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具有自欺性的,最明顯的例子便是「井底之蛙」、「盲人摸象」等,而整個的佛教系統,卻都充滿了自作運動員又自作裁判員的邏輯,鼓勵自欺欺人是佛教的智慧嗎?


你除了不懂佛教的修證

還不懂北大清華的知識

你擔不擔心那是知識圈的集體欺騙?

不是別人不懂,是你自己不懂。

我沒點開就知道是誰問的這麼水。


先說兩個佛經裡面記錄的故事,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世尊告訴弟子們

?又正如在村鎮附近有一座大岩石,有一個人拖著一個朋友的手離開村鎮前往那座大岩石,他的朋友到了岩石下便站在那裡,而那個人則爬上了岩石頂。 站在岩石下的朋友問站在岩石頂那個人: 『朋友,你站在岩石頂看見什麼東西呢? 』

  「在岩石頂的人答: 『朋友,我站在岩石頂看見怡人的樹園、怡人的叢林、怡人的大地、怡人的蓮池。』

  「在岩石下的朋友說: 『站在岩石頂是沒有可能看見怡人的樹園、怡人的叢林、怡人的大地、怡人的蓮池的。』

「於是,在岩石頂的人走下來,捉著他朋友的肩膀,然後拖著他的朋友爬上岩石頂,休息一會兒後,問他的朋友: 朋友,你站在岩石頂看見什麼東西呢 ?

  「他的朋友答: 『朋友,我站在岩石頂看見怡人的樹園、怡人的叢林、怡人的大地、怡人的蓮池。』

「那人說: 我記得你之前剛剛說,站在岩石頂是沒有可能看見怡人的樹園、怡人的叢林、怡人的大地、怡人的蓮池的,但你現在又說,站 在岩石頂看見怡人的樹園、怡人的叢林、怡人的大地、怡人的蓮池。

  「他的朋友說: 『朋友,我之前因為被這座大岩石遮擋,所以看不見這些東西。』。。。

。。???

比丘們,外道遊方者是盲的、沒有眼睛的,不知什麼東西有意義,不知什麼東西沒有意義,不知什麼是正法,不知什麼是非法。 他們在不知的情形下而互相爭論、互相爭執,以說話互相攻擊: 『法義是這樣的,不是那樣的! 』 『法義不是這樣的,是那樣的! 』

  「比丘們,從前,在這個舍衛城有一個國王。這個國王吩咐人: 『賢者,來吧,把舍衛城內所有與生俱來是盲的人聚集在一起。』

  「那人回答國王: 『大王,是的。』

  「於是,那人把舍衛城內所有盲人帶到國王那裡,然後對國王說: 『大王,舍衛城內所有與生俱來是盲的人聚集在一起了。』

  「 『賢者,既然這樣,把一隻象展示給盲人吧。』

  「那人回答國王: 『大王,是的。』

  「於是,那人把一隻象展示給盲人,並說: 『盲人們,象是這樣的。』

  「跟著,那人讓一些盲人觸摸象頭,並說: 『盲人們,象是這樣的。』

  「讓一些盲人觸摸象耳,並說: 『盲人們,象是這樣的。』

  「讓一些盲人觸摸象牙,並說: 『盲人們,象是這樣的。』

  「讓一些盲人觸摸象鼻,並說: 『盲人們,象是這樣的。』

  「讓一些盲人觸摸象身,並說: 『盲人們,象是這樣的。』

  「讓一些盲人觸摸象腳,並說: 『盲人們,象是這樣的。』

  「讓一些盲人觸摸象背,並說: 『盲人們,象是這樣的。』

  「讓一些盲人觸摸象尾,並說: 『盲人們,象是這樣的。』

  「讓一些盲人觸摸象尾末端的毛束,並說: 『盲人們,象是這樣的。』

  「那人把象展示給盲人後,去到國王那裡,然後對國王說: 『大王,我已經把象展示給盲人了。如果你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於是,國王去到盲人那裡,對他們說: 『盲人們,你們觸摸過象了嗎?』

