業,但是除了法國和歐盟的農業保護措施之外,其實美國農業他的全面效率未必能夠超過法國農場,當然這是屬於它的生產專業化和效率方面。

法國也講究農業的橫向、縱向一體化。美國是大的農業公司,以資本主導,是農場主和大的商業資本之間的結合,法國的縱橫一體化是由農業資本和工商資本相結合的聯合體,這非常符合法國的特徵。

法國搞的是產供銷一體的這種綜合性的企業。經營範圍很廣,農業資本和工商資本相結合的公司,將所有農產品的全鏈條都進行負責。橫向主要是靠各種各樣的農業合作社,面向成千上萬的農場主,提供各種服務。

除此之外還有法國的工業,它的基礎設施工業和各方面的機械化都做得比較好,所以它整個的農業效率在歐洲,可以說是相當強大的農業農業大國,跟美國比它也能競爭,這就是法國模式。

(2)荷蘭模式

荷蘭也在歐洲,荷蘭也是小農經濟體系,它的農場規模也非常小,因為他沒有像美國那麼寬闊的土地,所以它的農場人數和它的規模生產規模都偏小,那荷蘭跟法國又有什麼不同呢?荷蘭走的是特色農業經濟之路。最有特色的就是他的溫室農業。我們都知道荷蘭到處都是溫室,荷蘭溫室的面積佔全世界全部溫室面積的1/4,所以荷蘭人利用溫室大量種植蔬菜和和鮮花,按照這樣的一種方式,它形成了一種非常有特色,在全球市場全球市場極具競爭力的一種獨門暗器,荷蘭的花,荷蘭的蔬菜成了整個歐洲的菜籃子,歐洲的鮮花供應基地。

荷蘭農業的管理方式是用工廠化的方式進行管理,而且主要面向國際市場啊,它的溫室中間的產品50%~90%是出口的,從這個意義來說,美國農業也沒有幹得過荷蘭農業,他也是小農經濟,走的卻是特色之路,活著也相當的滋潤。

荷蘭的家庭農場規模遠遠小於美國,也小於法國,他們當然也要搞一體化,它的橫向一體化主要是靠多種類型的農業合作社。就是信用社以及各種供應種子、供應化肥、供應生產工具的合作社,還有加工合作社、銷售合作社、服務合作社等等,這些合作社的橫向組織,為千家萬戶的小農莊或者叫小農場提供生產、銷售、加工等等全方位的服務。這是荷蘭能夠在整個農業經濟中它的這個模式獨具特色的一個重要原因。

歐洲舊大陸的模式,不管是法國還是荷蘭,如果我們提煉他的最典型的特徵是什麼?

就是能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和特色化。他的橫向和縱向的整合顯然體現出了多樣化和自由化,這是歐洲大陸他的模式的典型特徵。

(3)東亞原住民模式

東亞原住民模式以日本作為最主要的代表,韓國、中國台灣都類似,學的都是日本模式。我先把中國大陸摘出來,後面再來對比。日本的的生產規模,土地面積平均下來是35畝,比歐洲又跌了一個數量級,基本上跟中國是大體上是一個相當水平,都是美國的1%。

日本、中國台灣、韓國和中國的戶均耕地面積是多少呢?台灣大概每個農戶的耕地面積大概15畝,韓國也是十幾畝,日本還多一些是35畝,但是這都跟美國不能相提並論,中國現在農村人口有5億多人,但真正在第一線全日制的從事農業勞動的大概是2億多人,中國現在全國耕地的總面積,現在大概是20億畝左右,我們知道18億畝是我們的底線。所以平均下來,中國每個農戶,他們所擁有的土地大概在25畝左右,也就是日本,還有大陸,台灣,韓國都是處在一個數量級。我們先把中國從這個模式中摘出來,因為我覺得日本模式是一種比較獨特的模式,中國的農業模式和日本模式還不太一樣。

我們可以看到東亞模式,如果按照美國那套農業理論,那他是完全沒有生存可能的,因為它規模太小沒法競爭。但不管理論上怎麼說,現在實際情況是日本、韓國、台灣的農業實現了現代化。農民過的日子也非常不錯,在這些地方沒有出現城鄉的兩極差距,也沒有出現嚴重的貧富分化。

