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听京剧,经常看到视频里弹幕说那些要字幕的趁早别听了、要字幕简直是对演员的侮辱、这点文化都没有听什么京剧?这都2019年了,听京剧,会听京剧怎么就比刚开始接触的的票友高级了?京剧说白了不也就是一种故事的演绎形式吗?有些唱词也跟现在的语言习惯很不一样,要个字幕怎么啦?


他们是嫌京剧命长


因为他们不这么说就没法显得他们牛逼。

现在就是这样,越是濒临失传,受众小的艺术,其爱好者就越爱装逼,因为这帮人本不用多么的懂,只要说自己「听」、「喜欢」,就已然能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了,这种初级阶段也是最爱装逼的阶段,很多人也只停留在这个阶段。梨园行的人瞧不起一般的票友就在于此,能耐不大排场不小,说白了就是没啥玩意儿却爱装逼。

看楼上有人提到民国卖唱本的我多说两句,早年间,几乎每个大角儿都有自己的「抱本子」的人,因为有些戏是这些角儿自己排的新戏,剧本不能外露的。比如程砚秋之锁麟囊,梅兰芳之孽海花太真外传,谭富英不排新戏,故而没有抱本子的。而骨子老戏的唱词是人尽皆知的,不需要专门有人保管剧本。之前新艳秋想排程砚秋先生的锁麟囊,但是手里没本子,就专门请了一票人去现场一边听一边记,有的记身段,有的记唱词念白,有的记文武场,这正是由于锁麟囊系程先生排的新戏,无本可寻的缘故。


去麒麟剧社听戏,在卫生间里偶遇一个戏迷老大爷,抱怨道:怎么连个字幕都没有!一问才知道,第一次到麒麟剧社来,发现没有字幕很不适应。

你要知道,在没有面对面交流的时候,网路上的一些圈子最喜欢发明一些莫须有的规矩。

麒麟剧社没有字幕这个事情,老郭据说也在想办法解决,三庆园也有这个条件,不知道是哪个环节的问题。很明显,这已经造成老年戏迷的不满了。

实际上,其他一些专业的戏园子,比如长安、梅兰芳,还有国家大剧院的戏剧厅,甚至我此前在北大百年讲堂听的时候,无一例外,全都有字幕。但凡一个进过戏园子的人,都不会讲出「听戏不要字幕」这种愚蠢的言论。

听老戏迷聊,早年间的时候,电子字幕还不流行,都是要发本子的,可以说,听戏看字幕是老传统,从来也没有什么所谓的「字幕侮辱京剧」的说法。更极端的还有周信芳,老郭在一次采访中说过,他的特点是先发唱片,让大家都记熟了词,看词的效果怎么样,然后再开始排戏。

汪曾祺在《戏梦人间》中讲述了很多他写戏的故事,特别是一些新戏上演时的情况。如果不让观众们能够接触到戏词,岂不是对剧作者劳动成果的不尊重?

更何况,题主应该是在b站上听的吧?b站的京剧还算热闹,但是混进的一些假学究也太多了,很多人并非是戏迷,而只是王佩瑜的粉丝,经常有人在不相干的戏里面刷瑜老板如何如何,也不知道是真粉还是黑粉,就这样的一些弹幕,也能信?经常出来一个老生,弹幕就开始争论什么派别,真戏迷还需要去争吗?再不济,看到演员名字了查一查不行么,百度百科上就已经能够清清楚楚地找到各演员的履历啊。所以,如果不是为了看搞笑的内容,一般我都把弹幕屏蔽了,整体水平真的是糟心。

不过,说实话,京剧的命运也不掌握在这些友善度云戏迷的手中,指望他们买票支持,那也是白瞎了心了。


举报,有人当著老艺术家赵荣琛的面糟蹋京剧!希望京剧「艺术评论家」当面怼回去!

我每次去都要唱上很多段,他最爱听的是《贺后骂殿》,故每唱必有此戏。有一次,他坐在宽大的沙发里,旁边也没有椅子,他一指让我跨坐在沙发扶手上,问我今天唱什么,我说准备唱一下我最近新排的《苗青娘》里面的一段二黄慢板,给您听听。他问,这出戏是讲什么故事的?我便轻声地把此戏的梗概讲给他听。他很高兴:「这是大义灭亲嘛,这戏很有意义!」于是又让我把唱词写出来,以便对照著唱词欣赏。

卫士长李银桥把我领到隔壁一间摆有文房四宝的房间,并让我把字写得大一点。我用毛笔把唱词写成核桃大小的字,毛泽东一看,用浓重的湖南腔说:「你的字写得很好嘛,词也编得好,看来你是读过书的。一些老戏,像《武家坡》、《贺后骂殿》,我都熟,用不著看唱词。新戏就不行了,看不到唱词,我听不明白唱的是什么,就没意思了。」说完,他对照了唱词,再闭目凝神地听我演唱。

所以伟人就是伟人,一句话道出真谛。听不明白唱的什么就没意思了这么粗浅的道理为什么有些高水平的「评论家」就是不明白呢?任何艺术形式,没意思了,它就差不多快没了。


我听家里老人说,他们当年去戏园子看戏,有卖唱词单子的,就是一种印了唱词的纸。高级一点的剧场有台侧的字幕显示,换幻灯片的那种,我小时侯有些老剧场也还看得见,后来都换了LED屏了。 早年电视台播京剧录像,念白可能没有字幕,唱的部分肯定有字幕,怎么就看唱词就没文化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