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謝謝邀請!

心電圖是否正常,往往是由多個指標決定的,例如心率,波形等;而且,並不是所有人的正常心電圖標準是一樣的。例如靜止時的心電圖和運動時候的心電圖是不一樣的,普通人和孕婦的心電圖又是不一樣的。

因此,正常心電圖它只能是一個範圍,並且針對不同的人羣對應的正常範圍不同,它只能作為一個參考。當自己的心電圖真的出現了異常的時候,應該及時去醫院作進一步檢查。

一. 心電圖的波形特點

1.P波

形態:P波的形態在大部分導聯上一般呈鈍圓形,有時可能有輕度切跡。心臟激活動起源於竇房結,因此心房除極的綜合向量是指向左、前、下的,所以P波方向在Ⅰ、Ⅱ、aVF、V4-V6導聯向上,aVR導聯向下,其餘導聯呈雙向、倒置或低平均可。

時間:正常人P波時間一般小於0.12s。

振幅:P波振幅在肢體導聯一般小於0.25mV,胸導聯一般小於0.2mV。

2.P-R間期

P-R間期 代表心房開始除極至心室開始除極的時間。P-R間期正常範圍是0·12-0·20S,心率越快P-R間期越短,反之越長。

3.QRS波羣

QRS波羣代表左右心室肌除極時的時間與電位變化。正常成年人QRS波羣時間為0·06~0·10S,不超過0·11S,QRS波羣形態較恆定,RV1~RV5逐漸增高,而S波逐漸減小。

4.R峯時間

過去稱為類本位曲折時間或室壁激動時間,指QRS起點至R波頂端垂直線的間距。如有R波,則應測量至R峯;如R峯呈切跡,應測量至切跡第二峯。正常人R峯時間在V1、V2導聯不超過0.04s,在V5、V6導聯不超過0.05s。

5.Q波

除aVR導聯外,正常人的Q波時間小於0.04s,Q波振幅小於同導聯中R波的1/4.正常人V1、V2導聯不應出現Q波,但偶爾可呈QS波。

6.J點

QRS波羣終末與ST段起始的交點稱為J點。J點大多在等電位線上,通常隨ST段的偏移而發生移位。有時可因心室除極尚未完全結束,部分心肌已。還可由於心動過速等原因,使心室除極與心房復極並存,導致心房復極波(Ta波)重疊於QRS波羣的後段,從而發生J點下移。

7.ST段

自QRS波羣終點至T波起點間的線段。正常的ST段多為一等電位線,有時亦可有輕微的偏移,但在任一導聯,ST段下移一般不超過0.05mV;ST段上抬在V1-V2導聯一般不超過0.3mV,V3不超過0.5mV,在V4-V6導聯及肢體導聯不超過0.1mV。

8.T波

代表心室肌快速復極的電位變化。正常者T波方向與QRS主波方向一致。振幅在以R波為主導聯中,T波振幅不應低於同導聯R波的1/10。

9.Q-T間期

Q-T間期的長短與心率快慢有密切關係,心率快Q-T間期短,反之則長。心率在60-100次/分時,QT間期的正常範圍為0.32-0.44s。

10.U波

是T波之後0·02~0·04S出現的一個小波,方向與T波相同。

二.正常心電圖的數值範圍

1.正常心率 60~100bpm (對應的RR間期為1s~0.6s),心率&<60bpm的為「竇性心動過緩」,心率&>100的為「竇性心動過速」。

2.PR間期:(120~200)ms。PR期間&>200ms的報「一度房室傳導阻滯」;PR期間&<120ms的報「短PR間期」

3.QRS間期&<120ms,大於此值有診斷意義;振幅(正、負向波的絕對值相加):肢導&<0.5mv和(或)胸導&<0.8mv報「左室低電壓」(較少見),小孩可不記。

4.QT間期:(340~430)ms(跟心率很相關,此為對應60~100bpm的QT間期正常最高值)。

5.QTc間期:&<440ms (QTc為心率校正的QT間期=QT/√RR,臨界QTc值為440~460ms,&>460ms判斷為QT延長,&<350ms為縮短)。

6.ST段:(-0.05~0.3)mv,(超過正常範圍下移常見於心肌缺血或勞損,上移多見於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等)。

7.P波幅度≤0.25mv ,寬度≤0.11s。

8.Q波幅度≤同導聯1/4R波振幅 寬度≤0.04s。

9.QRS波羣較複雜,一般可認為0.5mv~2.0mv。

10.T波幅度≥同導聯1/10R波幅度,胸前導聯T波幅度高達1.2mv~1.5mv,T波低平或者倒置常見於心肌缺血、低血鉀等。

11.U波:振幅很小,在胸前導聯特別是V3較清楚,可高達0.2~0.3毫伏。

你可能感興趣:

1.關於體檢心電圖,你應該知道的一些事

2.為什麼體檢時醫生要求你做24小時動態心電圖?

3.心電圖報告單,幾招輕鬆幫你看懂(收藏篇)

4.體檢心電圖報告,出現這些情況怎麼辦?

5.最全心電圖各波段改變及對應疾病,值得收藏!

編輯於 2019-11-01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GuoyaoooGuoyaooo公眾號:國耀資本

這件事的緣起是——許久沒有更新公眾號就感覺有點心塞,剛好上週末沒事想做個心電圖看看,掛號時心血管內科已經沒號了。靈機一動,心電圖也不複雜,隨便讀本專業書自己也能看懂。但在醫院做任何檢查都必須要有醫生開的單子,所以當時我想掛其他科室只要能開出做心電圖的單子就行,遂後就在掛號機上挨個點,一排又一排,密密麻麻的科室竟然都沒有當天號了,奔潰之餘點了下中醫科,果然,號源異常充足......哎呀,真是令人欣慰啊。

簡單看懂心電圖其實並不難,這點事我自信能夠說清楚。

如上圖,任何一份標準心電圖都會有12條跳動的曲線,每條線都有一個特定的名字—— Ⅰ導聯、Ⅱ導聯、Ⅲ導聯、AVR導聯、AVL導聯、AVF導聯、V1導聯、V2導聯、V3導聯、V4導聯、V5導聯和V6導聯,其中Ⅰ、Ⅱ、Ⅲ、AVR、AVL、AVF導聯統稱為肢體導聯,V1、V2、V3、V4、V5、V6導聯統稱為胸部導聯。顧名思義,肢體導聯就是連接在你四肢的電極,胸部導聯就是吸附在你胸部的電極。具體哪個導聯連在你的左手,哪個又連在你的左腳,這裡沒必要細究了,你只需相信一件事——經過5年大學、三年碩士、三年博士學習的醫生們一定能把這些導聯連接正確。

六個胸部導聯的吸附位置如下圖所示,有個大致印象就行。

如果你稍微細看一下可能會注意到AVR導聯的波動方向明顯不同於其他導聯,其他大致都是波峯朝上波動,AVR卻是向下——

其實這只是連接你的肢體時所選擇的正負電極不一樣而已,比如AVR導聯會選擇你的右手作為正極,而其他導聯選擇你的左手或左腳作為正極。

看心電圖前最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切明白一件事——12條不同的導聯就相當於你從12個不同的方向觀察心臟在同一時刻的跳動。比如一輛汽車,你從正前方看和從正上方看,看見的圖像一定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同一顆心臟在同一時刻跳動所產生的心電圖,在不同導聯的視角下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各不相同也就不足為怪了。

心電圖的紙上印滿了無數的小方格,仔細看的話小方格裡面還有小點點組成的更小的方格——

每兩個小點點之間,上下左右的距離都為一毫米,只不過心電圖的橫軸表示時間,縱軸才表示長度。我們規定橫向兩個小點之間表示0.04秒,縱向兩小點還是1毫米,不過近來流行的做法是代表0.1毫伏(mV)。