他們的戶均土地是非常接近的,而且我們的文明基因是高度一致的,所以我覺得相對美國農業而言,日本模式可能是中國最能夠從中獲得更多的經驗和教訓的這樣一個國家。

如果我們來仔細觀察日本的農業生產模式,你會發現,他在農業第一線生產的農戶的土地規模很小,同時數量非常龐大。如何克服規模效應的瓶頸呢?因為如果你沒有規模效應,你的生產成本就很高,那麼日本農業中,最主要的一個特點是,採取了全面合作化的土地節約型模式。

其中日本農協巨大作用,他們把成千上萬農戶進行集約化管理。就是把全日本的農民全部組織起來,進行有組織的經營管理。

1947年日本進行土地改革,包括改革農協,之後就是推廣水利、化肥、良種,只要是提高農業生產產量的東西,他們是無所不用其極。

然後積極推廣機械化為主的農業技術革命,我們想一想他農戶這麼小,農戶小沒關係啊,我對這一片土地搞集約化生產,集中起來專門種某種作物,再每個農戶進行分工。

所以農協是在日本農村,形成重大影響力的一個市場組織者,他非常強大,很有力量,經過他的精心管理和大規模的實踐,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考慮到日本大量財政補貼。

其實美國也有280億的財政補貼,每個國家都在補貼自己的農業,這說明農業為什麼不能走自然競爭的道路。美國政府既然你的農業生產效率這麼高,還為什麼要補貼呢?沒必要呢。

顯然除了補貼經濟之外,還有重大的政治含義。因為控制你的糧食你就不得不聽我的。大國必須要補貼農業,這是基於國家戰略角度進行的考慮。

日本通過種種辦法,特別是農協,這種使得日本的穀物生產力-,在70、 80年代提高了兩倍。所以日本的農戶人均收入,和城市職工家庭基本持平,這就不存在所謂的兩極分化,二元結構。

他的農村也很富,其實如果我們去旅遊日本、韓國、台灣去看一看,他的農村地區,的確不像我們這個大陸地區的城鄉差距這麼大,他的農村的生活質量還是相當高的。可以說東亞模式中間的日本,走出了一條以小農模式,但搞出了高價值的農業,使得整個的農業生產和農民的收入水平都達到非常高的水平。這個是日本非常成功的一面。

以上,是農業生產領域第一線。

那麼他在縱向一體化,就是所謂的加工和物流方面,他是怎麼做的呢?

日本的農協再次發揮他在村裡面的,強大的組織力量。

一、要求每個農民把你所生產的無論是大米、小麥、蔬菜、瓜果還是肉類,首先在村級就要進行規範化的包裝,並且進行分級。

二、進行信息收集和處理,要做到所有的產品都有可追溯性。

比如說你的豬肉,從繁殖、飼養到屠宰、加工、冷凍,再一直到配送至老百姓的餐桌之上,確保每個產品在全鏈條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能夠追溯。

這是日本同學做的非常重要的工作,他是在基層,在村級做。離開土地的農產品都到我這兒,我先給你做分類,先給你做分級,然後不同的產品做不同的包裝,然後進入冷鏈物流,然後一步一步往上走,全部做完之後,我確保了每個產品的可追溯性,然後把這樣的產品往上推。

注意,農協不是一個只有一級的機構,他從村到中央,中間有很多層級結構。我把村級搞出來的產品,經過嚴格檢驗、嚴格處理的食品往上送,送到一個更高級別的農協,然後他進行大規模的市場批發,然後確保他在加工、運輸、倉儲、物流的各個環節中的文件全部達標,然後才能進入更高級的批發市場,才能進入進入農協控制的大批發市場。必須要滿足這樣那樣的條件,然後才能進入相應的商店,才能進入千家萬戶的餐桌。

所有的過程必須沒有任何的空白點,比如說冷鏈物流,你必須要在零下4度以下,你才能夠進我的冷鏈系統,你才能進我的物流系統,

你才能進入我的商場體系,否則你沒法賣。這是為什麼日本能夠做到跟美國一樣的農業產品的安全水平,這也可以說是日本人的一個驕傲。當然日本也出了很多的問題,比如說核輻射這種問題,但是相對而言,我覺得日本的食品安全還是很高的。

不誇張的說,他的食品信息的可追溯性達到了世界最領先的水平,這就是日本農協在縱向一體化中間發揮的重大作用。

什麼是日本農協,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

1945年日本戰敗之後,日本進行土地改革,其中日本政府把直接管理農村的很大一部分權力讓渡給了農協,所以農協是由於是由日本農民自己組織,自己管理,自己運營的一個經濟影響力,政治影響力超大的一個利益集團,他真正是代表日本農民在說話,代表日本農民在爭取物價國家定價,包括在外交上爭取各種各樣的有利條件,是農協在爭取。

