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各省都有哪些軍閥?


2019.3.29 謝謝大家支持(??ω??)??

近期查閱資料已陸續更新完察綏軍、粵系十九路軍、黔軍、湘軍資料,關於原定想寫的新疆軍閥盛世才、湘西王陳渠珍等部分資料因答案太長影響閱讀後期可能會寫在精選評論里供大家參考。

另有朋友留言希望能看到參考資料,本文在查閱資料中主要參考的是各省文史資料選輯和原國民黨起義高級將領回憶錄和湖南、山東各省黨史、大事年表等。關於有老師留言疑問為何其他軍閥未寫,其實主要想寫的是國共決戰前夕國內各方派系鬥爭來反映民心向背。(其他1912-1926年北伐前國內北洋軍閥,抗戰前各省小軍閥就暫不贅述了)

寫在題末的話:縱觀這些民國大小軍閥,追溯他們的生平經歷其實大多當初也是滿懷抱負,一心救國救民的國民黨人,很多都曾親身經歷北伐大革命,聆聽過孫中山先生教誨怎麼最後落得萬人唾罵的下場呢?我在這裡引用晚年歸國的原中華民國代總統、桂系領袖李宗仁先生晚年回首一生的總結:

我本人痴生七十年,為中國革命運動一員亦垂三十年。北伐之役,我們以數萬之眾不旋踵便自鎮南關打到山海關。抗日之役,我們以最落後的裝備陷數百萬現代化的日軍於泥淖之中終至其無條件投降。此非我革命黨人有三頭六臂,只因革命浪潮為不可阻擋的力量而已。嗣後中共席捲大陸其趨勢亦復如此。我本人親歷此如火如荼的革命運動凡數十年深知其勢不可遏,任何反動力量試攖其峰必遭摧毀。深願國家之後的秉政者能三複斯言

越查檔案越能明理,回答以事實數據為參考資料盡量保持客觀,最後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ω`?)祝大家學習快樂~

部分文史資料歡迎自取百度雲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99ZN7mthqMwDpKULWbNRNg 提取碼:pz0g

感謝大家的支持,以下為原答案(●°u°●)?

謝邀。

長篇圖文預警!長篇圖文預警!

解放戰爭後期國共大決戰即將決定中國未來命運,此時全國尚存大大小小軍閥,本文僅以1948年簡述國民黨尚存的地方派系

國民黨政權內部派系繁雜是導致國民黨政權大陸最終敗亡的重要因素,國民黨軍內部長期各自割據先後存在有不下20餘種派系,現簡單以1948年國共大決戰時國民黨尚存的地方派系方面回憶一下供大家參考(???ω???)

1.東北軍

東北軍前身是北洋時期奉系軍閥張作霖部隊,1928年皇姑屯事變後張作霖之子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東北服從南方國民政府政令訓令,中華民國名義上統一,原奉系部隊被統一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這就是後來的東北軍。

張學良(1901.6.3-2001.10.14),遼寧台安人。一生悲劇色彩褒貶不一,中原大戰率東北軍入關支持蔣介石客觀上給日本人以可趁之機。從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一人之下到西北剿共副總司令,1936年結識共產黨人周恩來再到發動改變中國命運的西安事變再到幽禁台灣病死海外,他和他的東北軍終被時代拋棄

東北軍作為當時全國僅次於國民黨中央軍的軍隊,一度擁兵30萬。軍閥部隊中唯一陸海空軍齊全,當時東北軍有東北海軍(沈鴻烈部)、東北航空隊和東北鐵甲車隊裝備精良。1930年中原大戰的最後時刻張學良決定入關支持蔣介石造成東北空虛給日軍以可乘之機。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入關進入西北剿共,在直羅鎮戰役中和紅軍幾次交手損失慘重。1936年因受東北軍抗日救亡運動影響發動西安兵諫促成蔣介石放棄剿共,西安事變後隨即遭到蔣介石報復。入關16萬東北軍被裁撤壓縮只剩下6個軍:49軍、51軍、53軍、57軍、67軍和騎2軍。有趣的是東北軍當時裁撤下3個師的番號115師、120師、129師,後來在改編紅軍時劃給番號,正是日後大名鼎鼎八路軍三個師。

1938年血戰台兒庄時,東北軍51軍防守津浦鐵路南線淮河防線,與日軍反覆爭奪小蚌埠鎮、臨淮關,成立魯蘇戰區堅持山東敵後戰場。57軍和67軍先後參加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犧牲官佐大半。53軍在抗戰後期調入第20集團軍參加滇西大反攻,血戰騰衝。除了在正面戰場抗戰外還有小一部分東北軍加入了八路軍,如1937年東北軍53軍116師346旅691團呂正操部在冀中堅持抗戰編入八路軍第3縱隊,1942年東北軍57軍111師常恩多師長發動八三起義鋤奸運動,後改編為八路軍濱海支隊。

為防止東北軍再起異心,蔣介石把東北軍拆開分赴抗戰不同戰場,東北軍不互相組成軍團、集團軍不使之形成合力。抗日戰爭勝利後,東北軍舊部僅存51軍、57軍、49軍、53軍,他們在國共內戰中不是向中共投誠,就是被解放軍殲滅。

國民黨51軍1947年於棗莊被解放軍殲滅。由57軍改編的12軍1948年夏在中共軍隊包圍下於兗州放下武器投降。49軍原105師在楊家杖子阻擊戰中全師潰散,師長於澤霖為解放軍所俘。1948年從蘇北調入東北戰場最終於遼瀋戰役中被殲滅。1948年遼瀋戰役中53軍副軍長趙國屏、103師師長王理寰等人起義,第8兵團司令官兼第53軍長周福成潛逃被解放軍俘獲。自此,國民黨軍隊中的原東北軍的番號全部在大陸消失。

2.西北軍

馮玉祥(1882.11.6-1948.9.1)安徽巢縣人。軍界資歷、威望很高,1896年15歲即參軍淮軍、北洋軍,1922年起逐漸組織起國民軍為資本起家。1926北伐戰爭時期五原誓師響應南方國民革命軍北伐,1930年勢力達到鼎盛一度擁兵40餘萬。中原大戰期間部隊受蔣介石分化瓦解失敗下野,1949年解放前夕黑海渡船被燒死

西北軍是民國歷史上頗為傳奇的地方部隊,裝備出奇的差戰鬥力卻出奇的高,特別能打仗,抗戰時期著名歌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就是謳歌29軍(原西北軍)大刀隊的故事。抗戰中西北軍將士為民族獨立英勇奮戰,也由於和共產黨特殊關係解放戰爭中大多起義走向新生道路。

1930年蔣馮閻戰爭中原大戰爆發,西北軍系部隊因被蔣介石重金收買將領,閻錫山部隊互不支援,東北軍入關三方影響下失利,西北軍就此瓦解。西北軍雖然不在了,但蔣介石收編的西北軍編為幾個路軍後來仍習慣稱他們為西北軍系統:第3路軍(韓復榘)、第13路軍(石友三)、第22路軍(吉鴻昌)、第25路軍(梁冠英)、第26路軍(孫連仲)、第29路軍(宋哲元)。

西北軍有三個多:中原大戰後投靠蔣介石的多,共產黨多,1927年起共產黨員就在西北軍中展開兵運工作潛伏的地下黨員比比皆是,第三多則是叛變投敵的多。抗戰期間先後投敵的西北軍將領有46人。談及西北軍今天最熟悉的應該是29軍大刀隊,1933年29軍參加長城抗戰其在喜峰口、冷口大刀隊數次夜襲日軍,29軍大刀隊威震全國。

1937年盧溝橋事變最先抵抗的就是北平駐軍第29路軍,29軍轄第37,38,132,143四個師,每個師兵員15000人,另有兩個獨立旅,騎兵第九師,以及石友三部下的晉察保安隊2000餘人共約10萬人。宋哲元希望組織半獨立於中央的冀察政務委員會以29軍夾在日本和國民政府之間騰挪閃轉造成很多被動局面。

平津淪陷後29軍殘部突圍南下為不忘國恥被統一整編為第59軍、68軍、77軍(取這三個番號也是有寓意的,77軍番號紀念七七國恥為「明七七」,59軍、68軍番號相加也為紀念七七國恥為「暗七七」以示不忘七七事變國恥)他們組成第33集團軍在總司令張自忠率領下先後參加台兒庄戰役中臨沂保衛戰,棗宜會戰,抗戰勝利後被改編為第三綏靖區。

抗戰後他們的道路更加令人唏噓不已,抗戰勝利後原定33集團軍接收徐州官兵們都很振奮能擴大部隊,獲取日偽大批物資改善生活結果一紙命令改道台兒庄運河一線布防,官兵們怨聲載道心懷不滿最終在1948年淮海戰役期間發動起義參加解放軍。

1948年11月8日,潛伏的地下黨員第三綏靖區副總司令張克俠、何基灃在淮海戰役中率59軍、77軍所轄38師、180師、132師及37師一個團共2.3萬名官兵陣前起義使解放軍徹底包圍西撤中的黃百韜第7兵團。

另一支西北軍孫連仲部組成第2集團軍1938年參加台兒庄戰役,以一個集團軍(30軍僅有27、30、31師)血戰台兒庄取得台兒庄大捷。1948年10月解放戰爭中太原被圍形勢危急,閻錫山緊急向蔣介石求援,胡宗南不願派嫡系第1軍只派雜牌出身西北軍的30軍空運太原。軍長黃樵松在徐向前將軍和民主建國軍總司令高樹勛舊部下杜允中的勸告策反下,決心戰場起義。黃樵松軍長在告知27師師長戴炳南、副師長仵德厚起義計劃時被戴炳南告密緻使軍長黃樵松、解放軍談判代表華北軍區第一兵團八縱參謀處長晉夫被捕就義(原定計劃本來要去的是一兵團政治部主任胡耀邦)。

至此當年威名赫赫的西北軍被殺的被殺(吉鴻昌、韓復榘)投敵的投敵(石友三)起義的起義(高樹勛、何基灃、張克俠)轉進台灣(劉汝明55軍),1949年渡江戰役前夕江北只剩下困守河南新鄉的龐炳勛第40軍也被南下第四野戰軍掃清。

鮮為人知的是紅軍中也曾有一支原西北軍部隊,他們是1931年蔣介石逼迫西北軍第26路軍圍剿中央蘇區引起官兵不滿發動寧都起義,全軍1.7萬人合編為紅一方面軍紅五軍團戰功赫赫。令人悲痛的是紅五軍團(紅5軍)官兵在長征後組成西路軍與馬家軍殘酷作戰全軍覆沒,1937年高台戰役中紅5軍軍長董振堂以下3000餘紅軍戰士犧牲

高台血戰後,從左至右為紅5軍軍長董振堂、紅5軍政治部主任楊克明、紅9軍軍長孫玉清。馬家軍將烈士頭顱砍下拍照送往南京,紅5軍軍長董振堂頭顱砍下後用兩耳穿上鐵絲懸掛於武威縣城牆示眾,被馬家軍酒精玻璃瓶存儲準備送往南京後埋到武威舊城門外小教場東面一個土牆下面。

3、陝軍

楊虎城(1893.11.26-1949.9.6)陝西蒲城人。陝西省主席、西安綏靖公署主任兼第17路軍總指揮,1936年不滿圍剿陝北紅軍和西北剿匪副總司令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後被囚。1949年同幼子楊拯中、幼女楊拯貴,秘書宋綺雲和夫人徐林俠、幼子宋振中等於重慶戴公祠被國民黨特務楊進興等用匕首捅死硝鏹水毀屍滅跡

小學課本上的「小蘿蔔頭」就是楊虎城將軍秘書地下黨員宋綺雲幼子。1949年9月6日重慶解放前夕宋振中被國民黨特務殘殺於重慶松林坡戴笠警衛室,父母和楊虎城將軍一家同時罹難。11月27日重慶解放前夕,小蘿蔔頭的獄中老師-打響東北抗日第一槍的原瀋陽市警察局長黃顯聲將軍也被特務槍殺於步雲橋
1949年11月27日重慶解放前夕,國民黨特務對關押在渣滓洞、白公館331名共產黨員大屠殺,造成了駭人聽聞的「一一二七慘案」

西安事變後楊虎城被迫辭去十七路軍總指揮,十七路軍被蔣介石分化瓦解發生分裂原17路軍第42師(馮欽哉部)、第17師49旅(王勁哉部)脫離十七路軍序列,剩餘官兵縮編為38軍(轄17師、177師)。七七事變後十七路軍余部出潼關參加抗戰編為第38軍趙壽山(轄第17師、獨立46旅(新35師))、第96軍李興中(第177師、獨立47旅(新14師))先後參加中條山戰役、武漢會戰 。

這個38軍有個特點是地下黨多,多到什麼程度呢?比如38軍新35師搜索連少校連長李慕愚1927年就參加了共產黨,渭華起義失敗後一直在國民黨軍內部潛伏,1934年西安綏靖公署步兵軍官隊畢業後成為楊虎城隨從中尉副官。西安事變後李慕愚任38軍教導大隊教育主任(從1938.2-1944.4總共五期的教導隊,他均按照八路軍抗大的教育方針訓練,學員中500多人均成了共產黨員)建國後任青海省機械廳廳長等職。此外38軍內一大批軍官西安事變前後逐漸同情共產黨反對內戰,如38軍獨立46旅(旅長孔從洲)738團上校團長鄭培元,抗戰開始即率部血戰中條山。抗戰勝利後他隨老長官38軍副軍長孔從洲起義,自己退伍回鄉務農,以自己身份把家作為共產黨地下交通站,先後藏匿王維祺(建國後中科院蘭州分院院長)、王國(建國後甘肅省人民檢察院院長)、呂劍人(建國後新疆政協副主席)等人,自己還讓弟弟鄭培光加入共產黨。38軍中第17師、新35師(55師)軍官中三分之二均是共產黨以至於其他國民黨軍各部對38軍直接稱其為 「八路半」、 「九路軍」。

這樣一隻部隊基本就是國民黨的定時炸彈。1945年7月17日,38軍17師在師長張俊振、51團長劉威誠 (共產黨黨代表)率領下,17師師部、49團、50團、51團三個營和新35師部分黨員幹部共3000餘人首先發動洛寧起義參加八路軍被改編為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1946年5月15日,38軍副軍長兼55師師長孔從周、副師長孫子坤(共產黨員)又率38軍55師參加鞏縣起義與洛寧起義部隊合編。

1949年以陝南軍區第12旅、38軍合編為解放軍第19軍。以12旅第34團、第35團和原38軍17師51團合編為第55師;第12旅36團和原38軍17師50團、獨立團合編組成第57師。19軍隨解放大軍解放大西南
1952年原19軍55師劃歸西北軍區,57師集體轉業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石油工程第1師即大名鼎鼎的「石油師」

鮮為人知的是新中國第一個油礦、中國石油工業搖籃的玉門油礦就是這些原陝西轉業軍人開採的。1952年原19軍57師響應號召集體轉業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石油工程第1師參加玉門油礦石油大會戰,今天中國石油最著名的1202鑽井隊就是57師轉業一個排官兵組成,他們累計鑽井2007口、進尺253萬多米,其直線長度相當於從大慶鑽到台灣(1205隊就是「鐵人王進喜」)轉業的原陝軍官兵為新中國的石油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4、晉綏軍

小米養人閻錫山(1883.10.8-1960.5.28),山西五台人。辛亥革命時公推同盟會員時年28歲的閻錫山為山西都督由此開始了對山西近半個世紀的掌控,抗戰初期與八路軍有一段合作時期也發動晉西事變,1949年4月太原戰役最後時刻逃離山西任國防部長,後赴台灣,1960年病逝台北終年77歲,葬於七星區陽明山。

晉綏軍是一支非常奇特的地方軍閥部隊,1911年11月29日山西新軍第85標中的同盟會會員楊彭齡、張煌等宣布起義,公推管帶姚以價為起義軍總司令。山西民軍攻入太原城內,殺死山西巡撫陸鍾琦,成立軍政府,公推閻錫山為山西都督由此開啟他對山西近半個世紀的統治。

1927年6月6日,閻錫山響應北伐軍山西易幟,晉綏軍改稱北方國民革命軍。在1928年北伐軍統一整編中編為第3集團軍。

1931年7月山西省政府主席、32軍軍長商震投靠蔣介石,32軍劃歸中央序列被稱為商系晉綏軍。1931年底35軍軍長傅作義出任綏遠省主席,抗戰爆發後傅作義出任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逐漸脫離閻錫山掌控,解放戰爭中傅作義出任華北剿總總司令,這一支晉綏軍部隊後來也被稱為傅綏軍、察綏軍等按下不表。

