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很好,不過我想擴展一下,把精神分析諮詢師延伸一點,認知行為諮詢師、人本主義諮詢師及其他流派諮詢師都可以。

在我們機構,對諮詢師是有考核的,而在我認識的其它機構裡面,對諮詢師也有嚴格的評判標準,平時經常會給諮詢師進行考核,達到相應要求才能上崗。

通常在機構裡面對諮詢師是如何考核呢?我發一個模板。

首先會對諮詢師的建立關係能力、諮詢技術、諮詢效果評估、臨場諮詢出現問題解決、諮詢案例記錄等方面進行評估,評估的分數相應會有權重比例,達到75分以上為合格標準。

在對新手諮詢師進行考核的時候,機構會安排考場,布置一些諮詢師作為來訪者,穿插到學員裡面,然後給新手諮詢師進行安排,通常這些是不被告知的。

像我的話,會有機構安排我充當「卧底」,也就是來訪者身份,對新手諮詢師在諮詢裡面的評價進行評估,根據臨場發揮打相應分數,由於這些新手諮詢師不知道我們是評判老師,是卧底,因此諮詢裡面就會更加自然展現出自己諮詢能力的一面,好的壞的都能展示。

經過一段諮詢以後,我這邊會統計新手諮詢師的評分標準,交給機構,這是第一部分。

當第一部分工作結束以後,機構會安排第二名「卧底」,繼續跟這個新手諮詢師做諮詢,這麼做原因有兩點:一是來訪者樣本數量太少,無法準確評估諮詢師能力;二是讓諮詢師有面對不同來訪者特點的經歷,在這裡面收穫諮詢經驗。

第二部分的過程,大概會安排3-4名的人選,對諮詢師進行總體的考察。

當前面兩個部分結束以後,接下來的話就是機構負責人上陣了,這時候會在諮詢室裡面安排幾次模擬諮詢的情景,三個人在諮詢室里,由機構的負責人評分,做出一個裁決,結合前面幾位卧底老師評判的分數,再加上機構負責人的意見,最終確定這位諮詢師合不合格。

這段評價的過程,根據諮詢師選擇的流派不同,以及來訪者的情況,直至結束以後會統計出一個結果。

通常而言,新手諮詢師的考核,如果是精分、動力學流派的,考核周期會長一些,可能會有半年左右的期限,甚至更長,因為來訪者諮詢次數會比較長一點;認知行為、人本就要短一些,因為這些流派通常是短程諮詢居多,諮詢結束也比較快,那麼結果出的就快一些。

除了這個評價指標,我們也會請一些扮演者,給新手諮詢師做諮詢,諮詢以後給諮詢師評估,通過OQ-45等諮詢評估量表,給諮詢師做一個分數統計,判斷諮詢師的諮詢效果是否有效。

考核難度是很大的,機構為了能夠運營,對來訪者負責,同時規避一些不法諮詢師做壞事,給機構惹出一些麻煩,在考核評價上往往會下很大功夫,要是發現從業者或者諮詢師能力不行,是堅決不會讓諮詢師入駐的,也不會同意他在機構裡面做諮詢。

因此由這點可以看出,來訪者選擇諮詢師的時候,如果諮詢師是在機構任職,並且有合同作為證明依據的,相對來說會靠譜一些,那些只考了證書,沒有機構掛靠在外面私自做諮詢,比如在網上做諮詢,魚龍混雜的就要多一點。

考了證書不代表著這個諮詢師有能力做諮詢,有了證書,也有機構入駐的,至少能力和經驗相對來說要稍微信得過一點。請注意,我這裡說的是「信得過一點」,並不完全代表沒有問題,萬一這個機構也很水,裡面選擇諮詢師也是為了培訓學員,到處割韭菜培訓的這種機構,也並不完全令人放心。

在如今行業亂七八糟的前提之下,來訪者也只能多加小心謹慎一些了。

最後,我想講一下來訪者如何挑選諮詢師,和判斷諮詢師是否靠譜和優秀?很遺憾這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你接觸不到諮詢師的受訓經歷、在機構的情況、諮詢經驗和過程,哪怕他給你簡歷,這也僅僅是簡歷,唯一能覺得還比較信任的,可能就是在知乎等平台,看看諮詢師寫的文章是否專業。

然而這樣也不能完全信任,寫文章跟做諮詢是兩碼事,就像這篇,即使我寫了這麼多內容,你覺得我寫的還行,不錯,就判斷我諮詢專業靠譜,這種認知也不對。

千萬不要這麼去理解問題啊,這很容易被騙的。

最好的還是先了解下,談一談,看看感受,要是諮詢師在做諮詢前把一些該說的設置和要點說清楚,你覺得還不錯,就跟他諮詢,試一試,1-3次以後覺得還行就繼續,感覺不匹配就換人。

無論和誰做諮詢,先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去嘗個鮮,再信任也保留20%的小小懷疑,等到過了幾次諮詢,發現確實可以了,再全身心100%的投入工作,這樣才比較合適。


不僅是精神分析,在心理諮詢工作中,評估諮詢師的方式本身就非常主觀。

不過在主觀中,我們也努力做了一些儘可能客觀的東西,就是自評量表:

