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這些大師很多地方都是錯的,幾乎每隔那麼一段都會覺得不能認同他們的觀點,有時候甚至覺得他們犯了嚴重的邏輯錯誤。

我把這種想法和我的老師說,他說我太狂妄了,不要讀了一點東西就自以為比大師還要牛逼,要先虛心向大師學習。我和爸媽說,他們完全不懂啊。比如在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裏,他提到了這麼一個觀點,我概括成用生活詮釋生命。「每個人對『生命的意義』都有自己的詮釋,他的手勢、姿勢、動作、語言、禮儀、理想、習慣和性格特點等一切,都和他那份解讀共振。他表現得好像是可以依靠對生命的這種解讀。他所有的行為都無聲地表達他對自己和這個世界的看法,就像在說『我是這樣的,世界是那樣的』。這就是他賦予自己的意義和他賦予生命的意義。」我覺得他錯在,他描述的生活是個不自覺的過程,而詮釋這個行為本身必須是自覺主動的。一個不自覺的行為怎麼能夠和一個自覺主動的行為混為一談呢?


看了你的陳述,感覺你是在抵抗看書這件事情,不知你看書是受了誰的逼迫。如果看書的時候沒有享受,只有發自內心的抵抗,就先不要看了吧。先去生活,去體會,有了些閱歷,再看也不遲。

看書就像和先人對話,話都不投機,還說個啥勁呢?

另外,我一直不喜歡看書,現在三十歲了,才開始對閱讀有點興趣。如果看書只是為了完成作業,那完全可以是另外一種看法,略讀即可,不必精讀。

謝邀。

我認為質疑和追問本身就是理性思維的表現,這是一種值得鼓勵的思維方式。不過如同有的答友所說,讀書也同時應該用理性思維看到並吸收書中合理的地方,吸收其精華,拋棄其糟粕,我認為這是我們享受閱讀的本質所在。

我沒有閱讀過題主所說的書,僅就題主所描述的問題談談我的看法。

人的生命本是就是一個活動過程,所以用生活來表述生命也是可以的。人的生命活動過程本身也是由自覺和非自覺的活動共同構成,也正是如此,藝術作品中才常常出現這樣的語句,「他無意識的做了一個動作。」而這個無意識的動作當然也是人的生命活動過程。當然要論對錯,還是要結合書的上下文才能說的清楚,這裡僅僅是舉個例子。


沒人邀但是我也要回答,因為我和你也有相似的經歷。說一點個人看法,共同探討。

我先回答問題,再回答描述。

1盡信書不如不讀書,有疑問纔能有自己的思考。

2讀書要加強閱讀理解,如果你不能正確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東西,那麼基於錯誤的理解所產生的問題意義不大。

3不要著急下結論,不要著急下結論,不要著急下結論。4要有一個端正的態度,讀書是為了求知,不是為了優越感,批判的目的是什麼,你自己要有個底,避免出現自己批判以後非常開心,覺得自己是天才的情況。接下來我來說一說對你的描述的個人觀點,我認為,他所表達的意思是,我們可以通過他的言談舉止瞭解到他的三觀,這裡面他是被動的。你的問題在於自己樹了一個稻草人開打。詮釋這個詞是你自己提煉出來的,提煉出來的內容如果認為他有問題,那麼正確思路,應該想一想是自己提煉的是否有問題。

謝謝邀請。

中國不是很鼓勵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但批判性思維真的是個好東西。

首先,我想要鼓勵你,沒有什麼人的著作和思想是不可以質疑的。甚至,只有你質疑過他之後,他的東西才真的是你的。

其次,你也得承認,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肯定有原因。如果大師的作品存在非常嚴重的邏輯錯誤,而大家全都趨之若鶩的追捧,那這個世界就太瘋狂了。有可能是你和他思考的方向不一一樣、思考的方式不一樣、甚至在討論完全不同的問題都有可能。而且,他的觀點不會獨立與他的時代而出現。你需要了解更多關於他本人的細節,他的時代的細節,會幫助你理解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所以,質疑沒有錯,批判也沒有錯,只要你有邏輯合理的論證和自恰的思想框架。但是,不要輕易的說他有錯誤,嘗試瞭解更多的細節,嘗試瞭解他的想法。或許,你和他可以跨越時空,來場柏拉圖式的神交。

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不知道對錯。因為我也是這樣的人。

我也過這種沾沾自喜又有所擔憂旳心理。我現在對自己的告誡是:

1.不能懷疑書,就是沒有讀書。

2.懷疑與批判不是目的,為了深化認識纔是。

3.雖然不一定要認同書裏的觀點,但最好看清楚它的理由。

4.不要絕對認為當下的想法就是自己最終的結果。


應該是羅素吧?或者梁文道…不管是誰的思路,我總覺得有道理。原話記不清了,大致意思如下讀書的時候,不妨先假定這本書有道理,值得一讀,帶著這樣的態度儘可能地瞭解作者的思路。之後你再嘗試來反駁他。(當然你要是覺得這本書的作者是傻逼你何必和自己過不去…)

