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覺得這個設定不僅跟古時的禮教相斥也跟哪吒的民間形象不符,哪吒與父李靖相仇視的來源無疑是《封神演義》里的李靖破壞肉身,但哪吒遭父厭惡而割肉剔骨還父的說法似乎從《三教搜神大全》里就有了。

那麼有更早的說法來源嗎?

或者說為啥會產生這種格格不入的設定呢?


來自殷郊。

仇父是因為殺母

《三教搜神源流大全》裡面哪吒太子確實有「割肉刻骨還父」的情節,但他和李靖並沒結仇,割肉還父之後也不過是兩清罷了。

另外,三教搜神大全里的哪吒太子和武王伐紂一點關係都沒有,托塔天王李靖也不是什麼陳塘關總兵,估計人家這輩子也沒見過周武王。

但是三教搜神大全里還有另外一位與哪吒淵源不淺的仙家:

太歲殷元帥(正名金哪吒,乳名殷郊)

肉球降生、被真人撫養長大、成年後成為武王的帳下大將,這個故事是不是特別眼熟?(甚至連前鋒雷震子的名字都是在此處出現的)

但太歲殷元帥(殷郊/金哪吒)並不是李靖的兒子,而是紂王與姜王后之子。

而殷郊追隨武王、舉兵伐父、手刃後母也是有正當理由的——他要報殺母之仇。

封建禮教中,雖然父恩至大,但母仇也一樣不共戴天。因殺母而仇父(而且這個爹從來沒養過他還想弄死他),雖未必符合三綱五常,但在民間傳說中,其情可憫。更何況再加上武王受天命,弔民伐罪,大節所在,殷郊所為也算是大義滅親了,在民間倫理上不是不能接受。三教搜神大全稱其報母仇伐商「忠憤孝義」,也是讚許之意。總體而言,殷郊雖然伐父,但歸根結底仍然是為「孝母」而伐父的(何況他爹是禍害民生的天字第一號大反派,而且也沒說他弒父,只是伐父弒(後)母而已),這個倫理邏輯沒有太大問題。

但是殷郊和哪吒的形象不斷融合、「伐父」的情節被移花接木到李靖和他三兒子身上去之後……就顯得多少有些混亂了。

——《封神演義》在這兩個人物形象的融合和再分割上出了大力(實際上許老是見不得以子伐父的,所以融合再分割之後紂王殷郊、李靖哪吒兩對父子最終都以某種形式上的「和解」收場,刪除了殷郊最終助武王伐紂成功、手刃妲己的情節)。但是客觀上說,《封神》並不是唯一出力的,即使在三教搜神大全中,一個李哪吒,一個金哪吒,僅從名字上也可看出其中的聯繫……應該是更早之前,在民間傳說中,這兩個人物形象就已經開始融合了。不過《封神》臨門一腳,把兩個形象里最重要、出彩的片段幾乎都分給了李哪吒,留下一個空殼一樣的殷郊(還被搞成了反派),之後在民進傳說中就漸漸被人遺忘了。

所以題主要問哪吒仇父的情節從何而來?這本來就不是李家的故事,來自於紂王和他長子之間的恩怨(因為寵幸妲己聽讒言殺害姜王后而導致的殺母之仇),只是在民間的逐步演義中,漸漸被嫁接到了李哪吒的身上,然後由《封神》這部情節相對比較完整的作品徹底定型了而已。


反正來源不能是封神演義。更早的小說西遊記里也有這個

【說不了,天王輪過刀來,望行者劈頭就砍。早有那三太子趕上前,將斬腰劍架住,叫道:「父王息怒。」天王大驚失色。噫!父見子以劍架刀,就當喝退,怎麼返大驚失色?原來天王生此子時,他左手掌上有個「哪」字,右手掌上有個「吒」字,故名哪吒。這太子三朝兒就下海凈身闖禍,踏倒水晶宮,捉住蛟龍要抽筋為絛子。天王知道,恐生後患,欲殺之。哪吒奮怒,將刀在手,割肉還母,剔骨還父,還了父精母血,一點靈魂,徑到西方極樂世界告佛。佛正與眾菩薩講經,只聞得幢幡寶蓋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將碧藕為骨,荷葉為衣,念動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運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廣大,後來要殺天王,報那剔骨之仇。天王無奈,告求我佛如來。如來以和為尚,賜他一座玲瓏剔透舍利子如意黃金寶塔,那塔上層層有佛,艷艷光明。喚哪吒以佛為父,解釋了冤讎。所以稱為托塔李天王者,此也。今日因閑在家,未曾托著那塔,恐哪吒有報仇之意,故嚇個大驚失色。卻即回手,向塔座上取了黃金寶塔】