【素材】心理諮詢師評估量表?

mp.weixin.qq.com圖標

這份問卷是在諮詢早期做的,它羅列了一些條目,能夠幫助來訪者理清思路,意識到這位諮詢師是否「符合自己口味」。但是它並不能很準確的反映出諮詢師的水平(只是一定程度上反映),更多事評估匹配度用的。


心理諮詢效果問卷?

tianjinpsy.mikecrm.com

而這一份問卷《OQ-45》就是評估諮詢效果的了,這份問卷從:癥狀痛苦、人際關係、社會角色績效,三個維度,評估來訪者的變化。其中最好用的一點是,問卷給出了「顯著臨床變化」的數字,當來訪者分數降低7分或幾分,就意味著有了某種顯著變化,非常鼓舞人心。


那麼分數是如何變化的呢?

這就比較「玄學」了。

我們可以把心理諮詢的有效性因素分為兩類,一類叫做一般效應,一類叫做特殊效應。

後者是有理論區分的,比如精分的特點在於,協助來訪者理解自己的無意識衝突,理解自己的過去是如何影響現在的;而暴露療法的核心在於打破過去的條件反射;認知療法的效應在於改變歪曲認知;正念則是靈活的切換存在模式與行動模式……

而前者(一般效應),指的是那些無論什麼取向的諮詢師,都會關注的內容。比如工作同盟(是否彼此信任)、期望、共情、安慰劑效應(是的,安慰劑本身就是一種心理治療)等等。

而在研究中我們發現,一般效應對諮詢效果的影響,遠大於特殊效應。

調查發現,同盟對治療結果的影響佔到10%~30%(HorvathLaborsky,1993;LambertBarley,2001;Martin,GarskeDavis,2000)。Martin及其同事對79項關於治療同盟的研究進行元分析,發現儘管同盟對結果只有中等效果的影響(0.22),但是其效果在大量研究結果中都是一致的,而且不與其他變數相聯繫。作者驗證了以下假設「同盟關係本身是一種治療」。

——《如何選擇有效的心理療法》

而在上述兩個效應之外,對來訪者影響最大的元素,是來訪者的生活環境,也就是那些諮詢師一般很難觸碰的領域。

曾經有一位諮詢師為了幫助來訪者更好的解決心理問題,直接下手幫助來訪者改變生活環境,結果非常~~精彩~~詳見下方鏈接:

吉普賽人 (豆瓣)?

www.douban.com圖標

那麼我為啥要接受心理諮詢呢?反正最大的「療效」來自於環境,而很多內容也都是我自己領悟的。

1980年,Smith、Glass以及Miller通過元分析的方法回顧了以往的研究,並得出「接受過心理治療的普通人的狀況最終要比80%沒接受過心理治療的人好」的結論。1996年,Lambert與Cattani-Thompson陳述總結了這些研究。

——《如何選擇有效的心理療法》

所以我們若把心理諮詢理解為某種提高效率的工具呢?接受諮詢的人,比不接受諮詢的人,緩解的更快、好狀態維持的更久。

而且精神分析還會有另一個意義,那就是增加人們看問題的維度,因為對自己產生了更深刻的理解,於是在生活中便能體驗到更豐富的味道。

這也許也能從某個側面證明,精神分析為何在實證科學的浪潮下,依然能有如此多的支持者。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心理小廚plus


如何選擇有效的心理療法京東¥ 56.00去購買?

心理治療大辯論:心理治療有效因素的實證研究京東¥ 68.60去購買?


其它知友給出了量表,可以做為依據。

這裡再提供生化層面的分析。

來訪者看到特定線索時血液中產生的幸福激素(催產素)和應激激素(皮質醇)的比值應該可以做為一個客觀指標。無論什麼療法,最後肯定是幫助來訪者緩解痛苦。而皮質醇是肌體主要用來應對壓力的一個內分泌信號,可以做為參考。而催產素是信任和幸福的相關線索。

除了皮質醇,下丘腦調控的內分泌相關激素(HPA軸)都有潛力開發成客觀指標。


無法真正回答該問題,提供三個曾經的研究結果供參考。1.艾森克對精神分析療法的有效性進行過驗證,證明無效。2.羅傑斯對人本主義療法做個驗證,證明其方法只對神經症以下的來訪者有作用。3.近年來國外的研究,證明心理諮詢只能起到緩解感受的作用,對心理問題及疾病無絕對性作用。


我看完精神分析的經典著作,自己體驗一下後,決定不過多探索這個流派,因為以我的智商我沒法去體驗。我非常同意樓上那位說精神分析不存在客觀評價指標的回答。精神分析從來都不只是在諮詢里有用處,它是一種思想,應用到諮詢中。所以體驗就是最關鍵的點了。我體驗不好,我就不用它,有的人適合,就用它。有用就行。科學性?心理學一直在努力去自證科學化,但是這本身就可笑,自己說自己是對的。雖然我是這個專業的,工作也有關,不過我越來越不想帶著科學思維來看待心理學了,我願意帶著寬容的心來對待,有用就行,別給自己添堵。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