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文物屬於不可再生資源,挖光是遲早的事100年內也就是2020年到2120年內把全世界文物徹底挖光可能性有多大?


0.首先規範一下表述,「挖」是個表意邊界不清晰的辭彙,在我的回答中,我把「挖」理解為「考古發掘」。

1.考古發掘不是很簡單的事情,要一邊施工,一邊記錄發現的信息和文物,一邊把遺址按照考古工作的規範處理,之後還要在圖書館、實驗室和辦公室裏進行研究,屬於科研行為,所以並不能以工程的角度簡單衡量。以二里頭遺址為例,目前考古發掘已經進行了61年,發掘面積僅佔遺址面積的1.5%。所以百年內把所有的可考古遺址發掘殆儘是不太可能的。

2.而且,考古學和考古發掘的範圍和邊界,在近50年內得到了大大地延伸。對水下水下沉沒的古代沉船,甚至甲午海戰沉沒軍艦的研究,發展出了水下考古學;對戰爭暴行特別是我國境內萬人坑的研究,發展出了法醫考古學;對工業遺產概念的發現、認識和利用,催生了「工業考古學」,甚至「工業考古學」這個名詞還誕生於「工業遺產」概念之前。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考古學也會隨著出現更多地分支和演化。

3.不過,未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速率可能減緩,基金工程的數量和密度可能降低,搶救性考古發掘的數量也許會有所下降;另外一個可能的趨勢,隨著中華文明探源的社會關注度越來越高,主動考古發掘的數量也許會有小幅度的上升。再有,古代人羣分佈的邊界和現代國家的國界並不重合,中國考古學從理論到技術在世界領域逐漸上升,跨境、境外聯合考古的數量,會有較大的增長。


過去沒有文物研究價值的很多東西或遺址,隨著技術進步現在也有價值了。比如作坊、垃圾堆、糧庫乃至茅房。


即使科技進步到我們對整個地球完成細節的掃描,不用挖土也能知道所有地下文物的細節,也不可能考無可考。

各種文物的統計,古代生產生活行為的研究,古代的美學,最終還是要靠人一點點的去這個巨大的資料庫裏去發現。

就像劉慈欣的《詩云》所描述的那樣,即使我知道最美的詩就在那裡,但是我找不到,也是沒有意義的。


如何看待國家博物館將健康碼代碼納入收藏,代碼入藏國博有什麼意義??

www.zhihu.com圖標

文物確實不可再生,但是文物一直在不斷產生。

地下文物也是一樣。

https://b23.tv/bxazq6?

b23.tv

所以不用擔心,文物是挖不完的。


幾乎為零!現代人活動範圍之內的地下應該也有不少墓葬遺存,有些墓估計永遠都不會被找到了。

還有就是,我比較提倡如果無必要,不要去破壞一座完好的墓葬,哪怕是有一天技術水平跟上了。


關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不能。

中國考古有三句話。

已經發現的遺址只勘探三分之一。

已經勘探的遺址只發掘三分之一。

已經發掘的遺址只修復三分之一。

這叫考古三三制。

這是針對遺址的發掘態度。

對於古墓葬的發掘態度則是

無非必要,絕不進行任何主動發掘,並且不發掘任何已確定帝陵。

古墓葬發掘有句話叫搶救性發掘。意思是,只會在墓葬被嚴重破壞,盜掘的情況下根據墓葬等級進行逐層上報,最高的上報等級需要國家層面的同意才能進行發掘。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像三峽或者南水北調和高速鐵路等公共交通建設之前會進行考古普查。將工程沿線的文物遺存進行清理。

你覺得這種方式會挖完嗎?


目前來說不會的,畢竟目前考古發掘奉行的原則是非必要不發掘。

無論是出於對後代的考慮還是處於對文物的保護,如果沒有受到盜擾或後代人的破壞,文物最好的狀態依舊是在土層裏保持原狀


很小啊,地下有多少文物誰知道呢


我始終記得魔獸世界裡面有個成就叫做 千年之後,你也會成為文物


這輩子是不用操心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