從民國初立到二次北伐,晉綏軍由山西開始勢力控制華北晉察冀綏四省平津兩市。抗戰初期晉綏軍經過南口大戰、天鎮戰役、忻口會戰、太原會戰兵力損失巨大,李服膺伏法、張培梅自裁、姜玉珍、梁鑒堂等將領殉國全軍僅存5萬餘人。十二月事變後閻錫山將騎1軍、33軍所有師旅長官撤職,一大批高級將領負氣出走,晉綏軍上下軍心動搖。

抗戰勝利後晉綏軍統一整編為3個集團軍、5個軍共15個師僅約13萬人,為彌補兵力不足閻錫山將原偽山西保安所屬部隊:偽雁門道保安支隊、偽晉寧道保安支隊、偽河東道保安支隊、偽上黨道保安支隊共3.7萬人,偽華北綏靖軍第12、13集團軍及游雜武裝共編成5個省防軍共5萬多人。此外閻錫山還將抗戰勝利後殘存山西的日軍華北方面軍第1軍(就是亮劍里那個筱冢義男)日軍士兵以「山西鐵道護路總隊」名義編成6個鐵路護路大隊同解放軍作戰,至1949年4月太原解放原日軍第一軍參謀岩田清一、原日偽山西省公署顧問城野宏,及暫編第十總隊日軍殘寇近400人,在其司令部「復興樓」全部被俘,總隊長今村方策被俘後服毒自殺,這也是在中國戰場上最後投降的一支日軍部隊。

1949年太原解放的最後時刻里曾經的「山西王」閻錫山如熱鍋里的螞蟻,團團亂轉,每天拄著手杖,幾個衛士跟著,一會兒到參謀處,一會兒到作戰組,內北廳、外北廳、中和齋,跑來跑去——這是他想問題時的習慣;此時更形焦急,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著,面色黧黑,眼眶深陷,性情變得粗暴,逢人便罵,對衛士稍不如意,舉杖便打,不僅拿公文請示的參謀、參事,怕與之見面,能避則避,就是伴隨他的五妹子閻慧卿,這時也收斂了。

有一次,閻錫山特地招見美國駐太原的新聞記者。桌上擺著500小瓶毒藥水,門外停著一口棺材,閻錫山對記者說:「咱閻某決心死守太原,如果失敗,咱就和咱的幹部們飲此毒藥,同歸於盡!」還令侍從給他物色一個有「武士道」精神的日本人,隨身帶槍,事到臨頭將他打死——「這個任務非日本人不能完成,你們是無勇氣下手的。」 1949年3月28日晚,閻錫山的內室悄無聲息。手下已佇立良久,他才睜開眼睛說:「你坐下,拿支筆,咱說你寫。」閻錫山向美國政府求援:「如能支持十萬日軍俘虜,撥飛機200架,歸閻某指揮,定可橫行華北,撲滅共產軍!」

1949年3月29日最後的時刻到了,閻錫山帶了六七個侍從,秘密溜出太原南門,在汾河西洪溝小機場,乘坐陳納德替他準備的一架小飛機,逃往南京。

1949年4月24日上午,解放軍對太原城發起總攻。國民黨山西省代主席、閻錫山的姨表侄梁化之命副官在省府院的鐘樓一側備汽油和木柴,然後進入鐘樓服毒自殺,在副官點燃的衝天烈火中化為灰燼。同時服毒的,還有閻錫山鍾愛的五妹閻惠卿。梁化之自殺前後,特種警憲指揮處的部分成員也先後服毒或開槍互擊。閻錫山到台灣後,立了一座「太原五百完人招魂冢」。

這故事曾被編入台灣小學課本,被稱為「戡亂戰史上最悲壯的一頁」。台灣一些文人也說「太原無降者」、「滿城文武在城陷之際集體自殺」等等。李敖童年時曾在太原度過一年時光,他在回憶錄中寫道:「國民黨把這些死難者當做『太原五百完人』來紀念,但他們是閻錫山的人,不是國民黨嫡系。國民黨嫡系精於逃難,死難非其所長,所以烈士缺貨,很沒面子」

解放太原用了整整6個月,攻守雙方傷亡均在3萬以上,太原戰役是解放戰爭歷時最久,最為殘酷的城市攻防戰。破城一個多月後,章士釗、邵力子寫信給李宗仁:「夫閻君不惜其鄉人子弟,以萬無可守之太原,已遁去,而責若輩死綏,以致城破之日,屍與溝平,屋無完瓦,晉人莫不恨之!」
閻錫山去台後被蔣介石解除軍職賦閑在家,晚年搬到台灣陽明山居住。1960年5月2日,閻錫山這一天患病,到20日時,閻錫山已經病的奄奄一息,5月23日閻錫山病逝於台北,終年77歲

5.察綏軍

傅作義(1895.6.27-1974.4.19)山西榮河縣安昌村人。1910年考入山西太原陸軍小學,幸亥革命爆發後任學生排長與清軍作戰。1915年入保定軍校第五期學習畢業後即到晉軍內任職,1928年守涿州之戰成名。1931年因隨閻錫山參加中原大戰失敗後退入綏遠任綏遠省政府主席,抗日戰爭中堅持綏遠抗戰屢立戰功

察綏軍主要特指解放戰爭後期在華北與解放軍作戰的國民黨華北傅作義集團,他們雖然原出身於閻錫山的晉軍系統但長期盤踞在綏遠地區與晉綏軍有一定區別所以也有稱傅綏軍的。1930年中原大戰失敗後傅作義被貶到綏遠省任主席,九一八事變消息傳到綏遠傅作義悲憤異常,他在綏遠給官兵們演講「寧做戰死鬼,不做亡國奴!」規定部隊早晚點名後要高呼「誓保國土,以盡責任,不惜犧牲,以雪恥辱」的口號開展大練兵。

1933年,1936年先後率部參加長城抗戰、綏遠抗戰作戰英勇,但戰後國民政府同日本先後簽訂《塘沽協定》、《何梅協定》華北實行特殊化中國軍隊不得駐防,日本又在控制冀東22縣後以此為基地不斷把勢力擴張到甘寧新三省邊界阻隔中國對外交通,實現其滿蒙獨立的企圖。1936年日本人扶持民族敗類德穆楚克棟魯普(德王)、李守信等人組織蒙漢偽軍進攻綏遠遭到傅作義部隊堅決抵抗,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作出巨大貢獻。

1947年,華北國民黨軍在解放軍打擊下軍心厭戰,士氣低落,為挽回敗局撤銷保定綏靖公署成立華北剿總,由傅作義統一指揮保定、張垣兩個綏靖公署部隊,傅作義達到他人生頂峰擁兵近五十萬大軍成了「華北王」。可是華北剿總四個兵團其中駐守北平的第4、9兵團,塘沽第17兵團都是中央軍部隊根本不聽命令,只有駐守張家口的11兵團和歸他直接指揮的35軍、104軍屬於原察綏軍,由於傅作義出身雜牌將領不屬於蔣介石嫡系,蔣介石對他其實並不信任。在華北的國民黨軍嫡系部隊人事補充等事物,傅作義無權過問,國民黨空軍副總司令王叔銘飛到北平特意對歸傅作義指揮中央軍將領說「軍令聽傅老總的,政治聽陳老師的(北平警備司令陳繼承是蔣介石專門監視傅作義布下的眼線)」

當時華北國民黨軍只有三條路可走,一是布防天津、塘沽地區防守待援,一旦局勢不利方便逃跑,二是布兵張家口,必要時直接西逃綏遠。遼瀋戰役後國民黨軍丟失東北,蔣介石為了保存力量重建江南防線希望把華北部隊全部南調,傅作義對此顧慮重重。察綏軍不是蔣介石嫡系,南逃寧滬蔣介石許諾傅作義出任東南軍政長官可是傅作義根本不為所動。

1948年11月29日平津戰役打響,東北野戰軍80萬人入關直接打亂了華北國民黨軍整體部署。毛澤東下的第一道棋於張家口,張家口是傅作義集團同察綏軍起家的綏遠樞紐,切斷張家口等於切斷整個察綏軍西退通道傅作義絕不會坐視不管。事實證明毛澤東的戰略無比正確,傅作義下令最精銳的35軍救援張家口不及最終35軍同解救35軍的104軍也全軍覆沒。1949年1月14日解放軍在強大火力兵力優勢下解放天津,傅作義西退東撤的兩頭通道均被切斷無奈中只得宣布同意改編,北平和平解放。

事實上傅作義無論是北平解放前和解放後小動作一直不斷,現在有關史料證明其在解放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有自己的打算。傅作義和察綏軍的改編也標誌著國民黨政權在華北地區的落幕。

6.桂系

1938年台兒庄戰役期間,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與白崇禧在魯南前線合影。李白二人是桂系首腦同蔣介石分分合合二十餘年,桂系更是與國民黨政權大陸敗退相始終。李宗仁(1891.8.13-1969.1.30)廣西桂林人,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總統,見證了國民黨政權在大陸最終落幕

白崇禧(1893.3.18-1966.12.2)廣西桂林會仙鎮人。1907年入廣西陸軍小學學習軍事,1911年參加廣西北伐學生敢死隊。1914年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17年回廣西陸榮廷部參軍逐漸成為桂系首腦。抗戰時任軍委會參謀本部副參謀總長指導對日作戰,抗戰勝利後由於派系鬥爭被迫出任華中剿總司令。

作為和國民政府相伴始終的地方軍閥,桂系一直是國民黨內主要的反蔣派系。自1926年響應北伐編組第7軍,從鎮南關打到山海關建立空前的桂系帝國再到四次反蔣及至桂系首腦李宗仁做了中華民國代總統,桂系終於在國民黨政權風雨飄搖之時登上頂峰。

1948年國共大決戰期間當時任華中剿總總司令的白崇禧看出國民黨軍集中數十萬大軍於徐蚌地區,國民黨軍在中原地帶居然分別設置以漢口為中心的華中剿總和以徐州為中心徐州剿總屏障江淮,江淮和江漢之間國民黨軍派系複雜首先構成指揮上不暢通,可能會對徐蚌會戰戰略不利。1948年10月30日白崇禧從漢口來南京開會在軍事會議上坦言希望由他一體指揮徐州、武漢大軍,可是第二天開會時卻突然改變態度不肯指揮徐州部隊,後世史家一般認為和他當夜秘密會見李宗仁等桂系將領有關。大戰尚未開始,國民黨內部派系鬥爭便躍然紙上。

在決戰之初在國民黨內素有「小諸葛」之稱的華中剿總總司令白崇禧就看出蔣介石排兵布陣很有問題,當時國民黨徐州剿總部隊基本沿隴海鐵路一字排開,從海州、連雲港地區第九綏靖區一直到鄭州16兵團,國民黨軍處在解放軍兩大野戰軍戰略夾擊下形勢危急。蔣介石本身也不願意白崇禧統一指揮兩大剿總使桂系勢力進一步擴大而拒絕白崇禧出任兩大剿總指揮

自北伐時期蔣介石便同桂系勢力反覆爭鬥

桂系一直有一個政治圖謀是希望蔣介石的嫡系中央軍同共產黨軍隊在中原血戰,而由他指揮的華中剿總則按兵不動,坐看蔣介石喪師淮海戰場。蔣介石抽調華中剿總序列里的王牌,由中央軍陳誠系嫡系18軍組成第12兵團,希望能靠著這支王牌打通津浦鐵路解救徐州剿總大軍。

(原組建12兵團時計劃以國民黨五大主力18軍擴編,編有第10、14、18、28軍和第四快速縱隊。第10軍由於之前被解放軍殲滅便以第18軍18師重建,下屬軍官調配完成土木系化;14軍長期配屬18軍作戰下屬軍官多土木系出身;28軍則是兵團司令黃維好友李良榮的基本部隊,第四快速縱隊則由18軍抽調118師加強戰車組成。如果編成這四個軍派系出身相同,也有相互協同作戰意識,作戰實力會很強。可是白崇禧希望蔣介石部隊全部打光,不允許28軍劃入12兵團。最終協調的結果是臨時調入何紹周的85軍,此時85軍不光派系同18軍不是一個系統,臨時配屬的85軍是何應欽系,而且85軍有兩個團左右的部隊正在拉壯丁訓練沒有歸建,部隊就匆忙投入淮海戰場。也正是由於85軍110師潛伏的地下黨師長廖運周陣前起義,導致黃維兵團突圍失敗。黃維兵團最終於1948年12月15日雙堆集全軍覆沒)

黃維兵團進入淮海戰場後當即被解放軍團團圍住,突圍慘烈。蔣介石為救援黃維兵團先後命令華中剿總調出宋希濂第14兵團第28軍、20軍,白崇禧堅決不執行命令。甚至調出王凌雲第2軍官兵都準備登船了,白崇禧命令堅決不出港坐視徐蚌會戰國民黨軍大崩潰。

他在給前來接受命令的國民黨第14兵團司令宋希濂私下說的話,宋希濂直到解放後回憶文史資料時仍歷歷在目:「我們如保有武漢,必要時可同共軍進行和談,即萬一武漢保不住,亦可退據湖南、廣西、雲貴及四川一帶,保有西南半壁,以和共軍抗衡。只要能拖延一個時期,國際局勢一定會起變化,我們將來可以得到大量的援助,主要是美國的援助,則事情還大有可為。」

當然了,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小諸葛聰明一世就是沒想過唇亡齒寒的道理,1949年1月蔣介石在全國內外壓力下被迫下野,李宗仁成為中華民國代總統。桂系勢力終於在國民黨在大陸政權搖搖欲墜之時達到頂峰,桂系派出代表團同中共談判希望能南北分治然而解放軍根本不吃這一套。1949年4月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其中僅僅突破華中剿總防線正面的解放軍就有兩個野戰軍近60多萬大軍。

1948年8月4日,湖南省主席程潛、第1兵團司令陳明仁領導下湖南解放,流滯於湘南的國民黨華中剿總部隊全線被動。1949年10月,南下的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在湖南衡陽、寶慶地區包圍桂系最後的主力第7、48軍,激戰後桂系主力基本被消滅。在欽州灣沒有等到一兵一卒的白崇禧只能黯然的去往台灣全然不顧當年出國的摯友李宗仁不能去台灣的告誡。一去台灣白崇禧即被軟禁,擔任幾個虛職便賦閑在家遭到特務嚴密監視,民間傳聞白崇禧就是被蔣介石毒死的。

7、粵軍

粵軍和國民黨的淵源極深,孫中山早年有依靠軍閥部隊完成統一中國的想法同早期粵系將領陳炯明交好,1922年因雙方執政理念不合而大打出手,在國民黨歷史上被稱為「陳炯明叛亂」。叛亂中救出孫中山的也恰恰是粵系將領,當時任大元帥府警衛團的三個營長後來都是鼎鼎大名:薛岳、張發奎、葉挺。兵變發生後,孫中山被護送到永豐艦上撤出廣州,這段時期也被稱為總理永豐蒙難

(順便說句當時有個年輕人聽到這個消息立即登艦陪伴孫中山40餘天寸步不離,他就是蔣介石,總理永豐蒙難也由此成為蔣介石政治資本,從此蔣介石在國民黨內平步青雲)

1926年國民黨率軍北伐,由粵軍第1師為基礎擴編為第4軍北伐。第4軍軍長李濟深,下轄第10師陳銘樞部、第11師陳濟棠部、第12師張發奎部、13師徐景唐部共同構成日後粵軍勢力的基礎。(4軍中最特殊的就是大部由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組成的獨立團,四一二事變後這支特殊部隊還將爆發出驚人的力量)

陳濟棠(1890.2.12—1954.11.3),廣東防城縣河洲峒望興村人。1907年入廣東陸軍小學,同同窗好友鄧演達加入同盟會,1910參與廣州新軍起義。1925年任粵軍第4軍第11師師長起家,掌握廣東軍政大權被稱「南天王」後因發動兩廣事變反蔣失敗後出國考察,抗戰爆發後回國。1949年海南解放後逃到台灣病逝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清黨在上海、廣州展開對共產黨大屠殺,此時在廣東南部留守的粵軍第4軍第11師師長陳濟棠敏銳的嗅到時機,他立即帶領部隊來到廣州展開清黨活動。1927月8月1日,共產黨武裝在南昌發動起義,南昌起義後南下粵贛希望打通廣東迎接蘇聯援助發起二次北伐。陳濟棠率部先後在湯坑、揭陽地區阻擊葉挺、賀龍起義軍,雙方反覆肉搏戰況至為慘烈。這一仗直接使南昌起義軍遭受重大損失,南下道路已被隔斷部隊被迫撤往粵贛交界。1927年10月21日到達安遠縣天心圩只剩下800人軍心渙散,第9軍副軍長朱德在危急時刻穩定軍心帶領部隊最終上了井岡山。

1933年國民黨對中央蘇區展開第五次大圍剿,陳濟棠任南路軍總司令指揮11個師又1個旅在武平、安遠、贛縣、上猶地區構築碉堡向中央蘇區步步蠶食。1934年10月下旬,中央紅軍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放棄根據地向西南突圍,紅軍從江西南康邊緣地區進入廣東邊界。陳濟棠之前和中央紅軍曾經有過秘密協定,在湘粵邊境劃開道路讓紅軍通過。粵軍一面構築碉堡挖壕溝防止紅軍進入廣東,另一面送1200箱步槍子彈給紅軍禮送出境使紅軍大部安全通過粵軍第一、二道封鎖線向湘南前進。

1936年陳濟棠判斷蔣介石忙於防備北方軍閥、追剿陝北紅軍無暇南顧這時西南地區發出抗日姿態必定全國響應迫使蔣介石下台。和他密謀的白崇禧分析說:「這時候進行反蔣抗日在政治軍事外交上絕對有利。第一廣西方面全力支持,第二根據這幾年廣西同日本關係能得到日本支持,第三機會千載難逢不應錯過」。陳濟棠還不放心,他的胞兄陳維周(五哥陳維周熱衷算卦對他影響很大)此前專門看了蔣介石的「相」和奉化溪口蔣介石的祖墳風水,斷定不出兩年蔣介石必將權勢不保,為陳濟棠帶來稱王的機遇。1936年5月,陳維周又利用胡漢民之死而奉召進京面見蔣介石的機會,再次端詳了蔣介石的面相,並回報陳濟棠說:「我此次入京,與蔣促膝而談,仔細觀了蔣之氣色。蔣滿臉晦氣,斷難過廿五年(1936年),就是你將主持黨國大計的時候了!」(事後看來陳維周好像真的能算到什麼,1936年12月12日蔣介石果然遭受到他人生昏暗時刻西安事變爆發(?o?)

