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这个设定不仅跟古时的礼教相斥也跟哪吒的民间形象不符,哪吒与父李靖相仇视的来源无疑是《封神演义》里的李靖破坏肉身,但哪吒遭父厌恶而割肉剔骨还父的说法似乎从《三教搜神大全》里就有了。

那么有更早的说法来源吗?

或者说为啥会产生这种格格不入的设定呢?


来自殷郊。

仇父是因为杀母

《三教搜神源流大全》里面哪吒太子确实有「割肉刻骨还父」的情节,但他和李靖并没结仇,割肉还父之后也不过是两清罢了。

另外,三教搜神大全里的哪吒太子和武王伐纣一点关系都没有,托塔天王李靖也不是什么陈塘关总兵,估计人家这辈子也没见过周武王。

但是三教搜神大全里还有另外一位与哪吒渊源不浅的仙家:

太岁殷元帅(正名金哪吒,乳名殷郊)

肉球降生、被真人抚养长大、成年后成为武王的帐下大将,这个故事是不是特别眼熟?(甚至连前锋雷震子的名字都是在此处出现的)

但太岁殷元帅(殷郊/金哪吒)并不是李靖的儿子,而是纣王与姜王后之子。

而殷郊追随武王、举兵伐父、手刃后母也是有正当理由的——他要报杀母之仇。

封建礼教中,虽然父恩至大,但母仇也一样不共戴天。因杀母而仇父(而且这个爹从来没养过他还想弄死他),虽未必符合三纲五常,但在民间传说中,其情可悯。更何况再加上武王受天命,吊民伐罪,大节所在,殷郊所为也算是大义灭亲了,在民间伦理上不是不能接受。三教搜神大全称其报母仇伐商「忠愤孝义」,也是赞许之意。总体而言,殷郊虽然伐父,但归根结底仍然是为「孝母」而伐父的(何况他爹是祸害民生的天字第一号大反派,而且也没说他弑父,只是伐父弑(后)母而已),这个伦理逻辑没有太大问题。

但是殷郊和哪吒的形象不断融合、「伐父」的情节被移花接木到李靖和他三儿子身上去之后……就显得多少有些混乱了。

——《封神演义》在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融合和再分割上出了大力(实际上许老是见不得以子伐父的,所以融合再分割之后纣王殷郊、李靖哪吒两对父子最终都以某种形式上的「和解」收场,删除了殷郊最终助武王伐纣成功、手刃妲己的情节)。但是客观上说,《封神》并不是唯一出力的,即使在三教搜神大全中,一个李哪吒,一个金哪吒,仅从名字上也可看出其中的联系……应该是更早之前,在民间传说中,这两个人物形象就已经开始融合了。不过《封神》临门一脚,把两个形象里最重要、出彩的片段几乎都分给了李哪吒,留下一个空壳一样的殷郊(还被搞成了反派),之后在民进传说中就渐渐被人遗忘了。

所以题主要问哪吒仇父的情节从何而来?这本来就不是李家的故事,来自于纣王和他长子之间的恩怨(因为宠幸妲己听谗言杀害姜王后而导致的杀母之仇),只是在民间的逐步演义中,渐渐被嫁接到了李哪吒的身上,然后由《封神》这部情节相对比较完整的作品彻底定型了而已。


反正来源不能是封神演义。更早的小说西游记里也有这个

【说不了,天王轮过刀来,望行者劈头就砍。早有那三太子赶上前,将斩腰剑架住,叫道:「父王息怒。」天王大惊失色。噫!父见子以剑架刀,就当喝退,怎么返大惊失色?原来天王生此子时,他左手掌上有个「哪」字,右手掌上有个「咤」字,故名哪吒。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奋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一点灵魂,径到西方极乐世界告佛。佛正与众菩萨讲经,只闻得幢幡宝盖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运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后来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天王无奈,告求我佛如来。如来以和为尚,赐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那塔上层层有佛,艳艳光明。唤哪吒以佛为父,解释了冤雠。所以称为托塔李天王者,此也。今日因闲在家,未曾托著那塔,恐哪吒有报仇之意,故吓个大惊失色。却即回手,向塔座上取了黄金宝塔】