接下來再需要牢記一點,心臟是通過電信號的逐級傳遞完成一次跳動週期的。這個電信號的傳遞鏈條是:竇房結→左、右心房→房室結→房室束(又稱希氏束)→左、右束支→左、右心室,如下圖——

這兩張圖片對照起來看會很直觀,由此也可知竇房結是附著在右心房上的。

不少人搞不清楚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其實只需要記住一點,心房在心室上面(速記:上房揭瓦,上·房)。這裡要注意,心臟的左右是你平躺在牀上,將心臟平切一刀(如上圖),以你的視角看見的左右,其實剛好和站在牀前看你的我們左右視角相反。

我們全身的血液循環就是——血液通過靜脈血管流入左右心房,左右心房收到電信號興奮收縮將血液擠進左右心室,左右心室又收到電信號興奮收縮再將血液擠進動脈血管,就這樣周而往複。

正常的心跳週期必須是竇房結先興奮(起搏),然後引起左右心房興奮(收縮),再引起房室結興奮,通過束支將興奮再傳遞給左右心室,引起左右心室興奮(收縮),最後左右心室複位(恢復原狀)。

所以一份正常的心電圖必須是竇性心律,也即心跳的電信號是從竇房結率先發出的。而生病的心臟就有可能在沒有收到竇房結的指令時先行跳動,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心臟早搏,後面會詳細談到。

心電圖就是引起心臟收縮和恢復過程的電波動,具體就是心房和心室的收縮和恢復。

其中,心房收縮過程會在心電圖上產生一個被稱為P波的波,心室收縮過程會產生一個QRS綜合波,心室恢復過程會產生一個T波,如下圖:

按理來說,心房收縮產生P波後也會恢復,但恢復過程產生的波太過微弱,並且還疊加進了QRS波裡面,所以心電圖上就只顯示這三個過程所產生的波啦。

我們來看看實例:

你也許已經注意到了,並不是每個導聯都能有如此清晰的P-QRS-T波,比如這個AVL導聯——

這時你自己心裡就要默唸,「不同的導聯是通過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心臟跳動的,站在AVL導聯的角度看或許本該長那樣」。

好啦,鋪墊完了,下面咱們上硬菜。

當你拿到一份心電圖,第一件事就是看心跳速率,也就是心跳週期。看到「週期」兩個字腦子裡是不是馬上就蹦出了初中物理知識——「相鄰波峯或波谷之間的距離」,很好。

心電圖裡隨便找兩個相鄰的波峯——

如上圖,這個兩個波峯之間的距離約莫是3個小框框加3個小點點的距離。而我們知道,兩個小點點之間是0.04秒,一個小框框就是0.2秒,所以總共就是0.72秒。想想看,心臟跳一下需要0.72秒,那一分鐘它可以跳多少下?60/0.72=83,所以心跳速率就是83次/分。

如果再細究一下,我們算的是相鄰兩個R波之間的距離,而QRS綜合波代表的是心室收縮,所以這個83次/分就是心室率。你當然也可以計算心房率,用相鄰兩P波來算嘛,一般情況下兩者相差不大。

我們都知道正常心率範圍是60~100次/分,所以這裡還有一個更加便捷的心率計算方法——

找到一個剛好落在小框框邊線上的波,在其後面的邊線上依次標記300,150,100,75,60和50,然後看第二個波,它落在了100-75的區間,我們就可以迅速得出心率在75~100次/分之間,很多情況下這樣就夠啦。

當然了,任何一份心電圖都會直接給出心率數據的,而且機器數的會更精確一些——

但是知道它是怎麼數出來的很重要,也很有意思,對吧?

數完心率,這張心電圖又擺在你面前了,接下來正式看門道。

在此之前,心中默唸三遍——正常心電圖都是由竇房結髮出電信號,然後依次傳遞到心房和心室,引起它們的跳動(收縮和舒張)。

電信號具體傳遞路徑如下:竇房結→左、右心房→房室結→房室束→左、右束支→左、右心室

背會上面這條電信號的傳遞路徑,你應該就能理解這句話——一切心臟類疾病必然都是這條傳遞路徑上的某個或某幾個節點出問題了,而這些問題又會清清楚楚地顯示在心電圖上。

首先是竇房結,它是正常心跳的源頭或曰起搏點。它的問題一般就是過快、過慢和紊亂三種,竇性心率過快或過慢很容易識別,數心跳就行,看看有沒有超過60-100次/分這個範圍。

如果你沒跑沒跳心情也不激動,測出心率還是超過100次/分,可能就意味著你的心臟還有其他毛病,所幸心電圖上的其他圖形可以幫你確定這一點,這個我們後面慢慢聊。

下面看看竇性心律紊亂,首先你要明白,看到竇性兩個字就說明心臟的起搏點還是竇房結。要知道,房室結、心房、心室這些傢伙都有可能在沒收到竇房結起搏信號的情況下自己瞎跳的,這些都是病。

因為起搏點還是竇房結,所以這條電信號是正常傳遞的:竇房結→左、右心房→房室結→房室束→左、右束支→左、右心室,只不過竇房結自己不按規則跳。

本來想網上找幅竇性心律紊亂的真實心電圖,但心臟類疾病往往都是各種癥狀的疊加,單純的竇性心律紊亂圖很難找,索性畫下——

上圖明顯看出P-QRS-T波之間的距離不規則,但是P、QRS和T波的大小、形態卻又都正常,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電信號傳遞鏈條正常,但信號源不正常的意思。

當有一幅心電圖擺在你面前,你只需大致掃一眼就能發現心跳的節奏(也即心律)有沒有問題。

上面這圖就很規整、很有節奏,再對比下面這幅,寬寬窄窄,一看就知道心律不齊——

心臟跳動的節律大致可分為四類,無規則節律、早搏和逸搏、快速節律、傳導阻滯。

無規則節律就是P-QRS-T波順序正常但間距不斷變化,就像上面我畫的竇性心律紊亂圖。

早搏簡單來說就是竇房結還沒發出起搏指令,但信號傳遞路徑上後面的某些節點已經開始興奮搏動。這些節點主要有心房、房室結和心室。

房性早搏,就是心房上有異位起搏點,不等竇房結的信號提前搏動。而我們知道,心房的搏動(收縮)會產生P波,但因為這個P波不起源於竇房結,所以在心電圖上的形態會不同於其他P波(正常P波)——

上面的心電圖,首先一眼就看到各P-QRS-T波之間的間距寬寬窄窄,所以心律不正常,再細看,有個P波低矮扁平明顯不同於其他兩個。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這個低矮的P波雖然起源於心房的異位興奮竈,但它依然可以引起後續傳遞鏈條中各節點的興奮,所以這個異常P波之後還是跟著QRS-T波。

(房室)結性早搏,就是房室結異位興奮引起的搏動(再說一遍,竇房結是唯一的心跳起搏點,其他都是異位)。我們現在可以自己思考一下——

P波代表心房收縮;

QRS綜合波代表心室收縮;

T波代表心室恢復。

(房室)結性早搏,首先必然也會出現波的節律不規則(間距寬寬窄窄),然後又因為房室結在心跳傳遞鏈條中位於心房之後,所以它異位興奮只會引起後續鏈條的搏動。而一份心電圖能且僅能顯示P(心房收縮)、QRS(心室收縮)和T(心室恢復)這三種波動,既然結性早搏繞過了竇房結和心房,所以結性早搏必然沒有P波,如下所示——

室性早搏,心室異位興奮引起的搏動——

理所當然,異位搏動點不會有P波,而且因為心室有兩個(左右心室嘛),異位興奮點不太可能同時位於左右心室的對稱位置,所以兩心室的搏動不同步就會造成心電圖上異常誇張的QRS波(又高又深)。

