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社會制度造成的么?中國應該有好多可以研究機械的人吧


可能因為中國講究中庸,聰明人會被制裁。

而工業革命需要聰明人。


初代工業革命的五個基礎條件:

1、文藝復興的文化基礎(必要性存疑);2、自然科學的科學基礎;3、大航海的物質基礎;4、王權衰落的政治基礎;5、足夠先進的傳統技術積累(比如手工精細加工)。

東周具備:1、4

唐具備:1、3

元具備:3、4

宋明清具備:5

2哪個都沒有


古往今來,中國人講究集天時地利人和,缺一無以成大事。 中國的近代史是屈辱的,西方世界則獨領風騷,其根本就是工業革命使得西方從農業文明過渡到了工業文明給西方生產力帶來的空前提升。

由於歐洲近代中心論的影響,以當代人的視角,幾乎所有人會認為歐洲經濟文化在相當長時間以來,一直是領先於世界其他地區的。 其實不然,歐洲在工業革命之前相當長時間,相對於亞洲和北非鮮有任何技術性優勢。

1.經貿方面

英語中不少名詞,例如海關、倉儲和交易等這些重要商業術語,都是來自於阿拉伯語。 阿拉伯人在長期的經商的過程中開闢了歐亞貿易大通道把整個大陸市場聯結了起來。 對於整個人類商業活動模式也有很大影響。由於印刷術方面的先進性,在中國的唐朝也產生了飛錢此類匯票,宋朝產生了法定貨幣交子,比西方早了六七百年。

2.政治方面

歐洲國家的集權程度與世界任何其他地區相比都算很低的,神聖羅馬帝國小邦林立,極盛時有兩千多個主權邦國(大部分為騎士領地) 法國國王直接控制的地區也就是法蘭西島(ile de france),而剩下的地區則是伯爵、公爵領地。 甚至法國最重要的貿易集散地香檳大集市,君主也是難以直接染指的,國王和伯爵領也常常會爆發衝突。

反觀中國,早在秦朝就實現了大一統,即使有分裂的時期,也十分的短暫,總體上是一步步走向中央集權。

與中國相比,歐洲地緣戰爭頻發,以至於無法給資本主義萌芽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

3.宗教方面

基督教對比佛教和伊斯蘭教也鮮有優勢。 相反,基督教給歐洲帶來了歐洲三十年戰爭,對歐洲生產力產生了毀滅性打擊。 這場戰爭導致德意志地區男性勞動力損失過半,當時歐洲人民對於宗教認同感遠遠勝於社會公民意識。

與此相比,唐武宗滅佛這樣的重大宗教事件,在中國人眼中,根本不足掛齒。

既然歐洲在經濟、政治、宗教方面,都不佔優勢,那麼為什麼偏偏是蠻荒之地的歐洲,誕生了人類文明史上第一個工業革命,造成至今西方世界仍然領跑全球呢?

第一點,我們要談到西歐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

西歐除了法國東南部小部分地區以外,都不在地震帶上,尤其是英國,全境都遠離地震帶。 同時西歐在歷史上也很少受到洪水的影響,這些因素有著卓越的意義。 洪水、地震此類天災,與瘟疫、戰爭這樣的人禍不同。 前者通常對於受災地區的生產資料、基礎設施等破壞比較嚴重。 舉個例子,嘉靖年間關中發生相當於高於現在里氏八級的地震,波及十餘個省份,地震中心的幾個縣塌陷了進去,民居官舍蕩然無存,橋樑等基礎設施毀壞嚴重,這場地震不僅僅使得災區水位下降,徹底摧毀了當地灌溉系統。

而人禍和瘟疫,雖然會造成人口大量減少。但勞動力的損失,可以通過大概一到兩代人可以補充回來。

況且倖存者有能力通過耕種自給自足的,甚至可以因禍得福,根據習慣法繼承到宗親的資產,這就是最自然的原始資本積累。 然而,自然災害對於基礎設施毀壞帶來的後果則沒有那麼簡單,一旦基礎設施此類生產資料被破壞了,必定會長期影響到當地人口的生存狀況。

即使能夠解決自然災害帶來的後果,也將耗費大量勞動力和社會財務成本。 例如關中大地震,在當時沒有技術性手段去解決農業供水問題,導致了大量農業人口的外遷。 又例如十三世紀由於灌溉系統的破壞,伊朗和伊拉克地區衰退了好幾個世紀。

第二點,是中國和西方國家尖端人才教育上的差異。

科舉考試在中國經歷了一千餘年的歷史,學而優則仕的想法和士農工商這樣社會階級的排位,在古代中國人的觀念中是根深蒂固的。 讀書參加科舉考試是普通人進入上層社會的主流通道。令人惋惜的是,一千餘年間中國的科舉考試八股文,從來無關科學技術。

