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專註於防身術十年,做過很多對比和實驗,發現大部分人對防身術技術性的看法頗為兩極化。

傳統武術有人認為防身術必須很注重細節,精雕細琢去練纔有效。大眾則認為懂得跑步插眼撩陰就行。當中還有不少各種體系的武術家/格鬥家覺得只要把一些基礎的(或者說低級的)技術拿出來,加幾手擒拿就是防身。

我的看法是對攻防技法有一定要求,但絕對不是全部。

先說這一點,因為有些武術的師父喜歡強調技術高的話一個嬌小的女生可以毫髮無損的打倒一個大漢。從詠春到巴西柔術我都聽見過。

防身術最重要的首先就不是擊倒對方,而是確保己方安全(包括身邊需要保護的人)。其次在現實中的危機甚至超過我們所想,「街頭」兩個字都不足以形容,因為施加暴力的人也可以是我們認識的人。

武術當中的技術其實很多就是用「以弱勝強」的思路來設計,比如上述的詠春和巴柔就是表表者。然而實際效果除了技術還有體能(無氧心肺能力、肌肉爆發力、動作與反應速度等)。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是要均衡發展【心、體、技】三方面的原因。

然後想說一個極大的重點,就是【格鬥術追求技術高度,防身術講究技術寬度,只有不切實際的某些武術才會兩者都想要其極致】。一個體系可以這樣,然而就算是全職教練和師父們都不會有這樣的時間精力的。

所謂技術高度就是很厲害的技法,這可以是細膩的技術(如擒拿/小關節鎖、卸力借力等以柔克剛的技藝),也可以是威勐的招式(如泰拳掃腿)。無論哪一種都需要很多技術細節配合才高效,所以得長時間苦練。而以一對一有規則,或者無規則但公平的對決,這是正常做法。於是會出現多練一堆動作來作為「二擇/三擇」等令對手無法估計的豐富攻防技法。

而技術寬度則相反。練最少的招式去應付最多的可能性,某程度上是不變應萬變吧。這個的難度其實一點都不比前者低(主要對我這種創建防身系統的人來說),因為需要非常小心選擇技法組合,在可以應付多種用途之餘還不能在概念和操作上太高深。

所以自衛防身術不是說對攻防技法沒要求,同時也並非很高,而是方向不同。可以說,熟練幾個基礎攻防技法和幾個組合技就很不錯了,然後就不是怎麼去增加技術數量(為了興趣的話是很過癮的事,但於實際作用沒太多幫助),而是把手頭上已有的技法鞏固、在不同條件下反復實驗,一邊增加這些技法的寬度,一邊認真找出技法和個人本身的弱點然後去彌補。

補充一點,防身術不是擒拿柔術,不是拳腳肘膝,不是耍陰使詐。而是這些東西全部結合起來!那也不代表也學會很多招式,但是一定要考慮不同程度的威脅/衝突,這樣纔算是充分掌握防身技能。舉個例子,如果你只會拳打腳踢,當你需要制止一個認識的人(或者你不能傷害的人)就直接一拳或者一腳把對方放倒,明顯於理不合。反過來面對兩三個流氓,你用巴西柔術玩寢技打地戰也是找死。

所以與其說防身術對攻防技法有要求,不如說在意識上的訓練比技術上更重要。意識不對,蓋世神功都保護不了你。

很支持 @武者麥斯 的答案。

需要自衛防身的人,碰到壞事和壞人兩種威脅,面對無意和有意兩種傷害,

所以「意體技」要對應有相應準備,

意識心理和體力體能從略,只談技法的話,瞎湊3條:

首先要有針對性提前設計和訓練,靠泛泛的技擊技法鍛煉不行;

其次技術設計要目的清醒,隔離逃離為主,訓練要簡單,戰術要求果斷迅猛;

最後,沒有規則保護,攻擊技法設計要有後果底線但不能拘泥手段。

那麼我猜合適的技法應包括:

……


自衛防身術對攻防技法要求便於運用進攻、便於防守、便步法移動。


個人觀點是防身術最需要一顆大心臟。因為很多傷害都是突發事件,沒有準備的,對人的心理素質要求很高。然後就是分散對方的注意力,打擊要害,迅速離開。技法無非就那些,多了記不住也用不上,需要長期訓練。但如果有時間長期訓練,技法反而不如練練拳擊。


攻:萬不得已使用,儘可能有效,儘可能快,進攻前儘可能分析。

防:逃跑為主,防止控制。


防身術本就是攻防技法,沒別的了。非要說還有什麼,那應該就是時機的把握、距離的控制
要有一個健康強壯的身體。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