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脑子里,构想了一座宫殿,一层每个房间有许多个不同的自己,他们各安其职,由我管理他们,他们有负责帮我学习,与我沟通交流,帮我承担痛苦等等不同的角色。我能很好的在适当的时间帮助我做有利于我的事情,他们的成果会放在宫殿里属于我。可是最近,不知为何,我用来思考的自己,他会在不恰当的时间出来,而思考的「我」会左右其他的「我」的行为,我不知该如何管理这个思考者?每天夜晚他都会出来,帮助我思考进步,我想停止。而我在想管理思考者的时候,不是我在想,而是思考者在想。求助。


快了。

嘻嘻。你快到了崩溃的边缘。

哪个我才是真的我?我不就是我思考的对象吗?思考者不就是被思考的那个人吗?

你真的区别于你的「想」吗?「想」是怎样运作的?「想」是分裂的,对吗?就好比,有一个人,在看著一个观念,人和观念,是区别起来的。

你看著思考者,看著思考者的那个者,就是思考者。

……


这我就真不知道了


分裂的性格、分裂的人格、

分裂的行为和思维、分裂的生活。

有一天突然想到,我不开心,但是我想变得开心,前者是事实,后者是追求。但是事实是自己确实不开心,内心的思想和行为却一直催促著自己引导著自己说一定要开心起来。事实是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是真实感受的表达。而追求的是外在的、社会的、家庭的要求,像从小受到的教育一样。在哭的时候大人告诉你不能哭,不哭才是乖孩子才是勇敢的孩子。在失败的时候别人告诉你不能放弃,坚持下去才有好结果才能取得成功。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在有意无意的忽略悲伤、害怕、软弱、痛苦这样的状态,而努力把我们教育成积极、勇敢、坚韧、乐观的人。在负面情绪和消极状态出现的时候,身边的人会尽快和尽力把你从里面拉出来,告诉你走出来才是对的、正确的事情。但是有一个问题是,「他人」用外力把你从泥淖里拉出来了,但是并没有教你如何清洗粘在身上的泥,甚至根本就在教你忽略自己身上沾满了泥。

我们从小被教育的是,过于在意和解决「表面问题」,而忽视和放任「本质问题」。但是,后者才是引发各种反应的根本原因。原来,我们几乎从来没被教过,如何去面对自己真实的深刻的内心。所以,后来成长中经历的、学习的、总结的、运用的一切方法和技巧,都没有切中要害的效果。

曾经委屈的、伤心的、容易引起自己恐惧和痛苦的东西随著我们一起长大。它的影响作用也随著我们经历越来越多的事情而越来越强大,我们就越来越分裂。生活和内心于我或你,一边是摇摇欲坠的深深沟壑,一边是触摸不到的繁花似锦。

我从书上学到了「知行合一」这个词,

也一直告诉自己,

要努力去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然而总还是忘记这个忠告,所以时不时会分裂一阵。也可能是总想著说要知行合一,而根本做不到真正的知行合一,这也是在分裂。而每当你消沉和痛苦,就是忘记了去认认真真的做到知行合一。

在看布兰登的《自尊的六大支柱》时,里面写:接受自己的一切,即使是坏的消极的东西,接受那些不可改变的事实。不断这样告诉自己。但是我现在想,好或坏,就像美或丑一样,真实的存在在我的身体里。我不是个完美的人,所以总要接受自己有不好的一面,只有承认它的存在,我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才不会总是感觉被撕裂。做到和谐统一真的挺难的。因为过往的经历总会下意识的引导自己去选择最舒适的状态,躲避或者绕开困难。

让自己在繁忙和痛苦里找到一个心理平衡和生活平衡,保持自己在不利的状态中坚守自己的利益。或者,让自己不要杞人忧天胡思乱想,用想像中的困难给自己加诸思想压力。

自我的我

我,年近三十。喜欢和有才华的人交流,喜欢有趣的人。如果你一不小心这两点都具备,那我对你一定没法抗拒,无论男女,无论职业。高中以前,我是一个活泼、开朗、好动的小丫头的人设。不知为何,从上大学开始到后来工作好几年,喜欢静思,喜欢冥想。

至于为何,确实不得而知。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20岁前后是性格的分水岭。想来必是这样的原因。前半段闹腾够了,后半段就想好好思考了,估计就是个存量的博弈。

本我的我

一直以来最大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是来自做事本身,而不是挣钱本身。在意的还有自由,不管是灵魂的自由还是行为的自由。恭维、寒暄、套近乎,是混江湖化解尴尬的必需品。学著做,总觉得蹩脚。最终决定,也不必讨好所有人,多累。舒服的状态最重要。

超我的我

慢慢发现自己不再感风伤雨,不再拐弯抹角、欲言又止,喜欢简单、直接、划重点。发现最喜欢的小说也看不进几个字,床头几十本书全是时尚管理类的书籍。而在创业时才发现什么自我、本我都会碎一地,把这些收起、打包、束之高阁,开启超我阶段。很多人惊讶、不解,或是惋惜。但熟悉的人,是相反的表现。

作为一具躯壳,「我」承载不同的人格于一体,他们分时间或是分场合出现,负责扮演好一个完整的「我」。在这个过程中,「我」能感受他们的喜怒与哀乐,却又无法真实的进入他们的灵魂。「我们」看似一体,又实则分离。这是「我」,这也是「慌张」。

不知道你是否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在你所拥有的那个叫做「自我」的躯壳里,实实在在的寄居了「很多人」。他们不时交替出现,造就了现实生活中的「你」。这种感觉很奇妙,似乎旁观者清,实则当局者迷。在某一天我醒来的时候,可能会有个声音告诉我,今天「我」是温暖的。在那一天里,「我」几乎是感受不到负面情绪的。那些原本平凡无奇的生活片段,都像满天繁星一样,熠熠生辉。

而从那时起,」我「也开始有意无意的找寻已经过去的童年。似乎在那些看似重叠又已然无法回去的画面里,可以触碰到能够轻易满足的自己。

不可否认,

那样的自己真的让人喜欢。

如果您有任何时尚与情感问题

请关注订阅号:Leemoon 并在后台给我们留言

我们会在48小时内给您回复

我是LEEMOON,带您找寻不同的你自己


很想认识你,因为我在做第一步——构建一个宫殿时失败了。

我根本无法明确区别这些不同特性的我。

既然你能成功构建,何不试著如何摧毁重塑?破而后立?


注意到其他人的回答,我还以为你说的是多重人格。

一直希望有个『他』能够帮助我,可惜,我似乎不需要『他』


每个人都有多面性,起码现在我觉得周边所有的人都在伪装。

多面性从某种角度而言是种心理反应。比如害怕什么?担心什么?为了什么目的?需要去伪装。好的面也是种自我保护,差的面会带有一定伪装和欺骗性。


那做决定的还是你,不是思考者,即使他会干扰你,但是还是你做决定就好了,被干扰一下没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