早搏我們就說完了,總而言之,早搏就是竇房結在正常起搏的同時其他節點(心房、房室結和心室)插科打諢異常起搏。

還有一種情況是竇房結不能在一個或幾個週期里正常起搏,其他節點(心房、房室結和心室)異常起搏,這叫做逸搏(可想像為竇房結比較安逸地搏動)。

房性逸搏,竇房結不能在一個或幾個週期里正常起搏,心房異位起搏。哎呀,這個又比較少見,手動畫一個吧~

(房室)結性逸搏,竇房結不能在一個或幾個週期里正常起搏,房室結異位起搏——

房性逸搏和結性逸搏最大的區別就是有沒有異常的P波,而不是有沒有P波。因為心房異位起搏所產生的P波與正常P波形態不一(再說一次,除了竇房結其他都是異位起搏點)。

室性逸搏,竇房結不能在一個或幾個週期里正常起搏,心室異位起搏——

心室異位起搏的波形總是很誇張,主要原因就是心室比較厚大,一旦左右心室起搏不同步就會產生如此高大的波,也正因為如此「室性**」總是很容易辨認。

說完了早搏和逸搏,下面說說快速節律~

竇房結引起的心率過快叫竇性心動過速(超150次/分),運動、興奮、激動都會產生,屬正常現象——

而有病的快速節律當然是由異位起搏點引起的,異位起搏點又理所當然地主要為心房、房室結和心室。

先來看看陣發性房性心動過速(心跳150-250次/分),由心房突然快速異位起搏引起。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是心房異位起搏,所以房性心動過速時期的產生的P波在形態上肯定會不同於同一導聯裏(不同導聯形態當然不一樣)其他(心動過速之前的)P波。

陣發性結性心動過速(心跳150-250次/分),由房室結突然快速異位起搏引起。

因為心動過速時P波很有可能就融入T波了,這種情況就難以區分房性心動過速結性心動過速,所幸這兩種癥狀的治療方式都一樣,所以其實沒必要分那麼細,籠統稱為室上心動過速就行。

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由心室突然快速異位起搏引起。

看吧,心室出問題在圖形上總是很容易辨認~

心室畢竟是心跳傳遞鏈條的最後一關,它在快速異位起搏的同時也很有可能同時接收到上級傳來的正常信號,結果就是產生一個形態幾乎正常的QRS波夾雜在龍飛鳳舞的異常波中間——

這種情況的存在使室性心動過速的診斷更為確定。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上級傳來信號產生的正常波與心室異位起搏產生的波同時產生,從而使兩種波融合在了一起——

這種情況的存在也使室性心動過速的診斷更為確定。

好了,快速節律裏陣發性心動過速板塊已經說完辣,接下來說說撲動纖顫

心房撲動(心房率250-350次/分),比陣發性房性心動過速(心房率150-250次/分)的心跳速率還要快。心房撲動是由某個單一的心房異位興奮竈快速放電導致。因為速率過快,只有少數電波能傳到房室結,所以一個QRS波之前通常會有連續幾個P波(撲動波),又因為是某個單一的心房異位竈放電,這些P波形態相同大小相等。但我們知道,心房興奮收縮會產生P波,但未經竇房結起搏的P波都不是真正的P波,所以稱其為撲動波。

心室撲動,由心室的某個單一的異位興奮竈以200-300次/分的速率放電便產生,心電圖形態為平滑的正弦波。需要注意的是心室撲動幾乎不可避免地會轉變成心室纖顫,故需要除顫和心肺復甦。

心房纖顫許多個心房異位興奮竈以不同的速率放電,導致混亂的房性節律。心電圖顯示為低淺的、幾乎分不清P波的基線。

心室纖顫許多個心室異位興奮竈同時放電,導致心室不規則抽動,使心臟不能有效泵血。心室纖顫是萬分緊急的情況,需儘快進行除顫、心肺復甦和人工呼吸。心室纖顫的心電圖很不規則,龍飛鳳舞很容易識別——

最近不少城市的商場、地鐵和機場裏都開始配備AED(自動體外除顫儀),聽這名字就知道它是為心室纖顫準備的,畢竟心室纖顫在幾分鐘內就會致人死亡。

還有一點,這個AED的原理其實就是瞬間放電電擊心臟以消除心室各點的異常放電,從而使其重新聽從竇房結的號令。電影裏經常出現病人心跳停止後急救醫生手拿兩個大鐵塊電擊除顫進行搶救,現在我們知道除顫的目的是消除心臟的亂跳,而不是激活心臟。

接下來,看看心跳節律的最後一塊——傳導阻滯

傳導阻滯主要發生在竇房結房室結束支系統內,阻斷心跳傳遞路徑中電信號的轉播。(小盆友們要時刻牢記這條路徑圖哇)

竇房阻滯,竇房結暫停至少一個週期後再次恢復起搏活動——

房室阻滯,心房搏動的電波傳到房室結被卡住了,導致P波與R波之間時間延長。

其中,Ⅰ度房室阻滯:P-QRS-T波順序正常,但P-R波間隔超過一個大框框(是0.2秒對吧)。

當然了,每份心電圖都會直接表示出P-R間距,如果超過200毫秒(一個大框框的距離)就要注意啦——

Ⅱ度房室阻滯: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心房搏動(P波)才能引起心室搏動(QRS波)。其又分為莫氏Ⅰ型莫氏Ⅱ型

莫氏Ⅰ型:P-R間距逐漸延長,直至一個正常的P波之後無QRS波——

莫氏Ⅱ型:P-R間距並沒有延長,但某個正常P波(竇P)後依然沒有QRS波。(竇P的意思就是竇房結搏動引起心房搏動所產生的P波,畢竟竇房結起搏纔是王道)

Ⅲ度房室阻滯:完完全全的阻滯,心房搏動(產生P波)完全無法使心室搏動(產生QRS波)。這時電信號傳遞鏈條上的房室結和心室的異位起搏點就會自行搏動,這就導致心房率遠大於心室率(正常兩者大致相等)。一般認為60次/分的心室率為房室結異位起搏,30-40次/分為心室異位起搏。

房室結異位起搏:

心室異位起搏:

需要注意房室阻滯逸搏的區別,逸搏是指竇房結不能在一個或幾個週期里正常起搏,其他部位異位起搏;而房室阻滯是竇房結正常起搏,然後電信號一路傳至房室結時被卡住了。(因為心房在房室結前面,所以房室阻滯時心房搏動產生的P波是正常的。哎呀,還是那條電信號傳遞路徑圖小盆友們記下沒有哇)

束支阻滯:看上圖,束支分為左、右束支兩部分,正常情況下左右束支同時將電信號傳遞給心室引起心室搏動,但是如果某條束支發生阻滯就會導致一個心室的搏動晚於另一個,從而在心電圖上產生一個聯合的QRS波,有兩個R波。

同時QRS波的寬度也會超過三個小點點(120毫秒),這份顯然沒有超過。

當然了,每份心電圖都會標示出QRS波的時間寬度,當其超過120毫秒時就要認真對待,診斷是否發生束支阻滯。

當QRS波超過120毫秒時應立即檢查V1V2和V5V6的胸導聯。

左束支阻滯:應檢查V5和V6導聯是否產生雙R的QRS波。

右束支阻滯:應檢查V1和V2導聯是否產生雙R的QRS波。

到這裡,心跳節律這塊就完全結束啦~

在心電圖解釋中,最有價值的方面就是速率、節律、心電軸、肥厚和梗塞。現在,我們已經瞭解了速率和節律,接下來談談心電軸。

心電軸指向心臟跳動時電信號傳遞的方向,又因為心室的心電軸具有較為明確的診斷意義,所以我們重點談談心室收到來自房室結的電信號收縮(產生QRS波)和恢復(產生T波)時的心電軸指向。