題主自己也算查找了不少邊角料,姑且來個自問自答,拋磚引玉。

按照百科說法,哪吒傳說故事最早的匯總是在元代的《三教搜神大全》里:

那叱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盤石,手持法律,大喝一聲,雲降雨從,乾坤爍動。因世間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於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長子軍叱,次木叱,帥三胎那叱。生五日化身浴於東海,腳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寶塔宮。龍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戰。帥時七日,即能戰,殺九龍。老龍無奈何而哀帝,帥知之,截戰於天門之下而龍死焉。不意時上帝壇,手搭如來弓箭,射死石記娘娘之子,而石記興兵。帥取父壇降魔杵西戰而戮之。父以石記為諸魔之領袖,怒其殺之以惹諸魔之兵也。帥遂割肉刻骨還父,而抱真靈求全於世尊之側。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為骨、藕為肉、絲為筋、葉為衣而生之。授以***密旨,親受木長子三字,遂能大能小,透河入海,移星轉斗;嚇一聲,天頹地塌;呵一氣,金光罩世;(左金右帝)一響,龍順虎從;槍一撥,乾旋坤轉;繡球丟起,山崩海裂。故諸魔若牛魔王、獅子魔王、大象魔王、馬頭魔王、吞世界魔王、鬼子母魔王、九頭魔王、多利魔王、番天魔王、五百夜叉、七十二火鴉,盡為所降,以至於擊赤猴、降孽龍。蓋魔有盡而帥之靈通廣大、變化無窮。故靈山會上以為通天太師、威靈顯赫大將軍。玉帝即封為三十六員第一總領使,天帥之領袖,永鎮天門也。

而後的《西遊記雜劇》、《西遊記》、《封神演義》、《南遊記》等里的哪吒形象應皆以此為藍本進行加工。

父以石記為諸魔之領袖,怒其殺之以惹諸魔之兵也。帥遂割肉刻骨還父,而抱真靈求全於世尊之側。

按照《三教搜神大全》里的說法是哪吒殺了群魔之首石磯,李靖害怕群魔興兵報復對哪吒很惱怒,哪吒就割肉剔骨還父元魂去投奔如來佛祖去了。(好慫的李靖,好狠的哪吒)

而這裡的哪吒是只是割肉剔骨還父,還沒有與父結仇的描寫。

我之前一直以為哪吒藝成之後仇父、要殺李靖的情節是從《封神》才開始出現的。 @凰一笑 已經貼出西遊原文證實在《西遊記》里已經有「後來要殺天王,報那剔骨之仇。」的說法。

後來要殺天王,報那剔骨之仇。天王無奈,告求我佛如來。如來以和為尚,賜他一座玲瓏剔透舍利子如意黃金寶塔。

只是更早的《西遊記雜劇》我還沒找到原文,不知裡面的哪吒是如何記載。

所以目前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在[元]《三教搜神大全》的時代哪吒跟父親李靖還沒有產生什麼深仇大恨,仇父弒親的設定應是後世雜劇小說家附會上的。

(畢竟《搜神》里的李靖也太慫了點...哪吒剔骨也是因為李靖不喜歡他的做法,後世文人黑他幾筆也不為過)


然而題主又好奇了:哪吒剔骨還父的由來是什麼?真的是《搜神》里記載的因為嫌棄哪吒惹禍嗎?

於是題主又去查了很多邊角料,發現這個坑很大,怕是得從哪吒傳說的源頭開始說起。

(所以說接下來的內容已經是「哪吒傳說的演變和過程是怎樣的?」,已經開始超綱了)


我找了很久找到了這篇文章,姑且是對哪吒的來龍去脈有了很詳細的介紹:讀覽天下-話說哪吒

文章聲稱「唐以前的中國佛教界並未傳有「哪吒」之名,到了唐代才有了關於哪吒的記錄」這與百科中的「記載已在東晉有之」相斥,題主本人也沒有找到唐代之前的記錄,故在此列出。

目前可見,最早提及哪吒的是唐代從天竺來華的僧人菩提流志(562~727年)翻譯的《不空捐索神變真言經》...其中就有那吒俱缽羅神。但這裡只是提到其名字,沒有進一步的敘說。