题主自己也算查找了不少边角料,姑且来个自问自答,抛砖引玉。

按照百科说法,哪吒传说故事最早的汇总是在元代的《三教搜神大全》里:

那叱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喝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因世间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长子军叱,次木叱,帅三胎那叱。生五日化身浴于东海,脚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宝塔宫。龙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战。帅时七日,即能战,杀九龙。老龙无奈何而哀帝,帅知之,截战于天门之下而龙死焉。不意时上帝坛,手搭如来弓箭,射死石记娘娘之子,而石记兴兵。帅取父坛降魔杵西战而戮之。父以石记为诸魔之领袖,怒其杀之以惹诸魔之兵也。帅遂割肉刻骨还父,而抱真灵求全于世尊之侧。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为骨、藕为肉、丝为筋、叶为衣而生之。授以***密旨,亲受木长子三字,遂能大能小,透河入海,移星转斗;吓一声,天颓地塌;呵一气,金光罩世;(左金右帝)一响,龙顺虎从;枪一拨,干旋坤转;绣球丢起,山崩海裂。故诸魔若牛魔王、狮子魔王、大象魔王、马头魔王、吞世界魔王、鬼子母魔王、九头魔王、多利魔王、番天魔王、五百夜叉、七十二火鸦,尽为所降,以至于击赤猴、降孽龙。盖魔有尽而帅之灵通广大、变化无穷。故灵山会上以为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玉帝即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天帅之领袖,永镇天门也。

而后的《西游记杂剧》、《西游记》、《封神演义》、《南游记》等里的哪吒形象应皆以此为蓝本进行加工。

父以石记为诸魔之领袖,怒其杀之以惹诸魔之兵也。帅遂割肉刻骨还父,而抱真灵求全于世尊之侧。

按照《三教搜神大全》里的说法是哪吒杀了群魔之首石矶,李靖害怕群魔兴兵报复对哪吒很恼怒,哪吒就割肉剔骨还父元魂去投奔如来佛祖去了。(好怂的李靖,好狠的哪吒)

而这里的哪吒是只是割肉剔骨还父,还没有与父结仇的描写。

我之前一直以为哪吒艺成之后仇父、要杀李靖的情节是从《封神》才开始出现的。 @凰一笑 已经贴出西游原文证实在《西游记》里已经有「后来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的说法。

后来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天王无奈,告求我佛如来。如来以和为尚,赐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

只是更早的《西游记杂剧》我还没找到原文,不知里面的哪吒是如何记载。

所以目前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元]《三教搜神大全》的时代哪吒跟父亲李靖还没有产生什么深仇大恨,仇父弑亲的设定应是后世杂剧小说家附会上的。

(毕竟《搜神》里的李靖也太怂了点...哪吒剔骨也是因为李靖不喜欢他的做法,后世文人黑他几笔也不为过)


然而题主又好奇了:哪吒剔骨还父的由来是什么?真的是《搜神》里记载的因为嫌弃哪吒惹祸吗?

于是题主又去查了很多边角料,发现这个坑很大,怕是得从哪吒传说的源头开始说起。

(所以说接下来的内容已经是「哪吒传说的演变和过程是怎样的?」,已经开始超纲了)


我找了很久找到了这篇文章,姑且是对哪吒的来龙去脉有了很详细的介绍:读览天下-话说哪吒

文章声称「唐以前的中国佛教界并未传有「哪吒」之名,到了唐代才有了关于哪吒的记录」这与百科中的「记载已在东晋有之」相斥,题主本人也没有找到唐代之前的记录,故在此列出。

目前可见,最早提及哪吒的是唐代从天竺来华的僧人菩提流志(562~727年)翻译的《不空捐索神变真言经》...其中就有那咤俱钵罗神。但这里只是提到其名字,没有进一步的叙说。