1936年6月29日廣東省陳濟棠授權西南兩機關作出決議,呈文南京政府和國民黨,籲請抗日複電全國,請國民政府准予「北上抗日,收復失地」。組成軍事委員會,成立了以日本人為後台的「抗日救國軍」(日本人支持抗日可以可以),陳濟棠任總司令,李宗仁副之。另一方面,陳濟棠、李宗仁暗中與日本聯絡,欲借日本的力量反蔣,並出兵湖南。在事變發動前數月,日本剛剛退役的大將松井石根赴兩廣會務西南派一眾要員。松井回日後,日本軍隊使派兩艘日輪滿載軍火和飛機駛人虎門,交給桂系。陳濟棠也接收過日本軍部贈給的槍支約1000枝、子彈20萬粒、幾門山炮等。兩廣軍閥也主動與駐粵日領聯繫。6月下旬,日本軍方派遣軍官約100人來廣州,陳濟棠準備將大部分日人派到陸海軍部隊擔任顧問,協助指揮作戰,並以日人約30人到天河、白雲機場,視察設備情況,引起空軍人員的極大憤慨。這就是震動全國的「兩廣事變」,可陳濟棠萬萬沒想到他的手下先後被蔣介石收買倒戈。1936年7月18日陳濟棠被迫辭去廣東軍政職務攜款出逃,南天王的地盤被蔣介石控制,粵軍由原陳濟棠部下余漢謀統領但他聲望、資歷均不如陳,粵軍開始分裂。

抗戰爆發後,原廣東軍隊被統一改編為第62、63、64、65、66、83軍出粵抗戰,先後參加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在南京保衛戰最後時刻66軍、83軍殘部從日軍正面突圍是僅存的建制部隊。解放戰爭時,粵軍被蔣介石分別調往北方進攻解放軍,至1948年63、64軍隨黃百韜兵團於碾庄戰役中全軍覆沒,62軍在天津戰役中全部消滅,65軍在四川起義。

陳濟棠出國考察至抗戰爆發後回國在國民黨內擔任幾個虛職直到國民黨大廈將傾之時重新上台主持海南防禦。1949年海南成立特別行政區,海南人士反對粵系以外的人擔任海南長官此時邀請陳濟棠出任海南警備總司令負責海南防務。1949年12月,海南統一整編從大陸潰退的國民黨軍和粵軍殘部重建後的63軍、64軍等10萬人企圖負隅頑抗。1950年4月16日解放軍第12兵團副司令員韓先楚力排眾議率軍渡海,朝鮮戰爭前兩個月解放軍最終解放海南。

1950年5月1日,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40軍、43軍渡海和瓊崖縱隊會師解放海南,殲滅國民黨軍粵軍殘部3萬多人,其餘逃往台灣

民國時代除了陳濟棠、余漢謀系統粵軍和自認粵軍正統的張發奎、薛岳系統的第4軍外,還有一支特殊的粵軍部隊他們就是參加過第一次淞滬抗戰的十九路軍。1926年 北伐戰爭後原粵軍第4軍擴編為第4、11軍,1927年11軍部分部隊曾受共產黨影響參加南昌起義,起義後11軍內除24師(由原葉挺獨立團擴編)繼續跟隨共產黨革命外蔡廷鍇第10師脫離共產黨武裝被國民政府改番號為第60、61師合編成十九路軍,由於其戰鬥力非常強被稱為「蔣蔡軍」。

1930年這支背景和共產黨淵源頗深的軍隊被蔣介石調往中央蘇區圍剿紅軍,1931年9月7日同紅軍交戰於江西省興國縣高興圩。紅軍突襲後立刻發現這支十九路軍戰鬥力極強敢於白刃戰絕不後退,頑強抵抗給紅軍以重大殺傷,紅4軍第11師師長曾士峨親自帶隊衝鋒中彈犧牲,這就是紅軍歷史上著名的「高興圩慘敗」。

1932年1月28日,十九路軍駐防上海閘北遭到日軍襲擊奮起反抗,震動全國的「一二八事變」爆發。

淞滬抗戰後十九路軍從上海調往福建圍剿紅軍,經過之前和紅軍交手的高興圩戰鬥十九路軍自身傷亡也非常大加上淞滬抗戰對日本人的國讎家恨選擇與紅軍合作達成互不侵犯協議。1933年11月,十九路軍發動福建事變單獨成立中華共和國反蔣抗日,由於內部矛盾重重起義很快失敗。十九路軍戰後被裁撤縮編為一個師暫時寄托在桂系下由蔡廷鍇的外甥區壽年指揮,抗戰後這個師編為48軍176師出桂抗戰屢立戰功。

蔡廷鍇(1892.4.15-1968.4.25)廣東羅定人。1910年參加廣東新軍,1919年畢業於護國二軍陸軍講武堂,1926年任第4軍10師28團團長參加北伐戰爭。1930年任十九路軍軍長與紅軍交戰於高興圩,1932年日軍襲擊駐防上海十九路軍奮起反抗,1933年福建事變反蔣。解放後任民革副主席,1968年於北京逝世

1948年豫東戰役區壽年兵敗被俘,解放後他的舅舅是蔡廷鍇,有這一層關係提前被釋放(站對隊伍是很重要的,不像永動機專家黃維一直在獄中改造直到1975年作為最後一批戰犯被釋放)

蔣光鼐(1888.12.17-1967.6.8)廣東東莞縣南柵鄉桐園坊人。早年父母雙亡,努力考入東莞師範學堂,1906年入學廣東陸軍小學加入同盟會。1911年武昌起義後同廣東陸軍中學同學組成學生敢死隊北上血戰,1917年任孫中山警衛營連長,1926年任第4軍第10師副師長參加北伐戰爭,1930年任十九路軍總指揮

8.川軍

從幸亥革命保路運動開始直至民國初年四川一直兵禍不斷,民不聊生。四川省內各方軍閥盤根錯節,相互攻伐。民國川軍只是時人對四川內部各軍閥部隊統稱,川軍派系繁雜互不統屬。

大體來說川軍可分為以四川省政府主席為首,有劉湘、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楊森、田頌堯等等大小軍閥。客觀上來說四川軍閥內部鬥爭嚴重給長征至此的紅軍很多方便,紅軍總司令朱德、中央紅軍先遣司令劉伯承和川軍上層有很深淵源取得了很多方便。

劉湘(1888.7.1-1938.1.20)四川大邑人,1909年畢業於四川陸軍速成學堂,同他好友形成川軍速成系。1935年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對川陝蘇區紅四方面軍展開數次圍剿,抗戰爆發後通電全國支持抗戰,主持川政國民政府遷都重慶。1938年病逝於湖北漢口

1935年5月3日中央紅軍剛剛渡過金沙江準備北上川南,此時在金沙江北岸布防的是川康邊防軍第16旅許劍霜部。許劍霜和劉伯承淵源頗深。紅軍到會理外圍後,劉伯承得知許劍霜在紅軍前進途中防守,立即寫一親筆信派人送進德昌,追述舊誼,曉以大義,希望不要阻擊紅軍北上抗日,使蔣介石坐收漁人之利。許劍霜見信後,派親信副官將原信送往西昌川康邊防司令劉元璋處,主張給紅軍讓路。劉元璋未置可否,許劍霜當即認定這是「默許」,於16日黃昏,在豐站營、八斗沖一帶隘口略示抵抗,即下令撤退。紅1軍團第一師第一團於17日3時佔領德昌。後紅軍路過西昌,有掉隊傷病員200餘人被鄧廷旅所俘,也經許劍霜說服,被全部釋放。

許劍霜(1895-1955)四川瀘州人,1920年畢業於四川陸軍講武堂,到川軍第2混成旅劉伯承團任營長深受信任。1926年12月,許劍霜參加瀘州起義,起義失敗後突圍同失去組織聯繫。中央紅軍北上後說服劉元璋讓紅軍和平通過。1937年通過川南工委恢復組織關係秘密做兵運工作,抗戰爆發時去延安學習。

抗戰爆發後川軍先後共40萬人出川抗戰,此後8年加上各種支援人員共350萬人,傷亡共約64萬多人居全國之首。為了抗戰,川軍執行蔣介石「軍隊國家化」指令接受國民政府統一整編但出川的川軍卻被蔣介石几道軍令拆散開來。

抗日戰爭勝利後,隨著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國民黨的敗局已定,王陵基仍然叫囂反共到底,誓不投降,並且打出「四川反共救國軍」的旗號,在各縣、市成立「自衛總隊」。抗戰後,川軍第22集團軍第41軍、47軍在鄧錫侯回四川後交給孫震指揮,一直在中原戰場作戰,淮海戰役前交給侄兒孫元良,最終在淮海戰役被殲。王陵基的老部隊72軍和王纘緒的44軍也被殲。1949年渡江戰役中原楊森系楊幹才第20軍在渡江之役被殲。劉湘、唐式遵的基本部隊21軍在上海戰役遭到重創,殘部後撤往台灣。

1949年春,蔣介石在三大戰役和西北戰場都遭到慘敗,人民解放軍又發起渡江戰役後,為確保四川,特命胡宗南集團扼守川東北,宋希濂、羅廣文兵團扼守鄂西北,孫元良兵團扼守川東大門,何紹周兵團扼守川南貴州,組成一道可謂堅固的西南防線。王陵基亦與駐重慶的楊森,駐萬縣的孫震組成一條成、渝、萬防線,妄圖保住自己在四川的統治地位。

1949年4月,蔣介石將西南綏靖公署改為西南軍政長官公署,由張群出任長官。為了拉攏川軍將領,他先後發表鄧錫侯、潘文華、楊森、王纘緒、唐式遵為副長官。鄧錫侯、潘文華並無什麼實權,他們看到國民黨統治的最後崩潰已是指日可待,不甘心為蔣介石集團殉葬,他們與西康省主席、第二十四軍軍長劉文輝都接到中共周恩來等的電報,望劉、鄧、潘等川軍將領率部起義。此外,民革、民盟及原川軍將領熊克武、但懋辛、呂超、鐘體乾、鮮英等人士都在四川召集舊部,做策反工作。劉、鄧、潘決心走起義的道路,他們三人經常秘密聚會,商量起義的準備工作。

1949年10月,解放軍發起西南戰役。兩個月的時間,蔣介石的西南防線便徹底崩潰。11月30日,重慶解放,蔣介石倉惶逃往成都。為了作最後的頑抗,蔣介石派張群對劉、鄧、潘進行安撫和拉攏,鄧錫侯、劉文輝等只作搪塞應付。12月7日,蔣介石在撤離大陸的前夕,又以召開緊急會議為名,邀請劉、鄧、潘到自己住地北較場,準備將他們挾持到台灣。在此緊要關頭,劉、鄧、潘於當天上午逃出成都,到達新繁縣龍橋。蔣介石又派王纘緒從成都趕往龍橋,勸鄧、潘回心轉意,但遭到嚴辭拒絕,王纘緒無功而返。為防止蔣介石派飛機轟炸,鄧、潘又率部轉移至彭縣。

1949年12月9日,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在彭縣龍興寺總指揮總聯名發出起義通電,宣布脫離國民黨政權,接受中央人民政府領導。參加彭縣起義的川軍將領還有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原川軍保定系首領之一田頌堯,第九十五軍軍長黃隱,川湘鄂邊區綏靖副主任陳蘭亭以及四川省財政廳長、省銀行董事長鄧漢祥等。四川挺進軍總司令范紹曾亦於同月在渠縣通電起義。成都市冷寅東亦宣布起義。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兼西南遊擊第一路剿匪總司令王纘緒,迫於形勢,也於1949年12月14日率部在成都起義。但王纘緒本人於起義後,以「年老」為詞,拒絕參加人民政府安排的工作。1957年王纘緒潛赴深圳企圖越境,被逮捕關押,1960年病死於監獄。

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兼西南遊擊第二路剿匪總司令唐式遵,本已退役在重慶辦南林學院,最不甘寂寞,到西昌向蔣要了一個四川省主席的空銜(時四川全境已基本解放),表示「寧為文天祥,不做降將軍,作為四川人,死也要死在四川」,結果於1950年被擊斃。四川省主席兼省保安司令王陵基,負隅頑抗失敗後,於12月25日化裝成軍醫隻身外逃,經樂山、宜賓,走到江安時被捕,成為級別最高的國民黨被押戰犯(上將省主席)。1964年12月28日獲人民政府特赦。1967年3月17日在北京病逝。

逃往台灣的川軍高級將領,只有劉存厚、楊森、孫震等。隨著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徹底失敗,川系軍閥的歷史也宣告結束。

9.滇軍

龍雲(1884.11.19-1962.6.27)雲南昭通炎山鄉人。1914年畢業於雲南省陸軍講武堂,1927年發動二六政變迫使唐繼堯下台。抗戰爆發後組建60軍出滇修建滇緬公路對雲南抗戰做了很多工作。五華山事件後逐漸靠攏中共,1949年聯合盧漢發動雲南起義。雲南解放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1962年病逝於北京

滇軍抗戰時主要編為第60軍,1938年參加徐州會戰禹王山阻擊戰。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派滇軍進入越南北方受降,正當60軍上下認為這是全體雲南人的驕傲之時滇軍官兵得知蔣介石秘密派杜聿明率兵包圍了時任雲南省政府主席龍雲於五華山,迫使龍雲下台,這就是震動滇軍的「五華山事件」(1945年9月27日,蔣介石坐鎮西昌,遙控指揮中央軍進攻雲南省政府所在地五華山,威逼龍雲下台。)

入越受降的滇軍2個軍8個師(60軍、93軍)也被縮編為2個軍6個師,受降後命令直接乘船海運到冰天雪地的東北同共產黨作戰,龍雲下野後託人送話給滇軍官兵,只要部隊在總有報仇的機會。

進入東北後國民黨為了防止滇軍作亂,硬是把93軍調往錦州,60軍駐守遼南拆分使用使之不能合力。1946年5月30日滇軍60軍184師於遼南海城地區被東北民主聯軍圍攻,周圍友軍救援乏力師長潘朔端直接起義了!海城起義後滇軍在東北更加飽受國民黨嫡系部隊歧視、壓榨,重建後的184師直接划出60軍番號,調入一個專門監視60軍的暫編第52師。一系列嫡庶鬥爭使滇軍上下對蔣介石仇恨到了極點,1948年遼瀋戰役期間坐守孤城長春,給養斷絕士氣萎靡軍長曾澤生決心發動長春起義。

60軍起義後被改編為第四野戰軍第50軍,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屢建功勛,由國民黨六十熊變為共產黨五十凶,可惜的是1979年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期間50軍有政治主官曾帶隊投降導致番號被撤銷。