我們對比一下中國有農民的利益集團嗎?我們知道各行各業都有,銀行有銀行利益集團,房地產有房地產利益集團,誰替農民說話呢。

沒有人真正替農民說話,有人要說了:國家啊。我不否認,國家的確出台很多各種各樣的政策、補貼,但國家在宏觀上面要考慮太多東西了,俗話說得好,會哭的孩子有奶喝。你是要別人給你餵奶,還是自己去爭取呢。

所以說的那些話,那些政策都白說,因為沒有利益集團去爭取,把這些建議給落實到法律上,如果政府再不去管這些小農戶,那麼他們的利益將無法得到保障。

這是中國和日本中間最大的差距,所以我們看到由於日本政府授予了基層的農協極大的權利,而且通過法律上給他們保證,就是農協所經營的範圍非常廣泛,不僅是農業,包括金融,就是只要涉及到農業的金融加工生產,包括出口我都給你放權,這權利都是你的。

而且法律限制其他的商業資本,甭管你是哪個財閥,你有多牛,不管你是豐田、三井還是三菱,你們都不能夠直接染指農業。只要你不是農業領域的,比如說你是汽車財閥,那對不起,你擁有再大的資本,法律上也不允許進入農業這個領域,農業領域的東西只能由農協來做。

中國現在鼓勵的是資本下鄉,管你是哪路資本,外國的資本,中國的資本,搞汽車的資本,搞房地產資本都可以搞農業,這在日本不允許!肥水不流外人田哪,怎麼能其他人去占農業的便宜呢。

中國出現的商業資本進入農業出最大問題,就是質量、生產和管理,他啥都不搞,他做的就是一個簡單的低買高賣,這是傳統的那種低效率的,他中間做什麼貢獻了?改善了物流嗎?改善了生產效率嗎?有創新嗎?中間攫取巨額的利潤,導致農民和城市消費者雙重受損。

我覺得中國要改革農業生產體系,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切入點,就是政府必須要讓農民自己組織,只有農民才能經營這個事兒,從土地一直到老百姓餐桌上,全過程的增值部分,只有農民有權利去做,任何人都不得染指。

浪費糧食這個事誰最痛心,只有農民最痛心,因為糧食是他種的,你會對自己的心血非常的重視,農民一顆一顆汗水砸出來糧食,所以他對浪費糧食天然就痛恨。

我們城市人關注糧食浪費嗎?理念上關注,實際行動無所謂,因為不是你勞動的成果,你憑什麼花這麼多時間精力去注意這個問題?其實真正重視糧食生產,重視糧食浪費的問題是農民,所以這個權力只能由他們來進行,才能把事情給做好,不能讓商業資本,尤其中國傳統那種低買高賣的商業資本進入農業領域,否則的話這個事一定搞砸了。

這就是日本農業和中國農業搞的最大的不同,由日本農協所組織起來的強大的農業集團了,從生產加工這個層面上,保證了農業產品的質量品質達到最高水準,保證了農產品高品質,保證了食品安全,同時保證了這個整個產業鏈(農業體系)的正常運轉,所以日本的農民很富,韓國、台灣學的都是日本模式。

這個模式的典型特徵是什麼?政府是市場強大的組織者,這個作用非常突出。歐美的政府,在農業中間發揮的作用遠遠不如日本。

我還說漏了一點:日本政府還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建立了大量的農村以及農村和城市之間的批發地帶,建立了大批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每個批發市場都帶有自己的冷庫冷鏈管理體系,都帶有自己非常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這是政府作為貼補農業或者叫投資農業基礎設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兒。

你看看我們城市的批發系統、批發商場,看看全國各地農貿市場,你會發現那是整個城市中最髒亂差的地方,哪有冷鏈體系啊?有些地方就是一片空地,哪有信息管理啊?哪有這麼多的服務啊?你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怎麼能保證食品安全?你怎麼能保證農民的利益呢?這個錢當然該政府投,政府應該理所應當地承擔起這個責任,這才叫真正搞農業,這才叫把農業搞好啊。

所以日本模式典型特徵,就是政府發揮的作用非常大,農民社區的權利非常大,它的生產集約化、技術密集化程度非常高,縱向的這個整合鏈條非常長,從餐桌、營銷、金融他都做,縱橫聯合,高度的組織化,這是東亞模式的典型特徵。

我們看中國雖然是小農經濟,但我們的小農經濟搞的不如日本好,搞得不如很多國家好,以至於中國農民這麼貧窮,貧窮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你種菜、種糧的利潤,大部分被糧商拿走了。

糧商沒有給你提供半點有價值的服務,它只是在你這壓低價格,在那賣了一個高價,城市人口吃虧了,農民吃的虧更大,為什麼要允許這幫寄生蟲存在呢?為什麼不讓農民自己搞這套東西呢?

