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就是實證加邏輯。

實證這個一開始大家都會,所謂經驗就都是從實證中來的,加上邏輯來分析界定實證過程中的各種條件具體過程和所有結果之間的相互關係,這一次實證就變成一次科學實驗,從中獲取的經驗就變成了科學成果。

所以經驗還是科學,就取決於單純的實證能不能加上一個形式邏輯,沒有形式邏輯來對實證條件過程結果的處理,人們獲取的經驗都是非常淺薄且不靠譜,有了形式邏輯,每一次實證都變成科學實驗就非常靠譜了。

那麼中國為什麼沒有形式邏輯呢?事實上形式邏輯是智慧本能,一個沒有絲毫學過形式邏輯的農村大媽,也經常可以分析的頭頭是道,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很多人開始研究邏輯了,比如白馬非馬之類的所謂詭辯家,但這種研究,在大一統後被迅速禁止,是的,是被特意禁止的,中國古代文人(儒生)寫作是有一定之規的,其中最重要一條就是不許出現「詭辯術」的演繹推理,這一條明文規定現在沒人知道在古代是大名鼎鼎的鐵律,狂生敢黑孔子也不敢違背這條鐵律,不信你看看包括四書五經在內以及古代所有「大儒」著作,其內容格式都是沒有一個字的邏輯演繹的,那麼古代先聖們如何在文章中分析論證其觀點呢?不分析只闡述,然後就各種類比各種舉例子,是得,中國古代所有大儒先聖的文章,都跟北京天橋賣假藥的騙子一個路數,各種舉例子,各種類比比喻,在長達兩千年時間裡面,所有的大儒先聖的文章,統統不存在任何一句「演繹推理」,尤其科舉之後,在科舉文章中,嚴厲禁止文章中出現任何一句演繹推理更是歷朝歷代的統一標準,要知道科舉文章都是議論文性質的,在這麼長時間這麼多人儒生這麼多屆科舉中,居然能一直保證議論文裡面不出現一句演繹推理,簡直嘆為觀止,全世界所有八大奇蹟加起來都沒這個難度高,要知道演繹推理這種形式邏輯,是一種智慧本能,古希臘人只是發現總結了完整的《邏輯學》,並不是發明了《邏輯學》,隨便一個農村老太跟人爭辯,也也都會不經意帶出一句兩句演繹推理,但偏偏儒生文章裡面一個字都沒有。

為什麼儒教如此忌諱演繹推理?很簡單,儒教的觀點和理論和邏輯勢不兩立,不但如此,關鍵還是邏輯動搖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個儒家核心價值體系的根基,這是號稱綱常的,對儒教來說既是基本框架也是核心價值理論。

最早孔老二就吃過詭辯術的苦頭,孔老二的一套說辭,被少正卯批駁的一塌糊塗,學生全跑光了,以至於逮著一個機會代理公安局長七天就趕緊殺了少正卯,按理這事忒不地道,殺完人應該不張揚,然而恰恰相反,孔老二就大張旗鼓,後世儒教也大張旗鼓到處宣揚,孔老二後來給自己的學生解釋了少正卯的四條罪狀,這四條罪名的意思其實說得是「四聯我說不過他」,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查,大家是不是覺得孔子小心眼報復心強?其實還真的不是,孔子當時還沒成祖成聖,人家殺少正卯真得是出於公心,真的是因為「四聯我說不過他」,我們會覺得「四聯我說不過他」不算什麼,但對孔子而言,這裡面問題大了去的,這個問題並不是因為孔子不能錯,而是因為出現「沒人能說過他」的Bug,是的,對孔子及其倫理大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來說,一個恆定的沒人說得過他的事物就是能動搖綱常的Bug,必須予以消滅。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麼意思?其本質就是誰老大誰說得對,皇帝在場皇帝說了算,皇帝沒在場閣老說了算,以此類推,…村長的小侄子在場最大就他說了算(不要以為村長的侄子說我就是法是開玩笑的,中國古代這是天經地義的,哪怕後來縣太爺順應民意法辦了村長的侄子,他也只能說這小子是壞胚子,絕不敢否定誰最大誰就是法的說法,事實上他就是按照這個原則法辦村長的侄子的。)所以在儒教的這個綱常裡面,是不允許有絕對的客觀的對錯工具的,演繹推理這種一個小孩子用好了都可以把大儒高官明明白白地批駁得體無完膚,對孔子來說就是綱常倒了國將不國世界崩塌淪為鬼域了,這就是孔子理直氣壯殺少正卯的理由和原因,也是儒教兩千多年來不忌諱孔聖人做下如此下作的事情的原因,因為殺少正卯禁詭辯術是大義,是維護綱常的大義,儒教正需要少正卯這顆人頭震懾天下,誰敢在文章中演繹推理,有得是儒生大義凜然效法孔聖去取其人頭。

大家明白了為什麼中國兩千多年邏輯研究絕跡的原因了吧?儒教官本位體制和其勢不兩立。回過頭再看看大儒先聖的文章裡面為什麼用舉例比喻來分析論證了,因為這玩意可以顛來倒去,今天舉個正面的栗子搞個正面的類比比喻,明天就可以反過來搞一個反面的栗子反面的比喻,所以所謂傳統文化中,所有觀點理論都是可以雙標的,甚至漢語辭彙都跟全世界不一樣,漢語辭彙相同的概念都同時有褒義詞貶義詞,而英文中以及所有其他語言中都沒這個現象,尤其有趣的是,就算同是漢語的方言,這種同義詞正反褒義貶義的情況也會大大減少,導致要用於書面的普通話直譯成土話的時候總感覺辭彙不夠用,很顯然中國古代文人寫文章的時候,比說話的時候不要臉多了。


