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可以萬軍之中斬敵將首級,為什麼不每次打仗都制定一個斬首行動,劉備正面佯攻,關羽去殺死敵軍將領。

補充:討論僅限三國演義,請勿偏題。


這個問題也可以進行一下變種:

既然諸葛亮空城計能嚇退司馬懿,為什麼他還要帶兵出祁山?為什麼不制訂一個諸葛亮帶著倆童子一張琴一路恐嚇到洛陽的戰略?


因為關羽只有一條命,而且他不會飛


劉備集團主要有這麼幾個階段。

1,起家階段 從黃巾起義到赤壁之戰前後

這個時候劉備的手下只有萬人敵關張,一般就這兩個人隨機出陣。後來有了趙雲,趙雲出場機會變多了。

2,發展階段 佔有四郡到入川前

此時劉備集團開始逐漸壯大,黃忠魏延進入麾下,關張趙也開始有了一些領兵機會。劉備集團已經有了一定的地盤,不再東奔西走。也不在已打架為主。

3,壯大到鼎盛 奪取西川到關羽敗死之前

馬超的加入,五虎陣容齊全。奪得了西川,文臣武將得到大批補充,如張翼王平李嚴等。早期的萬人敵開始發揮統帥作用。關張有了統大隊兵馬的機會,鎮守邊疆。有了自己的部下,如關羽的荊州班子,糜芳廖化周倉關平等,張飛的閬中隊,雷銅等,魏延嚴顏也曾為張飛指揮。就是馬超也有任夔吳蘭這樣的部下。劉封孟達也開始發揮一些作用,鎮守上庸。漢中之戰劉備的勢力達到了全盛。

總之,劉備的勢力逐步的擴大,手下大將的作用也逐漸由單挑轉為統兵,如取四郡,入川,巴西之戰,奪占瓦口,聚漢水寡勝眾,定軍之戰,放水淹七軍。天天打游擊當然不行了。

三國演義使用將領也是隨機的。

但是關帝的地位相對來說是比較高的。單挑遇到的三合黨不多,都是有一定的水平的。所以關帝的單挑一般會決定戰場態勢走向,如斬殺文顏,殺死華雄。關羽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

你以為三國演義是武俠小說啊。

另外,你這種打法,你以為打遊戲呢,再說了兄弟三人同生共死,這種你前面抗我輸出的坑法。。。。。。。不對佯攻這個詞是這麼用的嗎。用不著這麼麻煩,直接關羽打多好,不過這種陰招感覺劉備也不會用。

可能講了一堆廢話,多多包涵。


因為關羽的腦子比他的武功對劉備更重要。斬將奪旗,陷陣先登,趙雲黃忠也可以。統大兵團,水陸並用,規模戰役,守一城,治一地,獨當一面,只有諸葛亮關羽。


對於戰爭,《三國演義》中描寫的是不合實際的。

《三國演義》中戰鬥都先是將領上去比一下,大戰幾十幾百回合,於是把對方首領斬於馬下,然後雙方士兵開始廝殺。

而真正的戰爭並不是如此。

「回合」一詞,來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車戰」,當時士兵站在馬車上,相向的衝鋒,挨近之後用手中兵器廝殺。然後大家調轉馬頭,重新再戰,一來一回,就稱一個回合。

後來騎兵作戰的時候,回合已經不再適用。

戰爭講究陣法以及騎兵與步兵的配合。

當然小說里,作者安排將領之間pk,或「於萬軍爭中取對方將領首級如探囊取物一般」,這是為了刻畫人物形象,增加戲份。即英雄對於歷史的推動作用。

小說可以為了更精彩而誇張寫法,真的存在那種情況的話

那麼 呂布早就統一天下了!

而且關羽這種有勇有謀的將領,鎮守荊州,劉備麾下也只有關羽有這個能力。

荊州有多麼重要,乃是蜀漢基業。諸葛亮三分天下藍圖便是占荊州、益州。

所以關羽這種鎮守一方、威震四海的將領當然不能大材小用,天天跑去戰場帶兵殺敵。


大概是因為,很多時候哥仨綁一塊兒,再加上手底下的一堆小兵,才能勉強和別人正面佯攻吧。

斬顏良的前提,是萌德和本初雙方「大展旌旗以壯軍威」的「正面攻」的目標都達成了。


斬首有風險。先主又和關羽結義同年同月同日死,出點意外不就把自己也坑了。


你這麼問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關羽同不同意?

劉備如果把把都讓關羽當急先鋒,你看他能不能混到當漢中王。


在劉備麾下,關羽是當主將用的,你會發現劉備和關羽同時出現在戰場上都不多見,因為關羽獨立領兵去了。

把關羽當個先鋒或刺客用那才是巨大的浪費,關羽的統兵能力在全三國也能進前十,爭一爭前五。


兩個原因。

一、二爺斬顏良誅文丑後名氣大漲,當然有些人是不服的,比如孔秀,比如秦琪,比如蔡陽,然而這些人也變成關羽的聲望了。所以關羽一上陣,對手就會加強防備,提防斬首。有防備後,關羽就難以發揮突襲作用。三國武力巔峰呂布極限也就是在曹操七將圍攻下撤退,說明個人武力還是有極限的。

二、雲長弱弓箭,經常受箭傷。有了弓箭防備,關羽突陣就有可能會陣亡,得不償失了。

以上。


邏輯這個東西最大的好處叫放之四海而皆準,所以歷史上的東西可以盡情展開討論。而小說里的很多東西是編出來的,放到這裡可以,放到那裡就不可以了,不能推而廣之,也就是不合邏輯。


