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年齡對於人的影響是各方面的,從能影響撞球運動的角度來說,發力的穩定性可能會在30-40歲時達到巔峯,眼神也是。但是對於全局的掌控,走位的細膩程度,球感,在球員保持練習的情況下,是可以累積起來的。但是,年齡對於人的影響是不同的,有的人堅持鍛煉,在40歲時,還能用擁有30歲的身體,卻有了更多的經驗累積。昨天奧沙利文調皮的打了146,他的天賦表面上是進攻的連貫,走位的細膩。實際上,他也一直鍛煉身體,堅持長跑,並且是個浪漫的完美主義者。正是這些向上的東西,才使得他的天賦沒有浪費,造就了我們的偶像。


謝邀~同為愛好者,但打球及看球的球齡只有6年,希望回答能對你有一些理解上的幫助。要回答年齡對撞球運動員的影響,首先我們要先明確一點,年齡的增加會伴隨著生理及心理的成熟,甚至是衰老。生理上: 對於運動員來說,保持健康是從事運動和保持高水準的最重要前提,就以籃球為例,許多運動員在經歷了傷病之後,就無法再回復到從前的水平,甚至是直接生涯報銷退役的。當然撞球運動和其他大部分運動不一樣,希金斯曾說過「撞球是屬於控制自我的運動」。但是,在經歷大量的訓練以及緊湊的比賽後,人的身體還是會有勞損和產生傷病的可能的。撞球運動員的主要傷病包括:a.腰部問題(塞爾比為例,現任世界第一就曾多次因為腰部問題缺席幾項重大排名賽和邀請賽)b.肩部問題(下述講的都擊球動作都以最標準的斯諾克擊球姿勢為標準,具體姿勢可以龐衛國老師的教學視頻為例,當然撞球沒有絕對的標準,許多運動員還是能以不同的姿勢同樣保持高水平)(所有撞球運動員都或多或少會有,因為撞球對身體姿勢的要求非常高,俯身擊球的動作,左手做支架的動作,都是會對肩膀造成傷害的)c.脖子問題(還是回到擊球動作,俯身下巴貼著球杆擊球時,為了保持視線的平齊以及瞄準擊球點和進球點,脖子需要往上仰,長期仰著脖子會壓迫到脖子周圍的神經和血管,也會造成一定的傷病,可以看到國內的高水平撞球運動員包括九球及斯諾克等,都會選擇通過給脖子拔火罐來減輕疼痛和舒緩神經)d.視力問題(由於要不停地對焦,以及長時間高強度地使用視力會導致視力的下降,同時,由於撞球運動對燈光的要求比較高,一般都是在高亮的環境下進行訓練和競技,所以球面對燈光的反射和忽暗忽明的燈光也會有影響)e.其他問題(有些運動員會傷到手,由於手架和站姿問題,綳直的腿也會有一些影響)

心理上:

相比生理上的影響,心理上的影響可能更關鍵,很大程度上是決定性的因素,插入一個不太好的話題,在2016年曾拿到世界第一的丁俊暉,在近半年來母親飽受傷病折磨的期間,個人的發揮一落千丈,雖然也有在排名賽拿到冠軍,但更多的是不穩定,撞球是一項對專註度要求非常高的運動,特別是斯諾克,所以在一定的層面上來說,心理因素也是佔比較大的影響。 還是以丁俊暉為例,07年的溫布利大師賽,火箭奧沙利文以10:3的摧枯拉朽之勢大勝丁俊暉,丁俊暉也是淚灑賽場,並且遭受到了當地觀眾的噓聲,而當時的他也只有20歲,沒有足夠的經驗和強大的內心來面對這場全球撞球觀眾都聚焦的比賽,實際上,他年少成名,並且背負了他那個年紀不該有的壓力和負擔,並且在斯諾克運動中最偉大的球員奧沙利文面前,完全無法招架。而近幾年再面對奧沙利文時,他也在失利後表達了對火箭球技的讚賞,和眾多對手談笑風生,說明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越來越強大,越來越有頂尖球員的範兒。許多解說也在節目中說到,丁俊暉確實表現除了更加成熟的球技以及心理素質。 扯太遠了,我們是要說年齡的影響!----------------------------------------------------------------分割線----------------------------------------------------------------- 心理上的影響包括經驗、心理素質、判斷、專註力、抗壓能力等等。 當然,所有的這一切,都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有所上升和下滑,但是不能以一個共性去判斷,因為每個人的心理都是不同的,而且沒有一個標準可以去說明心理於年齡就有一個完全的正比或者反比的關係。只能說,大部分的撞球運動員,隨著年齡的增加,會更加有經驗,會擁有更好的心理素質,對球形和球勢的判斷也會提高,但是專註力和抗壓能力就只能通過大量的訓練來調整。 對於心理上的影響,暫時沒有更多的想法,這裡只是簡略回答,如果大家喜歡,我會繼續追答,哪怕能給答主和大家帶來一丁點的啟發,那也就足夠了。以上,謝謝!
如果是業餘愛好者,年齡就變得無關緊要了,下至六七歲的兒童,上至六七十的老人,都可以拿起杆子,擺好姿勢打幾局。

