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都不穿重甲的嗎?為何武士刀的刀刃沒有像中國刀一樣變得加寬加厚?


1、日本刀在千百年的演變過程中造型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

你覺得沒有變化有兩種可能:第一你看的不夠多;第二你過於外行看不出變化。

以上六把劍五把都是日本出土,和今天所謂的日本刀有半點相似嗎?還是說你要開除他們的日本刀籍?

這也是日本刀,想不到吧?

我們今天瞭解的日本刀實際上是大陸、半島的文化傳入日本之後形成的,其早期風格基本上就和兩漢兩晉時期中國的刀劍差不多,比如下面這把

大多採取直刃或內反,刀柄圓環或球狀裝飾
受本土文化影響風格逐漸變化的大刀

後來受到蝦夷人的蕨手刀啟發,日本人搞出了毛拔太刀這個東西

在尚未掌握有效製造彎刀的情況下,毛拔形太刀通過在刀柄處加大彎曲的方式,是得弱反刀產生了近似於彎刀的效果。有理論認為這種造型更適合馬上作戰。刀柄掏空這個設計一般認為是為了減重和減震

差不多在同一時期,日本也很流行所謂的唐樣大刀,就是學唐朝風格打造的刀,大體上是這個樣子:

直刃,唐鐔

後來演變出的飾太刀長得差不多,不過刀身會有弧度

我們熟悉的、長下面這個樣子的日本刀,相較於整個日本四島的歷史,其實是相對年輕的產物。仔細看看從最上面到最下面,你還覺得沒什麼變化那我只能說:

你贏了,你是對的。

2、日本人穿重甲,但是比例有限,普及度低

如果你非要說穿成歐洲的全身板甲或者步人甲纔算是重甲那無話可說。但是至少我認為日本是有重甲的。

拋開早期的掛甲之類的東西不談,我們直接跳到大鎧這一步

兜、鎧、袖三部分組成了日本鎧甲的基礎

大鎧有種種值得吐槽的缺陷,但是但看重量並不輕,重達二三十kg的大鎧都是常事。考慮到日本人的身高以及大鎧有限的覆蓋面積(光著兩條腿和胳膊),這個重量應該是已經重到有點不合理了。

當然,大鎧的普及度也相當有限,許多「郎黨」都穿的是廉價輕便的腹卷或者胴丸,或者乾脆光膀子上線。

隨著戰爭烈度升高,日本鎧甲演變出「具足」這個概念。具足指的是不光有兜、鎧、袖,還囊括了喉輪、籠手等,將全身都至於鎧甲覆蓋之下的全套鎧甲。因為能保護各個部位,因此稱之為「具足」。

一套具足大致包括兜、喉輪、袖、鎧、籠手、佩盾、脛當,有的還包括甲懸(保護腳背)

除此之外,日本也發展出了穿在鎧甲之下的內襯,比如滿智羅

滿智羅,穿在鎧甲下面的衣物
這也是滿智羅,不過要寒酸一些

雖然不得不承認絕大多數參與戰爭的日本人都穿不起像這樣完善的鎧甲,但也不能否認重甲、全身鎧甲在日本是客觀存在的。其與日本刀的造型、武士的武器配置、武術,都是相輔相成、互相影響著發展的。

3、日本刀的本來就很厚

日本刀造型趨向於細長,但絕不趨向輕薄。與其看似優雅的外貌不同,日系武器普遍喜歡做的較厚

重指的就是厚度。問題在於,重原本應該是指棟(刀背)的厚度,但很多時候也被借指代鎬(刀脊)的厚度了,我也不敢肯定圖中的數據具體指的是棟還是鎬

半釐米的刀我覺得真的不算薄了

至於寬度又是另一個問題了。寬的刀劈砍效果更好,試斬刀裡面大把寬度驚人的日本刀。但劈砍有力不一定就好用,由於我武學造詣有限,這裡不多展開,只能說日本刀的造型不適合一味加寬,而如果修改大幅度修改刀姿,那又不是我們現在討論的刀了。

當然,日本刀裏也不是沒有寬的,薙刀(尤其是巴形薙刀)就做的比較寬。雖然這個寬和破甲沒什麼關係,主要還是照顧切割能力。

總結:

日本刀變化很大,問題不成立。

日本人穿重甲

日本刀本身就很厚不需要加厚

日本刀(狹義)不適合加寬,但你非要加也不是不行

日本本來就有刀刃寬大的武器

——————————————拓展延伸————————————————

太郎太刀

長達兩米的日本刀造型夠不夠大?與早期日本刀相比變化夠不夠大?

