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要解釋清出一個問題是挺難的事,好不容易解釋清了這個問題又衍生了下一個問題。明明是回答司馬懿為什麼不放箭,結果後來要給你們回答兩軍之間的距離。回答了兩軍之間的距離,然後又開始糾結兩軍領導人如何喊話。也罷,我就再給你們補充補充!

古代戰場有個習慣,兩軍相對的時候,會各自派出本軍最好的弓箭手射出一箭,就是傳說中的射住陣腳

這樣兩軍之間就會留出一箭之地,也就是傳說中的安全距離,這樣兩軍領導人之間互相罵娘就可以放心罵了。

所以,當王朗豈不美哉的時候,

諸葛國強不能派李雲龍出場,

只能自己做法罵死他

所以,當時司馬懿兵臨城下的時候,肯定也會留取一箭之地去聽諸葛亮撫琴,不敢湊得太近。

那麼,司馬懿在諸葛亮射程之外,諸葛亮肯定也在司馬懿射程之外。並且諸葛亮在城上,司馬懿在城下,諸葛亮的射程相對比司馬懿要遠。所以,司馬懿若派出誰誰誰去射諸葛亮的話,那麼一定會先進入諸葛亮的射程範圍內,被諸葛亮射。

當然,諸葛亮這時候沒箭射,可是司馬懿不知道啊!

==================一條分割線==============================

然後,你們要問,隔這麼遠。王朗和諸葛亮咋罵孃的啊?!

下面視頻或許可以解惑。

諸葛亮、司馬懿打嘴炮

其實,也不是非得找幾個大胖子喊,還可以這樣。

官渡之戰,人家曹仁已經下令射住陣腳了,結果你看曹操這個憨批,愣是擺開桌子要和人家領導人聊聊天。

你以為他這樣就憨批嗎?不,還有比他更憨批的!許攸說,主公,咱沖吧。好機會呀。人家袁紹拒絕了……拒絕了……

當然,還有更加特殊的情況。雙方都射住陣腳,形成兩箭之地。看下面漢中之戰,又是曹操這憨批。

射住陣腳的箭

這樣雙方領導人雖然會面,卻都不在射程裏。於是,你罵我忘恩負義。我說我恨不得食你肉,寢你皮。然後劉備拔出雙股劍,大戰曹操倚天劍。曹操倒在地上,罵趙雲。要不是他搶了我青釭劍,我會輸給你?(什麼鬼畫風?)

黃忠表示,信不信我向前沖幾步就能做了你曹操!

所以,這麼做還是有一定風險性的。至少雙方領導人會晤,級別要差不多。如果是諸葛亮和王朗敢這麼玩,曹魏那邊會先無差別射了他倆!

然後回到正題,諸葛亮彈琴,隔那麼遠,他司馬懿咋就能聽到呢?

嗯……這隻能說是小說的設定。

《三國演義》首先是一部很偉大的小說,三觀很正(對,針對的就是易中天的論點!)

它作為一部小說,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基於史實,增加它的可讀性。比如兩軍相爭,小說裏經常用大將單挑的設定,而不是去描述雙方之間如何排兵布陣,頂多寫個左翼包抄、右翼合圍。因為後者既枯燥,普通百姓也看不懂!

所以,雙方領導人罵街,也就省去中間傳令或者前面各種部署的過程,直接設定聽得見。這不算小說的bug,只能說是設定。

另外,這裡順道駁斥兩種言論。

1、空城計,是人家編來抬高諸葛亮的!(小說裡面非要談歷史,那我就和你們談歷史。)

不是!諸葛亮不需要這些爛計來提高自己,相反是來提高司馬懿的。畢竟歷史上一伐沒司馬懿他什麼事。羅貫中是為了增加小說趣味性,有意抬高司馬懿,讓他和諸葛亮盡量打得有來有往(請注意,是盡量)。歷史上的諸葛亮,從沒讓自己那麼危險過,還要擺空城計才能逃跑。他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就沒走不成過。敢追他的都得死。不信,你去看看王雙,再去看看張合。在野外打,我諸葛亮就沒怕過誰!不管我是進攻還是撤退!