十七到十九世紀的法國誕生了十大數學偉人。牛頓創立了經典力學體系,使得力這種物理現象,量化解決了機械上的許多技術性難題。

除了牛頓以外,英國井噴出了一大堆統計學大師。

正是18世紀初期,英國最高等學府劍橋牛津開始開設例如幾何學的科學課。並且此時英國本土能保證平均每四千多人就擁有一所學校。

站在偉人肩膀上的偉人牛頓
家喻戶曉的法國科學家柯西

反觀中國, 這麼多年最聰明的大腦都在琢磨八股文,而西方最聰明的大腦卻在琢磨怎麼解決怎麼製造出精確的機械鐘,從而在大航海時期,能夠根據日出時間,定位經緯度。 而歐洲的皇室,更是拿出重金,獎賞能夠製造出誤差在2分鐘以內的機械鐘。 毫無疑問,到1750時中國和西方的理科工科知識儲備早就已經不在同一檔次了。

第三點則是中西方觀念的差異 。

事實上蒸汽機最早是公元一世紀出現在古埃及,由一個名叫希羅的人發明。 當時蒸汽機用於推神殿又大又重的門。退一步講,假如當時某個中國人突發奇想,偶然間發明了蒸汽機,那麼蒸汽機會在中國大規模應用么?

我想是不會的,原因是兩個:

1.中國古代社會,人力成本低到0。

中國是傳統的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人口多,資源少,人力成本不斷下降。 況且原始蒸汽機的效率還相當低下,利用蒸汽機來節省人工卻會耗費更多的自然資源(煤礦資源或者木柴)。

民國縴夫

中國人更喜歡用人抬的轎子代替馬車、牛車以彰顯尊貴,如果存在蒸汽機驅動的汽車,想必對中國人不會有什麼吸引力。

其實不僅在中國,人力低賤是遠東小農經濟地區的通病。

西方人描述江戶時期的日本人時候寫道,當時日本人不用馬蹄鐵,而是用草鞋,幾乎走出十幾里地就得換一次。

日本人認為,編織幾百雙草鞋並給馬蹄子換上的人力成本,還比不上一塊馬蹄鐵。 而西方人的思維則相反,他們選擇用高效的機械代替人工,美國收割機使用歷史比中國整整早了一百餘年。

2.現代化的教育,決定了西歐的崛起。

其實,無論蒸汽機會在世界的哪個角落被偶然發明,只有英國具有改良蒸汽機的能力。 十七世紀的英國就具有四百多所學校,其教學模式與內容和中國的私塾有本質的區別。

當時,英國最聰明的大腦已經開始接觸到了現代科學,許多人才開始投入現代科學的理論研究中去,若沒有熱力學和數學,更遑論改良機械效率。

同時代的遠東,甚至不具備最基礎的科學常識。 英國這些受過現代教育的大腦,投入到了蒸汽機的改良之中。

英國紅磚大學

第四點是能源中心和經濟中心的地理距離。

自宋朝以來,中國人口和經濟中心完成了南移,到清朝時,兩江成為了全國經濟中心。 重要貿易集散地,江寧府、蘇州府以及杭州府所涵蓋的區域成為手工業中心。

松江,太倉成為重要棉花產地,蘇州,湖州和嘉興稱為桑蠶業中心。雖然中國從公元前就開始使用煤礦,但是能源中心在華北,就算離環太湖流域最近的煤礦產地也在徐州,且供應量較小,徐州到江南的運輸成本已經趕上了煤礦開採成本本身。

英國煤炭分布

反觀英國,英國煤礦分布廣泛產量巨大,巔峰時期達到世界總量三分之二。 很一大部分分布在港口城市,加上英國本身國土面積較小,運輸成本相當低廉。 英國的煤炭價格因此很便宜,這些價格低廉的能源原料,沿著海岸線北上倫敦,非常方便,從從而英國早早地擺脫依靠木炭的能源體系。

第五點是制度保障。

光榮革命留給英國人的信念就是: 必須要捍衛自己的財富和自由。

上下議院和國王之間相互牽制,促進了權力制衡的模式。沒有了暴政,資產階級自由發展,資本家的財富膨脹速度驚人。

而清朝在政治上,仍然是君主專制和極權。 對外限制經商,對自由貿易的限制,使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得以長久延續。 文化上,清政府實行文字獄,大搞愚民政策,在這樣的高壓下資本主義很難成長起來,中國人也就不可能與外部世界產生積極有效的科技交流。

唯一對外窗口,廣州十三行 最後一點則是列強廣大的殖民地優勢。

我們都知道工業革命將導致城市化率上升,農業人口下降。 1750年前後英國的農業技術對比中國毫無優勢,當時威爾士農業改良委員會曾經把目標定為「發展像中國一樣繁榮的農業」。

既然在農業技術上毫無優勢,又有大量農業人口向城市轉移,如何能保證人民溫飽呢?最初英國向愛爾蘭進口糧食,但愛爾蘭糧食結餘量有限,逐年減少出口額。 這時候英國把目光朝向了廣大的殖民地,大英帝國治下的自治領和殖民地,源源不斷地向英國輸血.