看到有趣,來幻想一下。

斬首行動,好像之前聽說這個詞是美軍對付薩達姆等阿拉爺爺的。幹掉頭目,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斬首行動可以在政治上取得較大影響,打擊敵軍士兵,影響敵軍的行動,但是對戰勝對手並無決定性影響。因為人家有副將,有少主,有繼承人啊,殺了一個我,還有千千萬萬個我,甚至你不去殺,人家自己都會斬,比如董卓這貨。鑒於這個效果,每次都使斬首行動並不是特別必要。

劉備正面佯攻,關羽去殺死敵軍將領。這是一虛一實,打的偷襲。在三國演義里類似的計謀使用的很多,可以說是常規戰術,並不高明,指望這個戰術就想無敵天下,你讓諸葛孔明、周公瑾、荀公達、法孝直的臉往哪放,還費腦子想那麼多計謀幹嘛。偷襲這種事,成功的概率只有50%,三國演義魏蜀吳偷襲的戰例很多,張飛夜襲曹營,敗了,張郃偷襲張飛,砍了個假的,嚴顏偷襲張飛,又砍個假的,呂布偷襲曹操,眼瞎到手的人頭跑了,曹操夜襲烏巢,賭對了,甘寧凌統一塊偷襲,都勝了,魏延偷襲劉璋,到手的人頭主公讓還回去,總的來說有失敗的也有成功的,換了關羽去也不過爾爾。對方有防備,弄個假張飛,設個陷阱,偷襲就要完蛋,在沒有防備時才可能成功的。

所以無論斬首,還是偷襲,都只能作為一種戰術使用,要結合其他的戰術戰法來取得戰役的成功。長期堅持的是戰略,是劉備跨有荊益,并力洛陽,這是劉備每次要堅持和服從的目標。劉備伐吳偏離了這個戰略,失敗了,如果繼續延續這個戰略,或許蜀漢有機會復興。但是如果這種仇都不報,劉備也就不是劉備了,就沒法當帶頭大哥,就不會得到那麼多的死士了。


因為關羽只有一個 命只有一條


關羽只有一個,戰線不止一條


三國演義里,最牛逼的戰績也就是嘉靖本里呂布一個人衝垮李傕三萬西涼騎兵,李傕被迫敗走五十餘里而已。雖然這個戰績已經很玄幻了(現實世界沒人敢一個人對著幾萬騎兵衝殺),但也只是衝垮而已,呂布畢竟就一個人,不可能對大軍造成什麼殺傷。想用沖陣來進行斬首行動,還是不足夠的。

演義里關羽巔峰武力值明顯弱於呂布巔峰(關羽加張飛兩個人戰不倒呂布),不可能每次都這麼玩。顏良那次是特例,就跟兔子撞樹上死了一樣,你不能因為這個就天天守株待兔。


我們假設關羽vs100小兵

結果 關羽 卒


顏良不具備一個主帥的素質,你以為人人都是顏良啊。


打顏良是他的陣容有破綻,被關公看出來了,在兵力差不多的情況下進入秒的。


二爺一直是萬夫不當之勇,至於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說得應該不是他,而是他的三弟。

沒錯,這話本來就是二爺誇三弟的,倒也不虛,三弟展示了一次,效果拔群

萬軍之中取人性命,雖然比取人首級效果差一些,也是非常人所能了。另外,這一吼,為以後遊戲中的張飛定製了一個技能——大喝。幾乎是個三國遊戲里的張飛都有這個技能。

然則以後再也沒見過張飛在萬軍之前施展這個技能,估計是個限定次數的技能,一生只能用幾次,三爺珍惜,到死也沒用第二次。

除此之外,整本《三國演義》沒有再出現過萬軍之中取人性命的事情,更不要說萬軍之中取人首級,更不要說萬軍之中斬人首級這種限定動作的表演。

倒是亂軍之中開著無雙一陣AOE取人性命的事還是有的,長坂坡的趙雲,就是一例。


這是電視劇,電影,小說看多了。「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說起書來容易,做起來難哪。關羽的「萬夫不當之勇」也是羅貫中美化出來的。

上下五千年,中國歷史上的戰役中,有多少戰役是能直接取「上將首級」的。

關羽一生中,取得「上將首級」的,確有一次- 斬顏良。

《三國志 蜀書 關張馬黃趙傳》記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

但是請仔細了解一下,這一仗為什麼能贏?這一戰發生在官渡大戰的前期,袁紹派大將顏良,攻擊曹操據點白馬。首先是曹操的戰術成功,曹操採納荀攸建議,在延津渡口假裝要大舉渡河,正面攻擊袁紹。袁紹中計,調重兵防守曹操的正面攻擊。曹操悄悄派一支輕騎兵,由張遼任主將,張遼和關羽關係不錯,請求曹操派關羽同行。張遼可是奇襲的專家,一生征戰有N次奇襲成功,以少勝多的成功案例。(玩過「三國殺」的應該都知道,張遼的技能是「突襲」,可見一斑)這一仗打了顏良個措手不及,曹軍大勝。關羽刺死顏良。(注意,這裡是刺死,所以關羽大致用的兵器是矛。而不是青龍偃月刀。)這一仗的勝利,是集曹操、荀攸、張遼、關羽集體之功的,難道說派一個關羽帶幾百人就能贏嗎? 這想法太天真了。

孫子兵法云: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冷兵器時代,主要靠的還是兵力(包括數量以及戰鬥力),靠一個主將衝鋒,你功夫再好,本事再大也成不了事。 我兵力10倍於你,你儘管衝過來,我圍住你,還不能幹掉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