這就是中國農業戰略上,我們始終把小農經濟模式,看成一種天然的落後,不可救藥,毫無前途,必然被淘汰的東西,它是一種麻煩,我們的農業思想天然是盯准美國新大陸,那種殖民化的大規模農場的那種體系,我們認為這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前途,我們把超大型規模的農場視為天然現金的代表,而完全不顧本國、本地的實際國情,就像紅軍長征路上,現在這幫人的思想跟那個博古、李德有區別嗎?這就是完全的同樣的思維方式,不看你能打什麼仗,只看蘇聯紅軍怎麼打仗,你去學他能打勝仗嗎?

我們應該正視一個中國農業的現實:中國永遠也做不到戶均2800畝的耕地。過去、現在、將來都做不到,既然這條路走不通,那就是一條死路,這套理論的合理性對美國來講是合理的,對你來說,你實現不了,這就是死路,沒有任何價值,越早放棄這樣的觀念,我們才能越早轉向正確的道路。

所以小農經濟將是中國長期存在的客觀事實,這決定了中國不可能走美國的農業道路,甚至也走不了歐洲的道路,也走不了其他國家這種道路,中國只能創造自己的農業模式。

這種模式可以大量借鑒日本,但我們跟日本最大區別在於,日本的農業人口只有250萬,中國台灣也才區區70多萬,而中國大陸有近兩億的農業人口,這就說明,日本、台灣、韓國這樣的國家,他們有可能可以依賴國際市場,能夠給他補充糧食,但是中國絕對不能有這種幻想,你就想都不應該這樣想,因為這是幻想。

這不僅是被人掐住脖子的問題,而是誰也養活不了14億人,所以,以這種小農經濟模式來看,中國將長期保持很大的農業人口,降不下來。

我看到有些這個統計、分析還是比較靠譜的:中國的農業人口進一步向城市轉移的可能性和潛力已經下降到1,000萬人以下,而不是我們設想的還有好幾千萬可以轉移。在現實情況之下,我們要保持這種小農經濟模式就離不開勞動力,這些人力無法轉移,而中國永遠不可能實現1,000萬人養活14億人口。

所以重塑中國經濟的體系,必須得重新認識中國的經濟現實,這個永遠不變的現實就是,小農經濟模式突破不了。我們的人多地少。通過自然環境,特別是山地和平原之間的關係,使得中國的耕地面積太小,而我們的人口太密集,這些幾千年來形成的現實,使得中國沒有其他選擇,日本、韓國,還有其他國家走在中國之前,經過了六七十年的嘗試,他們也沒有能夠把農莊的規模做大,日本搞了70年農業改革,他也沒有搞成幾百畝、幾千畝這樣的大型農莊,做不到啊,日本如果搞七八十年做不到,中國能搞能夠搞成功嗎?我相信這是不現實的(除了東北和大西北,但更多的是丘陵地帶)

在這種認知的情況之下,政府必須發揮強大的市場組織者的作用,就是我們要學習日本的真正地方,最重要的學習方向,應該是建立日本農協那樣的組織,中國以前叫合作社,但我認為中國過去的合作社跟日本的農協性質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你要利用那套體制是沒有希望的那套體系規模臃腫、龐大,效率極其低下,提供各種各樣服務都不能滿足,要求必須得對基層的農業合作社進行徹底改造,把它發展成日本的農協那樣形式的組織。從村一直到中央,中間有很多層級,各個層級協調不同層面的問題,要讓它形成一個真正由中國農民自己擁有為農民利益服務的,為農民的各種各種需要的,法律也好,各方面的政策協調也好,起到一個真正的組織作用。

這是這個組織存在的最大價值,然後對中國的農業土地進行集約化管理,包括對水利、化肥、農藥、種子的進行全面改善,當然要提高機械化,要提高科技化的含量,當然這需要高度的組織才能做到,同時要確保土地生產出來的農產品,不管是肉、蛋、奶還是糧食還是水果、蔬菜,從農田一直到老百姓的餐桌椅全鏈條的高度的精細化管理,可追溯。