10.黔軍

王家烈(1893.7.10-1966.8.11)貴州桐梓縣小水鄉人。1911年畢業於桐梓縣高小,1914年參加貴州省防軍從軍參加護法戰爭、護國戰爭。1932年在蔣介石支持下任貴州省主席。1935年紅軍撤走後中央軍進入貴州解除兵權虛職。抗戰後回鄉閑居,解放後共產黨派人去小水勸說下去貴陽參加人民政府任貴州政協副主席

1934年紅軍長徵到貴州境內交手的地方部隊,紅軍對他們的評價很低。黔軍戰鬥力差,裝備也差到紅軍也看不上,他們普遍有一桿長槍背上還背著一桿煙槍用來吸鴉片,每當開戰之前黔軍官兵取下煙槍過足煙癮被戲稱為「雙槍兵」。幾次交手俘虜了黔軍士兵有願意參加紅軍的也改不了抽大煙的毛病讓紅軍戰士們挺頭疼。1935年紅軍長征離開貴州後,黔軍上下還沒鬆口氣蔣介石的中央軍緊隨其後進入貴州。中央軍先後迫使貴州省政府主席、黔軍首腦王家烈下台辭職,讓他免去軍權後去漢口任虛職。中央軍先後吞併裁撤黔軍5個師:102師(原黔軍25軍第2師柏輝章部),103師(原黔軍25軍第1師何知重部)、121師(原黔軍獨立師猶國才部)、140師(原黔軍教導師侯之擔部)、新編第8師(原黔軍25軍第3師蔣在珍部),黔軍由此被納入國民黨軍系統但仍飽受歧視

193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曾在貴州遵義開了改變中國歷史的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遵義會議。鮮為人知的是當時紅軍開會場所,今天留下的氣派公館建築就是黔軍第2師師長柏輝章家

抗戰爆發後,由原黔軍改編的102師、103師步行數千里,穿著草鞋一路從貴州趕到上海參加淞滬會戰。此時淞滬會戰已至後期,前線先期參戰的中央軍各部隊損失慘重亟待補充,把黔軍各部拆分補充進中央軍部隊引起黔軍不滿認為中央軍有意拆分但還是積極作戰。黔軍102師長柏輝章說:「我們一個師孤軍奮戰,到處做客,臨時在戰場上找婆婆,打起仗來只能向前看,不能後顧,如有失誤,後果難測。」

1944年滇西大反攻,中國遠征軍渡過怒江由半中央化黔軍第8軍主攻松山。第8軍最精銳的榮譽第1師是由湖南、貴州等地作戰負傷傷愈歸隊的老兵組成雖然戰鬥力很強,但師長以下都是陳誠土木系的軍官軍長何紹周指揮不動只得由黔軍103師、82師猛攻松山。松山大戰慘烈異常,日本人把松山山體大半挖空築成要塞,機槍地堡暗堡密布,黔軍士兵們血戰後佔領一處日軍陣地遭到日軍反擊即將支撐不住時第8軍82師師長王伯勛下令炮兵向陣地不分敵我射擊。

整整一個團的人,用血肉之軀剛剛換回來的寸寸陣地就要化為泡影了。為國捐軀,得其所哉!

電視劇基本是以松山戰役為原型,一攻松山時全軍覆沒的由黔南六縣保安團改編的新28師。松山戰役歷時95天以傷亡7763人代價殲滅日軍1250人,收復松山

11.湘軍

湘軍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唐生智北伐時期、何健主湘、程潛主湘。

唐生智(1890.10.12-1970.4.6)湖南省東安縣南應鄉人。1905年考入湖南陸軍小學,1911年武昌陸軍中學畢業前夕加入同盟會後進保定軍校一期。1926年驅逐趙恆錫響應北伐,1937年臨危受命組織南京保衛戰。1949年勸說當年部下為湖南解放作出貢獻,解放後任湖南省副省長等職。1970年於長沙病逝。

1923年8月,譚延闓受孫中山委任為湖南省省長兼湘軍總司令討伐此時盤踞在湖南的北洋直系軍閥吳佩孚系統的趙恆錫。唐生智為湘軍第4師師長逐漸認識孫中山,願意聯絡廣州國民政府參加革命,唐生智在此期間還信起了佛教。他請了凈緣法師反覆給部隊宣講,將佛學大綱發給軍官,到處張貼佛學理論。一段時間後命令讓全體官兵受戒,每個營剃度時大辦佛堂,受戒時鐘缽齊鳴全體官兵一律身披袈裟合十頂禮,五體投地。由和尚發給每位士兵「受戒證章」,證章正面為「佛」旁邊八個小字(大慈大悲,救人救世),背面刻五戒(不亂殺、不偷盜、不妄語、不淫邪、不酗酒)(゜ロ゜) 這個操作手動撓頭。

1926年北洋軍進攻唐生智,湘軍退守衡陽並向廣州求援。廣州國民政府決定出兵北伐援湘,1926年6月唐生智部被改編為北伐第8軍一路打回湖南、湖北。四一二事變後任支持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反對清黨,1927年5月21日唐生智部下仇視共產黨第35軍軍長何健、第33團團長許克祥發動「馬日事變」,機槍掃射工人糾察隊,共產黨員、革命群眾80餘人被打死。唐生智迫於壓力,只得下野去南京任軍事參議院院長等虛職。

1937年南京危難之際唐生智出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指揮從淞滬戰場上潰敗下來的殘軍堅守南京。戰前為表決心南京大小船隻交由第36師看管造成最後突圍時部隊、難民無船可渡江,軍人難民試圖從長江游泳過江溺水者不可計數。1937年12月12日夜9時,唐生智坐著戰前參謀長為防不測保留的一條船過江,乘一輛沾滿牛糞的板車逃往安徽滁縣琅琊山。南京保衛戰失利因素頗多,是非功過只得留待後人評說了。

何健(1887.3.11-1956.4.25)湖南醴陵縣茶山嶺鄉人。1909年考入湖南法政學堂,辛亥革命後從軍入保定軍校第三期。1926年任第8軍1師師長北伐,1929年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從四一二事變後在長沙屠殺共產黨人和群眾,圍剿紅軍。1937年任內政部長剝奪實權,1949年逃往台灣病逝

1929年驅逐唐生智後,原唐部下何健因積極響應蔣介石四一二清黨活動出任湖南省主席。大革命中共產黨人最恨的,除了蔣介石,便是何鍵。何鍵先後發動馬日事變和六二九通電「清黨」,兩湖革命青年和工農群眾死於何鍵之手者,不計其數。何鍵在湖南專門設立鏟共法院、鏟共義勇隊,他在湖南大規模屠殺共產黨人還喊出了著名口號「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

因1930年7月25日彭德懷率領平江起義部隊攻打長沙,何健倉皇出逃在國民黨內丟盡臉面對彭德懷懷恨在心,何鍵甚至還專門派人挖了彭德懷、毛澤東等人的祖墳。彭德懷直到晚年寫自傳回憶仍憤怒寫道「何鍵這隻狼狗隻身逃於湘江西岸。沒有活捉這賊,此恨猶存!」1930年紅軍兩次攻打長沙後何健對紅軍恨之入骨,大肆派特務搜捕共產黨人。1930年10月24日,因叛徒告密抓住了回鄉準備看孩子的毛澤東妻子楊開慧,11月14日被殺於長沙。

楊開慧(1901.11.6-1930.11.14)湖南長沙板倉人。10月24日被逮捕因拒絕透露秘密,1930年11月14日槍殺於瀏陽門外識字嶺,打兩槍未死直到中午仍痛苦地嘴啃泥沙手指扣土姚楚忠補槍。楊開慧死後暴屍瀏陽門三天。1957年楊開慧舊時好友李淑一寫詞紀念丈夫柳直荀毛澤東回信寫下「我失驕楊君失柳」以為悼念

1934年11月27,中央紅軍長徵到廣西全州、灌陽、興安國民黨第三道封鎖線遭到桂系、湘軍南北合圍,其中湘軍第1路追剿司令劉建緒指揮第16、19、62、63師,4個補充團、3個保安團與紅軍激戰於覺山鋪,其中湘軍第19師師長李覺帶頭衝鋒給紅軍重大殺傷。湘江血戰,經此一役中央紅軍由出發時8.6萬餘人銳減至3萬人!抗戰爆發後,隨著何健免去湖南省主席任軍政部長脫離軍職,湘軍逐漸被中央軍吞併形成半中央化如73軍等。抗戰期間,湖南境內成為中日作戰主戰場,四次長沙會戰戰況慘烈此時原湘軍統一納入中央建制指揮。

12.青馬、寧馬(馬家軍)

馬步芳(1903-1975.7.31)甘肅省臨夏縣韓集鎮陽窪山人。祖上是鎮壓回變首領1917年參加民團,1925年隨父參加西北軍。中原大戰時擁蔣倒戈盤踞西北。1936年率軍圍剿西路軍給紅軍造成重大傷亡,手段殘忍。1949年解放軍發起蘭州戰役,經過重大犧牲消滅青馬主力,馬步芳倉皇出逃沙特,1975年死於沙特

在民國時期長期盤踞西北是馬家軍,這是一支向來以殘暴、野蠻而臭名昭著的部隊。他們在清末發動回民暴動後清廷派左宗棠鎮剿而受招安。清末發跡後,河州馬姓群雄並起,逐漸形成了以馬占鰲一支(其子馬安良)為首,轄制馬海宴一支(其子馬麒)和馬千齡一支(其子馬福祿、馬福祥)的格局。他們同為馬姓一族,同居西鄉一地。民國後,馬占鰲一支被進駐甘青地區的國民革命軍馮玉祥部消滅,逐漸淡出歷史。馬海宴一支和馬千齡一支分據青海(「青馬」)和寧夏(「寧馬」),投靠國民政府,稱霸一方。

   到「西北四馬」主政時,「馬家軍」對西北的統治已經步入「輝煌時代」。「四馬」中,馬步青、馬步芳為兄弟,是馬麒之子;馬鴻賓、馬鴻逵為堂兄弟,其父分別為馬福祿、馬福祥。蔣介石對「四馬」頗為重視,馬步青官至國民革命軍騎兵第五軍軍長,馬步芳為國民政府西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青海省政府主席,馬鴻賓為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馬鴻逵為國民政府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寧夏省政府主席,個個大權在握,聲威顯赫

1936年11月10日,長徵到陝北的紅軍為打通西北國際交通線以取得和蘇聯聯繫,西渡黃河的原紅四方面軍組成「西路軍」率軍西征,西路軍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西路軍下轄三個軍:紅5軍軍長董振堂,轄2師4個團,3000餘人,槍1000餘支,平均每槍子彈5發;紅9軍軍長孫玉清,轄2師6個團,6500餘人,槍2500餘支,平均每槍子彈15發;紅30軍長程世才,轄2師6個團,7000餘人,槍3200餘支,平均每槍子彈25發;另有騎兵師,200人馬,200支槍,平均每槍子彈25發。全軍計21800人,機關、醫院、傷病員及勤雜人員佔40%左右。

紅軍西路軍出征時總人數約21800餘人;西路軍慘敗後統計戰死者約7000餘人,其中團以上幹部143人,軍、師以上幹部20多人;被俘後遭殘酷殺害者約5600人;被營救返回延安者約4700人;失散流落在沿途的約4500人。過去,只是對馬步芳的殘暴兇狠有所耳聞,通過西路軍的遭遇,有了切身的體會。尤其是馬步芳殺害了西路軍被俘虜的戰士,僅在張掖,就殺害了3200多人。殺人的方法花樣百出,有活埋、槍殺、火燒、扒心、取膽、割舌等多種殘忍手段

據親眼目睹馬家軍暴行,後來被營救回延安的西路軍戰士揭露,馬步芳縱容手下殘酷虐殺戰俘。抽腸扒肚就是把被俘紅軍的肚皮用刺刀割開,將腸子拉出,拴在馬尾上,然後打馬奔跑,受害者腸肚拉出,痛苦到死。有些馬家軍的官兵聽說用人血蘸饃吃可以治病、壯膽,就拉出紅軍被俘戰士當場砍死,拿熱饃蘸著人血吃。馬家軍還拿被俘紅軍戰士當活靶打,練習槍法或打賭取樂。對被俘女紅軍戰士,還進行強姦,然後分給部下做妻妾丫環,甚至轉賣多處。

嗶哩嗶哩我上傳了一部老電影《西風烈》比較好的反映過這段歷史,非常震撼

1949年到了,傳說毛澤東在給進軍西北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下的命令是馬家軍俘虜一個不留。在解放西北戰爭中,寧馬戰鬥力相對較弱基本沒有大的戰鬥而主要打擊青馬。

1949年8月25日拂曉,解放軍向盤踞西北的馬步芳發起總攻,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指揮的「蘭州戰役」在四個戰場上同時打響——以沈家嶺、狗娃山為中心的城西南戰場;以營盤嶺、皋蘭山為中心的城南戰場;以馬家嶺、古城嶺為中心的城東南戰場;城區戰場。解放軍集結4個兵團12個軍共34萬兵力,總兵力占絕對優勢;而國民黨方面是當時全國最兇殘、最頑固、戰鬥力在西北最強的馬步芳軍事集團。馬步芳曾在一次軍事會議上揚言:「保住西北大局唯在於同共軍決戰一場,而蘭州有南山屏障、黃河天塹,是決戰的好地方。」宣稱要「破產保產,拚命保命,挽救危局,確保西北。」

拂曉的沈家嶺、狗娃山,槍炮聲與吶喊聲滿山而起,幾個戰場上硝煙瀰漫,火光四起,攻防戰鬥極為慘烈。

沈家嶺、狗娃山戰場上,馬步芳主力190師憑藉嚴密的工事死守主陣地。擔任主攻的解放軍6個團在陣地戰中猛烈衝鋒激戰,反覆拼殺,摧毀三道防線,到傍晚進入全面進攻,先後佔領沈家嶺、狗娃山,傷亡巨大,解放軍30團團政委李錫貴、31團團長王學禮、32團副團長馬克忠壯烈犧牲在城南皋蘭山、營盤嶺戰場上,面對險峻堅固的防禦工事,解放軍4個團兵力投入戰鬥,反覆爭奪,打退馬步芳部隊無數次反撲,突破三道防線,下午5點佔領制高點皋蘭山,犧牲1235人獲得勝利。

慘烈的蘭州戰役消滅青馬第82軍100、190、248師大部和129軍357師一部以及青海省保安團、甘肅省保安團等共計2.7萬餘人,其中斃傷1.27萬人,俘虜1.44萬人,馬家軍見勢不妙想從蘭州黃河大鐵橋泅渡黃河淹死2000餘人。第一野戰軍浴血奮戰,共傷亡8700人。西路軍之仇報矣!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9903484?share_medium=androidshare_source=copy_linkbbid=a1s_CDADMwppXWwPcw9zinfocts=1553357069512?

www.bilibili.com

番外一: 隆重介紹河南內鄉軍閥別廷芳(宛西內鄉籍共產黨員別光典回憶文史資料)

別廷芳(1883-1940)河南省內鄉縣丹水鎮張堂村人。破落地主出身,自幼不務正業同本村惡少和廟裡和尚為伍。愛讀三國演義,常常說「跟諸葛亮學的殺人」大量迫害殺人,在河南宛西地區臭名昭著

民國七年(1918年)河南省內鄉縣遭受自然災害,先旱後澇糧食顆粒無收造成1919年大饑荒。民眾為了生存有的外地逃荒,更多的則是鋌而走險成群結隊搶劫富戶寨子,富戶寨子紛紛結寨自保。由於別廷芳所在的老虎寨殺人可以不報告官府,為所欲為一時許多兇悍之徒紛紛前往投靠,別廷芳由此發家。

1921年由於富戶寨子鎮壓和糧食豐收農民與地主間鬥爭暫時平息一點,豪紳們卻自己展開了殘酷的兼并屠殺。他們不分親戚朋友,往往滿家滿戶殺絕毫不留情。別廷芳為了吞併陽城寨,一次把陽城寨(寨主是他兒子岳父(?o?)全家殺死。1925年丹水地區寨子們互相攻殺,此時僅剩別廷芳等幾股較大的勢力,此時國民黨委任的鄧縣、內鄉、淅川、鎮平四縣民團司令病逝,別廷芳開始自稱司令開始對宛西長達十餘年的恐怖統治。

當時內鄉縣有一支外省雜牌軍歸順別廷芳,除雜牌軍旅長張仲奇是內鄉不殺外,營長以上軍官全部槍殺以方便控制部隊。其他四縣反動民團為了取得各縣霸權紛紛投靠別廷芳,至1937年別廷芳統治勢力擴張到宛西!四縣共24個民團,共50000多人。

莫名想到行屍走肉尼根,那麼別廷芳是怎麼對宛西殘酷統治的?