如果是半職業或者職業運動員,年齡便是必須考慮的一個因素。撞球這項運動中影響一個人成績的不外乎以下幾個因素:準度,走位,心理素質。首先準度,這個是受年齡影響最大的。不難發現,在80年代以後的斯諾克運動中,年輕球員多以準度最先出頭,亨德利,奧沙利文,威廉姆斯,羅伯遜,特魯姆普…20-30甚至35歲之間,準度不會有太大變化(除了柯普那種因為身體原因);35歲以後則開始慢慢下降。現代斯諾克球員姿勢多為戴維斯,希金斯等人發展出來的「標準姿勢」,隨著年齡的增長,後手、瞄點方面皆會慢慢出現偏差,導致準度出現偏差。走位方面,隨著球齡的增長,對於線路的熟悉度肯定是上升的,但是走位說到底是打點和力度的結合,這兩點無疑皆受年齡影響,但是對於個人來說,增長和下降的時間是各有不同的。最後一點就是心理素質。這是多方面因素的綜合,拿亨德利來說,亨德利當年橫空出世,準度走位皆在世界頂尖水準,一出場把大家幹了一遍,連戴維斯(80年代的球王,拿了6個世錦賽,28個排名賽)都直接說,這小子成就估計會在我之上,果不其然,90年代的亨德利,上打老前輩,下壓75三傑,豪奪7個世錦賽,36個排名賽,75三傑只能從殘羹剩飯裡面撈得一點,但是在02/03年(?不記得了,差不多是這兩年),空運導致陪了自己幾十年的杆子沒了,從此再也沒有拿過冠軍(當然不排除競技水平下降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小丁,這個。。。不用多說吧,知道的都懂。。。

閑著沒事侃兩句,權當飯後茶談。
謝瑤撞球運動員最小的從四歲(我見過的)就開始進行啟蒙,有的甚至更早。之所以從娃娃抓起是因為除了培養肌肉記憶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大腦對於撞球在桌面上的行進軌跡,力度等進行最初的判斷和經驗的積累。這些從小開始接受啟蒙的運動員,並不是說所有從就開始接觸撞球的人比更晚接觸的人要更容易成才。只是說更早的人在思維還沒有受到各種束縛的時候在對於撞球這項運動上能產生更多可能性。…………………………………回到主題。要想了解年齡對於職業選手的影響,必須贅述一下年輕,來對比年老。我們分為5-1010-20

20-30

30-40這個年齡是按照普遍的身高來說,有一些少年身高在少年時期就已經不需要踩在箱子上的不提。,,10歲之前基本都是現在按照身高減去書桌再加40公分來練習撞球(只指斯諾克)這個階段是枯燥的基本功,很少會有實戰和亂玩,因為英國人比較古板。10-20就開始更複雜的桿法練習和實戰應用練習,與各種大師和非職業選手,以及教練切磋,積累實戰經驗。並且有些選手開始參加業餘和職業比賽,比如鷹眼艾倫,丁俊暉和特魯姆普(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訓練,天才)20-30這個年齡段對於職業選手非常關鍵,根據性格不同他們能走的多遠也會不同,奧沙利文除外,這是最暴躁的天才。比如亨得利,希金斯都是在這個年齡段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首先視力必須保持良好。其次心態已經慢慢不那麼急躁。纔能有穩定的發揮。在我看來,一些像傅家俊這樣的選手在此年齡段還沒有特別穩定的發揮基本可以認定這個選手不屬於熱情和天賦很高的類型。說到這裡有人會質疑。請看我往下說,當我們看見年輕時候的馬奎爾,羅伯遜,大磨王,泰勒,不同時期的他們在贏得比賽後都不會壓抑自己的情緒。往往受到儒家思想影響的種族會在需要激情的時候無法釋放,導致壓力過大,沒辦法做出正確的決定。30-40歲的選手經歷過各種比賽,各種失敗,已經不再計較,不再給自己壓力。更多的會專註到對於局勢的分析。我舉個例子,場內觀眾手機響了的時候,年輕選手往往會失去專註度,而這個年齡段的選手再次趴在書桌上的時候不再受到剛才的影響,這就是經驗。超過40歲後選手更在乎自己的家庭。對於輸贏基本不會再顧慮。視力下降,體力下降,導致專註度不夠,所以在賽場上的準確度沒有年輕選手錶現好。在我看來,對於一項運動的熱情永遠是我們愛這個選手的原因,無論他的年齡大小,看看老戴維斯帶著兒子參加九球比賽就知道了。


瀉藥從專業運動員的職業生涯可以看出來,撞球相對於籃球、足球等身體對抗性更強的運動來講,運動員在場上馳騁的時間可以長的多。大家提的注意力方面,我倒覺得不用特別關注,跟腦力勞動有點類似啦~必然會隨著年紀的增長到達一定峯值,然後往下降,但是可以保留在峯值的時間要比其他運動長的多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