房室結收到上級的電信號通過左右束支傳遞給左右心室引起左右心室興奮收縮,我們將刺激心室興奮的全部小信號綜合在一起就得到一個代表心室收縮時的平均QRS心電軸——

以房室結為圓心畫圓並且定義患者平躺狀態水平向左方向為0度、垂直向下為+90度,這樣便可得到心電軸精確指向。

因為正常人的左心室較厚,所以平均QRS心電軸偏左,故而在0度到+90度之間(注意,左右是按躺在牀上的你的視角而言的)。

如果某一側心室病理性增厚,心電軸則指向該側;如果某一側心室存在壞死區(心梗患者),則心電軸背離該側(這個很好理解,壞死就沒法傳遞電信號了,所以電信號的合計方向必然偏向好的一側)。

T波的心電軸方向代表心室恢復時的電信號方向,正常情況下與QRS心電軸方向相差不超過60度。

所以一份心電圖擺到你面前時,你也應該先看看心電軸方向是否正常,其中QRS電軸應在0-90度範圍內,且與T電軸相差不超60度。

心電軸的意義主要在於輔助判斷,比如患者患有心室肥厚或心梗,心電圖的各導聯固然也會出現各種信號,但如果再輔以心電軸的相應數據就會使診斷更為明確。

下面我們來看看心腔肥厚。

心腔肥厚就是心腔的厚度增大,超過了正常厚度。

因為P波代表心房興奮收縮,所以我們可以通過P波來檢查心房肥厚

V1導聯正好位於心房正上方,所以是檢查心房肥厚的較好導聯——

心房肥厚時各導聯的P波振幅增加、間距增寬,V1導聯呈現較為明顯的雙向P波,Ⅱ導聯也會出現雙峯P波。這個也比較好理解,正常情況下左右心房差不多同時興奮收縮,所以左右心房的波動綜合在心電圖上就會呈現相互抵消的較不明顯的P波。如果某側心房肥厚則會導致兩側的電信號不同步,無法相互抵消,從而出現較明顯的病理性P波,如下圖——

心室肥厚,QRS波代表心室的興奮收縮,所以檢查心室肥厚當然要看各導聯的QRS波。

左室肥厚,首先QRS電軸左偏(注意區分左右),V1導聯呈大S波,V5導聯呈大R波。

左室肥厚的一個很重要的診斷依據就是SV1+RV5大於3.5/4.0mv(女/男)。

上句翻譯一下:女生,V1導聯的S波加V5導聯的R波大於3.5毫伏,存在左室肥厚;男生,V1導聯的S波加V5導聯的R波大於4.0毫伏,存在左室肥厚。

標準心電圖都會明確標示出SV1RV5的值——

右室肥厚,首先QRS電軸右偏,其次V1導聯出現較大的R波,大於同一導聯的S波,且該較大的R波在V2、V3、V4導聯中逐漸減小。

正常心電圖中,V1導聯的R波會明顯小於S波——

最後,看看梗塞。

心梗(心肌梗塞)應該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較常聽到的心臟類疾病,而且是很嚴重的心臟類疾病。它是由於冠狀動脈阻塞造成的,而冠狀動脈是心臟的唯一血液來源,不同部位的冠狀動脈或其分支發生阻塞則造成不同的心梗類型,主要有 4 種——

梗塞發生的部位通常是在左心室,梗塞一旦發生便伴隨有嚴重的心律失常甚至死亡。

急性心肌梗塞是血凝塊突然堵塞了冠狀動脈,導致心肌出現缺血、損傷甚至壞死。

醫學界有一個經典的動物實驗:將狗麻醉後剖開前胸露出左心室,再將心電圖電極連接在心肌上,用止血鉗夾住冠狀動脈阻斷血流,幾分鐘之內小狗的心電圖就出現了T波倒置現象,鬆開後T波迅速恢復——

這種T波倒置的心電圖就稱為「缺血型」心電圖,其心肌損害是暫時性的、可恢復的。看心電圖時應該常規檢查T波是否倒置,因為胸導聯離心室最近,所以T波的改變在這些導聯更為明顯。

在上述實驗中,如果將止血鉗阻斷血流的時間延長,則在呈現「缺血型」T波倒置後繼續發生如下改變:ST段逐漸抬高,倒置的T波逐漸減小,之後T波反而上升直至與ST段合併。如鬆開止血鉗,使血液重新流入心肌,心電圖上所呈現的改變又能逐漸恢復過來,但顯微鏡下發現心肌細胞有所損傷。

這種ST段抬高的心電圖稱為「損傷型」心電圖。

當出現「損傷型」心電圖後仍不鬆開止血鉗,就會發現QRS波開始發生改變,原來的R波變為完全倒置的Q波,這時即使鬆開止血鉗圖形依然無法恢復,顯微鏡下發現心肌細胞已經壞死。

這種有明顯倒置Q波的心電圖稱為「壞死型」心電圖。

臨牀上所遇到的人類急性心肌梗塞,其心電圖遠比小狗實驗中的複雜,心電圖會因梗塞的部位、大小和梗塞時間而不同。當左室冠狀動脈某一較大分支突然發生阻塞,阻塞中心部位的心肌細胞將會壞死,壞死區外周細胞損傷較輕,呈損傷型改變,再靠外邊的心肌細胞受損更輕,呈缺血型改變。因此,心電圖上就可同時出現缺血型(T波倒置)、損傷型(ST段抬高)和壞死型(明顯Q波)特徵的綜合圖形。

還有一點,正常人心電圖的絕大多數導聯都不存在Q波,所以當某些導聯出現明顯的Q波時,心肌梗塞的診斷就變得很確定。

前壁心肌梗塞,V1、V2、V3、V4導聯有明顯Q波,並且伴隨ST段升高及T波倒置——

側壁心肌梗塞,Ⅰ和AVL導聯有明顯Q波,並且伴隨ST段升高及T波倒置——

下壁心肌梗塞,Ⅱ、Ⅲ和AVF有明顯Q波,並且伴隨ST段升高及T波倒置——

後壁心肌梗塞,這個比較特殊,因為做心電圖時我們後背上並沒有吸附相應的導聯,所以無法觀察「後背導聯」的Q波和T波,但胸前的V1和V2導聯與後背正相對,所以可以觀察V1和V2導聯的R波(某種程度上相當於「後背導聯」的Q波),若R波高聳,則診斷為後壁心肌梗塞——

好了,讀到這裡心電圖就學得差不多了,閉上眼睛回憶一下——

下面是我自己上週做的一份心電圖,自我診斷基本正常——

文章開頭的小故事還有個後續——悽悽涼涼的中醫科室,孤獨寂寞的老中醫終於迎來一個患者(我),但我對他說,「少囉嗦,開份查心電圖的單子就行」,然後事了拂衣去。


這件事的緣起是——許久沒有更新公眾號就感覺有點心塞,剛好上週末沒事想做個心電圖看看,掛號時心血管內科已經沒號了。靈機一動,心電圖也不複雜,隨便讀本專業書自己也能看懂。但在醫院做任何檢查都必須要有醫生開的單子,所以當時我想掛其他科室只要能開出做心電圖的單子就行,遂後就在掛號機上挨個點,一排又一排,密密麻麻的科室竟然都沒有當天號了,奔潰之餘點了下中醫科,果然,號源異常充足......哎呀,真是令人欣慰啊。

簡單看懂心電圖其實並不難,這點事我自信能夠說清楚。

如上圖,任何一份標準心電圖都會有12條跳動的曲線,每條線都有一個特定的名字—— Ⅰ導聯、Ⅱ導聯、Ⅲ導聯、AVR導聯、AVL導聯、AVF導聯、V1導聯、V2導聯、V3導聯、V4導聯、V5導聯和V6導聯,其中Ⅰ、Ⅱ、Ⅲ、AVR、AVL、AVF導聯統稱為肢體導聯,V1、V2、V3、V4、V5、V6導聯統稱為胸部導聯。顧名思義,肢體導聯就是連接在你四肢的電極,胸部導聯就是吸附在你胸部的電極。具體哪個導聯連在你的左手,哪個又連在你的左腳,這裡沒必要細究了,你只需相信一件事——經過5年大學、三年碩士、三年博士學習的醫生們一定能把這些導聯連接正確。