愛因斯坦曾說過,科學方法的產生有賴於兩個要素,一個是完善於歐幾里得的邏輯演繹(公理——定理——其他定理),一個是伽利略開創的對照實驗。

前者讓知識可以傳承,更給了後人進行完善的平台,舉個例子,祖沖之曾經寫過一本書叫《衍術》,闡述了他一生的數學思想,可到了唐朝的時候這本書沒人能看懂,後面失傳了,假如當時中國普及了幾何原本里的邏輯演繹,後人就可以讀懂衍術,祖沖之的心血也不會失傳。但是幾何原本直到明朝才有了正式的譯本,還反響平平。

後者更不用說了,它讓實驗可以定性、定量,結合上前者,大大簡化和規範化了檢驗成果的方法(重新做一次實驗即可)。

有了這兩個要素才有了科學方法,可惜,中國沒有歐幾里得,也沒有伽利略,所以也就不存在產生科學方法的前提。


種子在東西兩塊田裡面都有!當兩塊麥田裡面都長出來小樹苗的時候,發生了什莫現象呢?

兩塊地裡面的主人都會拔掉這些像草一樣的小樹苗。東邊的主人很勤快,有不是麥子的東西一定要除掉,免得影響一點點收成。西邊的主人很懶惰,心想長几根也無所謂,冬天到了也就死了,第二年嚴格一點就好了。結果第二年的「小草」在田裡面長大了,變成了三米多高的樹。主人發現這樹裡面有的居然是果樹,就留著幾棵吧,興許能吃點果子呢。

一,主人這個比喻我指的是社會共識(價值觀),階級上層,以及民眾意識。不單單指的當權階層。

二,樹在沒有長到第三年的時候,很難判斷是果樹還是野樹,早期都會對麥子造成影響,甚至影響收成。而早期的樹苗是很難見得到收益的。

三,科研型人才的出現,其實兩邊都沒辦法開上帝視角,都是沒有先見之明的。所以不管村東還是村西的麥田都是一樣的不受禮遇,你鑽到小黑屋裡面鼓搗自己那點感興趣的東西其實都是異類,多看一下西方文獻,你會發現西方早期的情況也差不多,很慘的。

四,國內現在高聚集區的人力社會依然和以前一樣,只是換了一身皮囊而已,題主以後工作了以後體驗一下吧,享受現代文明的福祉卻只是一層皮,沒有自發的生命力(我說的是局部情況)

五,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人才的成熟反補社會。第一層衝擊不是帶來產業革命,而是秩序動蕩,當然除非這個社會組織太散,大家壓根感受不到。人才是先帶來傷害,再帶來實惠,因為舊的體系缺乏土壤,適應不了新的事物的發揮。

科技革命會意味著社會必然動蕩,效應疊加,力量足夠大後,舊的東西不斷瓦解,新的秩序不斷生成,畫重點,前半句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舊的東西不斷瓦解意味著混亂和破壞。

六,偉大往往來自於渺小的改變。


一切近代科學的基礎都來自數學。由此帶來的幾何、物理、化學等等學科的進步。

這裡介紹兩個西方科學的大咖:

1、伽利略,1564~1642年,義大利人

2、牛頓1643~1727年,英國人。

這兩個人大家該了解,西方科學大致就產生在這個時期,那同時期的中國了解或者知道西方科學嗎?

我再提到一個人:利瑪竇,1552~1610年,也是義大利人。這個人1598年經過千辛萬苦來到了北京,這個時候的皇帝是萬曆皇帝,就是明十三陵被挖開墓的那個。 利瑪竇將西方的科學包括當時最新的地圖都傳播給了中國當時的知識分子,所以說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是最起碼知道西方科學的。

問題來了?既然西方科學這麼厲害,那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為什麼沒有引起重視呢?

我再提一個人:瓦特,1736~1819年,1776年經過無數次的實驗發明了蒸汽機,帶來了人類歷史第一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蒸汽機時代。 有了蒸汽機,才開始了工業化大規模生產。請注意:蒸汽機的發明和成熟應用是在牛頓老爺子都去世半個世紀後才出現的,說明什麼呢,說明萬曆時代的人會覺得這些西方科學除了生產的望遠鏡、自鳴鐘外的奇技淫巧東西,沒什麼卵用。

近代中國甚至東方的落後是因為「愚蠢的拒絕了工業革命」導致的。而不是因為不學習西方科學導致的落後,這兩個原因看起來差不多,其實有本質的區別。


你的前提就有問題,中國古代在經驗技術上根本就沒有遠超西方,埃及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經有非常燦爛的文明,那個時候我們的祖先在哪呢?

西方的莎草紙和羊皮紙比我們的造紙早了好多年,看看漢謨拉比法典石碑,就知道那個時候他們的工具製作技術有多麼的先進,早在公元前西方就已經開始使用水泥了。我不知道你所說的經驗技術指的是啥。

中國一直在技術和科學上追趕西方,一直到現在。

等疫情過去以後,去大英博物館好好看看,就知道我們跟人家的差距有多大了。下邊的這兩個作品是英國大英博物館的藏品,埃及公元前三十幾世紀的文物,看看人家的做工,咱們國內最早的碑刻是李斯的封泰山碑,那個碑啥樣,大家可以上網搜搜看,看簡直慘不忍睹。

加油吧,兄弟們,前途漫漫,道阻且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