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黃金也會受到價格機制的控制。

金本位最大的優勢其實不是控制通貨膨脹 ,而是給予了貨幣一個可以進行經濟計算/衡量供需的商品地位。我們需要先談及一下什麼是貨幣。貨幣即交換的中間媒介。

正如同媒介一次,其有助於交換(間接交換的優越性應該是經濟學常識吧?)

但是,我們需要面對一個法幣制度下的問題,即怎麼衡量對貨幣的需求以及如何供給?在市場中,這一簡單的問題是由價格機制所引導。但是在法幣制度下,卻是一個大問題。因為法幣制度下的貨幣,其並不具備作為商品這一特性。也正因此,其沒有「價格」。但是金本位,卻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在此,我們需要更加優先談論的是貨幣形成的原因。並沒有任何物體是先天屬性顯而易見為貨幣的。在早期的直接交換中,是商品與商品之間的,或者說交換的目的就是為了直接獲得當前交換的商品。但是這種直接交換卻具備非常嚴重的缺陷(由於是經濟學常識,就簡略的描述):

1想要交換的人必須找到願意與其交換的人

2因為1,無法形成專業化。3又因此,其的交換模式是自給自足下的多餘產品間的交換。(此時專業化必然面臨缺乏願意交換的人及交易成本過高等問題)。其結果,必然是經濟效率極低。而為了面對這種場景,人們的智慧想到了這種方法:我採取直接交換,而是可以去交換其它的商品來換取我想要的商品。這,就是間接交換。例如說,我有五個蘋果,想要交換一條魚,但是魚商想要的是木頭。於是,我就去交換木頭來換取魚。這種方式,相比直接交換的優勢是減少了對所需求的商品直接交換時,需要找到配對的可交換者的壓力。

但是其僅僅是減輕了上述壓力,因為前提:我想要魚,必須找到願意交換木頭的人。

且,我們還不知道擁有木頭的人願意交換的數量,木頭商人的邊際效用排序,以及其它人的信息。貨幣的出現,解決了這些問題。貨幣並不是某一計劃或發明的產物,而是基於人類自發的活動的結果。當人們對某一商品都存在需求,且極具有普遍性,而其商品特性也具備例如易儲存,易分割,易交換等特點時,這件存在廣泛需求且具有上述特點的商品,就作為了一種極好的間接交換商品。這,就是一種貨幣,或者說商品貨幣。例如黃金,白銀等。其能夠成為商品貨幣,是人們需求的結果。現在我們可以回到最開始的結論。當我們理解商品,也就需要理解價格。

價格機制,協調著經濟。

而金本位,或者說商品貨幣制度之所以能夠具備抗通貨膨脹特性,並不是因為例如有固定的存量等。而是因為其必然受制於價格機制。用黃金舉例,由於其同時需要 商品 和貨幣 兩者特性,如何衡量對於貨幣的需求,本質上就是人們對於黃金這件商品的需求。這個需求會反應在價格機制上,上升則供給增加,下降則供給減少——在沒有特殊情況下,其供給與否取決於其價格。也正因此,其供給與否不能超脫價格,否則就會虧本。商品貨幣的優越性在於能夠達到商品與貨幣的聯繫,將可作為貨幣的商品也納入價格機制,從而不擾亂經濟。但是法幣制度則不同,由於其之貨幣不是建立在作為商品這一特性上,其不受到價格機制的約束。正因此,無法進行經濟計算,無法得知價格,無法衡量供需多少。但是其又執行著作為交換的中間媒介這一工作——法幣本身的矛盾出現了,由於不受到上述的約束,但是又制定著交換的工作,其本身在市場中會擾亂原本的商品—商品 的價格。

又因為其自身無法衡量,又會導致發行並使用它的人,面臨著信息—知識問題,經濟計算問題與道德風險。

且其數量,取決於的就是政府自己的意願了。(PS·妄圖用公投或議會等方式來決定發行數量的,也需要面對之前的問題。還有一些人可能試圖用社會主義的方式來規避,但是社會主義的所謂貨幣,並不是交換,而是一種「憑證」,是一種類似於兌換券的東西,而不是價格。其也無法解決,甚至面臨的經濟計算問題與信息知識問題比法幣還要嚴重。)其它的回答中,有一個存在問題,在此我來反駁一下:認為金本位會導致通縮。其主要問題在於,忘記了價格機制的作用,黃金價格的上漲會帶來黃金供給的增加,從而進入相對均衡的供需狀態。如果您說黃金由於遭到管控或goverment控制無法供給,那麼問題不在於金本位而是造成這個問題的人或組織。

誰說金本位制度下不會通貨膨脹?

張三在銀行存了100元,銀行留10%準備金貸款給李四90元。

這時候市場上的貨幣就從100元通脹到190元。張三拿100元活期存款去買東西,李四拿90元現金買東西。

後來李四也把錢放到銀行賬上了,銀行於是又貸出去81元……

總共由100元產生了1000元的貨幣,銀行美滋滋地收著1000元的利息。

誰說金本位沒有通貨膨脹了?

