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大家需要明白一個概念:人體平衡的唯一器官是內耳前庭,以及半規管、耳蝸。

前庭可以感受頭部位置的變化和直線運動時速度的變化,半規管可以感受頭部的旋轉變速運動,這些感受到的刺激信息傳入到中樞之後,就會引起一系列的反射來維持身體的平衡。

人體正是擁有這樣的位覺感受器(簡稱位覺),就可以幫助自身在從事任何運動時,及時感知身體各部位的空間運行狀態,並及時給予平衡、協調支持。

當然了,每個人的體質是不同的,位覺感受的功能程度也各不相同。對於梅尼爾綜合徵患者來說,位覺功能的損傷是非常可怕的。

而對於正常健康的人來說,在從事自己喜愛的運動時就無須擔心,你也可以把它視為人的一種本能反應。

明白了這個道理後,我們不難發現,胸部並不具備平衡身體運動的功能。當然了,如果你只是打算依靠胸部支撐、固定球杆的位置,從而表現一種靜態美的話,那倒是可以參考的。

其次,事實上,有許多球手都習慣了擊球時,球杆貼著胸口送桿,只能說,這是一種個人習慣行為。假如,側身角度略微改變,球杆自然就不會貼胸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許多球手擊球時,習慣了通過屈臂完成送桿,即:小臂打開,球杆後拉;然後屈小臂,球杆前送。當屈臂至小臂與大臂疊合,送桿完成。

通過這種擊球方式不難發現,球杆的運行空間是非常狹窄的,運行距離也非常短,相對而言,更有利於打點精準,但是它卻考驗打擊者較強的爆發力及身體的協調性。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出桿的穩定性,不在於你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完成擊打的,而是你是否有很好的身體協調能力,以及準確的身體執行能力。

祝進步!

2020.6.13 於家中


這個問題挺好。球杆要貼胸,但是要明白的是整個姿勢結構正確了之後自然貼胸,也就是說這不是一個刻意球杆貼胸,或者刻意胸壓球杆的過程。


你可以看一下斯諾克職業球員有哪個是不貼胸的,斯諾克對穩定性的要求是最高的,所以答案很明顯


可以但不是必要。貼都是輕輕貼,只是增加大腦對杆子運行軌跡的判斷,很多職業在打一些需要很高準度的長臺會刻意貼緊一點點,但是這也不是常規做法。無論是手、下巴、胸,對桿施加太多壓力,出來的旋轉不確定性會增加,控球難度就增加。


這個問題其實馬奎爾和凱倫威爾遜是師父巴里斯塔克都講過,他們作為世界斯諾克的優秀球員和教練還是比較權威的。他們都認為要輕貼。其實球杆貼胸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不需要很緊,那是輕輕貼著的。打球的基本動作如果做得好做得協調,球杆很自然的就會貼著胸,貼上之後也自然會起到一定程度上的穩定球杆的作用。你不需要刻意去讓球杆貼緊,也不要去貼緊。貼緊了反而讓球杆容易偏,而且一定會影響你整體技術動作的協調,與此同時也會限制你出桿的發力效率,限制你的臂擺速度。只要你做到一個協調的技術動作你就不糾結這些問題了。至於說中式撞球和斯諾克,我兩個都打,但是我也沒有刻意在打兩種不同的球時去調整什麼,其實我認為也不必有太多刻意的調整,撞球終歸是相通的。以前我也曾糾結過,平時打斯諾克,有時候又要打中式的比賽,就很難受,但撞球畢竟相通,不能融會貫通是水平沒到,後來水平到了,自然不糾結,自然就可以很快適應兩個不同的項目。


胸部?女選手的選材重心那就要放在是不是飛機場上了,否則就是波浪加一個小坑的曲線出桿哈哈!~


沒拿過什麼比賽冠軍 不敢說

但是一個事情就是 姿勢這種東西 在大的範圍之內有一些小差異沒什麼問題

有的人貼胸 有的人不貼

有的人說貼胸穩定 有的人說不貼胸發力空間和發力順暢度高

其實這個問題你可以看看職業斯諾克和中八選手們的後手和擺臂速度幅度這些 每個人都不一樣 但並不妨礙厲害的人厲害

個人認為 撞球類運動需要的是小肌肉的協調性 鍛煉協調性再去練習穩定性不遲 畢竟不是速成班 我覺得任何人10天內都學不會所有撞球技術

真實例子就是我教練比我矮 手架長度比我短 後手握桿位置比我靠前 拉桿幅度比我要短

如果我按照他的姿勢一板一眼練 事實上不是很適合我 當然現實中他也不會要求我一板一眼和他一樣或者和某些身體條件與我不一樣的球手一樣 哪怕他是冠軍選手 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慢慢去找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不是專業的 沒拿過大比賽冠軍 沒有職業排名 也許我是錯的 希望有個職業大神來指點一下迷津

更新一下 20200707

其實 我覺得更重要的是 前停確認 運桿節奏 後停時間 拉桿出桿速度

這些細節找到自己舒服的節奏 包括自己打球比賽或者賭錢不一樣的節奏 這是最重要的 前提是你的撞球原理環節理解的沒有問題


我兩個都打,大多數斯諾克球員是貼的,但是中八很多球員不貼,九球選手就更是自由了,我是學不會那種划船式運桿


這個問題你可以看看女子撞球比賽,很刺激


詳細解說裡面有

希金斯:怎麼快速提高撞球技術?有哪些技巧??

www.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