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跟從一位老師學聲樂,價格不菲。老師每節課除了練聲(哼鳴、mima等)就只有唱一兩遍作品,給予的指導基本是示範,和指導我找到感覺,但是由於每節課的時間都很短,感覺沒有受到系統性的理論教導,請問這種情況是正常的嗎?


我給學生上課的正常模式是幫助他們省錢,儘可能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來學習。因為我知道大部分學生的家境都很一般,如果真的每周兩三節持續一年以上這個花費是不菲的。而人跟人悟性有高低差別,並不是所有人最終都能依靠唱歌成為職業歌手甚至是明星。

一般預約單節課的學生,我會聽他們的聲音,找出他們所處的段位以及聲音里最亟待解決的那個問題。然後布置一個或幾個對症下藥的練習,包括我錄製的講解音頻和示範。然後他們下去在接下來的三到六個月其他的什麼都不用練,只需要把我布置的練習練到合格(發練習音頻給我鑒定)。然後再考慮下一步。

預約一期十節甚至更多的學生我一般會把課程間隔設置在一到兩周一節,儘可能的給學生留出消化的時間。而對於主觀能動性極強的學生我甚至會讓他們自由預約設置課程間隔。越長期的學習我在課堂上除了練聲之外會講的額外內容越多,比如一些相關必要的理論,比如關於音樂風格與聲音模式(cvt/approach),甚至一名歌手/唱作人/練習生的職業規劃。

而對於極個別「明星學生」,他們已經出道,有了相當數量的粉絲,每年有大量的巡演/通告/創作安排,我會用sls的訓練思維幫助他們做好聲音的平衡和保護,防止他們因為某一首作品特殊需求而養成一個偏離平衡過遠過久的發聲習慣。畢竟,要求他們像白紙初學者一樣聲音十天一個大變化也不太現實,技術升級有時候意味著發聲方式的劇烈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有演出他們很有可能出現聲音車禍,而這對他們的職業音樂生涯不利。


我給所有美聲專業,乃至所有音樂表演專業,想在專業的道路上走遠點,有所建樹的學生一個建議。

音樂表演專業和其他專業學習的方式是不一樣的。你必須非常非常主動。

比如聲樂課,應該是這麼上的。

首先你得在家把曲子學得很熟練,平時練習發聲技巧。

然後才去老師那裡讓他來聽,你練習的成果里有什麼問題,你的曲子該怎麼優化,音樂怎麼處理。

如果你每次是等著去老師那讓他教你。教你什麼呢?聲樂本來就沒有高深艱難的技巧,說來說去也就那麼幾句話,給你說了,就得全靠自己練習和琢磨了。

這節課給你糾正的錯誤,下節課犯,可以原諒;下下節又犯,麻煩你回去多練習揣摩;下下下節還犯,請問你在家都幹什麼了?

想成為優秀的美聲歌手,平均每天不應低於四個小時練習時間。包括一個小時調整聲音,一個小時學習新曲子,兩個小時揣摩音樂處理。

如果做不到,就不要埋怨老師不會教了。人家隔壁學鋼琴的一練琴就是六七個小時。這邊學美聲的呢?美其名曰保護嗓子,其實就是懶。

我也當過老師。如果學生不主動積極學,我作為老師一點辦法都沒有,我不可能推著你前進。一首曲子學一個月還沒學會旋律,我怎麼糾正歌詞,怎麼講音樂處理呢?說三次還不聽的話,那既然你只是走過場假裝自己在學,那我也只能走過場假裝自己在教了。

雖然老師隊伍中確實良莠不齊。但是作為學生,先問問自己有沒有認真對待學習這件事。

人,得自己成就自己。


大致的方向是這樣的

1 打開做好,做好發聲需要的通道和共鳴空間。就像樂器本身就已經把共鳴腔放在那裡了(吉他的琴箱、吹奏類樂器的管道等)。

2 穩住發聲器,就是我們的喉頭與聲帶。就像樂器的琴弦和笛頭,都調整好並穩定在那裡了。

3 在打開的同時已經吸氣,儲備動力(氣息),比如我們深吸氣下降橫膈膜,利用腰腹肌肉配合喉位穩定合理使用共鳴腔來發聲,拋開咬字來說的話。就像你開始吸氣打算吹奏樂器。

