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一位打破舊時代的人,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統一六國,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和基礎版圖,廢分封行郡縣創建中央集權制,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縣制和官員制,代替了貴族的世襲制,打破了血緣關係的宗法制,設立博士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車同軌,行同倫,修築長城、馳道、直道,開通水系等等一系列舉措,文治武功,影響深遠。嬴政從統一六國到之後完成的事,決定了中國以後的國家結構形式。

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車同軌,行同倫,正風俗等等舉措,更是需要強大的能力魄力去推動纔行,大一統是從秦朝開始的,是涉及方方面面,阻力之大,難以想像,實屬開先河。

在此之外,秦代還有一些比較重要的官職,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曉古今史以備皇帝諮詢,同時負責圖書收藏;典屬國——與典客一樣主管少數民族事務,不同的是典客掌管與秦友好的少數民族的交往,而典屬國則負責已投降秦朝的少數民族;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務。秦王朝建立的這套中央集權機構的政權機構,以後一直被歷代王朝所仿效。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明法度,定律令」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大變革,意義重大深遠。

行同倫,端正風俗;為了社會穩定和諧,端正風俗,秦始皇建立起統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整頓社會風氣,因為只有家庭穩定有好的社會風氣,社會才會和諧穩定。

從刻石和出土秦簡看出,秦始皇倡導尊重女性,反對家暴,制定了家暴的法律,提倡男女互相忠貞,保護子女,把男人的通姦行為斥為「寄豭」,主張殺之無罪;反對妻子棄孩子逃嫁,疼惜子女失去母親。

秦始皇尊重女子自強獨立。出土秦簡記載:「女子寡,有子及毋子而欲毋稼(嫁)者,許之。譯文意思就是:「女子成了寡婦,有子或沒有子而不想改嫁的人,允許。」用立法保護寡婦有自由選擇改嫁或不改嫁的權力,是保護尊重女性獨立。從對巴寡婦清的表彰也可見對獨立自強女性的尊重。

緩刑法,薄賦斂;嬴政統一後實行的是「緩刑法,薄賦斂」政策,《史記.李斯列傳》李斯輔助秦始皇時期的重要作為,有一條就是「緩刑法,薄賦斂,與遂主得眾之心...」。出土的《裏耶秦簡》可以佐證。裏耶秦簡記載秦始皇時期的田租稅折算是7.15%,8.59%,9.18%,平均是十二稅一,芻嵩戶賦等並不比漢初高,對於新開墾的田地前兩到三年不收賦稅等等,並不是班固在《漢書》中說的「泰半之賦」,66%

嬴政統一天下並不容易,在秦昭襄王后期秦國遭到了諸侯國的聯合打壓戰果丟棄,父親秦莊襄王時攻打魏國時失敗了,不久去世,呂不韋為相10年,秦國就遭遇2次合縱,一次打到函谷關,一次進了函谷關打到離鹹陽只有80裏的蕞,統一六國並不容易,幾百年根深蒂固的觀念轉變很難,面對的都是幾百年根深蒂固的國家,阻力空前, 從史記記載嬴政三次親臨前線,也可以看出統一過程是險象環生,變數很多的,統一非常不容意。

嬴政統一六國沒有屠城百姓,對六國遺族沒有誅殺,善待功臣良將對戰敗將領也沒有苛責,大臣是直言進諫,對當面嘲笑他的博士也沒有責難,是個包容的王者,一直重用王翦、蒙恬、蒙毅,去疾,李斯等有功重臣。

平亂禍,依法除奸掌朝政。說嬴政囊撲(所謂的放麻袋摔死)嫪毐太后的兩子,殺27個勸諫的人,都是出自文學作品《說苑》屬文學小說創作,《史記》中並沒有這種記載。《史記》記載是嫪毐和太后謀反,嬴政平叛後,按律法誅殺嫪毐及嫪毐太后的二子,把太后遷居雍地,第二年齊人茅焦進諫,嬴政就親自把太后從雍地接回鹹陽,過了九年後,太后趙姬去世,謚號為帝太后,與秦莊襄王合葬在芷陽。嫪毐和太后謀反,嬴政按律誅殺嫪毐黨羽及兩子,展現出年輕王者的謀略膽識。

秦始皇時期是國家建設和免除百姓徭役稅賦、授爵政策相輔進行,統一後為了整合,在始皇二十七年每人賜爵一級,修馳道;在始皇二十八年遷百姓三萬戶到瑯琊臺居住,免除他們十二年的賦稅徭役;三十五年修道路遷三萬家到驪邑、五萬家到雲陽,都免除十年的賦稅徭役;三十五年因鹹陽人口多選址修阿房宮,於是把修陵的人分了一半修阿房宮,並不是新徵調百姓,考古證明阿房宮在秦二世時期修建了夯土基;三十六年遷三萬戶人家到北河、榆中地區,每戶授爵位一級;

北擊匈奴築長城並不是剛統一六國後就開始的,北擊匈奴是在始皇三十二年進行的,長城是蒙恬擊敗匈奴後率領兵眾在原秦、趙、燕長城基礎上連接修築,大概4年時間,史記記載除了有違法的官吏被罰去修長城外,並沒有大規模徵調百姓去修築長城的記錄。秦長城是歷代長城中很務實的長城 ,並未動用大量國力,而是利用舊長城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修長城的也多為兵卒 。

