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陸遜魯肅呂蒙啊……

兩分天下可能實現嗎……


周瑜死在210年,而209年劉備就已經佔據半個南郡,並掌控大部分荊州,與孫權會面達成荊州分割協議,所以周瑜二分天下的客觀條件,是非常不利的。

要YY二分天下,最起碼要知道當時的客觀局勢。209年周瑜為南郡太守時,半個南郡就已經在劉備手上,長江水道為雙方所共有,同樣在209年劉備和孫權又達成荊州協議,而周瑜卻死在210年。換句話說,周瑜生前,劉備就已掌控大半個荊州,還與孫權互相承認。

  • (注)晉書地理志:後漢獻帝建安十三年,魏武盡得荊州之地,分南郡以北立襄陽郡,又分南陽西界立南鄉郡,分枝江以西立臨江郡。及敗於赤壁,南郡以南屬吳,吳後遂與蜀分荊州。
  • (注)江表傳曰: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

209年孫劉聯軍奪取的南郡,僅是南郡的南段,南郡北段依舊在曹操手上,並設立襄陽郡。又按照《江表傳》「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周瑜還把南郡南岸地給了劉備,所以周瑜掌控的南郡是非常狹窄的,其二分天下計劃,這時候就不可能撇開劉備了。

  • (注)三國志吳主傳:十四年(209年),瑜、仁相守歲餘,所殺傷甚眾。仁委城走。權以瑜為南郡太守。劉備表權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備領荊州牧,屯公安
  • (注)三國志周瑜傳: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治公安。備詣京見權,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權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制,故不納......是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曰:"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北方可圖也。權許之。
  • (注)建康實錄:十四年,權居京口,劉備詣京口見權,求荊州。周瑜聞之,密上書諫留備處於吳,莫遣還。

209年,劉備自立為荊州牧,又去見孫權,周瑜建議孫權軟禁劉備,孫權沒有聽。等劉備和孫權達成協議後的210年,周瑜又建議孫權取蜀地,對付劉璋,這次孫權居然同意了。

  • 209年:劉備、周瑜共分南郡,孫權拒絕軟禁劉備,與劉備達成荊州協議
  • 210年:孫權同意周瑜取蜀建議,不久周瑜病死

可見,周瑜取蜀地的建議,客觀背景是大部分荊州歸屬劉備,南郡更是為劉備與周瑜所共分,並隔江對望,而孫權先拒絕軟禁劉備,與劉備達成荊州協議,雙方開始逐漸交接地盤了,然後孫權再同意周瑜取蜀的計劃,只能說孫權的這波操作很騷很刺激了!

想YY周瑜二分天下是無可厚非的,但至少要了解周瑜死前-南郡的劃分情況,好吧!

  • 南郡北段:曹操手上,設襄陽郡
  • 南郡中段:周瑜手上,非常狹窄
  • 南郡南段:劉備手上,擁有南岸

最後歡迎大家關注我 @大內義興 ,以及我的歷史專欄,人欄兩開花:

修正漢末三國和一些歷史的偏差?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得孫策活著才有可能,孫權由於接班過早不得不與本土勢力過於妥協,主動出擊啃硬骨頭基本是不可能的。

周瑜可以說是孫策的代言人,要乾的事和孫策是一路的,但是他畢竟不是一把手。

孫策死時候還不到三十歲,對於本土不老實分子是毫無情面的,但是賞罰有度,陸遜這種反革命背景的也能起用。如果躲過暗殺,必然會慫起來,並且清洗改革,不會像孫權接手時期過分被本地士族牽制。劉備曹操不都是死人堆里爬出來的,只不過孫策運氣太差了。


拉倒吧,孫家自最能打,時機也最好的孫堅死後,就沒天命了。

曹操征戰多年,天下獨佔七分。

麾下是曹家夏侯家的嫡系+異姓文臣將領。

劉備自赤壁後,一路走高。

麾下是南征北戰的老夥計+新投奔的小夥伴。

孫十萬:???

哥哥的基友周瑜

哥哥仇人家族的族人陸遜

主張借荊州的魯肅

哥哥的部將呂蒙

被哥哥殺紅眼的四大家族。

一票不知道服不服的家族長輩+哥哥的孩子。

就算帶著這麼一手爛牌,混到二分天下。

對方要麼有天子,要麼是仿劉秀舊事的皇族後裔。

各地家族土豪,壯士文人,籌碼更願意壓誰?


其實三國能統一的只有曹劉。

曹魏不用說了百分之八十贏面,劉備軍或者說整個蜀漢有兩次機半會。

第一次是二爺水淹七軍,如果二爺回一口氣,攻下襄樊。蜀漢兩路北伐之勢已成,消化了于禁三萬人。張遼出戰也是必然。二爺剛住張遼,劉備親出祁山,劉封孟達策應上庸,孫大帝十萬大軍再上合肥……好吧這條當我沒說。總之滅曹機會不是沒有,正巧曹操也死了,重演官渡老袁家,聯合曹植干曹丕不是夢。至於再滅東吳水軍陸戰隊,最起碼北方沒問題。東吳很快會被從北方拍飛,撤回江東,然後就是時間問題了。

第二次是葛賊出祁山,三郡在握,雍涼在望已經到嘴的肥肉又吐了出來,街亭……不說了。如果收了雍涼,進圖關中。曹睿已經到了關中,如果攻下或者僵持住,就有機會。

第三次,五丈原。

可憐武鄉侯,種麥猶未熟。

寒風偏徹骨,英雄不度秋。

三次機會有一次能成,都可以逆轉優劣局面,三次失敗,基本涼涼。

至於東吳,只要大帝在我們還是討論蔣濟,張熹,張遼,滿寵吧。

曹魏:孫權想一統天下怎麼辦?

