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說,贛方言中很多字詞發音是仄聲(普通話是平聲),不懂的話聽起來會很像罵人;台灣人講話也很有特點,似乎說每句話都喜歡帶個「啦」,感覺挺有意思的(雖然我幾乎只知道這個)。

再舉個例子:南昌人說人滑頭,就會說「這個人好zie誒。」但是有什麼比較有趣的東西,也會說「好zie誒」;而形容地方小,就會用比較俗的話「屁眼大的地方」。

以上兩種是題主最直接想知道的,但如果有什麼有趣的小知識,也歡迎科普一下啊。

你們家鄉有什麼有趣的語言嗎?懇求分享一下吧!!


尖團音是我很早就注意到的發音現象,河北、河南、山東這些地區均有尖團音發音。

有一個鄉野版本認為是清兵入關後,舌頭不靈活,導致普通話中尖音逐漸消失。那麼尖團音發音有啥特點?舉例來說,「劍」和「箭」,「解開」和「姐姐」,「輕」和「清」,後面幾個都是尖音。區分尖團音的話,前後兩個字發音其實是不一樣的。劍jian4,尖音讀「箭zian」;解jie,姐zie;輕qing,清tsing。

王寶強演傻根時候的河北方言,「姐」發音是「zie」而不是「jie」。演員黃渤(青島人),曾說過一個有趣的青島普通話段子,「這一杯tsing島啤ziu哈下去的話,我ziu一頭哇地下起不來啦,高低~起不來了」。地道的京劇念白也是區分尖音和團音的,可以聽聽郭德綱唱的京劇。

有一年在川北某深山溝,也聽到一個當地土著管「姐」叫「zie」,但當地其他很多人卻沒有。我前女友粵語說得很好,她曾說我的山東話發音有點像廣東話,我猜她說的「像」也是因為廣東山東都區分尖團音,她只是模模糊糊意識到這個發音特點。

陝西觀眾地區有二三十萬山東移民,至今說山東話。這些移民中,有一些人的山東話仍區分尖團音。還有一些村子受關中方言影響,尖音已經消失了。

所以,除了華北地區(姑且把山東算作華北)是典型的尖團音方言區,尖團音在南方等地區也普遍。


emmm來說說貴陽話,不知道這些發音是不是貴陽話特有的,但我仍然覺得很值得一說。

最獨特的我覺得是「u」,例如圖古讀戶鹵奴吳苦,發音時用下嘴唇貼著上牙,用牙齒和嘴唇之間的小縫隙發出這個音。

說「日」字舌頭不卷,伸平,上下牙咬住,再發這個音。

像讀作qiang

造讀作cao

街介界讀作gai

狗讀作giu,口讀作kiu

葯讀作yo,角讀作go

些讀作xi,但鞋讀作hai

嘰里呱啦讀作gi ni gua la

速度讀作xu du,這個du參照我說的第一條那麼讀。。

假貨在貴陽話里被叫做cha ye貨,很多人說的是茶葉貨,準確的聲調應該是茶耶貨。

貴陽話很喜歡語氣詞,甚至連用四個放在句尾,例如「你意思是我故意勒哦咯嘛門?」意思是:你意思是我故意的唄?

還很喜歡疊詞,例如「不讓你整你就是古到古到勒整」,「古到」意為固執,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讓你做你非固執地做」。在例如「一口痰在我嗓子頭卡起卡起的」,「卡起」就是卡著,這句話就是「一口痰在我嗓子里卡著」。

還有很多特別的地方我也想不起來了,當下貴陽話在普通話的攻勢下發生了很多變化,包括剛剛我說的這些現在很多貴陽人也不會了,且行且珍惜吧。


廣西玉林白話(粵語勾漏片),有大量的邊擦音?,是一個把舌尖抵在上門牙呼氣發出的音,比如三讀?an,四讀?i,代替了部分的s,不過也有十讀sep。

再說一個吧,本地白話有一個動詞「整」,意思大概是「做」「拿」,蠻常用的。

舉幾個例子:

「你在這(讀di,但如果是「這裡」讀「jie lv」)整乜嘢」,意思是「你在這做什麼」。

「整nom(一點點的意思,與蘸字、顆字同音不同聲調,也可以說「一nom」)分我吃」,意思是「給我吃點」。

「整杯水來」,意思是「拿一杯水來」,不過也可以說「拿(nei/yip/niao/hon四個讀音都可,使用頻率都差不多)杯水來」。我也不懂為什麼拿字有這麼多讀音,希望有大佬可以指出原因(不是想當然的那種,舉例「因為南蠻化了」)。

「整十nom葯」/「開十nom葯」,意思是「開十顆葯」。這裡的顆可以讀「nom」也可以讀另一個近似的音,但。。。我不會標(ノ?`?′?)ノ︵?

給我一nom米,我幫你整個地球[doge]


其實南昌話我感覺你說的仄聲多是因為入聲多吧?除了官話各大方言都保留了入聲,也就是各大方言你聽起來也許都像罵人。。。(台灣話四川話東北話這些都屬於官話。)

特點說不完,這個很靠感受的。比如南方口語的語氣助詞誒啊呀咯,也許北方人聽起來做作,但是我們完全沒有那個意思。

我們把「媽」喊成「馬」。

我們叫名字習慣把最後一個字叫兩遍。(對應於北方人叫最後一個字然後兒化一下。)不分男女老少都這麼叫,可能北方人聽起來覺得叫一個大漢也這麼叫有些雞皮疙瘩。但是我們確實可以一本正經的叫王大鎚錘錘,即便不是他媽不是他女朋友,有孰的意味但是沒有太親膩的意思。


教大家和萍鄉人套近乎,如果是特別本土的萍鄉話的話,外地人肯定聽不懂,萍鄉人形容一樣東西,比如說多貴啊,就會用幾貴幾這個表達方式,同理,幾+形容詞+幾,構成了簡易入門萍鄉話描述事物的核心句式

例如:這個西瓜幾甜幾

這個包幾便宜幾

你的鞋子幾臟幾

特殊變形:這個東西幾多幾錢,考試考了幾多幾分

感覺第一個幾有古漢語留存,第二個幾是助詞


下江話泰如片。

據記載過去曾有一種語法,就是數詞「一」+量詞的結構中可以把數詞省略然後把量詞改成上聲。現在還有一些殘餘,比如「一個人一個蘋果」可以說「苟(k?)人一個蘋果」。似乎還有其他的,想起來再補充。


在我老家,有一種很特別的聲音來表示沒有。

就是把嘴嘬起來,用下嘴唇覆蓋住大部分牙齒,留下一點門牙縫,用口腔往嘴裡吸氣,這時牙縫就會發出這個特別的聲音。

這個用法不太廣泛,一般只用來表達否定,而且別的地方似乎沒有這種用法。

舉個栗子:

如果有人問你「你吃飯了嗎?」 你沒吃的話就可以用這個聲音來回答他,別人就知道你沒吃了

原先在老家的時候,我從沒意識到這個聲音特別,後來去外地上大學,和同學們的對話中會不經意用到,別人都以為我沒有回答,會特地再問我一遍,真是哭笑不得。

真的好想知道別的地方有沒有這種用法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