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機會談或者不談得意的事,想必雙方也不是陌生人,如果是陌生人根本沒有機會說。

以良好的人際關係為前提,心理學裡面有四個原則講:

1.相互原則。

2.平等原則。

3.自我價值保護原則。

4.交換原則。

它們的意思分別是:

1.相互原則:交往的雙方都不會無緣無故進行交往。彼此尊重與接納,相互滿足對方內心的需求就可以感到舒服。

我有個哥們,和他相處,他常通過貶低、諷刺別人來彰顯自己的優秀,擺出一副四大皆空高高在上的感覺。久而久之,身邊的人就會漸漸離開他。因為在別人尊重他時,他得到了被尊重的滿足,但對方並沒有得到被尊重的滿足。

就像喜歡和不喜歡、親密和疏遠,兩個人只有相互喜歡纔有良好的親密關係,單純只是一方喜歡另一方往往結局很悲慘。

想起一句話:除了兩廂情願,其他皆苦。

2.平等原則。

人與人之間是有差距的,就像地位、影響力、社會角色、認知境界、財富與貧窮等等。其中單單只是因為貧窮就讓人產生很大的自卑,更不可能與那些富人成為朋友、也學不到獲得賺取財富的智慧。

但是如果給對方足夠的安全、足夠的尊嚴、平等待人也是可以跨越彼此之間差異,建立良好的關係。

3.自我價值保護原則

我們很多時候都是在證明自己的價值,希望得到愛人或在乎的人的認可。自我價值保護就是自尊的防禦機制。對肯定我們的人,我們感覺到被接納,自然也會去肯定別人。反之,當別人貶低自己與否定自己時就會激起這種防禦機制。從而疏遠、離開對方。

4.交換原則。

人期待交往對自己是有價值的,收穫要大於失去或者等於失去,至少不要太小於失去。

在失意人面前談得意的事,談者只在意自己,沒有顧及到對方的失意,這違背了相互原則。因此對方感受不到被理解,被重視,沒有實現彼此的價值交換。

談得意的事實際上是在向對方炫耀自己的牛逼,對方很容易理解成你比他強的念頭,從而激發自我價值的保護原則,往往會讓對方表面上和你談笑風生,其實內心漸漸地就把你劃出了朋友圈。

成為陌生人也自然而然的了,所以這個是有個前提就是喜歡獲得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


不用心理學-你的快樂不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其實,人都是自私的,當然心情或情緒有很大的作用;你可以過得好,但是不能比我過得好


你的得意會加重失意人的痛苦,同時也會覺得你的素養很低。


增強了對比度,增加了心理落差感,觸發、疊加了更多的負面情緒體驗。


這個可以說是基本的素養,

失意人前不談得意事的。

正常失意人的內心都會非常的煩躁和壓力,

而你在他面前得意洋洋談論你的得意事,

很容易讓他以為你在嘲笑他,

輕則你們兩個還能成為朋友,

但只能是普通;

中則你們成為陌生人;

這兩個還好。

重則他的心理壓力太大,

導致他內心還沒來及調解,

做出一些不好的行為如打架之類,

嚴重是斃命。

我朋友有一個同學是死在高考落班的人的手上,

因為當時高考成績出來,

那位同學的姐姐和她的同學三個人,

坐在一起談論,

但她們卻往高考方面聊,

其中一個同學的考試成績不理想,

而另外兩個還行,

導致她們聊高考使那位同學的心理出現了不平衡現象,

結果不理想的那位同學把她們都刺傷,

甚至是死亡。

所以不要在失意人前談論你的得意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