別廷芳的統治辦法主要靠殺戮,他公開對人說:「內鄉人民只有兩條道路走,一條是規規矩矩聽命於我,一條是永遠離開內鄉!」

除了攔路搶劫、小偷小摸一律格殺勿論,不分大事小事觸犯他所制定的律法一律殺死。他不僅對一般群眾屠殺,而且對於上層統治者只要敢勾結外省駐軍者別廷芳也一律誅殺,他認為這些人肯定會勾結外來勢力取而代之。外省當過大官的人他也殺,據別廷芳的想法是外省做過大官的人一定氣勢傲慢,很難對付不利於他的統治。有次有個在外省做團長的被別廷芳說啥,臨死前李團長問為啥殺他,別廷芳一時語塞後只獰笑道「你該死!」從別廷芳稱霸老虎寨起到他控制內鄉,每天都在不斷殺人以至於內鄉孩子們平時開玩笑:他們用手互指對方,模仿別廷芳樣貌惡狠狠罵「老子別廷芳,張口日你娘,高興我剝了你的皮,生氣我抽你的腸!」

現在各種翻案風大刮一夜之間好像別廷芳這種人成了「自治楷模」,說宛西自治煙毒禁,絕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真的想把這些人再送回去讓陳四麥、郭老四、袁柱子、李長有、趙老幺、赤眉腳這些土匪殺了。宛西所謂治河便是強迫老百姓出差,完全佔用老百姓農忙時間。對於遲到者即打又罰,天寒地凍也不停工,民工病死屢見不鮮。原西峽水庫的石龍堰本是古代就有,為了彰顯自己的「德政」改名為「別公堰」。

今天這個別公堰還在,居然還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吹噓為別廷芳宛西自治功績,真是莫大諷刺!

開鑿水堰形成新的土地,新種樹木果實老百姓是沒有份的完全被民團軍官和保甲長們所據有。各地修正樹木的樹枝農民不得私自帶回家,必須全部上交給保甲長家裡。治理河流土地就用旁邊老百姓家好土地,時間一久好土地也被挖了大坑種不了地這家人只得討飯餓死。原來被水沖壞的土地,貧苦的老百姓種不了地能長點雜樹、蘆葦以求能換點錢貼補家用,別廷芳一來治水當即成為禁區剝奪最後僅存的一點土地,內鄉農民破產乞討者不可盡數。宛西農民就是長期處於這樣一個悲慘的境地里。

1930年1月,中共南陽中心縣委調馬華敏任唐河縣委書記。國民黨對中共地下組織的活動非常恐懼。大肆搜捕共產黨人。同年5月,馬華敏在下鄉回城途中被捕,先關押在南陽國民黨駐軍軍法處的監獄,後被關押在西峽口馬王廟別廷芳設的囚房中。

1931年2月16日,別廷芳為了撲滅革命火焰,妄圖用殺害馬華敏來達到他鎮壓革命活動,維護其反動統治之目的。馬王廟內戒備森嚴,殺氣騰騰。早飯後,民團司令別廷芳站在高台上,喝令「把馬華敏帶上來!」一群民團士兵蜂擁而上,把戴著手銬腳鐐的馬華敏推到高台下,喝令馬華敏跪下,馬華敏毅然屹立在台下,雙目怒視別廷芳。別咬牙切齒地問道:「你為啥要干赤化黨?」華敏斬釘截鐵地答道:「我們這個黨專以剷除你們這些土豪劣紳!」別廷芳又問:「你有多少人?」馬華敏答:「多得很,你殺不完。」別厲聲說:「拉出去!」馬華敏高呼:「打倒別廷芳!共產黨萬歲!」被一群民團士兵連推帶擁向刑場走去。

別廷芳為了達到殺一儆百的目的,把華敏遊街示眾。只見前有4個持槌的民團士兵開 道,2個刀斧手架著華敏走在中間,後面緊跟著30多個荷槍實彈的民團士兵。馬華敏面對敵人的淫威,昂首挺胸,向沿街的群眾高呼著口號「打倒別廷芳!共產黨萬歲!」到了刑場,敵人強令馬華敏跪下。馬華敏面對敵人的屠刀,視死如歸,直立不跪仍高呼口號,敵人猛踢華敏腿部。刀斧手王萬相在華敏右臂砍下一刀。後又有李豐章、劉文成在馬華敏的雙臂亂砍,馬華敏倒在血泊中。馬華敏腰部、殿部、腿部亂砍。最後,兇殘的民團司令部司務長孫本渠用刀存化敏脖項上連砍數刀,唐河縣委書記馬華敏英勇犧牲。

番外二: 山東萊陽軍閥 抗戰中的國民黨暫編第12師師長趙保原其人

國民黨陸軍中將、暫編第12師師長趙保原(趙保原照片真難找,原答案錯為解放軍聶鳳智將軍已更正)

1.趙保原其人和當漢奸經過

趙保原1904年出生於山東省蓬萊縣蘆洋大趙家村,世代務農家中排行老大,有兩個弟弟。他少年時就讀本村私塾屬於半工半讀類,平時上學農忙停學。1920年左右父親趙學祺讓他在鄉間抬轎子,他因為吃不了苦幹不了,又經人介紹去奉天(今遼寧省瀋陽市)當學徒。因在學徒期間不思進取兩次被掌柜辭退回家,1921年同本村姑娘丁立秋結婚,婚後第二年趙學祺又託人把他送到東北做生意,對他指著手裡盤纏說:「你小子這次出去混不好就別回來,這就是你的棺材錢!」

1923年春經朋友介紹加入東北綏寧鎮守使第三旅舉辦的軍官軍事講習所學習軍事。1924年參加奉軍,因為和第三旅團長趙叢吾是本村同鄉而起事,先後歷任第三旅工兵營助教、排長、連長、營長,參加直奉戰爭和北伐戰爭。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原張宗昌手下團長李壽山投敵降日,李壽山任安奉地區警備司令部司令。下轄3個步兵營、騎兵連、迫擊炮連山炮連、大刀隊,趙保原此時任第1營營長。 1932年3月11日李壽山率趙保原第1營、騎兵連、迫擊炮連、機槍連、山炮連共千餘人向奉天城北東北抗日義勇軍劉海全部掃蕩,打死抗日游擊士兵30多人,抓走200多人,大車16輛,牲口60餘頭。次日趙保原讓部下寫下20張帶有死字的「死簽」逼迫戰俘們逐一抽籤,抽到死簽者當場斬首共殺害21名抗日戰士。

1932年4月趙保原隨李壽山瘋狂進攻東北民眾義勇軍第28路軍鄧鐵梅部。
鄧鐵梅(1892.10.29-1934.9.28)遼寧本溪磨石峪鄧家村人,滿族鑲紅旗人。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時任鳳城縣警察大隊長兼鳳城縣公安局長毀家紓難組織東北民眾自衛軍參加抗戰,1932年任東北民眾義勇軍第28路軍司令鳳城縣小蔡溝張家堡子老鄉家養病被漢奸沈廷輔帶領日偽便衣隊捕獲1934年被日偽殺害
鄧鐵梅將軍臨刑就義

1932年7月趙保原抓到鄧鐵梅部5名抗日戰士,押到孤山鎮內西河溝沙灘上命令刀斧手砍死5名抗日戰士。

1932年9月26日,鄧鐵梅率領東北民眾義勇軍第28路軍、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軍第56路軍劉景文部、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軍第40路軍劉同先部、遼東抗日義勇軍李子融部四路大軍同時進攻李壽山日偽軍,孤山鎮一戰打死偽軍100多人。但在殘酷戰鬥中義勇軍有7名戰士、1名營長受傷被俘,趙保原押解他們到孤山鎮葦塘邊殘忍砍死,再掏出心臟帶回軍營中下酒!

李壽山部偽軍瘋狂鎮壓抗日群眾和東北抗日義勇軍

1932年秋起在遼寧省大孤山、長白山一帶對鄧鐵梅義勇軍進攻,僅在安東八道溝一帶一次殘殺抗日戰士愛國群眾100餘人,俘虜10人還將他們押解給日軍。日軍以扒開心臟、摳眼睛、割生殖器、削耳朵等殘忍手段全部殺害,並將他們屍體扔進狼狗狗圈裡喂狗!

從1931年起趙保原在李壽山手下任職6年,因對東北民眾義勇軍鄧鐵梅部、長白山地區山林隊、東北抗日聯軍楊靖宇部殘酷進剿「有功」,被日軍提拔為偽滿洲國軍第3旅騎兵第6團團長成為漢奸。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趙保原已經升任偽滿洲國軍騎兵第3旅旅長。

1937年七七事變後,原山東軍閥張宗昌的「義弟」日本浪人張宗援夥同李壽山部匪軍入侵關內,而趙保原作為偽滿偽軍南下先遣軍網羅山東土匪和原山東軍閥張宗昌舊部程國瑞、高玉璞、土匪劉桂棠(綽號劉黑七也是臭名昭著的大漢奸)、張步雲共同組織「山東省自治軍」等任少將旅長、中將衛隊師長。

1938年9月這些烏合之眾入侵山東省平度,1938年10月16日日軍張宗援率日軍一個騎兵隊、偽軍趙保原、張步雲兩部共400餘人迫擊炮4挺、輕重機槍17挺偷襲平度棘子嶂村,大青楊也碰到了一群「雜牌武裝」 他們是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5支隊第61團高棉純部。這群土八路戰鬥力驚人,在大青楊村東、盛家村東大廟一帶南北5公里全線出擊,從16日上午10點起到下午4點打退日偽軍三次衝鋒消滅偽軍230餘人,趙保原狼狽而逃。趙保原初戰損兵折將不敢回去復命,加上這支日偽武裝從關外調來戰鬥力在山東偽軍里屬於上等,國民黨各方勢力對其拉攏遂於1938年11月,趙保原率其部1600餘人在膠縣馬店村宣布「反正」,被山東省第八專區專員兼保安司令厲文禮部收編為山東省第八區保安第3旅,趙保原仍任旅長。

2.趙保原膠東殘酷統治

1939年1月趙保原所部駐防萊陽後趙保原被任命為萊陽縣長。

1939年2月26日山東國民黨內部爆發震驚全國的「魯東行轅事件」 (當時山東省第八區專員復興社出身的厲文禮指使手下保安第2團團長鬍鼎三、萊陽縣長王海如將魯東行轅主任 CC系分子盧打死)後被任山東省第十三區專員兼保安司令轄萊陽、平度、即墨、昌邑、掖縣5縣,同時還兼任萊陽縣長開始了他對萊陽三年多的殘酷統治。

1940年3月趙保原所部被國民黨魯蘇戰區改編為暫編第12師但在私下裡仍並同日偽軍勾結 (他本身就是偽軍啊(*′﹃`*))。其實趙保原「反正」之後,在1939年2月到1940年3月一年多的時間裡也為了政治需要抵抗過日軍。1939年4月八路軍山東縱隊第5支隊高棉純部、國民青島保安總隊李先良部(著名的青保)、國民黨魯東行署、國民黨膠東遊擊隊等部還共同組成魯東抗日聯軍總指揮部,趙保原任總指揮。

但趙保原很快退出了魯東抗日聯軍,公然組織部隊稱「抗八聯軍「(意思是專打八路軍部隊) 1939年夏天,趙保原與青島日偽軍秘密勾結,雙方在青島、萊陽互設辦事處,互通情報,並用掠奪來的物資與日軍換取槍支彈藥。

  1942年,敵後抗戰正是最艱難時期,日軍對山東抗日根據地進行更加頻繁的「掃蕩」。膠東半島由於其獨特的戰略位置,一直被日軍作為往來海上與華北之間的重要通道和重要補給基地之一,所以更是頻繁進犯的重要目標。在多次的「掃蕩」中,尤以冬天的拉網合圍式大「掃蕩」最為殘酷。在抗日軍民的全力反擊下,日寇的「掃蕩」最終被徹底粉碎。沒有達到罪惡目的的敵人,喪心病狂地在馬石山製造了慘絕人寰的馬石山慘案。

  1942年11月8日,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親抵煙台部署。因為當年已經進行過兩次大「掃蕩」,所以此次定名為「第三次魯東作戰」。敵人此次出動兵力共2萬人,其中日軍15000人,以26艘艦艇封鎖半島沿海,飛機10架協同作戰。自11月19日開始,至12月29日結束,歷時40天,分三個作戰階段,採用「鐵壁合圍」的新戰法,對膠東抗日根據地分區進行毀滅性的拉網合圍式大「掃蕩」。

   11月17日,日軍突然由青島、高密分乘汽車六百多輛,沿煙(台)青(島)路、煙(台)濰(坊)路向萊陽、棲霞、福山等地大量增兵。21日清晨,萊陽、棲霞、福山之敵全部出動,在漢奸趙保原等部的配合下,多路奔襲棲霞、牟平、海陽、萊陽邊區,「拉網」合圍以牙山、馬石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在飛機、軍艦的配合下,敵人以密集的隊形拉網合圍,並採取「梳篦」戰術平推進逼,白天無山不搜,無村不梳,連荒庵野寺、小土地廟也不漏過,濫殺手無寸鐵的平民,捕捉青壯年當勞工。晚上,野地宿營,密布崗哨封鎖山口要道,甚至拉上鐵蒺藜,掛上鈴鐺,每隔三五十步燃火一堆防我突圍。日偽軍得意地誇口說:只要進入合圍圈內,天上飛的小鳥要挨三槍,地上跑的兔子要戳三刀,共產黨八路軍插翅難逃。

從1942年起,趙保原暫編第12師多次配合日偽軍大舉進犯共產黨膠東抗日根據地,燒殺搶掠,無所不為。民眾稍有抗日言行即遭捕殺,抗日軍政家屬及進步人士遭殺戮、活埋者數以千計。僅在1942年冬,日軍對膠東抗日根據地進行「拉網合圍」大掃蕩,由岡村寧次親自部署,出動兵力共2萬多人,這也是日偽軍在膠東地區進行的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趙保原以暫編第12師第3團三個連、特務團兩個營和四個區隊的兵力予以配合,他自己則親率一個團向八路軍榆山根據地進攻。趙保原所部一個營長在日記中寫道:「所到之處,席捲一空,婦女為之奸,壯丁為之捆,東西為之光」。以至於老百姓困惑地問他們:你們到底是和平軍(指南京汪精衛偽國民政府和平建國軍)還是中央軍?

在遭到膠東八路軍許世友的打擊下,趙保原對許世友恨之入骨,1942年許世友與時在膠東黨校學習山東縱隊第5旅保衛幹事田明蘭(田普)結婚。婚後不久趙保原部下趁田普探望母親之機,偷偷劫持綁架田普,企圖將她押送給日寇。在組織營救過程中,歹徒急剎車造成田普腦震蕩,病根留到晚年。

1944年,日寇深感兵力不足逼迫趙保原公開投降。為了施加壓力,日本人派飛機在趙保原老巢萬第據點上空盤旋。趙保原嚇得派暫編12師副師長張起陸、參謀長皋鳴九分赴青島和萊陽城與日軍進行密談,接受了日寇授予的「剿共第七路軍」的番號,將平度的李德元部改編為皇協軍107團。為此,日軍獎勵趙保原30萬發子彈。為了掩人耳目,日軍允許趙保原繼續使用國民黨暫編12師的番號。趙保原再度成為罪大惡極的大漢奸,萊陽、海陽的人民群眾忍受不了他的欺壓和殘害,紛紛寫信給八路軍膠東軍區司令部要求討伐趙保原,就連趙保原的老家蓬萊縣大趙家的全體村民,也共同簽名,要求嚴懲這個自絕於父老鄉親的大漢奸!