只是後來張三來取走了100元,銀行就玩不轉了。於是銀行們聯合起來,你取錢也不過是從A口袋進了B口袋。然後又搞了中央銀行,破產的時候可以藉助國家力量賴賬。

金本位一樣有通貨膨脹,只是銀行容易破產,經濟周期比較快而已。

現代的通貨膨脹來自於部分準備金制,不來自於金本位不金本位。


金本位下並非簡單的不會通脹。

貨幣首先必須是商品,接受市場供需調節,這樣貨幣的供應量才能比較好的適應市場需求。

黃金首先是商品,黃金有產量,有消耗,有儲存,黃金做貨幣不是沒有通脹,而是通脹通縮可以快速的被市場響應而得到調節。即便考慮市場的不可知和反身性,歷史上的金本位物價也仍然遠遠比今天美聯儲等央行控制下要平穩的多。

信用貨幣的問題是它不是商品,不接受市場規律調節供需,其供給完全由央行根據宏觀經濟學家的計算得出(聽起來很計劃經濟)。而央行,不論是fiscal dominance還是monetary dominance,都總是傾向於多印鈔票,不管是以基礎貨幣投放的形式,還是以信貸擴張的形式。前者總是伴隨通脹,後者總是伴隨債務危機。

至於通脹對個人的影響,絕大多數人都低估了。我們來計算一下信用貨幣本位制度下勞動者的財富積累。因為勞動者的財富獲取速度是收斂的,每天工作不可能超過24小時,實際上一般很難超過14小時。那麼假設勞動者的財富積累是時間的線性關係,比如每年賺取a美元,通脹率p:

q=1-p

n年之後,第一年的收入a就變成了an:

an=a*q∧(n-1)

那麼n年後的總收入Sn:

當n→∞, Sn=a/p

即,勞動者的財富不可能超過年收入/年通脹率。

假設年通脹率為5%,即你的總財富上限是你的年收入的20倍。

假設通脹率10%,即財富上限是年收入10倍。

一個每月賺7000塊的人,每年攢下30000塊,做理財收益4%,而通脹假設17%,即他的財富上限是30000/0.13=230000大約。

現在,你們還會跟著教科書一起痛斥金本位制度嗎?

ps: 不要驚訝於17%的通脹率,自己算算過去二十年的M2增長年化,不要看CPI,那玩意不統計資產價格,只包含生活必需品,而生活必需品不會拉開貧富差距,資產會。王思聰不會一頓飯吃一噸大米,但他的資產與你相比遠超這個量級的差距。


所謂通貨膨脹,是指流通中的貨幣量超過貨幣需求量。 而金本位制,分為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金匯兌本位制。金幣本位制黃金的開採量決定了金幣發行上限,即貨幣發行上限,所以一般不會遠遠超過貨幣需求。金塊本位制,金匯兌本位制,每發行一定量「紙幣」,都需要相應等價的黃金,因為這些「紙幣」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兌換相應黃金。而黃金儲量,開採,決定了發行紙幣上限,故也不會大量超過貨幣需求。至於現在紙幣為什麼導致通貨膨脹,那是因為現在紙幣屬於信用貨幣,以國家做擔保,沒有黃金擔保物。紙幣兌換黃金也只是市場行為。 總之,金本位制通過黃金限制貨幣供給,調節供需平衡,一般不會發生宏觀的通貨膨脹。

前提假設:小國經濟;人口無增長。

stage1:社會上有10個商品流通,總計100塊錢。

stage2: 社會上增加到20個商品流通,總計的經濟總量為200塊錢。

一、金本位制下

因為是金本位制,所以意味著現在國家(也就是所有人民的資產加起來)總共也只有100塊錢。但是社會上有200塊錢。所以雖然供給上升了,但是人們還是買不起新增的商品。

接下來,商品只能價格下降,直到人們有能力買商品。所以由於黃金是固定數量的(除非新開採或者從國外進來),否則供給的增加最終只能帶來價格的下降以及通貨緊縮。

二、紙幣本位制下

因為是政府自由發行紙幣,且紙幣此時並非與黃金掛鉤。所以當經濟總量為200塊錢,政府會發行多100塊錢貨幣。此時當供給增加,且由於現在流通的貨幣(也就是等同於購買力)有200塊錢了,所以社會上的商品剛好能夠被買完。也就是市場出清。沒有通貨的問題。

但是如果政府發行多了1900塊錢貨幣。也就是整個社會一共有2000塊錢的貨幣了。那麼人們手中的實際的收入當然增加了,那麼人們就會想著買多點東西,此時需求上升,而供給不變,價格上漲(指的是整體的價格),產生通貨膨脹。

所以,金本位制下,由於金幣數量有限,也就保證了需求側的穩定,由此不會產生通貨膨脹。

(ps以上對通脹的分析並不包含由於商品供給急劇減少導致的通脹)


金本位的本質是物物交換。金銀不能憑空產生,當然就不會超發,所以也就不會通脹。

也有例外,比如發現一個超大儲量的純金金礦(或銀礦),又或輸入的金銀太多,同樣會通脹。比如明朝後期,南美的白銀大量輸入中國,導致了當時採用銀本位的中國經濟發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銀價暴跌,物價飛漲。但即便如此,還是比紙幣能隨意超發,要可控得多。
不會通脹 但會緊縮 這個更可怕
因為不能印出金銀,現在500w是十公斤黃金,可是歷史上有多有錢才能稱十公斤黃金
儲蓄大於投資會出現通縮,儲蓄小於投資會出現通脹,通脹帶來就業和繁榮。金本位就是紙幣發行和黃金儲備掛鉤,銀行信貸受限,結果就是不會通脹,但是很有可能通縮,導致失業和蕭條。我打個比方,孩子要長個子,你和他一副金屬盔甲,他想長個子,但被憋在盔甲里,這比你給件稍微大點的布衣服要殘酷的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