史記記載中統一後秦始皇時期沒有農民起義,沒有大量饑民喫不上飯的現象 ,出土秦簡,秦律嚴謹細緻,並非暴酷。秦時期服徭役是管飯、按規定配發衣服;一家不能同時徵調兩人服役,農忙時節即便是犯罪服刑的人員也有假期回家務農;隸臣、下吏、城旦和工匠等人,在冬季勞動生產時,得放寬其標準,減少工作量,三天只收取相當夏季兩天的產品; 女性從事擅長的工作與男性同酬,徵發勞役不誤農時等等,與後世非秦說法不同。

重用賢才良將,蒙氏忠信任內外,《史記》記載是蒙恬、蒙毅深受秦始皇的親近寵信,蒙毅更是外出陪始皇帝同乘一車,居內則侍從始皇帝左右。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而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蒙恬任外事而蒙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沒人能與他倆爭。秦始皇是覺得趙高能力不錯,所以命趙高為中車府令。趙高因為通律法私下教胡亥律令,胡亥私幸之!是胡亥私下寵信趙高,並不是秦始皇。是胡亥當皇帝後開始重用趙高,讓趙高參與朝政事務,胡亥先是任命趙高為朗中令,後來胡亥又任命趙高為丞相。

晝斷案夜理書,朝夕不懈,巡視天下,《史記》等所有史料記載中秦始皇沒有喫任何丹藥的記載,秦始皇沒有喫任何丹藥,只是派人出海尋仙找葯沒有結果,術士盧生他們尋靈芝製藥沒有結果逃跑,秦始皇沒有喫任何丹藥。 後期雖然有派人尋仙問葯,但一直很謹醒從未鬆懈過朝政,一直重用蒙恬、蒙毅等有功重臣,否則術士盧生他們也不會逃跑,說秦始皇是「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是每天批閱120斤的奏摺文書,晝夜處理文件都有定額,日夜都有人呈報,閱讀達不到定額就不休息。

根據《秦權研究》每支簡一般是三十多個字,120斤的批閱量大約30萬字。中國秦漢史研究會長王子今教授就說,秦始皇是中國古代帝王中一位少有的勤政典型,以日夜在文案旁工作12小時計算,每小時過目的文字數量也平均在2萬字左右。這樣的工作量導致的勞累可想而知,朝夕不懈不是虛言。

裏耶古城遺址出土了36000餘枚秦簡,《裏耶秦簡》是從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至秦二世元年,裏耶秦簡記錄的內容還是比較豐富的,秦簡記載,不能隨意徵調百姓影響農業生產。通過秦簡看到秦朝農業分為公田和民田,對於新開墾的田地,前兩三年是不收賦稅。還有一些其他比較好的政策,對於當地比較貧窮的居民,有土地但是沒有種子的,對此秦朝遷陵縣政府也有相應的措施,包括借種子給居民耕種。 裏耶秦簡記載秦朝法律規定政府欠老百姓的錢,老百姓可以向異地的政府索要,政府核實後給與支付,這個政策觀念是很先進的。 從出土秦簡看出,秦始皇時期並不是暴政。

完成統一後為了帝國的穩定,秦皇帝多次出巡,巡視路線除了老秦人的地界之外,更多的是新統一的六國故土,始皇的出巡 從石刻可以看出,是為了推進思想文化的管理,想通過對各地宗教信仰、祭祀活動等的整合治理,促進認同。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了始皇帝泰山封禪,這並不是秦的祭祀傳統,而是文化的整合。

秦始皇的出巡多次沿海巡視,和大臣們「與議於海上」,暗含著秦始皇 對於海洋之外的探索,不僅是派人出海尋仙那麼簡單, 史記記載「列侯武城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倫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毋擇、丞相隗林、丞相王綰、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樛從,與議於海上」。 古往今來皇帝來到大海都很少,在大海上議事更是罕見,顯示出秦始皇的海洋意識。


優點都是一統了,缺點有所區別:

秦始皇,不肯變更法家的體制,嚴格執行法家的套路(又開創了君權高於律法,背叛法家的事實)。官員沒有什麼不便(按規矩辦事就行),百姓苦於沒有辦法自由呼吸,然後就反了。

隋文帝,是一個過於苛刻的人,官員貪污一枚錢也要死,他太太也是以嫉妒出名的人,兩個某些方面有極端傾向的人,選了一個極端矯揉造作的楊廣做繼承人(怎麼說親王家裡的琴上都有灰了,親王的妃子接待獨孤皇后的侍女同寢,這事也挺過的吧)。隋文帝還有個毛病是沒有藏富於民,而是聚富於府庫(重不重斂也不重要了),以至於楊二還沒霍霍幾年,天下就一塌糊塗了,可見百姓也不富裕。寧有盜臣,勿有聚斂之臣,正好印證在隋文帝身上。

對百姓不施恩惠,這是兩位的共同點。一個焚書坑儒,一個蘇威五教。如果沒有百姓惦記你的好,二世而亡不是應該的嗎?


楊堅什麼時候配和嬴政比了?


秦始皇是那個錦,隋文帝是那個花


半斤八兩,都不咋地。嬴政這幾年吹得高,風向變了就會露出他的原本面目。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