趙保原暫編第12師所盤踞的萬第甚至流傳民謠:一等人在萬第銀海金山,二等人在區里光吃白面,三等人在鄉里抓戶不慢,四等人當保長只顧摟錢,五等人是甲長吹鬍瞪眼,六等人是花戶叫苦連天!趙保原長期盤踞萬第,勾結日偽,助紂為虐,膠東人民遭受日偽和趙保原的雙重壓迫。萊陽人民長期在趙保原橫徵暴斂、巧取豪奪之下,弄得民不聊生,哀鴻遍野已經忍無可忍。

趙保原為了籌措軍費和供自己奢侈花費,從1939年起強行發行所謂「萊陽縣地方臨時流通券」、「萊陽縣地方經濟合作社流通券」,在無任何金融準備金情況下濫發20多億元,其發行的紙幣被百姓當作「冥府銀行」發行的死人錢用來來燒掉,紙幣一文不值。1944年趙保原見其發行貨幣貶值,軍糧徵集困難,又以「山東省各部隊糧股統籌委員會第三分會」的名義發行食糧代券,分別發行小麥拾斤、貳拾斤、黃豆拾斤、貳拾斤、小米拾斤、貳拾斤6種來套取百姓的糧食。

趙保原暫編第12師在萊陽萬第

3.趙保原萊陽萬第統治的結束

1940年,原「魯東抗日聯軍」總指揮、國民黨蘇魯戰區陸軍暫編十二師少將師長趙保原,徹底撕下了抗日偽裝,瘋狂鎮壓百姓。 萬第鎮位於萊陽城東南方向約20公里處,依山傍水,地勢險要,成為易守難攻的理想軍事要塞。趙保原耗時兩年,在萬第修築了13個排碉式連堡據點,附近前萬第村外圍還密布著70多個丈余深的月牙陷坑,內插尖樁;萬第村地下則挖有1000多米通向北郊的暗道,人可直立通行。

趙保原吹噓「鐵打的萬第」,以此為中心,實現其對萊陽地區的鐵腕控制。

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蛤?勞資打的就是精銳!

他儼然以土皇帝自居,自己印製錢幣、做蠟、織布,其設在濯村的兵工廠甚至能夠製造機槍。趙保原為了統治百姓,實行「五戶連坐法」,規定五戶為一組,相互保證不抗日,不與八路軍來往,若發現一戶,則五戶人家全部要被處死。

許世友「三個最」稱呼趙保原:「在膠東時間最長,作惡最多,危害最大!」  

趙保原的老巢萬第鎮還構築了雙層圍牆雙層碉堡,開挖了雙道壕溝並設置了鐵絲網,外圍還埋設了大量地雷。這是他勾結日軍,進攻八路軍和抗日根據地的重要堡壘,對膠東抗日根據地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1945年春節,隨著全國抗戰大反攻形勢的到來,八路軍山東軍區發布準備反攻作戰的軍事鬥爭方針,明確指出:膠東區應以趙保原的偽軍部隊為主要作戰對象。(順便說句膠東軍區司令部還公布了1944年膠東八路軍戰績:擊斃傷偽軍9900餘人,攻克據點189個。《大眾報》公布1944年膠東民兵戰績:共作戰5346次,斃傷俘日偽軍1495人,偽軍反正159人,逮捕漢奸66人)

1945年2月5日,膠東臨時參議會發表《為號召膠東人民懲罰通敵叛國、破壞抗戰、反共反人民的罪魁趙保原告膠東同胞書》憤怒控訴趙保原破壞抗戰、殘害人民的滔天罪行;致函膠東軍區首長,要求懲罰通敵叛國、破壞抗戰、反共反人民的罪魁趙保原,掃除抗戰障礙。

1945年元旦前夕,八路軍膠東軍區情報部就對萬第鎮進行了周密偵察,決定等到春節時智取。為此,八路軍研製了可跨越雙壕溝的半自動輕便木橋、可升降的炸藥包撐桿(土飛機),還準備了可消除聲響的人、馬特製鞋襪。

  1945年2月11日,農曆臘月二十九,萬第據點內趙保原司令部燈紅酒綠(據說當時全部在打麻將,中心據點戲台上還有唱戲的,士兵們圍坐了黑壓壓的一大片)聽到警報聲後,趙保原的部下倉皇投入戰鬥,一片喧鬧。傍晚5點半,八路軍集中以八路軍膠東軍區第5旅第13團聶鳳智部(聶鳳智可是許世友手下著名猛將可見解決趙逆決心之大( ?? ???))為決戰主力團,與16團等膠東軍區6個團、炮兵營、特務營及萊陽民兵兩萬多人發起討趙戰役。這天正好是農曆除夕,5萬多名萊陽民眾聽聞八路軍要鋤奸消滅惡霸趙保原,紛紛推著獨輪車,抬著擔架,組成浩浩蕩蕩的支前大軍助戰。

膠東八路軍發動「討趙決戰」

17時30分,八路軍沿著崎嶇山路向攻擊目標奔襲。聶鳳智主攻第十三團尖刀連首先看到外圍碉堡的燈光,偵察分隊向前萬第圍寨和東山碉堡靠近。

夜9點半時,由於爆破組的一名戰士在將炸藥包靠上碉堡時,不慎失手發出了響聲,驚動了敵軍,戰鬥被迫提前兩個小時打響。八路軍第一輪火炮射擊,趙保原隨即感覺不對勁(來的這麼炸逼肯定是老八路吧哈哈ㄟ(._. ;))趙保原命令駐守萬第鎮第二團「要頂住,頂住!」一面電話命令濯村、喬家泊據點罄其全部火速增援。

半夜12時,前萬第告急,中間一座炮樓被八路軍佔領。趙保原急電萊陽、即墨、青島等處日偽軍求援,要求速派飛機助戰和救援,趙保原集中自己3000多人馬拚死反擊。這次決戰,打得非常激烈,很多地方都是反覆拼殺爭奪。

   激戰一夜,八路軍主攻第13團攻下萬第鎮五、六、九據點和前萬第等圍寨上的碉堡。

1945年2月12日是大年三十,自上午9點至下午4點,趙保原以封官許願和重賞重罰,驅使部屬進行反擊。聶鳳智率部調整了戰鬥部署,在黃昏再次發起總攻,八路軍主攻第13團組織第二梯隊投入戰鬥,鞏固擴大戰果,過4個小時激戰,趙保原部5個營及國民黨山東省第十三區專署、萊陽保安司令部被全殲,趙保原倉皇逃竄。晚6點,八路軍重炮(很詫異土八路真捨得(?д?`))一齊開火,300餘發迫擊炮彈投向趙保原據點。

當夜23時,前萬第已全部置於八路軍控制下,八路軍兩主攻團乘勝向後萬第、西萬第攻擊。激戰至晚9點,趙保原見勢不妙遂收拾金銀細軟。22時,趙保原攜帶家眷和親信從萬第北門弔橋下墜出城,借夜幕沿丘壑先向北後折轉西南逃去。與此同時,暫編第12師士兵聞聽趙保原率先潛逃,無不破口大罵,紛紛逃竄。膠東軍區參戰部隊、民兵、聯衛軍一齊包圍上來,一陣圍追堵截,趙保原部除1000餘人趁夜散逃,其餘大部分被殲。24時,奪取首戰勝利。萊陽濯村、留格庄,迎格庄等趙部據點也被一齊攻克。其餘朱東、小里、仙格庄、朴木庄等據點的趙保原部守軍聞風而逃。

1945年2月11日至19日,歷時9天的萬第戰役共殲滅趙保原部1.2萬餘人,其中斃傷團以下官兵2000餘人,俘軍需處長、軍法處長等團以下軍官200餘人,俘士兵7170人,被擊潰者2000餘人,投誠200餘人。共摧毀趙保原暫編第12師師部、第十三專區辦事機構及所屬部隊共8個團。繳獲迫擊炮8門、掃蕩炮6門、擲彈筒17個、輕重機槍160餘挺、長短槍5000餘枝及各種彈藥武器若干。另有戰馬、電台、軍工機床、柴油機等重要物資及糧食2000餘萬斤。

土八路發財了

此時日軍也曾派10餘架飛機前來轟炸掃射,還在當年5月7日拼湊了日、偽軍4000餘人「掃蕩」海、萊沿海地區。八路軍膠東軍民展開反擊,歷時19天,粉碎了日軍在膠東的最後一次掃蕩,殲滅日偽軍千餘人。

萬第討伐趙保原戰役共殲偽軍/頑軍趙保原部(我實在不知該怎麼稱呼,因為理論上暫編第12師仍屬國軍作戰序列_φ_(..) )12000餘人,趙保原部主力已大部被消滅,趙保原率殘部南竄即墨,直接投靠日軍。 到日本投降前,趙保原所部只剩下600餘人,再不敢公開打出旗號,蟄伏于山東省即墨縣王村以南地區。

1946年6月8日,膠東軍區主力部隊十三團攻克膠縣縣城,趙保原逃至奎光門時,被擊斃,趙保原逃至奎光門時,被膠東軍區十三團四連擊斃,死後被國民政府追贈中將軍銜(這種窒息操作真的學不來(?▽?〃),國民黨你真的不知道趙保原在山東民憤之大嗎?為了噁心TG不惜噁心到了全體山東人民,民心向背不言而喻)趙保原被擊斃後,頭被憤怒的群眾砍下來,裝在一個玻璃箱子里,持在萊陽城頭示眾以解萊陽群眾心頭之恨

解放軍五師師長聶鳳智(右二拄拐者)、政委劉浩天(右三背手者)、參謀長蕭鏡海(居中雙手揣兜者)和軍區宣傳部長張加洛(左二,戴眼鏡腰系皮帶雙手揣兜者)等一同察看、確認趙保原斃亡。

【擊斃趙保原經過】

民國的軍閥真的如課本所說的那麼十惡不赦嗎??

www.zhihu.com圖標


從北洋政府到北伐戰爭,9位江西省督軍如換走馬燈

天地話史 2019-03-14 23:47

從1911年到1927年,9位督軍在江西,如同換走馬燈。

1馬毓寶馬毓寶,安徽蒙城馬圩人,毅軍統領馬金敘之子,於保定軍校、陸軍大學一期畢業。1912年10月17日,授予陸軍中將並加上將銜。1922年9月14日,再授為寶威將軍。1911年辛亥革命,在九江起義,後入主南昌,任江西都督。因不接受孫中山派委的熊樾山到內務部任職,受革命黨人排擠,後稱病辭職。任期:辛亥革命後短暫時間2李烈鈞李烈鈞是江西省南昌府武寧縣羅溪人,革命黨。任期內大力進行軍事、政治、經濟改革,使江西為軍事、政治、經濟鞏固的省份。任期:1912年1月 - 1913年6月3歐陽武歐陽武是江西省本土革命黨人。1913年7月,二次革命歐陽武稱病不出,對反袁鬥爭態度消極。8月,歐陽武即棄職潛逃。任期:1913年6月-1913年8月,短時間代理4黎元洪黎元洪,生於湖北省黃陂縣黎家河。任期:兼任,1913年6月 - 1913年10月

5李純李純,天津人,北洋嫡系。李純在任期間,殘酷鎮壓南方革命黨。1915年8月,北京成立「籌安會」,袁世凱稱帝之心漸露,李純積極附和。1917年8月1日,李純調任江蘇。任期:1913年9月 - 1917年8月6陳光遠陳光遠,直隸省武清縣崔黃口人,北洋將領、將軍府鑒威將軍。1922年,第二次護法戰爭抵抗南軍不利,被免職。任期:1917年8月 - 1922年6月7蔡成勛蔡成勛,直隸省天津人,北洋派系將領。1911年任浙江第四十一混成協協統。1914年任第一師師長,南方征討軍第七軍軍長。馮國璋代理大總統時,任察哈爾都督。1924年底直系失敗後,南方失去控制,贛南鎮守使方本仁趁機逼迫蔡成勛下野。任期:1922年6月 - 1924年12月

8方本仁方本仁,湖北黃岡人,南方派系將領。1902年投武昌右旗馬隊營當兵。1922年,方本仁被調任贛南守使。1924年11月,方本仁兵變,將蔡成勛趕走。1925年,配合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合擊陳炯明。1926年3月,贛北鎮守使鄧如琢反戈投靠吳佩孚,迫其下台,出走上海。任期:1924年12月 - 1926年3月9鄧如琢鄧如琢,安徽省人,北洋派系將領。1926年9月,北伐軍佔領南昌,鄧如琢承諾部下,只要攻下南昌,每人發雙薪,再放假七天。攻下南昌後,鄧的部下不但燒殺搶掠,敲詐勒索,還放火燒毀了「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的滕王閣。11月,南昌群眾配合蔣軍與鄧軍廝殺,鄧如琢最終失敗被迫下野。任期:1926年3月 - 10月

鄧如琢下野後,孫傳芳手下五省聯軍第二方面軍司令鄭俊彥繼續和北伐軍對抗。民國17年(1928年)6月,鄭俊彥的軍隊被擊敗。

民國軍閥史

重要事件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1915年12月15日袁世凱稱帝 1915年12月25日雲南護國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逝世 1920年7月17日直皖戰爭爆發7月19日直軍取勝 1922年4月28日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直系取勝 1924年9月15日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11月2日,奉系取勝 1925年12月初廣州革命軍完全統一廣東 1925年7月新桂系統一廣西 1925年10月15日浙奉戰爭爆發 1926年1月奉軍敗而反攻,聯直晉倒馮,馮下野去蘇,7月9日國民黨軍北伐,9月17日馮誓師參加北伐 1930年5月爆發中原大戰,11月蔣軍取勝

新疆

楊增新1912-1928七月 金樹仁1928-1933四月 盛世才1933-1944九月 註:1937年九月盛世才完全統一新疆

北方軍閥:

直系

馮國璋1912-1919十二月20日 曹錕/吳佩孚1920-1927

皖系

段祺瑞1912-1920(直皖戰爭失利)

直隸(河北)

袁世凱勢力1912-1916 直系1916-1924十一月 奉系1925-1928六月 晉系1928-1930九月 奉系1930-1937七月

遼寧

張錫鑾1912-1915八月 段芝貴(袁)1915-1916六月 奉系1916-1931九月

吉林

陳昭常1912-1913六月 張錫鑾1913-1914六月 孟恩遠1914-1919七月 奉系1919-1931九月

黑龍江

宋小濂1912三月-八月 朱慶瀾1913十月-1916五月 許蘭洲1916-1917九月 奉系1917-1931九月

熱河

熊希齡(袁)1912-1913七月 薑桂題1913(袁)-1916(皖,半獨立)-1921九月 奉系1921-1922五月 直系1922-1924十月 奉系1924-1933三月熱河淪陷

察哈爾

袁世凱勢力1912-1916 皖系1916-1919十二月 王廷楨1920九月 張景惠1920-1922五月 直系1922-1924十二月 馮玉祥勢力1925-1926八月 奉系1926-1928八月 晉系1928-1931一月 奉系1931九月十八日 劉翼飛(原奉系)1931-1932八月 宋哲元(原奉系)1932-1937 1937年八月察哈爾淪陷

綏遠

袁世凱勢力1912-1916 蔣雁行1916-1917六月 直系1917-1925(馬福祥1920十二月-1925一月) 國民軍1925-1926九月 晉系1926-1928九月 晉系1928-1931 傅作義(綏)(原晉系)1931十月-1946 董其武(原綏軍)1947-1949九月

甘肅

趙惟熙(袁)1912-1914 張廣建(袁、皖)1914-1920十二月 陸洪濤(直,半獨立)1921-1925 馮玉祥勢力和眾甘肅軍閥1926-1931 馬鴻賓(蔣,半獨立)1931八月

青海

馬麒1912-1928 馮玉祥勢力1928-1930九月 馬麒1930-1931 馬麟1931-1936 馬步芳1936-1949

寧夏

馬福祥1912-1920 馬鴻賓1920初-1926 馮玉祥勢力1927-1930四月 馬鴻賓1930-1932 馬鴻逵1933-1949

陝西

張鳳翙(袁)1912-1914 陸建章(袁)1914-1916 陳樹蕃1916(皖)-1920(半獨立)-1921 閻相文(直)1921八月 馮玉祥(直)1921-1922 劉鎮華1922(直)-1924(半獨立)-1925 馮玉祥勢力1926-1930 楊虎城1930十月-1936

河南

張鎮芳(袁)1912-1914 趙倜1914(袁)-1917(皖,半獨立)-1920(直)-1922(第一次直奉戰爭反直而敗) 馮玉祥(直)1922-1922末 張福來(直)1923-1924末 胡景翼(馮)1925 岳維峻(馮)1925-1926初 吳佩孚勢力1926-1927 馮玉祥勢力1927-1930

山東

靳雲鵬(皖)1913-1916 張懷芝(皖)1916-1919 張樹元(皖)1919 田中玉(半獨立)1920-1923 鄭士琦(直)1923-1925 張宗昌(奉)1925-1928 孫良誠(馮)1928-1929(日軍未撤兵) 陳調元(蔣)1929-1930 韓復渠(半獨立)1930-1937

湖北

黎元洪1912-1913 段芝貴(皖)1914-1915 王占元(直)1915-1921 蕭耀南(直)1921-1926 陳嘉謨(直)1926

安徽

柏文蔚(袁)1912-1913 倪嗣沖(皖)1913-1916 張勳1916-1917 倪嗣沖(皖,半獨立)1917-1920 張文生(安武軍)1920-1922 馬聯甲(安武軍)1922-1924 姜登選(奉)1925年八月-十一月 孫傳芳勢力1926-1927年三月