六個胸部導聯的吸附位置如下圖所示,有個大致印象就行。

如果你稍微細看一下可能會注意到AVR導聯的波動方向明顯不同於其他導聯,其他大致都是波峯朝上波動,AVR卻是向下——

其實這只是連接你的肢體時所選擇的正負電極不一樣而已,比如AVR導聯會選擇你的右手作為正極,而其他導聯選擇你的左手或左腳作為正極。

看心電圖前最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切明白一件事——12條不同的導聯就相當於你從12個不同的方向觀察心臟在同一時刻的跳動。比如一輛汽車,你從正前方看和從正上方看,看見的圖像一定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同一顆心臟在同一時刻跳動所產生的心電圖,在不同導聯的視角下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各不相同也就不足為怪了。

心電圖的紙上印滿了無數的小方格,仔細看的話小方格裡面還有小點點組成的更小的方格——

每兩個小點點之間,上下左右的距離都為一毫米,只不過心電圖的橫軸表示時間,縱軸才表示長度。我們規定橫向兩個小點之間表示0.04秒,縱向兩小點還是1毫米,不過近來流行的做法是代表0.1毫伏(mV)。

接下來再需要牢記一點,心臟是通過電信號的逐級傳遞完成一次跳動週期的。這個電信號的傳遞鏈條是:竇房結→左、右心房→房室結→房室束(又稱希氏束)→左、右束支→左、右心室,如下圖——

這兩張圖片對照起來看會很直觀,由此也可知竇房結是附著在右心房上的。

不少人搞不清楚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其實只需要記住一點,心房在心室上面(速記:上房揭瓦,上·房)。這裡要注意,心臟的左右是你平躺在牀上,將心臟平切一刀(如上圖),以你的視角看見的左右,其實剛好和站在牀前看你的我們左右視角相反。

我們全身的血液循環就是——血液通過靜脈血管流入左右心房,左右心房收到電信號興奮收縮將血液擠進左右心室,左右心室又收到電信號興奮收縮再將血液擠進動脈血管,就這樣周而往複。

正常的心跳週期必須是竇房結先興奮(起搏),然後引起左右心房興奮(收縮),再引起房室結興奮,通過束支將興奮再傳遞給左右心室,引起左右心室興奮(收縮),最後左右心室複位(恢復原狀)。

所以一份正常的心電圖必須是竇性心律,也即心跳的電信號是從竇房結率先發出的。而生病的心臟就有可能在沒有收到竇房結的指令時先行跳動,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心臟早搏,後面會詳細談到。

心電圖就是引起心臟收縮和恢復過程的電波動,具體就是心房和心室的收縮和恢復。

其中,心房收縮過程會在心電圖上產生一個被稱為P波的波,心室收縮過程會產生一個QRS綜合波,心室恢復過程會產生一個T波,如下圖:

按理來說,心房收縮產生P波後也會恢復,但恢復過程產生的波太過微弱,並且還疊加進了QRS波裡面,所以心電圖上就只顯示這三個過程所產生的波啦。

我們來看看實例:

你也許已經注意到了,並不是每個導聯都能有如此清晰的P-QRS-T波,比如這個AVL導聯——

這時你自己心裡就要默唸,「不同的導聯是通過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心臟跳動的,站在AVL導聯的角度看或許本該長那樣」。

好啦,鋪墊完了,下面咱們上硬菜。

當你拿到一份心電圖,第一件事就是看心跳速率,也就是心跳週期。看到「週期」兩個字腦子裡是不是馬上就蹦出了初中物理知識——「相鄰波峯或波谷之間的距離」,很好。

心電圖裡隨便找兩個相鄰的波峯——

如上圖,這個兩個波峯之間的距離約莫是3個小框框加3個小點點的距離。而我們知道,兩個小點點之間是0.04秒,一個小框框就是0.2秒,所以總共就是0.72秒。想想看,心臟跳一下需要0.72秒,那一分鐘它可以跳多少下?60/0.72=83,所以心跳速率就是83次/分。

如果再細究一下,我們算的是相鄰兩個R波之間的距離,而QRS綜合波代表的是心室收縮,所以這個83次/分就是心室率。你當然也可以計算心房率,用相鄰兩P波來算嘛,一般情況下兩者相差不大。

我們都知道正常心率範圍是60~100次/分,所以這裡還有一個更加便捷的心率計算方法——

找到一個剛好落在小框框邊線上的波,在其後面的邊線上依次標記300,150,100,75,60和50,然後看第二個波,它落在了100-75的區間,我們就可以迅速得出心率在75~100次/分之間,很多情況下這樣就夠啦。

當然了,任何一份心電圖都會直接給出心率數據的,而且機器數的會更精確一些——

但是知道它是怎麼數出來的很重要,也很有意思,對吧?

數完心率,這張心電圖又擺在你面前了,接下來正式看門道。

在此之前,心中默唸三遍——正常心電圖都是由竇房結髮出電信號,然後依次傳遞到心房和心室,引起它們的跳動(收縮和舒張)。

電信號具體傳遞路徑如下:竇房結→左、右心房→房室結→房室束→左、右束支→左、右心室

背會上面這條電信號的傳遞路徑,你應該就能理解這句話——一切心臟類疾病必然都是這條傳遞路徑上的某個或某幾個節點出問題了,而這些問題又會清清楚楚地顯示在心電圖上。

首先是竇房結,它是正常心跳的源頭或曰起搏點。它的問題一般就是過快、過慢和紊亂三種,竇性心率過快或過慢很容易識別,數心跳就行,看看有沒有超過60-100次/分這個範圍。

如果你沒跑沒跳心情也不激動,測出心率還是超過100次/分,可能就意味著你的心臟還有其他毛病,所幸心電圖上的其他圖形可以幫你確定這一點,這個我們後面慢慢聊。

下面看看竇性心律紊亂,首先你要明白,看到竇性兩個字就說明心臟的起搏點還是竇房結。要知道,房室結、心房、心室這些傢伙都有可能在沒收到竇房結起搏信號的情況下自己瞎跳的,這些都是病。

因為起搏點還是竇房結,所以這條電信號是正常傳遞的:竇房結→左、右心房→房室結→房室束→左、右束支→左、右心室,只不過竇房結自己不按規則跳。

本來想網上找幅竇性心律紊亂的真實心電圖,但心臟類疾病往往都是各種癥狀的疊加,單純的竇性心律紊亂圖很難找,索性畫下——

上圖明顯看出P-QRS-T波之間的距離不規則,但是P、QRS和T波的大小、形態卻又都正常,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電信號傳遞鏈條正常,但信號源不正常的意思。

當有一幅心電圖擺在你面前,你只需大致掃一眼就能發現心跳的節奏(也即心律)有沒有問題。

上面這圖就很規整、很有節奏,再對比下面這幅,寬寬窄窄,一看就知道心律不齊——

心臟跳動的節律大致可分為四類,無規則節律、早搏和逸搏、快速節律、傳導阻滯。

無規則節律就是P-QRS-T波順序正常但間距不斷變化,就像上面我畫的竇性心律紊亂圖。

早搏簡單來說就是竇房結還沒發出起搏指令,但信號傳遞路徑上後面的某些節點已經開始興奮搏動。這些節點主要有心房、房室結和心室。

房性早搏,就是心房上有異位起搏點,不等竇房結的信號提前搏動。而我們知道,心房的搏動(收縮)會產生P波,但因為這個P波不起源於竇房結,所以在心電圖上的形態會不同於其他P波(正常P波)——

上面的心電圖,首先一眼就看到各P-QRS-T波之間的間距寬寬窄窄,所以心律不正常,再細看,有個P波低矮扁平明顯不同於其他兩個。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這個低矮的P波雖然起源於心房的異位興奮竈,但它依然可以引起後續傳遞鏈條中各節點的興奮,所以這個異常P波之後還是跟著QRS-T波。

