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都是資本控制資本家,不是資本家控制資本。資本家是資本的奴隸。

舉個簡單例子,某資本家小明要購進一批原料。供應商a報價18元,供應商b報價16元。那小明肯定選b。這個過程在通俗意義上他沒做錯什麼,不能判斷他是個壞人。但是小明深究發現b報價低是因為b剝削工人給工人更低的工資才得以壓低成本。小明良心發現覺得自己要當正義的夥伴,於是從a那裡購進原料。b沒過多久由於得不到小明的訂單破產了,工人失業於是隻能去a的工廠打工,而小明也因為成本高於同行被市場淘汰。而a這時候由於b破產得以以更低的價格招聘到工人,同時賺到了錢通過技術升級壓低了成本把價格降到了14,獲得了更多的市場。

你看,順應資本市場規律的a賺到了更多的錢,主宰了市場。小明呢,心懷仁慈結果害了自己,害了b,還害了工人。氣不氣?


的對於絕大多數無產階級來說,資產階級就是「壞」,但不是題主理解的那種,道德水平上的好與壞。

資本家與無產者就像寄生蟲與宿主之間的關係一樣,寄生蟲壓榨宿主體內的養分是出於它的天性,而不是由於它的道德水平低。貪婪的寄生蟲甚至想把骨頭吞下,「高尚」點的只喫飽肚子就點到為止,但無論如何,他們都是靠偷取宿主的養分而活。在這個「高尚」的寄生蟲看來,寄生蟲一點都不壞,壞的只不過是個別貪婪的寄生蟲罷了。

資本家也一樣,只有不斷地剝削,從而累積資本,才能在資本家之間的商業競爭中勝出(競爭失敗的後果往往是破產,不僅會失去已有的財富,還要負債纍纍,所以,資本家必須在彼此之間的競爭中勝出),資本家剝削無產者,這是他的天性,並不是他的道德水平,或者貪婪與否決定的。

並且,資本家的道德顯然也不認為僱傭無產者,也就是我們說的剝削,是一件多麼不道德的事,相反他們往往還以此為榮,不僅自己奉為皋臬,還要無產者跟著相信,於是,「商業本身就是最大的公益」,「996是福報」這一類話就出現了。當然,它們被罵的很慘。

「高尚」資本家玩弄的慈善把戲更是令人作嘔。他們將一小部分竊得的錢還給失主,借佛的花獻給佛,還要佛對他們感激不盡,給他們冠以各種各樣的響亮名號。

由此可見,無論「高尚」的,或者低俗的資本家,對於無產者來說,都是「貪婪的壞人」。對於他們的幫兇來說,資本家自然「不壞」。


壞是一個道德上的定義,那麼這裡的壞是哪個階級的道德定義的?再者即便是從共通的道德上來評價,在一個羣體當中總是有完全不同的個體存在。

如果從無產者的角度來看,一切的所有的資本家都是壞的,就算有一些道德高尚的品格良好的資本家,他們也同樣是壞的。因為所有的資本家,他們一切的經濟的來源都是對無產者的剝削,這一點不隨他們是否做慈善、是否關心窮人而轉移。

如果從資產階級角度來看,那就沒有這裡所謂的壞。資產階級的壞,是不能使資本增值,至於資本家的個人品德、理想信念與資產階級的道德毫無關係。關於資本家的貪婪,資本家是人格化的資本,而資本的天性就是要增值。所以不是少數資本家貪婪,是所有資本家都貪婪,如果有不貪婪的資本家,那他馬上就不是資本家了,他馬上就會成為無產階級的一員。

最後還要再說一下,背叛階級的個體是存在的,背叛資產階級的資本家是存在的,同理背叛無產階級的無產者也是存在的


假使他是對的,那麼打個比方:

一共有五個人,有五碗飯,結果有一個特別貪婪的人拿了兩碗,剛好你沒有。那麼你就要給有飯的人打工來換取飯喫。問題是,多拿一碗的人壞還是不合理分配壞。

得出,無論怎樣,資本主義都是壞的。

接著,提出新的假設,五個人都不貪婪,一人一碗飯,但是其中有一個是你懷孕的老婆,你和你的老婆兩個人喫兩碗飯是不夠的,問,這是誰的錯。看起來很公平合理,但是沒有社會關懷,這就是私有制社會的問題。

所以最後得出結論,不論資本家的好壞,資本主義都是壞的,要消滅資本主義,這要求限制、消滅資本家。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不是因為資本家壞而消滅資本家,是因為資本主義壞而需要消滅資本家達到消滅資本主義。


資本家主體的惡,並不是主觀意志上想要去作惡,而是為了維持價值的流通,令價值的兌現得到保障,客觀上必然要通過佔有生產資料,獲得權力,使勞動者只能以他們掌控下的方式完成生產。

因此,資本家主體本身,就有賴於這種「專制」而存在,甚至可以說,沒有這種「作惡」,資本家本身的存在都無從談起。

但,這不意味著擁有資本家這一身份的人對此都有自覺。這是因為,自資本主義時代以來,生產的社會化和力比多再生產的私人化,已經在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機器中完成了割裂。普通人自然而然地會將某個確定的對象當成價值實現本身,認為價值的實現是先天的、必然的、中立且不受幹預,這就是拜物教的信仰,但事實並非如此。前面說過,資本壟斷了價值實現的途徑。

因此,有的資本家會真的相信自己做的慈善是有益於這個社會的,而忽視自己絕大多數的財富,其實都來自於對價值流通形式的佔有完成的盤剝。如果你誤認為價值實現的途徑是中立的,那自然無法分辨資本主義的雙重邏輯。

佔有某一種物,並不代表價值的必然實現,物只有在具有轉化為其他形式的價值的潛能時,纔能夠維持它的價值本身。而在資本主義時代,越來越多上述過程的環節,都被納入更加普遍的資本的流通,也就意味著本身非實在的價值,必然要通過資本的流通才能夠實現。但是,價值在不同形式中流通並不是必然的,而是危險的「一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