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墨香熏,儒佛诗吟,携弟赴京,才名朝野倾。

雪迹鸿飞,僧死题陨,困路嘶驴行。

鱼鹭点镜,霜溪画屏,云山淡空名。

西湖水晴明,密州猎虎鹰,满弓射狼星。

十年茫茫孤坟茔,欲诉谁听,幽梦松冈梳楼倩影,明月夜痴心泪洒缱绻魂不醒。

凤凰雨润晚霞匀,残蕖犹净,弄筝江上哀婉娉婷,半壕春水煮就新茶饮尽。

皎月临空醉问天宫古今,起舞红尘寒楼千寻,绮户低映,圆缺离情,婵光牵心。

浅雪飞花去岁曾送君,暮春浮絮归人无讯,窗纱露进,双燕梁下愁凝。

梨落柳如茵,浊世身自清。

簌簌枣花,缫车声轧,牛衣黄瓜,消渴唤农家。

酒贱人下,风鬓素发,中秋凄月挂。

风坠路抛,肠损眼娇,莹泪萍雨潇。

疏桐幽人悄,鸿惊恨未晓,沙洲埋寂寥。

酥娘皓齿凉风到,岭梅香飘,玉郎作伴芳颜带笑,心安处便觉他乡堪比故乡好。

东坡狂饮三更敲,童眠难叫,蝇利缠身何时终了,夜静波平荡扁舟隐江潮。

竹杖芒鞋听雨轻歌闲走,林烟料峭青蓑冷袖,斜照山头,萧瑟回首,无意欢忧。

松下清溪初浸兰芽抽,沙路光洁春雨洗垢,湖水西流,莫言杜鹃悲秋。

大江东去三国赤壁重游,乱石惊涛江山画轴,谈笑功就,佳人垂眸,酹月清酒。

淮洛漫漫雪沫午盏后,蓼茸春盘清欢偷,芳草常有,多情苦难收。

逆行烟舟,乐看是非休。?


以上回答摘自b站up主 @拯救世界的狗子 2021.1.28的投稿里面的歌词


读的时候用《起风了》的旋律唱一遍

用苏轼的诗词给《起风了》填词是什么感觉???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b23.tv图标

很喜欢苏轼,真正苏轼在我的心目中有了具象是因为那首临江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词,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晚上喝的大醉,回来已经三更半夜,把门敲烂了没人开,怕是家童梦见在吃东坡肉,太香。要我我就骂街了,但是苏轼却是倚杖听江声,我为什么说苏轼一下子具象化了,很强烈的画面感,风神飘逸,超然脱俗。睡不了觉感叹一下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啥时候那些烦人的破事才能和我没关系啊,发发牢骚表示心里不爽。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世事纷扰,恕不奉陪。打扰了,告辞。

叶梦得记载的那个故事想必很多人也知道,写完词,吓得徐君猷以为苏轼跑了,急忙寻找发现苏轼睡得正香,实属喝的意犹未尽。

苏轼不论在词里写的多么潇洒豁达,回归现实他依旧是一个有血有肉,对现实又无能为力的普通人,这是他让人觉得亲近的地方,也更能让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在千百年间熠熠生辉


不知道你们眼里的苏东坡是什么样的人,我心里他是个吃著酱肘子鲜荔枝的天才诗人。

我们知道苏轼受到当时人们的喜爱,受到我们这些现代人的喜爱,受到千百年来这么多人的爱戴,但是你很难准确地列出一二三条原因。我们也爱李白杜甫,但是那些好远好远:我们不是天仙来到人间,少有星河下的满船清梦;也鲜少亲身经历国破家亡的哀痛。但是我们自始至终都在人间,我们有自己的不如意,有那些无可奈何、不合时宜,但是我们仍然期待著好友、知己,期待著不期而遇的生活之喜。短短的一生,真想像你一样畅快地活著。

这本书是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原书是其以英文书写而扬名海外的,现在看的是译文版。The Gay Genius这个书名很有意思,个人觉得比较准确。刚看到的时候很懵,看完恍然大悟的感觉,感觉完全能向外国人传达出苏轼的那种感觉(有内味了)。

