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理問題從出現發展到現在差不多七八年了,除了抑鬱症之外,我不知道該怎麼定義我這樣的狀態叫什麼,就是卡倫霍妮寫的自我孤立型的神經症的癥狀吧。——「他們有意識和無意識地做出決定,不以任何方式在情感上與他人發生關係」。

一般型的社會交往沒有問題,表面上看我和正常人沒有區別,最多是喜歡獨來獨往。有重要的事情處理的時候像換了一個人,可以表現得很好。其實是我沒有辦法和別人建立更進一步的關係,我覺得我從來沒有和別人有過精神上的親密關係,包括我的父母。我沒有朋友,也沒有談戀愛。

每當我鼓起勇氣想要嘗試改變,總是失敗,因為我就一直不明白問題出在哪裡。

每當因為什麼事和別人有比較頻繁的接觸的時候,我大多希望能和這個人保持友誼,但往往在這個事情結束後和這個人的聯絡也就很少了,基本上都是那種淡淡的朋友關係。我大學快畢業了,幾乎整個學生時代都是這個情況,馬上要步入社會,可能就更沒用改變的機會了,但是我不想一輩子都這樣。斷斷續續看過很多心理醫生,看過很多心理書,並沒有什麼用。

希望能得到有用的建議,謝謝!

順便說一下,看了知乎上一些關於抑鬱症這些心理問題的回答,那些說什麼交往技巧、多出去旅遊、讓自己更優秀、設定一個目標之類的。。。真的想說,會在知乎提問是真的希望能得到專業的幫助,對於那些想死的人,或許這是他最後一次嘗試,當他看到你說」啊世界上還有那麼多好吃的沒有吃過還有那麼多好玩的地方沒有去過怎麼可以死「的時候,只會更絕望。


既然意識到了這種現象的存在 就會比不知道的時候能更好地識別和認識它。

卡倫霍妮只是指出了病人會用自我封閉的方式來保護自己,並不是下了一個「病人再也無法敞開再也無法建立親密關係」的結論

正因為這個機制被指出來了我們才能更好地去應對它不是嗎 遇到相應情景的時候也能更好地提醒自己「我又在自我封閉了」 我覺得用正確的心態面對這個理論其實可以讓你更理解自己,也更方便日後的親密關係建立。


謝邀。

引用:「所有類型的神經症趨勢說到底都是防禦性手段」——卡倫霍妮

再引申一下:所有的防禦都是為了保護脆弱的自己,為的是至少讓自己能活下去,所以,感謝我們發展出的各種防禦手段吧。

作為一個新生嬰兒,ta天生有被所愛之人照料、養育、很好的抱持,ta在照料者的眼睛中看見了自己:哇,我是可愛的!我是美好的!我是被深深愛著的!這時候ta的自我就開始存在了,ta就建立起了安全感,對身邊人的信任感,對這個世界的友好感……

反之:如果一個新生兒看見和感受到的照料者是冰冷的、無力的、冷漠的,ta也會恐懼關係,在ta幼小的心裡,也許關係意味著求而不得、或是被傷害……那麼把建立關係和被愛的本能防禦掉,假裝我不需要,這樣也許會更安全一些……

所以題主,你說到你無法主動或被動的和任何人產生親密關係,這和每個人都有的先天的遺傳潛質是相反的,每個人先天都期待安全而美好的親密關係;同樣,你感受到這種人際關係模式讓你痛苦,你嘗試多種方式尋求幫助,這也是溫尼科特所說「……走向成熟的傾向持續存在著,而正是這一走向成熟的傾向,在個體沒有任何幫助可獲得的情況下,它賦予了個體走向痊癒和自我療愈的動力」。

所以,你的求助其實就是走向痊癒的中間過程,你能求助也是你非常棒的自我力量,給你點贊。

再說回來:是什麼阻止了你去體驗和建立親密關係?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理解,也許是依戀關係建立的早期(一般是指0~3歲)出現了問題。

鮑爾比的依戀理論對幼兒依戀關係的分類中,有安全型依戀和不安全型依戀兩種,後者又分為矛盾型依戀、迴避型依戀、混亂型依戀,感覺題主似乎更偏向迴避型依戀(這裡不細說三種類型的表現,請自行度娘)。

早期依戀關係造就了一個人內在關係體驗模型,而這個早期關係很可能是在1歲前,即嬰兒尚未發展出語言功能的時候就已經初具模型了。

以動力取向的心理諮詢師角度回答您的問題,答案是肯定的:你肯定有機會和他人建立良好的、舒適的、安全的親密關係,只是可能需要花費很多時間(長則幾年,有人十幾年幾十年的進行分析),投入很多精力,也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繳納諮詢費用)。

諮詢師幫助來訪者重建親密關係體驗的原理是:正如生命最初的依戀關係能讓兒童得以發展一樣,與諮詢師建立新的依戀關係,最終能讓來訪者發生變化。

諮詢師如何幫助來訪者:

1、最難的部分:在諮詢中發展出良好的咨訪關係。為什麼說這部分最難,假如是題主,對建立深度關係本身就有困難,那麼和諮詢師每周一次或幾次的見面,肯定會擾動你內在很多不安全感受,很有可能你會在諮詢初期就對諮詢師產生負向移情(就是對諮詢師不滿意等感受,當然要排除諮詢師本身有違反諮詢倫理的部分)。所以能留在一段諮詢關係里,不離開,是非常重要的「重塑關係」的開始。

2、諮詢師運用專業受訓中的種種技術,識別來訪者用語言表達的之外的,混亂的、無法語言化的內容,幫助其表達,識別和接納混亂矛盾複雜的情緒感受;

3、隨著諮詢的進展,諮詢師逐漸更多在幫助來訪者建立反思功能上著力,最終,促使來訪者整合各種不適感受和體驗,幫助來訪者培養一個更一致的和更安全的自我感,體驗新的安全型依戀關係。

希望我的回復能讓你有些許的信心。


耐心等待那個對的人出現吧…你會發現原來上天早有安排,並不需要用自我對抗來讓自己顯得正常…接受自己,放下自己,需要時間和機遇。感受當下每一刻的痛苦與煎熬,這將是成長的土壤。總之,就像太宰治的臨終遺言:不要絕望…
「所有類型的神經症趨勢說到底都是防禦性手段」——卡倫霍妮可能這種模式曾經保護過你,你可以先不要全盤否認它,積極的方面,它成就了哲學家和藝術家。當然親密關係很重要,你想做出一些改變是很好的,心理諮詢師或者團體諮詢可能都會有幫助。但是要慢慢來抑鬱症方面《自我訓練》對我幫助挺大,你可以試著翻一翻

建議尋找專業的醫生吧,霍妮在《我們時代的精神症人格》中說了,精神症讀者看了這本書更多的是看到自己的影子,並不能自愈。

祝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