江蘇

馮國璋1913-1916 李純(直)1917-1920十月 齊燮元(直)1920-1924 盧永祥(皖)1925 楊宇霆(奉)1925年八月-十一月 孫傳芳1926-1927三月

浙江

蔣尊簋1912七月下台 朱瑞1912-1916 呂公望1916七月-1917一月 楊善德(皖)1917-1919 盧永祥(皖)1919-1924 孫傳芳勢力1924-1927

江西

李烈鈞1912-1913 李純(直)1913-1917 陳光遠(直)1917-1922 蔡成勛(直)1922-1924十一月 方本仁(半獨立)1924-1926 孫傳芳勢力1926-1927

福建

孫道仁1912-1913 李厚基(皖)1914-1922十一月(1920後投靠直系) 王永泉1922-1924 孫傳芳勢力1924-1926

四川

尹昌衡1912-1913 胡景依(袁)1913-1915 陳宦1915-1916 1916-19xx川武備系與滇黔軍共佔四川 羅佩金(滇)1916-1917 熊克武1918-1920 劉存厚1920-1921 劉湘1921-1922 熊克武1922-1923 劉湘1924-1937

南方軍閥:

湖南

譚延闓1912-1913

湯薌銘(袁)1913-1916

譚延闓1917-1918

張敬堯(皖,半獨立)1918-1920

趙恆惕1920十一月-1926

唐生智1926-1927

何鍵1928-1937

四川

尹昌衡1912-1913

胡景依(袁)1913-1915

陳宦1915-1916

1916-19xx川武備系與滇黔軍共佔四川

羅佩金(滇)1916-1917

熊克武1918-1920

劉存厚1920-1921

劉湘1921-1922

熊克武1922-1923

劉湘1924-1937

雲南

蔡鍔1912-1913 唐繼堯1913-1921 顧品珍1921-1922 唐繼堯1922-1927 龍雲1927-1945 盧漢1945-1949年12月

貴州

唐繼堯(滇)1912-1913 劉顯世1914-1920十月 盧燾1920-1921 袁祖銘1921-1922 唐繼虞(滇)1923-1924 袁祖銘1924-1926 周西成1926-1929 毛光翔1929-1932年2月 王家烈1932-1935

廣東

胡漢民1912-1913 龍濟光(袁)1913-1916 舊桂系勢力1916-1920 陳炯明1921-1922(1923-1925割據廣東東部) 國民黨政府1923-1927 張發奎1927七月-十二月 李濟深1928-1929三月 陳濟棠1929四月-1936七月

廣西

陸榮廷1912-1923 1924年陸榮廷 沈鴻英 李宗仁各部爭奪桂地 1925七月李宗仁白崇禧統一廣西

手動分割線

附上個別時期軍閥割據情況

1.第一次直奉戰爭(1922年5月)(兵力)

張作霖(17w 3w) 閻錫山(1.8w) 曹錕(23w 除河南直隸不變,湖北變) 田中玉(2w) 馬麒(不變) 馬福祥(0.4w 0.7w) 張文生(無徐州) 李厚基 盧永祥 陳炯明(2w) 孫中山(1w) 趙恆惕(4w) 劉鎮華(西安吳新田漢中)(12w) 陸洪濤(1w) 張兆鉀(0.4w) 袁祖銘(2.5w) 唐繼堯 孔繁錦 趙倜

熊克武(川東)(九人團)

劉成勛(賴心輝成都) 劉湘(楊森重慶)(速成系) 鄧錫侯(劉文輝田頌堯劉斌唐廷牧彭遠耀何金鰲敘府)(保定系) 陳暇齡(康定)

2.八方風雨會中州(1924年4月22日)

吳佩孚(20w) 張作霖(17w) 李厚基 閻錫山 馬麒 馬福祥 馬聯甲 陸榮廷 孫中山 趙恆惕 劉鎮華 陸洪濤 孔繁錦 張兆鉀 唐繼堯(雲南貴州)

劉湘(重慶川東)(速成保定系)

劉成勛(康定) 楊森(成都敘瀘)

3.反奉戰爭(1925年10月)

張作霖 馮玉祥(15w) 閻錫山(4.5w) 馬麒 馬鴻賓 陸洪濤 張兆鉀 孔繁錦 蕭耀南 孫傳芳 趙恆惕 蔣介石 李宗仁 袁祖銘 吳新田(漢中)

劉湘(重慶川東)

鄧錫侯(劉文輝田頌堯等敘瀘) 劉成勛(賴心輝康定)

4.討赤戰爭(1926年2月)

張作霖 馮玉祥 閻錫山(4.5w) 馬麒 馬鴻賓 張兆鉀 孔繁錦 吳佩孚 孫傳芳 趙恆惕 蔣介石 李宗仁 方本仁 袁祖銘(貴州重慶) 劉鎮華(吳新田漢中)

劉湘(川東)

同上

5.北伐戰爭(1926年7月)

張作霖 張之江 閻錫山(7w) 馬麒 馬鴻賓 張兆鉀 孔繁錦 吳佩孚(12w.8w) 孫傳芳(20w) 蔣介石 袁祖銘 劉鎮華(吳新田漢中)

劉湘(重慶)

楊森(川東) 同上

小目錄

-馮玉祥與西北軍

-四川的一團亂麻

-黔軍

-皖系小識

-直系一些零碎的小介紹

剛看到這個題目時,我實在不知道要寫點什麼,民國軍閥太多,而且交織糾纏在一起,一個知乎回答很難講清,要真講起來,寫本四五十萬字的磚頭是沒半點的問題,但要是只來段直奉皖粵之類的報菜名,也不見得對當時的軍閥割據態勢有什麼理解,因為一方面各軍閥的實力是一個動態的此消彼長的過程,另一方面很多軍閥地盤並不以省界作為邊界,有時一省之內會有多個軍閥,而軍閥的地盤也會因為一些意外從一個省跑到另一個省(比如我們後面會講到的袁祖銘,從貴州軍閥到割據川東南,之後又回到四川),有時一個強勢的軍閥會跨連好幾個省(早期的馮國璋直系佔有蘇鄂贛,反而與頭頂的直隸省沒太大關係,直隸只是馮國璋,李純,王占元等一干派系大佬的籍貫),所以我還是在這裡重點介紹下馮玉祥的西北軍,以及四川與貴州兩省的軍閥,因為雖然比較亂,但比起其他軍閥,他們的敘述仍簡單的多。比如想要講述皖系,直系這些大軍閥,地方割據可能只佔派系內容的一小部分,他們經常以北京的中央政府為舞台,與其他派系鬥爭,為自己牟利,這時的敘事會不可避免的摻入對外關係,南北關係等等,太多太雜太難。而講述雲南,廣東的軍閥,又不可避免的會涉及到大量的他們與孫中山革命政府的關係,雖然也很有意思,但捋順起來還是挺費事的,不想寫,所以大概寫下川黔軍閥,以及馮玉祥的西北軍,其他的隨便說幾句意思下吧

———————馮玉祥與西北軍——————

馮玉祥本人也是北洋系出身,辛亥革命前是袁世凱武衛右軍的。第一次直奉戰爭前後雖然先後擔任陝西與河南督軍,但此時還算不上什麼地方軍閥,也就是整個大直系軍閥下的一個組成部分。第一次直奉戰爭結束後,擔任河南督軍的馮玉祥因為受到吳佩孚刻意的排擠,撤掉了督軍的官職,調到北京當「陸軍檢閱使」這麼個沒地盤的虛職,而且只允許他帶一個師來(當然,後來通過一些方法,馮玉祥帶來的實際兵力遠大於一個師),其餘部隊要留給新任河南督理。馮玉祥到任後,吳佩孚又在軍餉發放等方面對馮百般刁難。

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吳佩孚仍然對馮玉祥的部隊在軍械等方面百般刁難,另一面,張作霖知道馮玉祥與吳佩孚不和,因此對馮玉祥示好。於是,就在戰局膠著,勝負難見分曉的時候,馮玉祥帶部隊從熱河前線回到北京,發動兵變,同時與直系內同樣與吳佩孚不和的孫岳,胡景翼一同組織「國民軍」,自己擔任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挾持了在北京的直系大佬曹錕,並且讓吳佩孚腹背受敵,令形勢徹底倒向了奉軍一邊。

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經過一番政治撕逼之後,馮玉祥得到了河南與西北的一些地區作為地盤,馮玉祥本人的駐節地沒記錯的話是在張家口。而因為馮玉祥本人頭頂「西北邊防督辦」的頭銜以及「中華民國西北邊防軍」名稱的緣故,因此被人稱為西北軍。經過一番爭奪,到1925年末,西北軍完成了對甘肅,河南,陝西,綏遠,察哈爾,北京(當時先後主管北京的薛篤弼,劉驥都是馮玉祥的人)的實際控制。馮玉祥自己的第一軍擁有了12個步兵師(很多人聽說過的石友三,韓復渠,佟麟閣都在裡面當師長),兩個騎兵師(其中一個師長是孫連仲),兩個炮兵旅,一共15萬人左右。

西北軍本身架構比較鬆散,因為他的成立是基於北京政變時,馮玉祥和胡景翼,孫岳的政治聯盟,三人都有自己的部隊,分別成了後來的國民軍1,2,3軍,馮玉祥雖然是總司令,但因為1軍並沒有對其他2人壓倒性的實力,因此只能以軍事上的司令統屬之名,行聯盟盟主,政治合作協調之實。三大勢力中,胡景翼的2軍控制河南(胡景翼病死後由胡生前推薦的岳維峻接手)最高時有大概20萬人,但裝備與訓練水平都比較差,陝西由孫岳的第三軍控制(我們聽說過的楊虎城,龐炳勛此時就在這裡擔任師長)。後來西北軍又擴充了兩個軍,一個是由郭松齡兵敗後,由其殘部魏益三投奔,組成的第四軍,另一個是從張宗昌那裡脫離出來的方振武部隊,組成第五軍。

說一下西北軍與蘇聯的關係。因為西北軍的地盤最初以西北內陸為主,因此通過港口從海外進口軍火常會受制於人(這事後來真的發生了,馮和蔣關係緊張的時候,蔣通過宋子文,把馮剛從海外買到的軍火扣在了海關),因此西北軍一方面力圖佔有一個沿海地盤,另一方面則是與陸上相鄰的蘇聯交好。從蘇聯方面講,蘇聯意識到,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後,奉系成為中國北方最為強大的軍閥,而奉系的背後,則是蘇聯在遠東最大的敵人—日本。隨著奉系的勢力走出山海關向華北擴展,日本在華的勢力範圍也隨之擴大,這是蘇聯不願意看到的,因此決定扶植吳佩孚,扼制奉系,進而扼制日本在華勢力範圍的擴張。蘇聯給馮玉祥的具體援助,主要是派遣軍事顧問,建立軍校,給武器裝備。但這些援助並不是無償的,武器裝備要用貨幣或原料支付,在外交方面,一方面允許蘇聯設立在華租界(具體怎麼回事並不太清楚),另一方面承認外蒙古的獨立。蘇聯對西北軍的軍事顧問有兩個組。一個給了馮玉祥自己的第一軍,還有一個給了在河南的胡景翼的第二軍。胡景翼本人對蘇聯的軍事顧問也很重視。但不久他便去世了,繼任的岳維峻開始疏遠蘇聯的軍事顧問。至於陝西孫岳的 第三軍,本來蘇聯人也準備給一些援助過去,但孫岳本人及其反共,也怕政治上被人揪「親共」的小尾巴,所以對這事很排斥,最後也沒怎麼接受蘇聯援助。

————————四川的一團亂麻———————

先說一下挺凌亂的四川。事情還要從護國戰爭後說起,護國戰爭後,蔡鍔主掌四川,但蔡鍔身體實在不好,沒多久便辭職了,此時的四川大概可分成三股勢力,一個是四川本地的軍閥,另一邊是護國戰爭時期進入四川的滇軍與黔軍。蔡辭職後,滇軍的羅佩金任四川督軍,黔軍的戴戡任省長,而兩人都想獨佔四川,因而摩擦不斷。而四川本土的軍人覺得羅佩金對滇系的人處處偏袒,因此很反感羅。1917年,北京政府下令整編地方軍隊,而羅佩金藉此尚方寶劍,打擊四川本土軍人勢力,計劃把川內原先的5個師砍為3師一旅。四川本地軍人當然會不滿意,並採取行動。第而師師長劉存厚發表通電,譴責羅佩金「強滇弱川,編遣不公」「主客相形,顯分厚薄」(從這裡,是不是可以看出很濃厚的地方主義色彩?),之後便在成都一帶與羅佩金的部隊打了起來。而北京政府則罷免了劉存厚與羅佩金的職務,滇軍勢力退出四川,而黔軍的戴戡暫代四川督軍。此時,一方面是四川本地軍人想主政四川,另一方面是戴戡背後的黔軍實力弱小,因此本地軍人不怎麼給戴戡面子。而矛盾爆發的導火索是張勳復辟,並任命劉存厚為四川巡撫,戴戡則以劉對「偽廷」的任命態度不明為理由討伐劉存厚。黔軍本就實力不強,而戴戡又非行伍出身,指揮不力,對面的劉存厚又早有準備,因此在黔軍軍事失利後,在各方調停下,同意卸下四川督軍和省長的職務,退出成都。但劉存厚哪裡饒得了他,幾天後,戴戡一行便在仁壽縣被劉存厚截擊,死於亂軍之中。

此時,雲南的唐繼堯想趁亂重新進入四川,便以「靖國」的名義派滇軍入川,但在1917年7,8,9月的軍事行動中,滇軍接連失利,11月,唐繼堯聯合黔軍,整軍再戰,而這次不再由川滇交界處出兵入川,而是先奔襲重慶。但攻佔重慶就招惹了另外一股勢力,唐繼堯趕走了北京政府派來的四川查辦使和川督。這一行為引起了北京的警覺,怨誰救不了進火,他們直接就地依靠四川本地勢力抑制唐繼堯的擴張,你們想在四川權力真空的時候入主四川?好,我中央政府當著你唐繼堯聯軍的面任命劉存厚做督軍,張瀾做省長。但這似乎並沒有什麼卵用,隨著四川本土的第五師師長熊克武倒戈加入唐繼堯一邊,戰局開始變得對唐繼堯有利。18年二月,劉存厚退出成都,跑去陝南。唐繼堯任命熊克武擔任四川的督軍兼省長,看起來像是川人主川了,實際上,四川各要地還是由唐繼堯的滇軍駐守。這時四川省內的形勢是熊克武本身隨身兼省長與督軍二職,但槍杆子只有一個師,而川內客軍(黔軍,滇軍)兵力遠多於熊克武。

而川內大亂斗式的內戰,始於1918年,《四川靖國各軍衛戍及清鄉剿匪區域表》以各部隊當時的駐地為中心,畫出11個區(一年後改成15個,不包括客軍),而各部隊在防區內巧立名目,徵收各種的苛捐雜稅,當他們明白有了更大的防區就能征更多的錢,買更多的槍,養更多的兵時,他們便開始了搶地盤大亂斗。而四川省內,也變成了一堆以防區為「國界」的小王國了。

1920年唐繼堯免除了熊克武四川靖國軍總司令的職務,按軍閥們的尿性,當然要打一仗,而熊克武兵敗與滇黔聯軍的攻勢,退出成都,而唐繼堯準備自己接手四川,把川督,省長這一層架空,將四川的財政,民政,軍隊,整合到自己任統帥的三省聯軍總部里。這當然引起了本土軍人的不滿。兵敗後新村不甘的熊克武以驅逐滇黔客軍為旗幟,鼓動川內軍閥聯合。這場驅逐滇黔客軍的戰爭在1920年十月份結束,以滇黔客軍被驅逐出川告終。