(房室)結性早搏,就是房室結異位興奮引起的搏動(再說一遍,竇房結是唯一的心跳起搏點,其他都是異位)。我們現在可以自己思考一下——

P波代表心房收縮;

QRS綜合波代表心室收縮;

T波代表心室恢復。

(房室)結性早搏,首先必然也會出現波的節律不規則(間距寬寬窄窄),然後又因為房室結在心跳傳遞鏈條中位於心房之後,所以它異位興奮只會引起後續鏈條的搏動。而一份心電圖能且僅能顯示P(心房收縮)、QRS(心室收縮)和T(心室恢復)這三種波動,既然結性早搏繞過了竇房結和心房,所以結性早搏必然沒有P波,如下所示——

室性早搏,心室異位興奮引起的搏動——

理所當然,異位搏動點不會有P波,而且因為心室有兩個(左右心室嘛),異位興奮點不太可能同時位於左右心室的對稱位置,所以兩心室的搏動不同步就會造成心電圖上異常誇張的QRS波(又高又深)。

早搏我們就說完了,總而言之,早搏就是竇房結在正常起搏的同時其他節點(心房、房室結和心室)插科打諢異常起搏。

還有一種情況是竇房結不能在一個或幾個週期里正常起搏,其他節點(心房、房室結和心室)異常起搏,這叫做逸搏(可想像為竇房結比較安逸地搏動)。

房性逸搏,竇房結不能在一個或幾個週期里正常起搏,心房異位起搏。哎呀,這個又比較少見,手動畫一個吧~

(房室)結性逸搏,竇房結不能在一個或幾個週期里正常起搏,房室結異位起搏——

房性逸搏和結性逸搏最大的區別就是有沒有異常的P波,而不是有沒有P波。因為心房異位起搏所產生的P波與正常P波形態不一(再說一次,除了竇房結其他都是異位起搏點)。

室性逸搏,竇房結不能在一個或幾個週期里正常起搏,心室異位起搏——

心室異位起搏的波形總是很誇張,主要原因就是心室比較厚大,一旦左右心室起搏不同步就會產生如此高大的波,也正因為如此「室性**」總是很容易辨認。

說完了早搏和逸搏,下面說說快速節律~

竇房結引起的心率過快叫竇性心動過速(超150次/分),運動、興奮、激動都會產生,屬正常現象——

而有病的快速節律當然是由異位起搏點引起的,異位起搏點又理所當然地主要為心房、房室結和心室。

先來看看陣發性房性心動過速(心跳150-250次/分),由心房突然快速異位起搏引起。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是心房異位起搏,所以房性心動過速時期的產生的P波在形態上肯定會不同於同一導聯裏(不同導聯形態當然不一樣)其他(心動過速之前的)P波。

陣發性結性心動過速(心跳150-250次/分),由房室結突然快速異位起搏引起。

因為心動過速時P波很有可能就融入T波了,這種情況就難以區分房性心動過速結性心動過速,所幸這兩種癥狀的治療方式都一樣,所以其實沒必要分那麼細,籠統稱為室上心動過速就行。

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由心室突然快速異位起搏引起。

看吧,心室出問題在圖形上總是很容易辨認~

心室畢竟是心跳傳遞鏈條的最後一關,它在快速異位起搏的同時也很有可能同時接收到上級傳來的正常信號,結果就是產生一個形態幾乎正常的QRS波夾雜在龍飛鳳舞的異常波中間——

這種情況的存在使室性心動過速的診斷更為確定。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上級傳來信號產生的正常波與心室異位起搏產生的波同時產生,從而使兩種波融合在了一起——

這種情況的存在也使室性心動過速的診斷更為確定。

好了,快速節律裏陣發性心動過速板塊已經說完辣,接下來說說撲動纖顫

心房撲動(心房率250-350次/分),比陣發性房性心動過速(心房率150-250次/分)的心跳速率還要快。心房撲動是由某個單一的心房異位興奮竈快速放電導致。因為速率過快,只有少數電波能傳到房室結,所以一個QRS波之前通常會有連續幾個P波(撲動波),又因為是某個單一的心房異位竈放電,這些P波形態相同大小相等。但我們知道,心房興奮收縮會產生P波,但未經竇房結起搏的P波都不是真正的P波,所以稱其為撲動波。

心室撲動,由心室的某個單一的異位興奮竈以200-300次/分的速率放電便產生,心電圖形態為平滑的正弦波。需要注意的是心室撲動幾乎不可避免地會轉變成心室纖顫,故需要除顫和心肺復甦。

心房纖顫許多個心房異位興奮竈以不同的速率放電,導致混亂的房性節律。心電圖顯示為低淺的、幾乎分不清P波的基線。

心室纖顫許多個心室異位興奮竈同時放電,導致心室不規則抽動,使心臟不能有效泵血。心室纖顫是萬分緊急的情況,需儘快進行除顫、心肺復甦和人工呼吸。心室纖顫的心電圖很不規則,龍飛鳳舞很容易識別——

最近不少城市的商場、地鐵和機場裏都開始配備AED(自動體外除顫儀),聽這名字就知道它是為心室纖顫準備的,畢竟心室纖顫在幾分鐘內就會致人死亡。

還有一點,這個AED的原理其實就是瞬間放電電擊心臟以消除心室各點的異常放電,從而使其重新聽從竇房結的號令。電影裏經常出現病人心跳停止後急救醫生手拿兩個大鐵塊電擊除顫進行搶救,現在我們知道除顫的目的是消除心臟的亂跳,而不是激活心臟。

接下來,看看心跳節律的最後一塊——傳導阻滯

傳導阻滯主要發生在竇房結房室結束支系統內,阻斷心跳傳遞路徑中電信號的轉播。(小盆友們要時刻牢記這條路徑圖哇)

竇房阻滯,竇房結暫停至少一個週期後再次恢復起搏活動——

房室阻滯,心房搏動的電波傳到房室結被卡住了,導致P波與R波之間時間延長。

其中,Ⅰ度房室阻滯:P-QRS-T波順序正常,但P-R波間隔超過一個大框框(是0.2秒對吧)。

當然了,每份心電圖都會直接表示出P-R間距,如果超過200毫秒(一個大框框的距離)就要注意啦——

Ⅱ度房室阻滯: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心房搏動(P波)才能引起心室搏動(QRS波)。其又分為莫氏Ⅰ型莫氏Ⅱ型

莫氏Ⅰ型:P-R間距逐漸延長,直至一個正常的P波之後無QRS波——

莫氏Ⅱ型:P-R間距並沒有延長,但某個正常P波(竇P)後依然沒有QRS波。(竇P的意思就是竇房結搏動引起心房搏動所產生的P波,畢竟竇房結起搏纔是王道)

Ⅲ度房室阻滯:完完全全的阻滯,心房搏動(產生P波)完全無法使心室搏動(產生QRS波)。這時電信號傳遞鏈條上的房室結和心室的異位起搏點就會自行搏動,這就導致心房率遠大於心室率(正常兩者大致相等)。一般認為60次/分的心室率為房室結異位起搏,30-40次/分為心室異位起搏。

房室結異位起搏:

心室異位起搏:

需要注意房室阻滯逸搏的區別,逸搏是指竇房結不能在一個或幾個週期里正常起搏,其他部位異位起搏;而房室阻滯是竇房結正常起搏,然後電信號一路傳至房室結時被卡住了。(因為心房在房室結前面,所以房室阻滯時心房搏動產生的P波是正常的。哎呀,還是那條電信號傳遞路徑圖小盆友們記下沒有哇)

束支阻滯:看上圖,束支分為左、右束支兩部分,正常情況下左右束支同時將電信號傳遞給心室引起心室搏動,但是如果某條束支發生阻滯就會導致一個心室的搏動晚於另一個,從而在心電圖上產生一個聯合的QRS波,有兩個R波。