《苏东坡传》- 林语堂

一曲水调歌头妇孺皆知,是苏轼写给弟弟子由的千古佳唱,一开始没什么感觉,越看到最后才越能明白这份感情。同为「唐宋八大家」,苏辙是才华不亚于哥哥的大诗人,为人含蓄而坚毅,巅峰时期官至宰相。两人从年少时一起赶路应考,互相成就彼此陪伴相互照应,我觉得子由是最懂苏轼的人,苏轼也是如此。「南部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只是一句「兄友弟恭」不足概括两人,终了时未能相见的遗憾也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兄弟、父子、同性友人之间的情谊无疑是其生命中的重要篇章,但是另一层隐喻的含义中的诗词书画、乐观练达、政坛跌宕也不应该被我们忘记。

书的腰封上一开始就列出了其体现出的中国历代文人的标志性人生——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散文作家,伟大的书法家,酿酒的实验者,工程师,瑜伽术的修炼者,佛教徒,士大夫,皇帝的秘书,心肠慈悲的法官......用现在的话说,比起「斜杠青年」,具有多重身份的苏轼应该是名副其实的「斜杠大叔」了,想到严嵩八十岁高龄还能权倾朝野,突然明白「至死方为少年」的含义,妙啊。

很羡慕,羡慕大诗人的眼,他们能看到、听到、感受到常人在天堂也感受不到的美,由此而得的文坛盛名使他注定不能像他梦想的那样成为乡野村夫,需要一辈子周旋在封建社会的官僚体制中;同样也造就了他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性格,虽然可能是被迫的,但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如果能在诗词歌赋、会友挥毫、豪饮醉酒中获得些许乐趣而使得人生不那么孤单,何乐而不为呢?


关于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看法有很多,好像无论看什么类型的书总能在其中看到回答这个问题的影子,其实很有意思。我觉得这是一条「线」,指引著你从读书考取功名到从政为官,或「不为五斗米折腰」等等,贯穿著所有行为终始。

就拿苏轼来说,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社会要求天下读书人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皇权至上、士农工商),纵使比起「政客」我们认为称呼其为「文人」更加合适,那也是因为在这条「线」上,苏轼加入了他自己的人生哲学,比如儒释道中的人道主义、他的谦退之道、他的刚正不阿又或者是「人间不过梦一场」等等,他身上的每一个行为,你总能找到「线」上的某一「点」或者说是某一丝「气」(道家)与之对应,他永远不会超出这条「线」的范围。

没有绝对的善恶忠奸。哪怕是王安石、章淳这样的人,他们也有自己深信不疑且坚定的道,无论是化于荀子的「性恶论」,还是建立在「义利观」上的法家,你总能看到那些大忠似奸、或善或恶背后的东西。我坚信这就是中国人的道,或许这就是我们喜爱苏轼的原因。因为我们在翻阅和思考的过程中,看见了一条能够一以贯之、或葬于火海或浮于青天而始终不悔的道路,最重要的是深受其感染而搭建起了自己的人生长线。

再说回这本书,很多人点评说不如题为《林语堂评苏东坡》,其实不无道理。作者写传的时候倾注了太多的感情,确实不能忽略,且译文难免少些余韵,文中的例子也有不少美国社会的故事和通俗语言(大概是为了方便外国读者理解)。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理解苏轼读懂苏轼和喜爱苏轼。我想至少没有人比作者本人对苏轼的喜爱之情更加浓厚了,据说林语堂先生移居国外时随身携带的行李有好几箱都是苏轼的书,非此情不能成书也

传记类书籍比小说读起来费劲些,故事性比较弱且多为「蜻蜓点水」,内容多且松散,需要同时找资料辅助阅读。全篇围绕著一个中心人物展开,我们通过阅读所有与其相关的内容以期了解苏轼这个「人」本身。其实每个人的宿命都是「被误解」,得以从只言片语中窥见传奇人物的过往已是有幸。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我还记得遇上定风波的那天。

学渣的咸鱼下午,喜欢打游戏,游戏里也是咸鱼。偶尔退回QQ刷空间,很偶然的打开了「一些惊艳的诗句」为标题的说说。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当场愣住,细细回味了几遍,只觉得我下雨天出去碰上了正在吟诗的苏轼。

他说姑娘今天雨挺大,但我觉得这雨不赖,我还偏偏不拿伞,我就要淋雨,为什么呢?因为草鞋和手杖比骏马轻便,我管他天气时阴时晴,我这辈子都不怕下雨这样令别人讨厌的事情。

这样开阔的心胸,世人很难有。有了未必比他阔。比他阔的未必比他想得开,比他想得开的未必有他淡。


苏东坡是和尚转世,修过戒定慧,所以这辈子才能好。这样的情况还有不少呢。比如佛图澄,老虎和尚姚广孝,王阳明。所以说啊,大人物都是修来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