張熹:我率千騎將往,定讓他望風而逃。

張遼:千騎太多,馬拿走,人留八百個夠了,經濟實惠。

滿寵:這幫武將,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好幾百人糧餉容易嗎?給我幾十個人足夠了。要替國庫考慮。

蔣濟:就是,要不我寫封信忽悠一下?軍隊就別去了。不就是打仗嗎。別學西路那群渣渣,好十來萬人來回折騰,還整天喊人不夠用。

曹真、司馬懿:………………


這段文章是我興起而作,有很多錯誤,例如東興之戰寫成了東林之戰,把東興之戰歸到了進攻里去。這件事告訴我寫文章得審。

先說論點:不……可……能。

孫策周瑜有逐鹿中原之志,然江東無逐鹿江湖之力。三國時候的天下不是秦末時候的天下,秦末大亂,項氏叔侄帶八千江東子弟兵縱橫天下,而東漢末年時孫氏有江東兵甲數萬,卻北不能取青徐,西不能奪荊州,這是為何?

首先,我們拿東吳國土極盛的時候來說,大部分的荊州和揚州,一個完整的交州,一條完整的長江防線,二百多萬的人口,二十多萬的軍隊,三國之中最強大的水師,各項數據常年居三國第二,曹魏從北方進攻,在赤壁和濡須口吃過虧,季漢西面進攻,在猇亭吃過虧,防守如此出色的東吳,魏蜀兩家都拿他沒辦法。

但是和出色的防守形成強烈的反差的是糟糕的進攻,除了偷襲荊州和東林之戰,以及誘敵深入的石亭之戰等少數戰役外,東吳在對曹魏和季漢的進攻戰中鮮有勝利,究其原因有三:

一、東吳的國土,自古南北對戰,握著南方命門的是兩個地方,淮南和上游,守江必守淮,南方如果有了完整的淮河防線,進可攻,退可守,江淮地區密布的水網是可以保障南方軍隊糧草和軍隊的運輸;再就是上游,這個上游準確來說是江東地區的上游,包括了荊襄地區和巴蜀地區,前面說到東吳擁有完整的長江防線,那是因為敵人是不可能在巴蜀渡江的,巴蜀的長江段緯度位置就比中下游低,渡江就是當時的蠻夷之地。但是上游的巴蜀是可以對中下游進行一個壓制的,日後西晉統一南方是從巴蜀造船,然後東下,元朝是從漢江流域入手,地方不同,卻都是南方統治中心的上游開始的。南方政權若想保衛自己甚至北伐就必須確保上游,東晉桓溫北伐伐蜀和劉裕伐蜀就是一個例子,我們回到東吳,東吳國境北不到淮河,合肥數次攻打而不下,西與蜀漢隔著重重大山,東吳實際上來說是被魏蜀兩國壓制著的。

二、江東的士族,司馬睿為什麼會在江東立足,延續晉祚,是因為王導幫助他獲得了江東士族的支持和擁護,孫氏以強軍入江東,數年而定,自以為不用依靠江東士族,但是隨著時間的深入,江東士族在孫氏政權的作用日子凸顯,統治江東是離不開江東士族的協助的,江東士族控制著江東絕大部分土地,而在當時控制土地,就等於控制人口,因為人是依附在土地上的,隨著孫家從淮西帶來的將領和士兵還有文官因為各種自然和非自然原因的損失,孫家勢必要從江東本地徵兵和選拔將領,而官員和將領只能從江東士族裡選拔,所以陸遜最後成為大都督,顧雍成為了東吳第一任丞相,而士兵,東吳到最後實際上是依靠各大家族的部曲的,這些江東士族在外部強大的壓力下,能夠團結在孫家的旗幟下面,一致對外,保衛江東,包括攻打合肥和荊州,實際上都是保衛江東的一部分,但是如果讓他們為了完成東吳的統一大業獻出自己的部曲,他們是萬萬不願意的。

三、開發還處於初級階段,東吳有兩百多萬人口,這些人口基本沿著長分布,再往南地區的開發還在初步進行,可以說東吳有價值的土地實際上同整個東吳國土想比是不多的,這些有價值的土地可以憑藉著長江保護,卻不能為東吳提供足夠北伐和西征的物資,原因在於這些有價值的土地依然還沒有開發完成,例如兩湖地區,「兩湖熟,天下足」,是很久以後的事情了,東晉建國百年,開發南方百年,才有了劉裕飲馬黃河的偉業,這其中有一大半還是靠著劉裕本人的軍事素質,而且打下了長安也只能撤退。而在公元二三世紀的東吳,他們是沒有能力組織一場大規模的北伐的。

我是從來不懷疑周瑜的軍事能力的,無論是水戰還是陸戰,以周瑜為代表的四大都督都是極其優秀的,但是統一靠的是國力的比拼,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各兩個,但是統一天下的是秦,不是因為秦國的這二分之一軍事素質和指揮能力高於趙國的那二分之一,而是因為秦國擁有更強大的國力和更高效的動員體制,再以三國來說,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在於自身的驕傲自滿和軍隊對南方作戰的不熟悉,並不是曹操實力不如孫權,相反,曹操能夠赤壁之戰後迅速恢復實力,而這種事,東吳和蜀漢都做不到,蜀漢在夷陵之戰以後用了好幾年才攢出一隻飛軍。

歷史不是玩電腦遊戲,崇拜英雄沒有錯,而認為英雄可以超越現實完成統一天下那就有錯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