這樣才能讓中國老百姓真正吃上一口放心的糧食,真正吃上吃上一口安全的菜。

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糧食安全,農業安全所需所涉及到一個更大的話題,我們的老百姓對我們的牛奶都沒有信心,對我們的大米中間的一些有害物質都沒有信心,對我們的農產品中間的農藥的殘餘物都沒有信心。

這種經濟發展將會有多麼大的這種弊端,多麼大的這種死穴啊,這能長期發展嗎?如果做不到這個,我們還怎麼啟動內循,當然如果我們做到這一點,農民的收入水平將大幅提高,為什麼?因為日本的農民並不是完全靠小農它的農產品來賺錢啊,由於農協的作用它整合了橫向和縱向了大量生產鏈條,它獲得的主要利潤不是源於農產品本身,而是源於加工生產的利潤,日本農戶的60%收入,是農產品之外的收入。

中國農業也一樣,小農經濟,並不是把你捆死在只能種莊稼上,你可以在產業鏈整合中間賺取利潤,可以把以前屬於那些非常黑的那些商業集團,流通集團的利潤,實際上應該回歸的農民的,你的利潤當然應該很高,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要做事情還非常的大。

朝這條路上最大的問題,就是中國農業經濟中間的浪費問題太嚴重,中國現在的這個生鮮和農產品,在整個流通環節中,它的損耗是25%~30%,美國控制在7%以下,但中國在飯桌上還要再浪費一大部分,所以使得中國整個生產的環節中,浪費驚人,而美國在整個鏈條中間,它的損耗率是7%以下,中國是25%~30%,這太嚇人了,

所以在浪費的問題上,中國應該投重資去發展農業物流的基礎設施,從村莊這開始一直到老百姓的餐桌,規範化的這樣一種全鏈條的農業物流,包括冷鏈技術,全部都得配套,建立在這個物質基礎之上,才能搞橫向整合和縱向整合。

我們看到前幾年,馬雲搞的這個農業電商下鄉,要在中國的村莊搞幾十萬個村級的網點,能做到嗎?這不是開國際玩笑嗎?誰來給你搞物流,誰來給你搞冷鏈,你自己能投資得起嗎?全國所有地區要建這麼大規模的農業流通的基礎設施,這需要驚人的投資,不是一個快遞小哥把你的一袋大米運到城裡,那麼簡單。浪費、溫度、冷庫等等這些問題都是需要考慮的。

所以幾年之後我們再聽到,農業電商發展如何如何,發展不起來,基礎設施必須要先建,只有政府對農業的基礎設施要走到前頭,然後你要組織,像日本農協這樣的一個強大的,有實力的一個農業集團,來運作這個事,才能夠在整個鏈條中創造更大的效益,才能夠獲得更高的收入,才能把真正屬於農民的利潤,重新劃分給農民。

只有中國5億農業人口具有了更高的收入之後,他才買得起城市生產的產品,中國才會有兩個市場比翼齊飛,城市市場加上農村市場,而且農村市場的5億人口的消費力不亞於城市人口,你內循環不就起來了嗎?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雙循環不就啟動了嗎?國內大市場不就建成了嗎?

所以中國現在要啟動內循環,所有的關鍵問題,是在農業上要真正進行農業生產體系的重塑,糧食問題最後自然迎刃而解。


在經濟全球化和生物科技發達的今天,擔心國人會餓肚子完全是杞人憂天,然而國人的糧食安全會以另外的方式呈現,那就是大量重度金屬污染的土地,過量化肥使用導致土地退化,農藥無節制使用讓癌症發病率攀升,再這樣下去,國人會對本國農產品徹底失去信任,從而讓中國農業進入一個死循環。其實中國有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完全應該走一條生態農業的道路,中科院在山東的弘毅生態農場提供了一個成功的模式,希望能得到推廣。

不發生大面積重大災害、不發生戰爭等極端情況的話,很安全。

現在吃的不只是吃飽的問題,還要滿足消費者多元化、多層次的要求。


你的懷疑是正確的

根據我的研究經驗,你的擔心不無道理。但除了來自「上面」的督察之類的可能去查清除外,普通民眾沒有辦法查實。


該內容暫無法顯示對於一個人來說,糧食是生活的基本需要,糧食安全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在物質、社會和經濟上獲得充足、安全和富有營養的糧食,以滿足其積極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和食物偏好。 宏觀層次的糧食安全是指國家糧食安全,國家糧食安全通過一個國家的糧食獲取…0 贊同 · 0 評論查看完整文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