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者在紅塵中隱居,或許那天你會忽然發現你的鄰居就是一個修道人。

《抱朴子》裡面有個故事,說的是一個人痴迷於丹道中的黃白朮,即鍊金術,希望可以通過煉丹,煉出金子來,結果學了好幾年一無所成,他也尋道無數,花費的精力和時間也是龐大的。

後來有一天他妻子實在不忍心看到丈夫的失落,就在他的丹爐上施展了一手,將丹爐的銅塊成功煉成了金子,他的丈夫吃驚不已,於是求教於她,再三請求,妻子以道不輕傳的理由屢次拒絕。

丈夫那肯這樣輕易放過,於是開始家暴迫脅,妻子最終再也無法隱忍,就開始裝瘋逃跑。

得道者就和他妻子一樣,大隱隱於塵,不到他自己承認,你永遠不知道他是得道者。比如呂祖,經常早上雲遊洞庭,晚上就遊戲北海,但就是沒人認識他。他有首詩句:三入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

大通經:居塵出塵,不落萬緣之化

王重陽:雖是居塵不染塵,也無喜怒也無嗔

那得道者為什麼要雲遊紅塵呢?一個是他眼裡紅塵濁世與三清法界無二,二個是為了慈悲度人。

若心清凈,三界便是凈土,若心煩惱,仙宮如作火池。所以《悟真篇》說:始知三界是吾家。因為身心清凈,三界內外無二,所以視三界火宅如自己家一樣。

呂祖則說:真人只在花街玩,花街柳巷覓真人。

而得道人都有自己的使命,都有自己的願力,度人便是為了實現自己的願力。即使並非自己的願力,也是為了報答自己的師父的恩情。

我依然記得我師父和我說過:你若要報恩,只希望你日後多度幾個人,將我的傳承傳下去,不使之失傳,便算報答我的恩情。

想來古代的修道者師徒之間也是如此吧。


爾時摩訶迦葉白佛言。

世尊。未曾有也。如來善說沙門德行。

世尊。若未來世有諸沙門。非實沙門 自言我是沙門。非梵行人 自言我有梵行。如是之人。即已侵損如來無量阿僧祇劫所修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迦葉。

如是侵損如來菩提之罪。說不可盡。

迦葉。我滅度後。汝及余大弟子等 亦皆滅度。又此世界諸大菩薩。皆至他方諸佛世界

爾時於我法中。當有比丘。於諸所行 心多諂曲。

迦葉。我今當說沙門之垢沙門過罪。

迦葉後末法中。當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痴如小兒 向於闇冥 而無所知。心不調伏 成沙門垢。

迦葉。云何沙門垢。

迦葉。沙門垢有三十二 出家之人所應遠離。

何等三十二。

欲覺 是沙門垢。

瞋覺 是沙門垢。

惱覺 是沙門垢。

自贊 是沙門垢。

毀他 是沙門垢。

邪求利養 是沙門垢。

因利求利 是沙門垢。

損他施福 是沙門垢。

覆藏罪過 是沙門垢。

親近在家人 是沙門垢。

親近出家人 是沙門垢。

樂於眾鬧 是沙門垢。

未得利養 作方便求 是沙門垢。

於他利養 心生悕望 是沙門垢。

自於利養 心不知足 是沙門垢。

於他利養中 心生嫉妒 是沙門垢。

常求他過 是沙門垢。

不見己過 是沙門垢。

於解脫戒 而不堅持 是沙門垢。

不知慚愧 是沙門垢。

無恭恪意 心慢掉動 無有羞恥 是沙門垢。

起諸結使 是沙門。

垢逆十二因緣 是沙門垢。

攝取邊見 是沙門垢。

不寂滅 不離欲 是沙門垢。

樂於生死 不樂涅槃 是沙門垢。

好樂外典 是沙門垢。

五蓋覆心 起諸煩惱 是沙門垢。

不信業報 是沙門垢。

畏三脫門 是沙門垢。

謗深妙法 不寂滅行 是沙門垢。

於三寶中 心不尊敬 是沙門垢。

迦葉。是名沙門三十二垢。若能離此諸垢 是名沙門。


天空何以名空,因與大地相比,它身上沒什麼東西。

人世也一樣,往高了看,啥也找不著。

說道在屎溺,是要人放眼低處腳踏實地,放下那些有的沒的。玄奇故事看在眼內除了浮想連翩,於生活沒有改變,不受益便都是虛。

道無處不在,如同佛性處處都有,會做糖葫蘆,做好拿出來賣了錢養家肥己,這就是他踐行的道。學數學,鉗工拿它計算工件尺寸,老師拿到課上教學,此即道的妙用無窮。同樣賣糖,張秉貴一把抓准準的就是一斤,不準,便是未能合道,所入不深。

