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市场大部分企业部署的都是很老旧的,针对行业的应用系统,物流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之类。企业内部管理用的大多也是报表工具和Excel,难道中国企业还没有意识到数据分析、可视化还有大数据的潜力所在么。求高手分析一下用户心理,以及商务智能(可视化数据分析)工具在中国认可度和使用率极低的原因所在。

2018/7 距离上次提问已经是很久之前,现在BI已经被大量应用。故修改。


简单点说,需求没到点,意识没到点。

1、企业的BI的意识比较模糊:BI本身的定义比较模糊,说是一体化解决方案,但要完完全全落实到所有,这样的应用场景也是少数。

2、BI有可替代方案:目前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数据分析、数据化管理的重要性。也纷纷寻求一些解决方案,将资料库里的数据「解放出来」,转化成业务人员、领导能理解的业务信息。但是很多企业由资料库,有数据仓库,他们缺少的只是一个前端展示工具,管理工具,这一块可以用集成图表插件展示,可以用FineReport报表软体展示,可以用R语言Python来写,更别说各种大大小小的开源软体。

3、背后主导BI的任然是IT部门:目前很多BI厂商都逐渐提出「自助BI」、「敏捷BI」这一概念,核心理念是将BI的分析任务转交给业务部门、分析人员。但是BI工具的选型、实施、后续维护仍是IT人员,这就涉及到预算+专人+项目推行,推动力不足啊。

再说说BI工具本身。国外的BI工具价格昂贵,我知道的Tableau按人头计算每年在5位数,上SAP啥的,那就没底了。实施起来要亲力亲为,用得起来就算了,关键有的上了却用不起来,操作不是那么容易的。国内BI工具参差不齐,有个可视化展现的都能把自己夸夸其词为BI工具,国内能数的过来的也就帆软了。


所以题主确实是经历了中国BI从起步到发展。

前几年BI没有多用,主要是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信息化建设的高峰期,布局ERP、OA等信息系统,数据量相对来说也没有那么大,有需要数据分析就各个部门从系统中导出数据各做各的就好。

而现在,市场竞争那么大,流量红利过去之后,就要开始拼刺刀了,玩存量、私域流量,更需要精细化运营。而且企业的数据量也从过去的几十万、几千万上升到现在几十亿,对应的商业智能工具的要求,也从Excel、报表变成现在的BI(敏捷BI)。

尤其是疫情过后,企业都在强调三个关键词:精细运营、快速反应、智能决策。那怎么做?对于CEO来说,不仅要决策千里之外还要运筹帷幄之中,而BI在应用端可以通过数据大屏或者移动BI呈现给CEO,借助实时分析、下钻、联动等能力,就能让他坐在办公室或者旅游,就能定位到业绩变差是哪个区域哪个部门甚至哪个品类和门店出现了问题,找到问题立即对症下药。

同理,对于各级管理者和终端门店店长,BI平台又可赋予他们不同需求的看数据用数据需求。这就是为什么,这几年,BI在中国企业中越来越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想探讨更多BI应用,欢迎评论区交流哈。

发布于 2020-05-29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苗小超苗小超hero

1.工具需要学习;

2.学了还不一定会用;

3.用了还不一定用好;

4.用好了可能也没什么用;

总结,懒得改变


1.工具需要学习;

2.学了还不一定会用;

3.用了还不一定用好;

4.用好了可能也没什么用;

总结,懒得改变


1、以前企业对于数据的运用需求停留在报表阶段,多选择EXCEL或者报表软体,那时候互联网化程度没有那么深,大家对于大数据带来的可能性价值认识也不够。

2、现在企业越来越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对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的需求更高,发展十分迅猛。因此这个时间段就得寻求更好的工具,BI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3、但是国内真正一直深耕在BI行业的企业并不多,有的公司明明做的就是报表,摇身一变说自己做了十几年的BI,特别扯淡,更别说服务了。其实国外的商业智能产品比国内的发展早,但是如果选择国外的BI,售后服务是很难保证的,其代理商不可能遍布在全国各地,不能实时的进行技术支持,反观国内品牌,其最大的优点是能够了解中国数据分析的特点。在国内真正可以做到这一点的也就亿信华辰了,真正在BI领域深耕了十几年的老牌BI厂商,虽然这家公司非常低调,但是合作过的单位都是相当厉害的,而且口碑不错。可以了解下。。。


1. 国内中小企业的数据不多,专人+专系统,得不偿失,用excel+crm甚至只用excel就够了。2. 国内大企业有钱有人,但大企业的IT系统有很多,资料库有很多,部门有很多,上统一的数据分析系统既是一个必然又是漫长的过程。3. BI推行了那么多年,国内普及率没有你想像得那么少。大数据也没有你想像的那么高端,国外也是在尝试而已。4. 中国企业不论大小都面临的大问题是没有把供应链搞好,真的是落后发达国家20年以上,让人作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