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腦子裡,構想了一座宮殿,一層每個房間有許多個不同的自己,他們各安其職,由我管理他們,他們有負責幫我學習,與我溝通交流,幫我承擔痛苦等等不同的角色。我能很好的在適當的時間幫助我做有利於我的事情,他們的成果會放在宮殿裏屬於我。可是最近,不知為何,我用來思考的自己,他會在不恰當的時間出來,而思考的「我」會左右其他的「我」的行為,我不知該如何管理這個思考者?每天夜晚他都會出來,幫助我思考進步,我想停止。而我在想管理思考者的時候,不是我在想,而是思考者在想。求助。


快了。

嘻嘻。你快到了崩潰的邊緣。

哪個我纔是真的我?我不就是我思考的對象嗎?思考者不就是被思考的那個人嗎?

你真的區別於你的「想」嗎?「想」是怎樣運作的?「想」是分裂的,對嗎?就好比,有一個人,在看著一個觀念,人和觀念,是區別起來的。

你看著思考者,看著思考者的那個者,就是思考者。

……


這我就真不知道了


分裂的性格、分裂的人格、

分裂的行為和思維、分裂的生活。

有一天突然想到,我不開心,但是我想變得開心,前者是事實,後者是追求。但是事實是自己確實不開心,內心的思想和行為卻一直催促著自己引導著自己說一定要開心起來。事實是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是真實感受的表達。而追求的是外在的、社會的、家庭的要求,像從小受到的教育一樣。在哭的時候大人告訴你不能哭,不哭纔是乖孩子纔是勇敢的孩子。在失敗的時候別人告訴你不能放棄,堅持下去纔有好結果才能取得成功。

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在有意無意的忽略悲傷、害怕、軟弱、痛苦這樣的狀態,而努力把我們教育成積極、勇敢、堅韌、樂觀的人。在負面情緒和消極狀態出現的時候,身邊的人會儘快和儘力把你從裡面拉出來,告訴你走出來纔是對的、正確的事情。但是有一個問題是,「他人」用外力把你從泥淖里拉出來了,但是並沒有教你如何清洗粘在身上的泥,甚至根本就在教你忽略自己身上沾滿了泥。

我們從小被教育的是,過於在意和解決「表面問題」,而忽視和放任「本質問題」。但是,後者纔是引發各種反應的根本原因。原來,我們幾乎從來沒被教過,如何去面對自己真實的深刻的內心。所以,後來成長中經歷的、學習的、總結的、運用的一切方法和技巧,都沒有切中要害的效果。

曾經委屈的、傷心的、容易引起自己恐懼和痛苦的東西隨著我們一起長大。它的影響作用也隨著我們經歷越來越多的事情而越來越強大,我們就越來越分裂。生活和內心於我或你,一邊是搖搖欲墜的深深溝壑,一邊是觸摸不到的繁花似錦。

我從書上學到了「知行合一」這個詞,

也一直告訴自己,

要努力去做一個知行合一的人。

然而總還是忘記這個忠告,所以時不時會分裂一陣。也可能是總想著說要知行合一,而根本做不到真正的知行合一,這也是在分裂。而每當你消沉和痛苦,就是忘記了去認認真真的做到知行合一。

在看布蘭登的《自尊的六大支柱》時,裡面寫:接受自己的一切,即使是壞的消極的東西,接受那些不可改變的事實。不斷這樣告訴自己。但是我現在想,好或壞,就像美或醜一樣,真實的存在在我的身體裏。我不是個完美的人,所以總要接受自己有不好的一面,只有承認它的存在,我纔是一個完整的人,纔不會總是感覺被撕裂。做到和諧統一真的挺難的。因為過往的經歷總會下意識的引導自己去選擇最舒適的狀態,躲避或者繞開困難。

讓自己在繁忙和痛苦裡找到一個心理平衡和生活平衡,保持自己在不利的狀態中堅守自己的利益。或者,讓自己不要杞人憂天胡思亂想,用想像中的困難給自己加諸思想壓力。

自我的我

我,年近三十。喜歡和有才華的人交流,喜歡有趣的人。如果你一不小心這兩點都具備,那我對你一定沒法抗拒,無論男女,無論職業。高中以前,我是一個活潑、開朗、好動的小丫頭的人設。不知為何,從上大學開始到後來工作好幾年,喜歡靜思,喜歡冥想。

至於為何,確實不得而知。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經說過:20歲前後是性格的分水嶺。想來必是這樣的原因。前半段鬧騰夠了,後半段就想好好思考了,估計就是個存量的博弈。

本我的我

一直以來最大的成就感和愉悅感是來自做事本身,而不是掙錢本身。在意的還有自由,不管是靈魂的自由還是行為的自由。恭維、寒暄、套近乎,是混江湖化解尷尬的必需品。學著做,總覺得蹩腳。最終決定,也不必討好所有人,多累。舒服的狀態最重要。

超我的我

慢慢發現自己不再感風傷雨,不再拐彎抹角、欲言又止,喜歡簡單、直接、劃重點。發現最喜歡的小說也看不進幾個字,牀頭幾十本書全是時尚管理類的書籍。而在創業時才發現什麼自我、本我都會碎一地,把這些收起、打包、束之高閣,開啟超我階段。很多人驚訝、不解,或是惋惜。但熟悉的人,是相反的表現。

作為一具軀殼,「我」承載不同的人格於一體,他們分時間或是分場合出現,負責扮演好一個完整的「我」。在這個過程中,「我」能感受他們的喜怒與哀樂,卻又無法真實的進入他們的靈魂。「我們」看似一體,又實則分離。這是「我」,這也是「慌張」。

不知道你是否也會有這樣的感覺,在你所擁有的那個叫做「自我」的軀殼裡,實實在在的寄居了「很多人」。他們不時交替出現,造就了現實生活中的「你」。這種感覺很奇妙,似乎旁觀者清,實則當局者迷。在某一天我醒來的時候,可能會有個聲音告訴我,今天「我」是溫暖的。在那一天裏,「我」幾乎是感受不到負面情緒的。那些原本平凡無奇的生活片段,都像滿天繁星一樣,熠熠生輝。

而從那時起,」我「也開始有意無意的找尋已經過去的童年。似乎在那些看似重疊又已然無法回去的畫面裏,可以觸碰到能夠輕易滿足的自己。

不可否認,

那樣的自己真的讓人喜歡。

如果您有任何時尚與情感問題

請關注訂閱號:Leemoon 並在後臺給我們留言

我們會在48小時內給您回復

我是LEEMOON,帶您找尋不同的你自己


很想認識你,因為我在做第一步——構建一個宮殿時失敗了。

我根本無法明確區別這些不同特性的我。

既然你能成功構建,何不試著如何摧毀重塑?破而後立?


注意到其他人的回答,我還以為你說的是多重人格。

一直希望有個『他』能夠幫助我,可惜,我似乎不需要『他』


每個人都有多面性,起碼現在我覺得周邊所有的人都在偽裝。

多面性從某種角度而言是種心理反應。比如害怕什麼?擔心什麼?為了什麼目的?需要去偽裝。好的面也是種自我保護,差的面會帶有一定偽裝和欺騙性。


那做決定的還是你,不是思考者,即使他會干擾你,但是還是你做決定就好了,被幹擾一下沒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