  「 『大王,是的。我們觸摸過象了。』

  「 『盲人們,告訴我,象是怎樣的呢?』

  「那些摸到象頭的盲人說: 『大王,象是這樣的,它有如一個水缸。』

  「那些摸到象耳的盲人說: 『大王,象是這樣的,它有如一個簸箕。』

  「那些摸到象牙的盲人說: 『大王,象是這樣的,它有如一個犁。』

  「那些摸到象鼻的盲人說: 『大王,象是這樣的,它有如一條犁柄。』

  「那些摸到象身的盲人說: 『大王,象是這樣的,它有如一間小屋。』

  「那些摸到象腳的盲人說: 『大王,象是這樣的,它有如一根柱。』

  「那些摸到象背的盲人說: 『大王,象是這樣的,它有如一個研缽。』

  「那些摸到象尾的盲人說: 『大王,象是這樣的,它有如一條研杵。』

  「那些摸到象尾末端毛束的盲人說: 『大王,象是這樣的,它有如一柄掃把。』

  「盲人互相爭吵: 『象是這樣的,不是那樣的!』 『象不是這樣的,是那樣的!』 他們更揮拳相向,大打出手。

  「國王這樣來捉弄盲人,目的是尋開心。

「比丘們,同樣地,外道遊方者是盲的、沒有眼睛的,不知什麼東西有意義,不知什麼東西沒有意義,不知什麼是正法,不知什麼是非法。他們在不知的情形下而互相爭論、 互相爭執,以說話互相攻擊: 法義是這樣的,不是那樣的! 法義不是這樣的,是那樣的!

  於是,世尊有感而發,說出感興偈:

  「沙門婆羅門,僅觀看片面,

各依於己見,互相共爭執。 」

??

諸盲人群集  於此競諍訟

象身本一體  異相生是非 

佛告比丘。諸外道異學亦復如是。不知苦諦。不知習諦.盡諦.道諦。各生異見。互相是非。謂己為是。便起諍訟。若有沙門.婆羅門能如實知苦聖諦.苦習聖諦.苦滅聖諦.苦出要諦。彼自思惟。相共和合。同一受。同一師。同一水乳。熾然佛法。安樂久住。

???

涅槃?熄滅眾苦,自證知於苦不生無生之智。

自證知眾苦不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每個人苦不苦難道不是自己最清楚嗎?

成佛?覺悟四聖諦,宣說四聖諦。

阿羅漢?應供,這是當時對值得供養者的巴利語/梵語發音。

顯然故事來自佛教,只需要增強對相關名詞的意義概念理解就能解開疑惑。

戰勝敵人一千次不如戰勝自己的愚痴,傲慢,貪慾,嗔恚。


這是因為你還沒有深入了解佛教的教義,基礎的「無我」「無常」教義,就是克服自欺的,自欺的本質是貪。


唉……這個問題……自欺?先看看「阿羅漢」的定義。還有「無常」「無我」的解讀。

科學還在發展,但是對人類自身意識的研究,現在也沒有頭緒啊……

生而為人,見天高遠,毫末之微細,這些都是意識在起分別。古人以自身精神為試驗體,而展開觀察。並做了記錄。

瑜伽師地論可以去讀讀,不錯的試驗手冊。


佛法無邊,唯信能入,而且無為法怎麼能被有為法證明?!


不是。這個事兒,只能說,只要你真的到了那一步了,到了那一層了,所謂的人性的弱點就沒有了,甚至包括人性,都轉變成了神性,這個邏輯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是站在超越了人性的『佛性』的角度去看的。佛教的智慧就是『諸行無常,一切皆苦,諸法無我,寂滅為樂。』


佛教與其他宗教有很多辯論。這些辯論都留存下來可以做為歷史的見證。

如果僅限於一個國家或者幾個團體,可以說「井底之蛙」、「盲人摸象」,

但是佛教深入到世界各地,很多博士,校長,曾經的國王,大臣都是佛教徒,這個井確實有點大了吧。


懂得怎樣離苦,才能教別人怎樣離苦。

當然,悟道的人未必就願意渡人,

但能渡人的只有悟道的人。


克服不了。

你都想到這層面了,何必再來問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