戰爭結束後,川內的軍閥土皇帝們在重慶開會,成立四川各軍聯合辦事處,並提出自治的主張,1921年6月,那個聯合辦事處推舉劉湘(之前驅逐客軍的戰爭中他是聯軍司令)當省長兼川軍司令。劉湘的原則是四川自治,脫離南北政府。軍事上第一軍歸但懋辛(熊克武的人),第二軍楊森(劉湘自己的人),第三軍劉成勛(中立派,而且實力沒那兩個軍強)。雖然這麼一看劉湘似乎各個勢力都照顧到,但其實是承認上台之初其他派系存在且一時沒法扳倒的事實,而之後,劉湘儘可能的削弱其他派系的實力,控制川內的軍工與稅收,但既然你把槍杆子都給了人家,那面對劉湘一家獨大的趨勢,其他派系也不會坐以待斃。此時,熊克武,劉成勛聯合起來反對劉湘,1922年,劉湘被迫辭職,但也不甘就此失敗,他在取得了吳佩孚的支持後,準備進行反攻。但劉湘對反攻的時機也是掐在北軍來援的時候,可他手底下的楊森卻等不及了(楊森自己也有取代劉湘的野心),擅自發兵開戰。戰爭以楊森兵敗,由重慶退出四川告終。戰爭期間,劉成勛被推舉為川軍總司令兼四川省長,戰爭結束後,22年11月,各軍閥土皇帝在成都開善後會議,劉湘在戰時得到的軍政職位得以繼續保存,四川繼續自治原則。但接下來的東西卻讓土皇帝們感到不安:廢除「軍」一級編製,分期裁兵,破除防區,統一財政。裁撤「軍」編製的過程中,各軍內部發生了不少矛盾,在23年,一場原第三軍內部的內訌,在第一軍插手後,演變成了內戰。北方的吳佩孚也看到了插手四川的機會。楊森兵敗後投奔吳佩孚,擔任16師師長,駐紮在宜昌,內戰爆發後,楊森與川內的鄧錫侯,陳國棟聯合,1923年2月,楊森,劉存厚,鄧錫侯,陳國棟,劉文輝通電,討伐熊克武,但懋辛。並展開軍事行動。北方的吳佩孚也組織援川軍配合楊森。設立了鄂西,陝邊,黔邊(至於為什麼北洋政府能指揮貴州,後面會講到),甘邊四個司令部,對四川形成合圍態勢。3月30號,劉成勛辭掉了川軍司令與省長的職位,帶本部退出成都,鄧錫侯,田頌堯的部隊趁勢入主成都,四月,鄧錫侯被推舉為四川聯軍司令。但熊克武,劉成勛很快便展開展開反攻,奪回成都,並在其他方向也取得勝利。而這時,孫中山的南方政府又插了進來,任命熊克武為討賊軍司令(熊之前就和南方政府關係不錯),劉成勛當省長和川軍司令,二人隨即通電,並譴責了北方的曹錕吳佩孚。而與之相對的,楊森,劉文輝他們,則針鋒相對,擁護劉湘做四川善後都督。在得到滇軍的支持後,熊克武一方實力大增,一度攻克重慶,但旋即因為滇軍川軍之間的矛盾與熊克武賴心輝的矛盾,在其後楊森的反攻中被擊敗。楊森陣營勝利後,北洋政府任楊森為川督,鄧錫侯為省長,劉湘為川滇邊防督辦,劉存厚為川陝邊防督辦,袁祖銘為川黔邊防督辦。劉湘與袁祖銘對自己未能當上川督都感到極為不滿。1925年,兩人聯合將楊森逐出四川,但袁祖銘和劉湘馬上又鬧了起來,劉湘又聯合楊森夾擊袁祖銘,袁祖銘被逐出四川,又回到了貴州,而此時的袁祖銘雖然兵敗,但仍有數萬人部隊。

———————————黔軍———————————

這裡就順帶稍微介紹下存在感四捨五入約等於沒有的黔軍。派系的領袖劉顯世是貴州興義人,護國戰爭結束之初,貴州的督軍是劉,而省長是戴戡,但不久戴戡去四川當督軍了,因此劉就兼任貴州的省長與督軍,軍政大權同時在手。這也是戴戡在四川戰場受挫後,同為黔人的劉顯世不出手相救的原因。劉顯世以門生親戚為脈絡,打造了一個黔省統治集團。而當中又可分成新舊兩派。舊派是一些前清官紳,新派以劉的外甥王文華為首,是一些知識分子,留日學生,,這裡也包括了王文華的妹夫,何應欽。舊派是當權派,而新派則以軍隊為基本盤,雖說都是劉的人,兩派平時也不怎麼處得來,新派領袖王文華在1917年擔任黔軍司令後,新派開始得勢,並在1920年發動兵變,迫使劉顯世下台。兵變成功後,本來按規矩,大家推舉王文華做貴州的省長兼黔軍司令,但王文華覺得這兵變怎麼也是以下犯上,更何況對手是自己親舅舅,也就沒敢當。找了兩個手下盧燾和任可澄代理司令和省長的職位。而自己呢,跑去上海過日子去了(對外宣稱是治病)。但他也不是一個人去的上海,這意思不是他帶沒帶老婆孩子保姆管家,而是說,他把他在貴州的政敵——袁祖銘帶在身邊。袁祖銘在黔軍的地位僅次於王文華,而且和團結在王文華周圍的新派軍人不同,他是劉顯世一手提拔上來的,目的就是為了制衡王文華。劉下台後,王文華將袁祖銘改任總參軍,解除了他的兵權,並把他帶去了上海(事情是在1921年川內軍閥驅逐滇黔客軍後),袁祖銘怕王文華刺殺他,於是逃離了上海,並去北京拜訪了當時擔任總理的靳雲鵬,希望他出手干預下貴州的局勢,說白了就是在接下來可以預見的撕逼中,站在他袁祖銘這邊,而袁祖銘的價碼是運動黔軍歸附中央,靳雲鵬則表示支持,給了他二十萬大洋,並把他交給當時在武漢的北洋系大將王占元,撥給他一個旅,以此為基幹組織定黔軍。

之後,袁祖銘派人暗殺了王文華。王文華的死訊傳回貴州,黔軍司令盧燾鎮不住場面,五個旅長各自割據(這當中,何應欽被驅逐出貴州,後來幾經輾轉,到廣東投奔了蔣介石,兩人都曾就讀於日本士官學校)。袁祖銘在武昌組織組織軍隊,但湖北,貴州不挨著,原打算假道湖南,但湖南不答應,這事i也就暫時擱置下來。後來王占元被逐出湖北,湖北交給吳佩孚,靳雲鵬又交代吳支持袁祖銘。袁祖銘利用他在黔軍中多年經營的人脈,取得了不少人的支持,1922年,袁祖銘進軍貴州該走了盧燾,8月被北洋政府任命為省長(這事孫中山的南方政府也插了一手,孫中山任袁祖銘為黔督,劉顯世為省長,但袁祖銘不讓劉顯世赴任,劉顯世自己沒兵,因此跑到雲南唐繼堯那去)。在楊森反攻四川引起的四川內戰爆發後,作為支持楊森的一部分,吳佩孚任袁祖銘為黔邊援川總司令,由畢節入川。但這時 後院又起火了,因為袁祖銘現在成了北洋政府的人,對雲南的唐繼堯來講,這可不是什麼好事(之前則是滇黔抱團對抗北方的中央政府,滇黔抱團入川搶地盤)於是趁袁祖銘帶黔軍主力入川,雲南的唐繼堯發兵,護送劉顯世回貴州(袁祖銘自己也是作死,駐桂滇軍胡國秀部會師路過貴州,袁祖銘直接繳了他們的械)。一番抉擇後,袁祖銘決定放棄貴州,以川黔邊防督辦的名義,佔據川東南。劉顯世雖然回了貴州,但沒了自己的部隊,只能任由滇軍胡作非為,當時劉顯世的親戚,財政廳長唐忠在街上被滇軍團長打死,劉顯世也沒法說句話。後來袁祖銘在四川內戰中被擊敗,回軍貴州,而雲南唐繼堯看袁祖銘還有數萬人的部隊,與之硬拼,反不如交好,因此放棄了劉顯世,讓袁祖銘入主貴陽。

北洋系在袁世凱死後,因為繼承人等一系列問題,分裂成皖,直,奉三個大派系,當然還能繼續往下分。

————————皖系小識———————

皖系是因派系領袖段祺瑞的安徽籍貫而得名。因為段祺瑞在袁世凱政權垮台後主導中央政權,而本身又有武力依靠,外還有日本的支持。一戰開始後,段祺瑞又以此為名組織了以日械為主的參戰軍(3個師,2個混成旅,當然,直皖戰爭證明這就一紙老虎),因此是袁死後實力最強的一派。皖系在1920年的直皖戰爭中被吳佩孚,曹錕徹底擊敗,段祺瑞去天津日租界隱居。皖系被完全逐出中央,地方實力派僅剩浙督盧永祥,孤掌難鳴。

盧永祥在1924年的蘇浙戰爭中,被來自北邊的蘇督齊燮元與從福建攻入浙江的孫傳芳(兩人都是直系的)兩面夾攻,最後盧永祥下台跑路日本。

第二次直奉戰爭後,雖然段祺瑞又得以入主中央,但因為早已失去了軍事上的依靠,因此成了其他派系的傀儡,皖系可以說徹底涼了。

——————直系一些零碎的小介紹—————

因其初代目馮國璋等一干派系大佬的直隸籍貫得名,但他的基本盤並不在直隸。後袁時代,馮國璋自己任蘇督,他的部下任贛督(李純)鄂督(王占元),以長江中下游這片富庶的戰略要地為根基。與段一樣,他也屬於一個強勢的軍閥,不僅是一個實力強大的地方霸主,而且能對中央施加影響,在中央政府有一干支持者。北京方面的一干人因擔憂段祺瑞再成獨裁之事,因此把馮國璋選為副總統,引馮入京,牽制段祺瑞,(張勳復辟失敗後,馮國璋又任代理大總統,與總理段祺瑞抗衡)而馮對段祺瑞在袁死後的勢力擴張深感忌憚。但在中央的直皖鬥爭中,直系常處於下風。馮國璋死的早,而李純在馮死後不就也謎之自殺,二代目落到了曹錕,吳佩孚頭上。

直系早期也有南(王占元,李純)北(吳佩孚,曹錕)之分。但南系方面,鄂督王占元因在湖北太能作死被逐,而李純在馮國璋死後不就便自殺,北派才算得勢。明面上曹錕是吳上司,而且後來這倆人也不怎麼對付,不止一次的唱對台戲,吳佩孚也挺搞笑,一邊高呼軍人不幹政,以服從為天職,另一邊又不斷插手中央政府事務。直皖戰爭前,吳佩孚從職位上講並不太高,但因為他的軍事才能,以及五四期間支持學生獲得的社會聲望,地位升的很快,戰後,曹錕擔任直魯豫巡閱使,吳佩孚為副巡閱使,因二人的駐節地不同(保定,洛陽)日後又形成了保派與洛派。


改一下錯誤,東北易幟是1928年。我給搞錯了!謝謝樓下知友更正


再次感謝樓下更正,自己只是一個高二的學生,對於歷史頗有興趣,但卻孤陋寡聞,今天這位層主的更正讓鄙人受益匪淺,謝謝大家指導

最強大的北洋軍閥,袁世凱死了之後就沒了

第一名:皖系軍閥

皖系軍閥以段祺瑞為首,有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張懷芝、張敬堯、陳樹藩、盧永祥、吳光新等人。在袁世凱死後的一段時期內,曾以北洋政府總理和臨時執政的職位統治過北洋政府,但最終在直系和奉系的攻擊下,段祺瑞下野,皖系軍閥隨之瓦解。其主要勢力在安徽,最強盛時期控制著皖、魯、滬、浙、閔、陝。

張作霖

第二名:奉系軍閥

奉系軍閥以張作霖為首,有張作相、李景林、韓麟春、姜登選、張宗昌、郭松齡、楊宇霆、孫烈臣、張景惠等人。作為北洋政府的最後一任總統,始終將東三省牢牢掌握在手中,也是各個軍閥中少有的可以獨立製造武器的軍閥。張作霖曾率領奉系參加過兩次直奉戰爭,在張作霖被暗殺之後,張學良繼任,1930年易幟加入國民政府,「九一八」之後名存實亡。奉系軍閥的主要根基在東北,但最強盛時期曾控制了少半個中國。

馮國璋

第三名:直系軍閥

直系軍閥先後以馮國璋、曹錕和吳佩孚為首,有孫傳芳、王占元、陳光遠、李純、蕭耀南、蔡成勛、王承斌、齊燮元等人,在袁世凱死後,最初也是實力最強的軍閥之一。然而無論是直皖大戰,還是直奉大戰,最終結果都以直系軍閥失敗告終,後來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慘敗後,被迫讓出了北京政府。直系軍閥勢力最大時曾佔據河北、江蘇、江西、湖北等地。直系軍閥後期以孫傳芳為首,其曾任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最終在1927年的北伐中灰飛煙滅。

閻錫山

第四名:晉綏系軍閥

晉綏系軍閥以閻錫山為首,有徐永昌、楊愛源、商震、傅作義等人。在北洋出身的軍閥之中,晉綏系勢力並不算強,但卻是存在時間最長的軍閥之一,雖然後投身於國民政府,但仍然相對獨立,直到抗日戰爭結束後,閻錫山與晉系軍閥才正式退出了歷史舞台。晉綏系軍閥顧名思義,其勢力主要在山西一帶。

馮玉祥

第五名:西北軍閥

西北軍閥以馮玉祥為首,有宋哲元、鹿仲麟、劉郁芬、張之江、李鳴鐘、孫良誠等人。早先是指馮玉祥統率的「國民軍」,後楊虎城率領的17路軍也被稱為西北軍。西北軍閥算是北洋幾大軍閥中較弱的一個,尤其是馮玉祥,由於經常變換陣營,被戲稱為「倒戈將軍」。

北洋系出身的除了以上主要軍閥之外,還有其他諸如趙倜、石友三、孫殿英、韓復榘等軍閥,不過相對來說較為弱小,且存在時間較短。

勢力比較強勁的西南軍閥

西南軍閥主要指盤踞在西南地區的滇系、桂系、粵系、黔系、湘系和川軍等軍閥,雖然勢力比不上北洋的「皖、直、奉」三大軍閥,但實力同樣不可小覷。

唐繼堯

第一名:滇系軍閥

滇系軍閥早期以唐繼堯為首,在西南軍閥中算是比較強勢的一位,主要轄滇、黔兩省,後向四川擴張。1927年2月6日,滇系內部發生政變,雲南四鎮守使倒唐,龍雲成為滇系軍閥首領,還有盧漢、胡若愚等人。滇軍內部較為統一,沒有明確的派系之分,這也是雲南在民國時期較為穩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陸榮廷

第二名:桂系軍閥

桂系軍閥早期以陸榮廷為首,有沈鴻英、陳炳琨、莫榮新等人,最為強盛的時期曾控制著兩廣地區,但在後來內部發生矛盾,以李宗仁和白崇禧為首的新桂系取代了陸榮廷。李宗仁和白崇禧此後加入國民政府,稱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存在時間較長。

劉顯世

第三名:黔系軍閥

以劉顯世為首,有袁祖銘、周西成、王家烈等人,其主要勢力範圍在貴州。由於貴州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的原因,導致黔系軍閥的依附性和掠奪性都比較強。1935年2月,被長征的紅軍在遵義地區擊敗,此後被蔣介石直接收編,黔系軍閥作為獨立力量就此消失。

湯薌銘

第四名:湘系軍閥

以湯薌銘為首,有唐生智、譚延闓、何鍵、趙恆惕、程潛等人,勢力主要在湖南。在袁世凱死後,湯薌銘還想依仗黎元洪、段祺瑞繼續當湖南都督,但此後護國湘軍逼向長沙,湯薌銘隨即逃出長沙,湘系軍閥就此消失,湯薌銘此後投靠了直系軍閥。

陳炯明

第五名:粵系軍閥

早期以陳炯明為首,後以陳濟棠為首,是民國初期的軍閥之一,但存在時間較短,在北伐之前,廣東就已經被統一。

劉存厚

第六名:川軍

川軍的勢力主要在四川,但卻一直都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權,從辛亥革命一直到抗戰時期,派系林立,有劉存厚、熊克武、劉湘、劉文輝、楊森、鄧錫侯、潘文華、王陵基等人。

相對較為獨立的西北軍閥

相較於北洋軍閥和西南軍閥,盤踞於西北的各路軍閥相對來說較為獨立,從民國時期一直到抗戰時期,都沒有受到什麼大的波及。

馬步芳

第一名:馬家軍

西北軍閥中馬家軍勢力較為強勁,其勢力主要在寧夏、青海、新疆一帶,主要人物包括馬步芳、馬鴻逵和馬鴻賓,合稱為「西北三馬」,分為青海馬家軍和寧夏馬家軍,寧夏有馬福祥、馬鴻賓、馬鴻逵,青海有馬麒、馬麟、馬步芳、馬步青,新疆則有馬仲英。

楊虎城

第二名:陝西軍閥

盤踞在陝西的各路軍閥並沒有統一的政權,先後出現過劉鎮華、楊虎城、郭堅、黨玉琨等勢力,但有的是軍閥,有的不是軍閥。

楊增新

第三名:新疆軍閥

與陝西的狀況類似,先後出現過楊增新、金樹仁、盛世才等勢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