同時QRS波的寬度也會超過三個小點點(120毫秒),這份顯然沒有超過。

當然了,每份心電圖都會標示出QRS波的時間寬度,當其超過120毫秒時就要認真對待,診斷是否發生束支阻滯。

當QRS波超過120毫秒時應立即檢查V1V2和V5V6的胸導聯。

左束支阻滯:應檢查V5和V6導聯是否產生雙R的QRS波。

右束支阻滯:應檢查V1和V2導聯是否產生雙R的QRS波。

到這裡,心跳節律這塊就完全結束啦~

在心電圖解釋中,最有價值的方面就是速率、節律、心電軸、肥厚和梗塞。現在,我們已經瞭解了速率和節律,接下來談談心電軸。

心電軸指向心臟跳動時電信號傳遞的方向,又因為心室的心電軸具有較為明確的診斷意義,所以我們重點談談心室收到來自房室結的電信號收縮(產生QRS波)和恢復(產生T波)時的心電軸指向。

房室結收到上級的電信號通過左右束支傳遞給左右心室引起左右心室興奮收縮,我們將刺激心室興奮的全部小信號綜合在一起就得到一個代表心室收縮時的平均QRS心電軸——

以房室結為圓心畫圓並且定義患者平躺狀態水平向左方向為0度、垂直向下為+90度,這樣便可得到心電軸精確指向。

因為正常人的左心室較厚,所以平均QRS心電軸偏左,故而在0度到+90度之間(注意,左右是按躺在牀上的你的視角而言的)。

如果某一側心室病理性增厚,心電軸則指向該側;如果某一側心室存在壞死區(心梗患者),則心電軸背離該側(這個很好理解,壞死就沒法傳遞電信號了,所以電信號的合計方向必然偏向好的一側)。

T波的心電軸方向代表心室恢復時的電信號方向,正常情況下與QRS心電軸方向相差不超過60度。

所以一份心電圖擺到你面前時,你也應該先看看心電軸方向是否正常,其中QRS電軸應在0-90度範圍內,且與T電軸相差不超60度。

心電軸的意義主要在於輔助判斷,比如患者患有心室肥厚或心梗,心電圖的各導聯固然也會出現各種信號,但如果再輔以心電軸的相應數據就會使診斷更為明確。

下面我們來看看心腔肥厚。

心腔肥厚就是心腔的厚度增大,超過了正常厚度。

因為P波代表心房興奮收縮,所以我們可以通過P波來檢查心房肥厚

V1導聯正好位於心房正上方,所以是檢查心房肥厚的較好導聯——

心房肥厚時各導聯的P波振幅增加、間距增寬,V1導聯呈現較為明顯的雙向P波,Ⅱ導聯也會出現雙峯P波。這個也比較好理解,正常情況下左右心房差不多同時興奮收縮,所以左右心房的波動綜合在心電圖上就會呈現相互抵消的較不明顯的P波。如果某側心房肥厚則會導致兩側的電信號不同步,無法相互抵消,從而出現較明顯的病理性P波,如下圖——

心室肥厚,QRS波代表心室的興奮收縮,所以檢查心室肥厚當然要看各導聯的QRS波。

左室肥厚,首先QRS電軸左偏(注意區分左右),V1導聯呈大S波,V5導聯呈大R波。

左室肥厚的一個很重要的診斷依據就是SV1+RV5大於3.5/4.0mv(女/男)。

上句翻譯一下:女生,V1導聯的S波加V5導聯的R波大於3.5毫伏,存在左室肥厚;男生,V1導聯的S波加V5導聯的R波大於4.0毫伏,存在左室肥厚。

標準心電圖都會明確標示出SV1RV5的值——

右室肥厚,首先QRS電軸右偏,其次V1導聯出現較大的R波,大於同一導聯的S波,且該較大的R波在V2、V3、V4導聯中逐漸減小。

正常心電圖中,V1導聯的R波會明顯小於S波——

最後,看看梗塞。

心梗(心肌梗塞)應該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較常聽到的心臟類疾病,而且是很嚴重的心臟類疾病。它是由於冠狀動脈阻塞造成的,而冠狀動脈是心臟的唯一血液來源,不同部位的冠狀動脈或其分支發生阻塞則造成不同的心梗類型,主要有 4 種——

梗塞發生的部位通常是在左心室,梗塞一旦發生便伴隨有嚴重的心律失常甚至死亡。

急性心肌梗塞是血凝塊突然堵塞了冠狀動脈,導致心肌出現缺血、損傷甚至壞死。

醫學界有一個經典的動物實驗:將狗麻醉後剖開前胸露出左心室,再將心電圖電極連接在心肌上,用止血鉗夾住冠狀動脈阻斷血流,幾分鐘之內小狗的心電圖就出現了T波倒置現象,鬆開後T波迅速恢復——

這種T波倒置的心電圖就稱為「缺血型」心電圖,其心肌損害是暫時性的、可恢復的。看心電圖時應該常規檢查T波是否倒置,因為胸導聯離心室最近,所以T波的改變在這些導聯更為明顯。

在上述實驗中,如果將止血鉗阻斷血流的時間延長,則在呈現「缺血型」T波倒置後繼續發生如下改變:ST段逐漸抬高,倒置的T波逐漸減小,之後T波反而上升直至與ST段合併。如鬆開止血鉗,使血液重新流入心肌,心電圖上所呈現的改變又能逐漸恢復過來,但顯微鏡下發現心肌細胞有所損傷。

這種ST段抬高的心電圖稱為「損傷型」心電圖。

當出現「損傷型」心電圖後仍不鬆開止血鉗,就會發現QRS波開始發生改變,原來的R波變為完全倒置的Q波,這時即使鬆開止血鉗圖形依然無法恢復,顯微鏡下發現心肌細胞已經壞死。

這種有明顯倒置Q波的心電圖稱為「壞死型」心電圖。

臨牀上所遇到的人類急性心肌梗塞,其心電圖遠比小狗實驗中的複雜,心電圖會因梗塞的部位、大小和梗塞時間而不同。當左室冠狀動脈某一較大分支突然發生阻塞,阻塞中心部位的心肌細胞將會壞死,壞死區外周細胞損傷較輕,呈損傷型改變,再靠外邊的心肌細胞受損更輕,呈缺血型改變。因此,心電圖上就可同時出現缺血型(T波倒置)、損傷型(ST段抬高)和壞死型(明顯Q波)特徵的綜合圖形。

還有一點,正常人心電圖的絕大多數導聯都不存在Q波,所以當某些導聯出現明顯的Q波時,心肌梗塞的診斷就變得很確定。

前壁心肌梗塞,V1、V2、V3、V4導聯有明顯Q波,並且伴隨ST段升高及T波倒置——

側壁心肌梗塞,Ⅰ和AVL導聯有明顯Q波,並且伴隨ST段升高及T波倒置——

下壁心肌梗塞,Ⅱ、Ⅲ和AVF有明顯Q波,並且伴隨ST段升高及T波倒置——

後壁心肌梗塞,這個比較特殊,因為做心電圖時我們後背上並沒有吸附相應的導聯,所以無法觀察「後背導聯」的Q波和T波,但胸前的V1和V2導聯與後背正相對,所以可以觀察V1和V2導聯的R波(某種程度上相當於「後背導聯」的Q波),若R波高聳,則診斷為後壁心肌梗塞——

好了,讀到這裡心電圖就學得差不多了,閉上眼睛回憶一下——

下面是我自己上週做的一份心電圖,自我診斷基本正常——

文章開頭的小故事還有個後續——悽悽涼涼的中醫科室,孤獨寂寞的老中醫終於迎來一個患者(我),但我對他說,「少囉嗦,開份查心電圖的單子就行」,然後事了拂衣去。


縱向每一小格代表0.1mV,橫向每一小格代表0.04s。(因為心電圖機的靈敏度和走紙速度分別是1mV/cm和25mm/s.)