慕道思高,是以心捐道,以圖逆寡雄成。嗜欲深者天機淺,嗜道者與嗜欲者同。

狗在佛像膝頭排泄,罵狗是不知狗子亦有佛性,人本在道中,屈膝而求者,其離道愈遠。

佛法不離世間覺,明了道理,煩惱仍作菩提。得道以得為名,於此身上實無掛礙處,無掛礙是一,有掛礙為二,一者似離而在焉,似忘而含之,日用而不覺,如魚在水,如鳥在空。

人人得道,人人不覺,只此一念回機,無二法門。

回機之人何所在?

芸芸。


有一個人年紀老了才出家作比丘,他的戒師,是一位已經證得阿羅漢果的年輕比丘。

他與戒師住在一起,但是他不知道戒師是阿羅漢。有一天,在他們前往托缽的路上,他問戒師說:「尊者,阿羅漢長得什麼樣子?」

戒師回答說:「這很難辨別,有一個人年老才出家,和阿羅漢住在一起,卻不知道對方是阿羅漢。」

雖然戒師已經暗示他,他仍然想不到,他的這位年輕戒師,就是阿羅漢。因此,要辨別誰是阿羅漢是不容易的。

真得道的人大多其實都在教導他人,但有意思的是,假得道的人也是在教導他人,而且數量遠遠超出真得道的人,所以,這讓普通人更加難以判定誰才是真正得道者。


如果足夠智慧,你應該相信平行宇宙,但這個平行宇宙不是我們能想像的,哪裡有個和自己一樣的存在,並不是那種東西,它是一種超乎想像的界限。

世界的概念是空間與時間,每一界都不同,界就是隔開,而彼此不相通,比如死後的境界,有的人會覺得深處一種無盡的迷惘之中,而有人覺得光明舒服,曾經對一些瀕臨死亡者,有過這方面的話題研究,每個人的體驗都不同。

修行人可以打破這種界限,這也是修行的意義。

而一般人是沒辦法掌握並且突破的,它這個界限被困在其中,那是什麼滋味?無法想像。

按照《楞嚴經》所講,我們自身所幻化出的境界,它是不可思議的,可以是天堂地獄,同時自身也是壇城,也具足法報化三身佛的莊嚴功德,這在密宗講的最清楚,與顯宗不同。

得道的人,究竟地,實際哪裡也沒去,也可以說哪裡都可以去,因為心的相貌是無處不在,它本事是沒有界限的。

對於修行成就者,它可以自在變化,十方法界就像不同房間一樣,可以任意選擇,沒有障礙,因為界限打破了。

凡夫是困在那裡不能轉,比如知見,有的人一輩子就活在一種思想層面,拒絕走出這種思維模式,所以他就一輩子活在自己狹隘的世界之中,對他來講實際就是地獄,邪知見會感召不如意的果報。

貪嗔痴(慢疑),這每個心念,都是一層地獄,具足三者必墮落無疑。而這些習性,不以覺悟來破,它就是具生煩惱我執,而世人卻無從覺察。

鬼道眾生就是貪慾重,畜生道就屬愚痴,嗔心即地獄惡鬼,更有極其微細的法,人死後,若不曾修行,必然墮落三途惡道,因為這裡沒有善不善,只有自心迷失後因無明而生起的業報。

修行要斷的見惑,思惑,塵沙無明惑,這些惑業不斷,就有相應的界限障礙,從而次第分成等級差別。

真修行解脫聖人,沒有所謂的某地的概念,因為心是遍一切處的,所有的牢籠都是假象,也都是因為無明而幻起的假象,當修行人打破了這個界限之後,從此自在,還有什麼去處?

但若,人法二執還在,這就是沒達到究竟地,那就要有去處,可以暫時去西方東方,或者輪迴於天趣,人間,但是不會下三惡道,這裡指的是已經悟道的,見道修行有一定證量的,也正符合得道的概念。

所以,修行人並不是修一個什麼出來,而是在做減法,減掉所有的執著,煩惱,所謂的為道日損。

達到無為,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來不去,這時再不妨來去,不妨生滅,也就是大乘法的不住涅槃。

道理如此!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