2、養寇自重說!(這個站在小說角度聊,卻更氣人!)

提到這個觀點我就來氣。歷史上不是沒有養寇自重的,有!但大多數是鎮壓農民起義軍的將領身上,比如明末時期的左良玉。為什麼?因為農民起義軍說白了就是烏合之眾,經常朝廷幾萬大軍就可以攆著幾十萬農民軍四處亂竄。

諸葛亮什麼人?三國裏唯一一個進武廟十哲的人,唯二寫過兵書的人(還有一個是曹操。)他司馬懿哪來的臉養寇自重?

他司馬懿要是養寇自重,搶人家諸葛亮的糧食幹啥?他諸葛亮不是屯兵越久,越對司馬懿有力嗎?

他司馬懿要是養寇自重,知道諸葛亮死了,還去追殺諸葛亮的部下作甚?應該是捶胸頓足,表示自己也活不長了,可咋辦吶!然後小心翼翼護送諸葛亮部下回蜀,養著這些個寇!

他司馬懿要是養寇自重,追擊諸葛亮的路上,怎麼還被一個木頭雕像給嚇走了?一個你想養就養的寇,你怕他作甚?

他司馬懿要是養寇自重,怎麼「剋日擒孟達,百日破公孫」,打的都是千里奔襲、閃電作戰,對付孟達、公孫淵、諸葛恪,這時候怎麼不養寇自重了?對付一個諸葛亮他敢養寇自重,對付這些小渣渣,反而快速破襲。是他司馬懿沒腦子,還是某些人自己不會思考,就會被那些個地攤文學、垃圾電視劇牽著鼻子走啊?!

=============================================================看我多實誠,不假裝分割線================================

好了,以下是原答案!!!

提這個問題可能是不太瞭解古代戰爭。

如果司馬懿派人射殺諸葛亮,不可能是派個神射手去城下「嗖」一箭,正中諸葛。而是弓箭手準備放箭!

然後打都打了,步兵準備接應!

然後步兵都上了,攻城器械搬來,輔助!

這不就是攻城的節奏嗎?

可是司馬懿就是被諸葛亮嚇住了,不敢攻才走的啊!


你射死了敵軍主帥,為什麼還要走?


小說說的很明白,因為害怕有伏兵啊。

你帶著一隊兵,看見對面有個誘餌,旁邊有埋伏的跡象。

你是直接撤退,還是專門派人過去把誘餌打了再撤?

講講道理,城頭有高度優勢,小說裏還把連弩說成超級大殺器,非過去幹捱打有什麼道理。

也不是說不能來個試探性進攻,但直接撤也沒什麼不合邏輯的地方。


我一直想不通如易大教授之輩的諸多名流們,是怎麼把這個問題捧起來的?諸如有腦子的人應該都能想到城下的人能射到城上的人,城上的人自然也能射到城下的人。還有書中明明白白的寫著了,司馬懿聽了一會(估計也就一兩分鐘的事),就判定有伏兵了(自然不光是城中有伏兵,可以問曹仁,曹子孝表示他住過諸葛亮的空城),所以就後軍變前軍,馬不停蹄的撤了,大師們是又哪來的圍死諸葛亮的理論?

書中也明明白白的寫著了,諸葛亮還有幾千人,既然城中還有幾千人,不是諸葛亮一個人,司馬懿派一隊偵查兵進去送人頭有什麼意義?況且司馬懿怕的是城外也有伏兵裡應外合被包餃子,他不趕快跑還在這留著等著死嗎?記得司馬懿半路上還被鑼鼓嚇了一通,然後表示果然有伏兵,幸虧自己跑得快


那諸葛亮後來在上方谷也沒有放箭射死司馬懿啊,就燒了把火助興了下,扯平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