之後提及哪吒的是唐玄宗時期的高僧不空(705~774年)翻譯的《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按照這兩部佛經的說法,哪吒是毗沙門天王的三太子,手執神戟,守護國王、百官以及佛教的信眾,並且眼觀四方,如果有人對以上諸種人起壞心的話,哪吒就會用金剛杖刺其心、眼及頭等部位...還說毗沙門天王有寶塔供奉釋迦牟尼像,哪吒經常捧持此塔,隨侍在天王左右。這應該是後世毗沙門天王演變成托塔李天王的源頭。

如此可以看出哪吒在唐朝的形象還只是一個護法神,才剛剛開始與毗沙門天王產生關係。

晚唐時期李靖逐漸被神化為毗沙門天王,哪吒也逐漸就劃為了李靖的兒子。

而剔骨還肉的說法卻是到了後面才開始出現的:

宋代禪林也開始流傳哪吒「析骨還肉」的傳說。按照北宋僧道原撰成於景德元年(1004年)的《景德傳燈錄》的記載,此說較早在晚唐時已有了。《景德傳燈錄》中載,有人問禪,「那吒太子析骨還父、析肉還母,如何是那吒本來身」,投子大同禪師放下手中杖子來作回答。同書中,還記載有人向天台山德韶(891~972年)禪師問禪,說道「那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後於蓮華上為父母說法」。哪吒到底為了什麼要析骨還肉,大家都沒有說明。但既然之後又為父母說法,這可能是為了證明肉身虛空、佛法為真吧。

而至於哪吒為什麼要剔骨,文章表示「這可能是為了證明肉身虛空、佛法為真吧。

題主認為這種說法還是比較令人信服的。

而之後北宋蘇轍留有「哪吒詩」中有「只知拜佛不拜父」、「寶塔令父左手舉」的詩句。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

佛知其愚難教語,寶塔令父左手舉。

兒來見佛頭輒俯,且與拜父略相似。

佛如優曇難值遇,見者聞道出生死。嗟爾何為獨如此,業果已定磨不去。佛滅到今千萬祀,只在江湖挽船處。

這可能是最早對哪吒跟父親有矛盾的記載了,而且也開始有了有佛祖賜寶塔降服哪吒的說法。

按照蘇轍的詩意看還是哪吒太「狂」禮佛不禮親以至於「佛知其愚難教語」,把鍋甩給了「狂子」哪吒。

而同為北宋的釋宗杲也有詩《方數文請升堂舉那吒太子因緣》:

骨肉都還父母了,不知那個是那吒。

一毛頭上翻身轉,一一毛頭渾不差。

這點也符合了文章中「宋代哪吒顯然已成為禪林打禪機時慣用的話頭」的說法。

宋代哪吒顯然已成為禪林打禪機時慣用的話頭,雖然語焉不詳,但後來哪吒傳說的一些要素,如寶塔、三頭六臂、析骨還肉等也已經在此時出現。從情理來推斷,這時關於哪吒的故事應該已經廣為流傳、為人熟知,因此才能信手拈來,而不需要再偷解。

之後就是元明時期《三教搜神大全》的出現為哪吒的故事進行匯總定型,而產生的「李靖怨哪吒惹禍,哪吒剔骨削肉還之」的說法了。

而比較好玩的一點是據說明清時期民間開始供奉哪吒來鎮壓水患,以至於到近代演變成了「鬧海除惡龍」的故事。

小說里的踏龍宮惹出事端也漸漸變成降龍除魔,「狂子」變成「英雄」,也算是符合了哪吒護法神的形象了。


提問者說錯了,是先有哪吒割肉剔骨還父的傳說,才有封神演義採用這個設定,並給出一套完整情節的做法


這個仇父情節在《封神演義》哪吒和李靖有衝突,但是不是太明顯,在故事中不是主線。

真正確定仇父情節的是1979年的《哪吒鬧海》,這一版的動畫可以說是經典中的經典。當時文革剛結束,改革開放剛剛決定,但是人們的觀念還沒轉變。於是這樣一個反父權,反君權的哪吒就出現了。

2019年的這版和1979年的哪吒相比可以說做了很大的改動。最重要的就是哪吒與父親之間的那條矛盾線被淡化了。

李靖成為了一個慈父,我認為這個改編很棒,一個時代就應該有一個時代的哪吒。40年前反抗的哪吒我需要,但是我們不在需要一個仇父的哪吒。這樣的父親形象反而更能打動我。

最後再說一句,其實偉大的是時代。每個時代我們都有不同的需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