之后提及哪吒的是唐玄宗时期的高僧不空(705~774年)翻译的《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按照这两部佛经的说法,哪吒是毗沙门天王的三太子,手执神戟,守护国王、百官以及佛教的信众,并且眼观四方,如果有人对以上诸种人起坏心的话,哪吒就会用金刚杖刺其心、眼及头等部位...还说毗沙门天王有宝塔供奉释迦牟尼像,哪吒经常捧持此塔,随侍在天王左右。这应该是后世毗沙门天王演变成托塔李天王的源头。

如此可以看出哪吒在唐朝的形象还只是一个护法神,才刚刚开始与毗沙门天王产生关系。

晚唐时期李靖逐渐被神化为毗沙门天王,哪吒也逐渐就划为了李靖的儿子。

而剔骨还肉的说法却是到了后面才开始出现的:

宋代禅林也开始流传哪吒「析骨还肉」的传说。按照北宋僧道原撰成于景德元年(1004年)的《景德传灯录》的记载,此说较早在晚唐时已有了。《景德传灯录》中载,有人问禅,「那咤太子析骨还父、析肉还母,如何是那咤本来身」,投子大同禅师放下手中杖子来作回答。同书中,还记载有人向天台山德韶(891~972年)禅师问禅,说道「那咤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于莲华上为父母说法」。哪吒到底为了什么要析骨还肉,大家都没有说明。但既然之后又为父母说法,这可能是为了证明肉身虚空、佛法为真吧。

而至于哪吒为什么要剔骨,文章表示「这可能是为了证明肉身虚空、佛法为真吧。

题主认为这种说法还是比较令人信服的。

而之后北宋苏辙留有「哪吒诗」中有「只知拜佛不拜父」、「宝塔令父左手举」的诗句。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

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手举。

儿来见佛头辄俯,且与拜父略相似。

佛如优昙难值遇,见者闻道出生死。嗟尔何为独如此,业果已定磨不去。佛灭到今千万祀,只在江湖挽船处。

这可能是最早对哪吒跟父亲有矛盾的记载了,而且也开始有了有佛祖赐宝塔降服哪吒的说法。

按照苏辙的诗意看还是哪吒太「狂」礼佛不礼亲以至于「佛知其愚难教语」,把锅甩给了「狂子」哪吒。

而同为北宋的释宗杲也有诗《方数文请升堂举那咤太子因缘》:

骨肉都还父母了,不知那个是那咤。

一毛头上翻身转,一一毛头浑不差。

这点也符合了文章中「宋代哪吒显然已成为禅林打禅机时惯用的话头」的说法。

宋代哪吒显然已成为禅林打禅机时惯用的话头,虽然语焉不详,但后来哪吒传说的一些要素,如宝塔、三头六臂、析骨还肉等也已经在此时出现。从情理来推断,这时关于哪吒的故事应该已经广为流传、为人熟知,因此才能信手拈来,而不需要再偷解。

之后就是元明时期《三教搜神大全》的出现为哪吒的故事进行汇总定型,而产生的「李靖怨哪吒惹祸,哪吒剔骨削肉还之」的说法了。

而比较好玩的一点是据说明清时期民间开始供奉哪吒来镇压水患,以至于到近代演变成了「闹海除恶龙」的故事。

小说里的踏龙宫惹出事端也渐渐变成降龙除魔,「狂子」变成「英雄」,也算是符合了哪吒护法神的形象了。


提问者说错了,是先有哪吒割肉剔骨还父的传说,才有封神演义采用这个设定,并给出一套完整情节的做法


这个仇父情节在《封神演义》哪吒和李靖有冲突,但是不是太明显,在故事中不是主线。

真正确定仇父情节的是1979年的《哪吒闹海》,这一版的动画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当时文革刚结束,改革开放刚刚决定,但是人们的观念还没转变。于是这样一个反父权,反君权的哪吒就出现了。

2019年的这版和1979年的哪吒相比可以说做了很大的改动。最重要的就是哪吒与父亲之间的那条矛盾线被淡化了。

李靖成为了一个慈父,我认为这个改编很棒,一个时代就应该有一个时代的哪吒。40年前反抗的哪吒我需要,但是我们不在需要一个仇父的哪吒。这样的父亲形象反而更能打动我。

最后再说一句,其实伟大的是时代。每个时代我们都有不同的需求。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