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爷爷放的秦腔,外放,声音很大,我真的jio的秦腔很吵,一点都不好听,虽然我是陕西人.喜欢秦腔的不要喷我,我只是不理解而已.


聊起这事儿,我给说两句哈(先鞠躬)。

我呢,是甘肃人。在北京生活了九年,在上海生活了八年,我乐感特差,只是说说自己的理解吧。

我现在的理解是,秦腔有自己的味道。当然不能孤立的欣赏,因为戏曲是文化的载体之一,文化就是历史(过去人的人生)和现代(在世人的人生)的交相辉映。

做为地广人稀的黄土高原上生长的艺术,秦腔的第一个特色是豪放,类似好汉歌的感觉,这个代表是&开场,单童是李世民抓到的山大王,要被问斩,开场一声「呼喊一声绑帐外~~~~」,马上把一个桀骜不驯,死不服输的枭雄角色立起来了。类似的飙高腔在京剧唱段 叫小番 里也能听到,衬托四郎归家探母的激动和多年的压抑(相声里借用也是显示卖力气,能赢掌声的片段)。在秦腔中是大量使用这种「吼」(谱子上一片片的G调),这和受众的生活也有一定关系,郭德纲和于谦有个哏说种地的老农不会去唱「我的太阳」(于老师补刀:不定晒成什么样了),类似的,西北以前的劳动人民,面对的经常是群山沟壑,吼起来,大山回响,音响效果max,让人觉得心神开阔,也觉生命之苍凉珍贵。比如站在华山边看高耸入云,听谭维维和著华阴老腔唱一声「女娲娘娘补了~~天~」,如同火箭乍破,穿云而去,当然比起「奈何老子没文化,一句卧槽走天下」,应该是更应景一些的(笑~)

同时也因为西北环境相对贫瘠,民生维艰,八百里秦川更是看尽王朝更替,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感同身受的,这造就了秦腔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孤苦悲悯」,类似烟花易冷的意境。这里有两个唱段一个是刘皇叔祭灵」满营中三军们齐挂孝」,一个是白娘子返断桥「西湖山水还依旧」,一个从痛失知己唱到复仇决绝,一个从触景伤情唱到坚持希望。这两个故事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华文化故事,台词不算难懂,其中悲伤的唱腔和情绪却是非常能感染人心的。另一个对比是听京剧版的空城计「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和秦腔版的孔明祭灯「后帐里转来了诸葛孔明」,都回溯了丞相的经历和传奇,一个预筹帷幄,淡定从容,一个生命将尽,壮志难酬,同样的动人。如果参照唐国强老师的电视演绎画面,在孤苦悲悯中对命运中的无力感是很容易有共鸣的,特别是人经历了爱情,事业,家庭,友情变动的成年人,更容易击中人心,所谓少年不懂李宗盛,明白已是中年身,是同样的道理。

当然,秦腔也是中国整体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部分,就像武林外传里佟掌柜的台词,大家都能听得懂,其实秦腔并不难懂。而且很多戏是各种剧种都有演绎的。比如王宝钏,辕门斩子,二进宫,打金枝,霸王别姬,乃至近代的智取威虎山。在东北二人转,京剧,豫剧,晋剧,秦腔,黄梅戏,昆剧,川剧,粤剧,TVB(大雾~)等剧种中都有演绎的,对比起来,各曲种唱腔演绎各有特色的。当然随著生活的改善,这些传统曲目整体都是在式微的,电影,电视,微视频逐渐成为主题。

艺术这东西是见仁见智的东西。觉得不好听或者好听都很正常。因为他最终是要有一个共鸣。我个人觉得秦腔是历史文化的一个部分,老人听秦腔和我们刷知乎,广场熟女去跳舞是一回事儿,都承载著儿时的回忆,年轻时的经历,成长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许。听听老人的秦腔和给老人讲讲身边的事情,也是我们和家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您说是吧?

(鞠躬下台)


美声唱法到底哪里好听啊?不理解

民歌到底哪里好听啊?不理解

京剧到底哪里好听啊?不理解

现在的流行歌曲到底哪里好听啊?不理解

。。。

听不懂、不喜欢的就觉得不好听啊。就算同样是流行歌曲,不同的人,还觉得歌手a唱的到底哪里好听啊?不理解


我是从这段入坑的,秦腔《黑叮本》高潮部分,这是1.5倍速播放的,有人看再把原倍速放过来


其实秦腔蛮好听的,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好听的唱段入手。因为喜欢一部分,从而过渡到全部都喜欢。比如齐爱云《打神告庙》的凄美震撼,比如贠宗翰老先生徒弟包东东的《打镇台》的稳。也就是「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


去看看窦凤琴老师的《五典坡》,不用全看,只看看截取的高潮部分即可,再去看看其他剧种的这一段

你会明白什么是西北人

五典坡爱人不爱钱

https://b23.tv/av50202949?

b23.tv

要斩要斩实要斩(黑叮本)

https://b23.tv/av40460652?

b23.tv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