其實這樣的例子更典型的是波普爾。

其著名的《歷史決定論的貧困》中,波普爾盡其可能地(同時也是真誠地,至少我願意相信他是真誠地)為他所要反駁的立場提供彈藥,好比是給對手買了神裝再來對決。哲學特殊一些,一般每個理論都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尤其是當代的),而且哲學這門學科本身的現狀就是:不僅相同的字眼所表示的含義與日常生活中的那些詞所代表的含義相去甚遠,可能哲學界不同的哲學家之間同一個概念的含義都差別非常大。所以,要搞清楚其概念的含義,也就是說你得知道對方到底在說什麼,否則你的反對就成了不可能。當然也不能排除某位大師真的就是傻逼(傻逼和大師並不是不相容的)。說了這麼多我不知道你們老師是在什麼情境和用什麼語氣說那句話的,但是我感覺他最像是……
瀉藥首先 質疑不是因為狂妄 因為你給出了理由 如果作者坐在你面前 可以和他交流溝通 沒有任何問題老師回應你「狂妄」其實是(好啦好啦,別來煩我,我懶得鳥你。)的意思,不用理會。然後說說問題所在。

你為什麼會質疑呢?

因為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正確」的所有的正確都擁有相對的區域,問題,對象。拋開了這些,自然也就不成道理。這也是為什麼「辯論」這東西會存在,道理可以不同的角度去講,去看。但,看書不是去質疑的!看書不是去質疑的!看書不是去質疑的!你是去理解的!

去理解的!

理解的!的!懂我意思嘛,你要理解書本要表達的意思,那纔是作者要表述的,而不是去分開理解每個字句,也不是脫離語境去解釋這個辭彙符不符合邏輯。舉個例子一本書裏說「智人就是這樣講著故事統治了世界」單這一句話可以說一句「傻逼!」智人明明是團結打下來的江山!可,人家原文的意思是智人之所以可以團結是因為會「講故事」,纔有了上文那句話。明白了嗎,書這東西能表述的內容很多,可唯一的缺陷就是,理解的好才能get到意思,然後去思考。

否則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思不學則網貸了。

希望幫到
為什麼你在讀書的時候第一反應是去找錯,而不是找對呢?想想你最開始讀書的目的。
就事論事,我們所謂自覺的東西都建立在這些不自覺的東西之上。
這個不難理解,每個人的經歷在不同時期是不同的,也就導致了對生活的不同理解,比如我很長時間認可的一本書《阿特拉斯聳聳肩》,也會有不認可的時候,每個人有每個人對世界的理解,所謂大家只不過是發現了人們都知道但是總結不出來的道理,個人拙見。
看書,無論是哪一位文豪的作品都會有我們認為與我們思維期望不對等的地方,我們的目的在於吸收精華,在別人深挖的大河中引一細流即可
我認為哲學一類形而上的人文學科其實很難說哪種觀點絕對正確,每一種觀點都存在爭論和質疑,所以才會形成問題,纔有討論的價值。你身處世界之中,很難說世界的本源究竟是什麼,很多問題的真相究竟如何,也就更無從談方法論。每個人有不同的人生經歷,也必然會得出不同的見解,對某一問題也會有不同的處理方法,這很正常。批判和質疑更是有必要的,因為這至少提現了你在獨立思考,我認為這一點無論外界環境如何都應該保持。但是要注意一點,批評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我們歡迎質疑,允許質疑,渴望立場多元價值多元觀點多元,但反對無知的盲目反對。一定要讀原典,一定要延伸閱讀,從文本本身認識文本,從作者本身認識作者,纔可以得出來相對理性的判斷。不要因為反對而拒絕認識,而是要因為反對而進一步去了解,去辨別和批評。

1、人類的哲學有一個邏輯框架,直到海德格爾纔算徹底弄清楚;

2、他之前有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兩大陣營,本體論邏輯框架都有所缺失;

3、上述是深層次的問題,對於國人來說說,主要是淺層次的問題,也就是基本的邏輯常識;

4、簡單說來,西方哲學不可漢譯,如果你讀的漢譯,那大多是翻譯的錯誤;如果你讀的是外文,那是因為你還不懂人家在邏輯上要說什麼?


人無全人,大師的稱謂是他人或後人給的,說明大師在某方面造詣很深,其實常人看大師作品,一般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無所謂狂妄,就算是不認同大師的觀點,也無不可,想漢末魏晉時期,王弼註解《道德經》時,尚二十掛零,時人皆服其注,他留傳下來的《道德經》版本一直為後人所用,我們現在用的通行本即是王弼本。


  1. 哲學裡沒有大師
  2. 我特別奇怪什麼哲學大師阿德了不知到是誰就差了下結果人是醫生,心理學的。

3. 他描述的生活是自發的,甚至可以認為是被動的

如果自發的就不是被動的,如果是被動的就不是自發的,因為這兩個詞是相反的。。。

我看你寫的這幾十個字。。。基本看不懂。。

我的經驗告訴我,一般寫的含含糊糊的腦子裡也含含糊糊

覺得人說的是錯的並沒有什麼問題,因為大多數時候我們說的都是錯的,但是找出人家哪說錯了為什麼錯,這纔是一個問題。而不是,我覺得xxx


天才跟瘋子,只有一步之遙。尼采最後也瘋了。
可能人們都習慣於駁倒權威來彰顯自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