4 然後就是平衡的控制氣息(聲帶擋氣、腰腹給氣),聲帶與氣息的平衡搭配發聲加上共鳴與咬字,輕重緩急的變化,跟著節奏搞定音準,音樂性就有了。

5 然而唱歌又是靈活性的,千萬不可局部或者強制用力。發聲練習雖然死板一些,但也不能不自如的去練習,我個人提倡用生活里常見的驚訝、冷笑、大笑、嘆氣等等方式來體驗和練習發聲方法,再結合音階來自如的練聲,聲音自然舒服。另外練聲相對來說是讓你熟悉正確協調的發聲方法。

6 有時候個人覺得一定要大概知道自己練習的目的,有一定傾向性整體性的去練聲。相信人也輕鬆,也會慢慢的進步起來。

很多文章我會提前發到我的微信公眾號的CCSING2018,歡迎關注!


聲樂課的模式是非常多的,事實上,你所說的這種「開嗓-練聲-唱歌」無理論不提供判斷依據的其實是比較傳統的模式,至少我在大學階段的時候我的老師都是這麼給我上課的。

其實這種模式的好壞全看老師了,就我自己而言,一般不太這樣去講課。

我現在給學生上課的模式一般是這樣:

「回課(展示上節課留的作業)——糾正——延展——新的知識點(理論/實踐)——融合演唱(實踐)——總結/作業(以文字形式寫下要點/判斷依據和語音形式進行示範)」

某同學的第一節課 哈哈哈哈

而對於授課間隔,一般設計是1周1節左右,個別的也會有2周1節的,要具體看學生的接受,留的作業難度,經濟情況。譬如一開始前三節的基礎課程一般是一周一節,課程的教學是有連續性的,所以一般不斷開;而後續有一些問題相對練習難度大,就可以適當順延時間,靠課下交流來提高,直到可以進入下一節課。

當然,很多練習學生自己做個幾周很有可能就已經錯到姥姥家了,雖然我課下都讓他們有問題給我留言。

個人而言,一般學生我會讓他在第一節課唱歌,然後具體幫他判斷清楚具體的問題,也會去和學生聊清楚訴求。這樣才能方便我進一步的去設計課程。我是覺得授課應該由設計感,每個人的需求/情況都是不同的,不能完全一致化。(學院派都明白的前車之鑒:千人一聲)所以,很多我這邊的同學聊天會發現,即使是同一個練習,他們的練習要求和目標都不太一樣。這就是不同人不同情況下的差異了。

周期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點,比如:單節課和多節課最大的不同是可否設計,我傾向於單節課要維穩,因為學生可能就這一節課練很久並且不再來,如果相對方法激進容易讓學生掉溝里。所以單節課,我寧可給他們容易判斷的,效率百分之75的練習,也不給效率百分之90卻容易產生歧義誤區或難以判斷的練習。

訴求也是一個重要的點,這方面因人而異吧。比如上面的圖的那位同學是一位播音的老師,他的課程裡面就勢必會牽扯到一些顳肌頜肌外部肌肉體系和一些語言效率以及語言音色調整的東西,並且還得做出明確狀態劃分。


肯定是不正常的。

一般跟價格不菲的老師學習都是這種模式的。老師已經習慣了這樣賺錢上課,不會特意去為學生去研究學生自身的聲音適合什麼發聲練習。反正一節課一下就過去了,又能賺錢,多好。。。

不管你還是別人,來這兒上課的學生都是這幾條發聲練習。而且他的所有學生都是這麼幾首歌。那些指導他說的都爛熟於心了,對每個學生都是這樣說的。沒有針對性的訓練。

學習聲樂不能當成買賣去學,花了錢未必能學好,不花錢未必學不好。再好的老師起的也只是一個輔助而已,掌握正確的方法更為重要,學習聲樂離不開自己多聽,多想,多練。需要時間對自己的聲音不斷的打磨。 聲樂,不是跟一個老師學個一兩年就可以學成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