其の時、與十郎さしたるのし付、長さ一間、ひろさは五、六寸候ひつる由なり。さやのかたをこなたへ引き、終にのし付頸筒躰共に引き勝つなり。

その時、荒川與十郎が差している熨斗付の大太刀は、長さ1間(1.8m)、幅5、6寸(15~18cm)もあったからである。鞘の方を此方(味方側)へ引き、終に熨斗付大太刀、首、胴體共に(味方が)引き勝った。

——《信長公記》

長達一米八、寬度超過15cm的日本刀夠不夠寬厚?


從12世紀日本刀基本成熟定形開始,總體上講就一直比中國刀更厚重。日本刀窄厚,中國刀因為鋼材性能差一些,走的是寬薄路線,不超重的前提下,保證縱向強度,犧牲側向強度,看著挺大的唬人,細看刀背薄的多,上秤也是那點分量。

其實八百年來中國刀也沒有明顯的大的改變,一直是多種刀型並存和漸變。


刀劍這類武器每個月總有那麼幾次被知乎er賦予破甲的職責,可以說是知乎貼吧化的表現之一吧

日本刀早期的各種形制變化已經有答主說過了,在日本刀形制定型之後沒有大的改變,其主要原因就是:

夠用了

而且題主所提出的「更厚更寬」恐怕也不屬於大的改變,更寬更厚不相當於等比例放大嗎?那出來的是啥,刀型鎚子?

實際上從新新刀期開始,日本刀確實有更加厚重的趨勢,但也沒有人認為這屬於形制上的改變,不過是參數上的變化罷了(更有意思的是新新刀期那個時代甲冑幾乎從戰場上退出了,加寬加厚絕對不是為了破甲的)

如果單從實用的角度考慮,刀劍類武器都會有輕量化的趨向而非增加重量,究根結底的原因是

——這玩意是拿來砍人的,不是拿來砍鐵的


1:日本人穿重甲

2:日本刀本身就很厚

3:日本刀演變很大

4:刀不能用來破甲

5:中國刀也沒有加寬加厚

6:中國刀也不能破甲


因為除開小說

基本沒有人用刀劍去懟重甲

更不會有重型劍

你見到的大劍大部分都不是破甲用的

懟也是針對手足關節和薄弱的地方拍,敲,而不是斬擊。這種情況一般的刀劍強度就夠了。

最大的問題是,就算是歐洲和中國,重甲也很少,因為單兵最貴的裝備就是全身甲。可能去開某些馬匹?

考慮到行軍的問題,大部分都是穿的半身甲或者輕甲,在安全的時候都會卸甲的。所以臨戰的時候,不是每個人都像老爺一樣,讓兩三個侍從幫他穿甲,全副武裝。

因此也不需要什麼厚重的刀劍破甲……

要破也可以用鎚子,小骨朵錘很多步兵除了刀劍還要再帶一把的,因為那玩意比短劍還要小……製作也簡單,木頭加個鐵坨子………或者鐵坨子鐵杆子裹塊布就完了,重量也只有幾兩。這麼經濟實用,幹嘛用大塊的鐵刀片,又不好帶。


歐洲劍…中國刀劍…也都沒產生什麼大變化啊…

你非要從春秋戰國時代算嗎…

那時候小日本可能還用骨簇呢…

日本的確沒什麼重裝甲,少數的重裝甲都是給將軍準備的,小兵穿不上,因為資源的確匱乏…


最主要的原因是作戰對象及使用環境相對沒有太大變化。


因為日本一直就沒有受到過中亞風格的影響,換句話說就是對外交流不足。

所以說古代的遊牧民族真的很重要……


去看看上古刀和新新刀的區別,再往前還有蕨手刀。


性能足夠,不用改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