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長篇大論 有不同看法請評論

儒: 用教育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從而延續並維護周公旦制定的禮樂制度,到孟子時力度增強但仍然收效甚微,到荀子時發現只用禮樂教育不行,必須用禮法來約束人們。

墨: 放棄原有的宗法制,而採用新的組織形式來管理人們,組織不以血緣締結,而是兼愛的平等原則。頗有現代政黨的意思。

法: 在荀子禮法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制定具體的法規來管理社會,這樣的話重點就變成了對法規執行情況的監督,由此法家給後人留下嚴苛的印象。

道: 上面都特麼瞎操心,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切順其自然吧!


禮崩樂壞就是階級壁壘鬆動了,社會地位可以上下起伏了。各家基本都做的是大禹治水的工作,也就是疏導。既給你們下層上升的通道,又要把你們管起來。

孔子提出的是由上級官員用「聽其言而觀其行」的個人考察方式,判斷下級的升職降職。標準則是德行。有德行的,地位就高。保證有上升通道,而上來的又是順民,不會造反。缺點是隻考慮品德不考慮能力,以及過於依賴主觀判斷。

墨子提出的是由人民推舉名額,然後由上級官員任命。優點是貼近人民利益,緩和各階級間的利益衝突。缺點是人民未必是明智的(韓非子所謂「民智不可用」)。

商子提出按軍功決定職務和收入。優點是上升通道公開透明,缺點是軍功不能等於一切,而且容易導致當權者都是主戰派。

申子提出「見功而行賞,因能而受官」,把收入和職務剝離。收入與功績掛鉤,職務與能力掛鉤。個人是比較欣賞的。但是對部下能力的考察,依賴於君主的個人觀察。

韓非子結合申、商,提出將商子的人民相互監督的機制引入政府機構,各部門之間也形成相互監督,取代申子的由國君一人監督的形式。


儒:各位親愛的學生們,要守規矩唷~

墨:Yo, yo! 大家,chill out, 別打來打去,要peace and love嘛!

道:(半醒)順著自然吧...

法:守!規!矩!!!!!!!!


禮樂是指西周貴族制度,春秋時期面對衝突嚴重的局勢這種制度已經不適應了。

儒家是一種理想化的學派,希望能回到西周那種貴族分封制度,國與國之間都保持克制,守住已有的邊界,恪守祖制,戰爭保持禮儀,遵守遊戲規則,行君子之道。

而墨家則將目光更多的集中在人與人而不是國家層面,人與人之間互相友愛,減少攻訐和打鬥。

道家是一種相對無為的學派,類似於儒家學派,都希望回到西周初年的時代,不過儒家傾向於遵守制度和規則,而道家傾向於周初那種小國寡民的狀態。道家認為,小國寡民的社會,人際關係相對穩定,社會事務比較簡單,可以有效阻止爭鬥和戰爭。

法家是一種完全與上三種學派大有不同的學派。法家是一個更講究實用的學派,認為人性本惡,不太關心單一個體的想法,他的立足點是它服務的某個諸侯國,而不是整個周朝,所以它希望的是所服務的國家能贏得戰爭,而不是消弭戰爭。法家的目的就是通過強有力的法律來約束民眾,達到一種國家上下一體,消除內部矛盾的效果,同時加強國家行政效率,提高資源汲取能力。

以上僅為答者個人觀點,如有謬誤,敬請指正。


禮崩樂壞中的禮樂指的是西周創立的制度,孔子是個復古派,推崇周禮。墨家宗教性質更加濃厚,並不適應中國土壤下的政治生態,主張 兼愛非攻,綿裏藏針。道家思想最深邃,是大一統的哲學,涵蓋範圍最廣,治國實用性不強,漢初黃老之學治國算是道家思想的實踐。法家思想在秦國被應用到了極致,導致秦成也法家敗也法家,是當時實用性最強的思想。


先說一說四家的經濟(階級)基礎

儒家、道家:代表的是諸侯和其他守舊貴族

墨家:代表的小生產者

法家(成分複雜,有些是從儒家墨家來的):代表新生勢力。

方案

儒家:克己復禮,要求恢復禮制,採取的手段是「仁」、「禮」

法家:變法改革以求富國強兵

墨家:「兼相愛,交相應」

道家:「無為而治」


建立一個統一君主統治體系,區別在於這個統治如何操作,道家認為不管太多,儒家認為德主刑輔,法家要求法術勢,墨家強調君主有道義(非攻,兼愛)


禮崩樂壞只是對儒家而言

栗子:

張三的劍壞了,跟用槍的李四、用矛的王五、用鞭的趙六有什麼關係呢?

你這個問題就是:面對張三的劍壞了,李四王五趙六的應對方案是什麼!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