10句話牢記 10 種心電圖

1、正常心電圖:不用說了,它有可能是把那幾個波和導聯都斬一段下來,每一個波給你3個週期,分成幾行給你看,要注意。(P,QRS,T波;PR,QT間期)

2、左心室肥大:只要看V5大於5格,是上下縱的5格(即V5導聯QRS波&>0.25mV)

3、右心室肥大:只要看V1大於2格,是上下縱的2格(即V1導聯QRS波中R/S&>1,也就是R波&>S波的幅度)

4、心房顫動:所有的P--P,Q--Q,R--R,S--S,T--T都沒規律,也就是P波的位置上亂七八糟的。可發展為心室顫動。(即P波的位置被大小不一的小f波取代,而QRS波正常)

心室顫動:所有的P--P,Q--Q,R--R,S--S,T--T都沒規律,正常QRS波消失,只剩下大小不一的小波。

此時病人極度危險,隨時心室驟停,應及時電除顫。

5、竇性心動過緩:P波正常,且每個心動週期,即兩個P波之間,也叫P-P間期,都大於5個大格(25個小格),是左右橫的格。(即P-P間期&>1.00s,可算出心率&<60次/min)

6、竇性心動過速:P波正常,且每個心動週期都小於3個大格(15個小格),是左右的格。(即P-P間期&<0.60s,可算出心率&>100次/min)

7、房性期前收縮:前面幾個正常的波,接著一個波提前(注意:這個波的pqrst形狀是正常的,只是提前罷了),接下去又是正常的波。

8、室性期前收縮:前面幾個正常的波,接著一個波提前(注意:這時候R波變寬),接下去又是正常的波

9、典型心肌缺血:V4,V5,V6的ST段下移

10、急性心肌梗死:Q波增寬ST段弓背向上抬高,注意:前壁看V1,V2,V3,V4,V5,V6;下壁看Ⅱ,Ⅲ,aVF

圖片來自網路

文字來自心電圖書(更多總結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丁香醫博士)


謝邀!

我從五點簡單說一下怎麼看懂心電圖吧。

1.竇性心律

竇性心律指的是竇房結指導的心律,心臟在正常情況下的心態是竇房結髮出的心跳。正常的竇房結具有強大的自律性,凡是竇房結因激動形成的心律統稱為竇性心律。

竇房結的頻率為60~100次/分鐘,但有25%的年輕人心率為50~60次/分鐘,而6歲以下的兒童心率可超過100次/分鐘,初生嬰兒則可達到100~150次/分鐘。

如果我們在心電圖報告中看到『竇性心律』則代表著正常,但如果我們在報告中看到竇性心動過速或者過緩都不要感到害怕,有可能是正常情況。

因為有部分人在檢查的時候出現緊張情緒,或者檢查前活動過多都會導致竇性心動過速。而竇性心動過緩多見於長期體力勞動者、運動員或者堅持鍛煉的人,他們的心律較慢,這些都是正常情況。

2.早搏

有些人偶爾會感覺到心裡忽然之間『咯噔』一下,但隨之又恢復正常。不要害怕,這只不過是早搏在作怪。

早搏,又稱過早搏動,是指異位起搏點發出的過早衝動引起心臟搏動,屬於最常見的心律失常。引起早搏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情緒激動、過度勞累、吸煙喝酒都有可能引起早搏。

3.T波改變

T波改變是指用來觀察心臟跳動,運動引起的冠狀動脈機能不全,使心肌心內膜及心外膜發生急性心肌缺血,從而導致T波心態和方向的改變。

4.ST段改變

ST段改變指的是ST段偏離等電位線或PR段或時限改變,ST段既可以改變存在,也可以與T波及QRS波羣改變並存。常見的ST段改變有以下四種情況:

ST段抬高

ST段抬高是指ST段在等電位線或PR段以上,診斷標準為肢導聯J點後0.06~0.08S處ST段抬高≥0.1mV,右胸導聯≥0.25mV,左胸導聯&>0.10mV為異常。

ST段抬高會引起超急性期或急性期心肌梗死、變異性心絞痛、急性心肌炎、左心室肥大等疾病。

ST段下降

ST段下降是指ST段位於等電位線(或PR段)以下,診斷標準為J點後0.06~0.08S處ST段壓低&>0.05mV。

ST段下降可引起典型心絞痛、各類心肌病、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慢性心肌缺血等病狀。

ST段縮短

ST段縮短是指ST段短於正常範圍或消失,其診斷標準為ST段時限&<0.05S。

ST段縮短會引發高鈣血癥、洋地黃作用、短Q-T期間綜合徵等疾病。

ST段延長

ST段延長是指ST段延伸超過正常範圍,診斷標準為ST段時限&>0.15S。

ST段延長會引起低鈣血癥、冠心病以及長Q-T期間綜合徵等疾病。

5.左心室高電壓

左心室高電壓就是左心室QRS波羣的電壓超過正常值,提示有左心室肥厚或擴大的可能。左心室高電壓一般出現在高血壓、左心室肥大等疾病患者身上。但是單憑心電圖並不能明確判斷是否患有高血壓。


如果是醫學生的話,建議多看多背。。。不然就是大量做心電圖相關習題。如果是患者,建議不要糾結了,沒啥用,直接看診斷就行。

前面的回答已經說的很全面了,補充一個小口訣


第一步,看心律是否整齊,這一步至關重要,因為關係到後面對心電圖的判斷,看心律為首要任務,PR間期是否相等。

第二步,如果心律整齊,繼續下面步驟:

1.看PR間期,小於三大格,心動過速;大於五個大格,心動過緩。

2.看V1和V5導聯,正常心電圖V1導聯主波方向向下,V5導聯主波方向向上,如果V1或V5的QRS波成M型,則考慮束支傳導阻滯,出現在V1為右束支阻滯,出現在V5為左束支傳導阻滯。然後看QRS波型的寬度,大於或等於0.12S為完全傳導阻滯,小於0.12S為不完全傳導阻滯。如果V1導聯、V5導聯的QRS波高尖,在V1導聯上大於1.0Mv(2大格),考慮右室肥大;在V5導聯上大於2.5MV(5大格),考慮為左心室肥大。

3.看Ⅰ Ⅲ導聯,Ⅰ導聯為左手導聯,Ⅲ導聯為右手導聯;①如果左手導聯主波向下,右手導聯主波向上,則電軸極右偏;如果右手導聯主波向下,左手導聯主波向上,則電軸極左偏;②兩邊主波都向上,電軸不偏轉。③兩邊主波都向下,電軸極右偏。

4.看ST段,ST抬高,表示心肌梗死,ST降低表示心肌缺血。確定部位:V1、V2表示前間壁,V3、V4表示前壁,V5、V6表示側壁,V1-V4表示廣泛前壁,ⅠaVL、V5、V6表示側壁,Ⅱ、Ⅲ、aVF表示下壁。

5.如果P波缺如,考慮室上性心動過速。

6.觀察P-R間期,大於0.2s(1大格)表示房室傳導阻滯。如果P-R間期固定,每個P波後都有QRS波,那麼就是Ⅰ度房室傳導阻滯。

第三步,假如心律不齊的:

1.還是看P-R間期,如果P-R間期進行性延長至QRS波漏搏,考慮為Ⅱ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滯;如果P-R間期固定伴部分QRS波漏搏,那麼考慮Ⅱ度Ⅱ型房室傳導阻滯;如果P波與QRS波無關係,P-R間期不固定,那麼考慮Ⅲ度房室傳導阻滯。

2.看是否有寬大QRS波,如果有,那麼考慮室性早搏,如果有連續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寬大畸形QRS波,考慮室性心動過速。

3.如果看不到寬大畸形QRS波,那麼就看Ⅱ導聯上RR間期較短的波,看到提前出現的P波那麼就考慮房性早搏。如果出現的P波,為倒置的p波,則考慮為交界性早搏。

4.如果出現波浪形p波,那麼考慮房顫。出現雜亂無章鋸齒樣波形則為室顫。


心電圖何為早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