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也就是價值觀。

人的發展和成熟就是從社會到自我的過程。人是社會性的動物,而成長的過程就是由一個社會動物成為一個理性的個體。

比如道德,對於不成熟的人來說,是來自社會的規矩和約束。但對於成熟理性的人來說,道德是內心的力量、自由的根本。

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最終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自我認同代替了社會認同。


活的真實的人前者,虛偽的人後者


一定是社會認同。因為無論怎樣的認同,都來自人所在的整體的社會。即使你認為是來自自己的意見與選擇,也會是從某種特定社會歷史與環境生出。要知道不僅僅人的生理,人的心理、文化等等,都是獲得性與習得性的結果,而無論是獲得還是習得,都必定是來自所處的環境,主要是社會環境。

由此可見,並不存在哪個更重要,因為對人而言,起作用的影響只有一種,那就是社會。想想看,你的存在從何得出?


這個問題有深度,但是得問自己,而不是問他人,因為此類型問題道可道非常道,是會隨著個人發展境遇而隨之變化的東西,不是一成不變的,就好像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那一層說那一層,是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不敢言教,只是共討,也許鸚鵡學舌,自斟酌,歡喜。)


1當自己有什麼想法或決定的時候,自己往往是拿不準的,總想聽聽別人的看法。因為人看不到真相,不能直接看到結果。

2人也都有被別人認同的心理,在一個群體里,還是希望自己得到別人的認可。

3一個真正覺醒的人,覺者,他是不需要被人認可的,因為他能看到真實的情況,一眼看穿一切,知道從始至終的因果,也不會被外界左右。

4作為一個人而言,應該注重內在的覺醒,每個人經歷和境界都不同,如果被別人左右,自己更容易迷失,所以自我主意識要強。當然在你真正覺醒之前,很多事看不清,聽聽別人怎麼說,作為參考,也有意義。

5生命應該自己為自己負責。


個人結論:對於個體而言,最終的認同需求都是演變成個人認同。

論據:假設金錢是社會認同的其中一個依據,你有100萬,你身邊有50%人認同你,而你認可他們對你的認同,你就會感覺到社會認同,從而轉變成自我認同。假如你不認同他們對你的認同(例如你覺得他們身份卑微而認為他們認同不重要),這些社會認同就不能轉化成自我認同(當然卑微身份的認同也是社會認同,但你無視了這些認同)

感悟:可以看出社會認同需要轉化成個人認同,而直接達到個人認同跟前者是殊途同歸,我個人認為,如果可以有辦法達到一步到位的自我認同,會比先社會認同再自我認同要更好,因為路徑縮短,效率更高。


自我認同


年輕時社會認同相對重要,年長時自我認同相對更合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