日不落帝國
澳大利亞成為了帝國的礦場和牧場
加拿大成為了帝國的林場和小麥場

魁北克大量的林木,補充了英國本土造船業原材料不足的短板 雖然印度在原材料和糧食上只能提供棉花,可是大英帝國用貿易壁壘來壟斷印度境內的手工業,大肆玩起了剪刀差,用對印度的順差來來補充在加拿大等地區的貿易逆差。

由於英國的壟斷和掠奪,上千萬印度手工業者,尤其是棉紡織從業者失業,城市化率倒退,直到1901年印度的城市化率仍然只有10.8,低於英國殖民前的13。 這些自治領和殖民地有著廣闊的工商業輸出市場,尤其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以白人為主體的自治領通常比較富裕,其的市場廣度和深度並存,十分有利於資本輸出。

1932年,帝國經濟會議,英聯邦內的貿易壁壘 渥太華帝國特惠制籤署現場

回過頭來看中國,中國缺乏跨洋航行技術,明朝後再也沒有進行過遠洋航行,鄭和當時是貼著海岸線航行的。

而地理大發現時期,海洋霸權國家已經掌握了在大西長距離航行的技術。這對於開拓海外殖民地,有著關鍵作用。

然而對於中國來說,擁有廣闊的縱深,向內陸發展,維護邊疆和平統一,才是治國的根本。 然而中國西面那些地區,工業原材料和糧食產量低下,消費能力有限。

西方國家工業化背靠殖民帝國的發展模式,在中國身上難以複製,而糧食,原材料供給和資本輸出是工業化在發展中難以逾越的問題。 世紀世界地圖,中國旁邊的兄弟比現在更加窮困潦倒.

最後由衷的希望中國能夠超今越古,在工業4.0的時代一枝獨秀。

本文作者:巫不苦,經作者授權發布。


長期以來,不論是商業的作用還是商人的地位,歐洲都高於傳統華夏。早在九世紀,歐洲就已經出現了威尼斯這樣的商業帝國。芝加哥大學出版的《封建社會》中寫道:從「十一世紀開始,中世紀歐洲經濟不再是由生產者來支配,而是由商人來支配。」到了十三世紀,日耳曼北部組建了著名的漢莎同盟,這是一個由商人主導的自由城市聯盟。十三世紀,歐洲農民的農產品有大約一半都會進入市場交易。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歷史條件,歐洲才能產生資本主義。有因才能有果。

這一切的根源在於法權。當商業成為日常活動的一部分,財富積累變成正常生活的一部分,羅馬法成為了反映私有制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最完備、最典型的法律。在古羅馬這個簡單商品生產十分發達的社會,羅馬法對這種商品生產的各種法律關係都作了極為詳盡的規定。 羅馬法中的契約原則和契約思想在此後成為人所共知的一種理論資源,這使得商業發展有了堅實的土壤。

隨著商人力量不斷壯大,商人開始組織團體、設立管理機構。事實上,中世紀商人法的形成,與其說是始自於法學家們的精心設計和極力推廣,還不如說是源自於商人們的積極操作與主動踐行。

中世紀歐洲商人法成為了現代商法的前身與主要淵源,它所蘊涵的一些基本理念成為了現代商法的價值基礎。到了中世紀晚期,法國路易十四於1673年和1681年先後頒布了《商事敕令》和《海事敕令》。1807年的《法國商法典》和1897年的《德國商法典》均成為西方社會經典的商事法典。

而我國關於商業的法律則非常匱乏。梁啟超《論中國成文法編製之沿革得失》中指出:「我國法律之發達,垂三千年。法典之文,萬牛可汗。而關於私法之規定,殆絕無之。」


中國能有今天的崛起,就是也有一個跟西方和日本一樣的工業革命時代,所有細節都完全一樣,只是晚了兩百多年而已。

按照文一先生寫的《偉大的中國工業革命》分析,中國出現工業革命是在1980年,這場工業革命完全出乎當時的最高領導人鄧小平的意料之外,但是卻讓中國擺脫了當時嚴重的財政危機,開啟了近四十年的瘋狂增長之路。

工業革命的順序是先從鄉村開啟大量的鄉鎮企業,農民亦工亦農,而這類企業的運作成本極低,有最強的抗風險能力,這個過程,英國如此,美國如此,日本如此,中國當然也是如此(數千萬家鄉鎮企業就是中國工業化的序幕)。這個階段被稱為原始工業化階段。

然後由紡織工業興起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國九十年代初成為紡織品生產大國一直到今天。在這個基礎上再開啟以能源、動力和基礎設施建設三位一體為特徵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這個過程到今天也接近尾聲。

所以中國有工業革命,我們正在這個過程中。

順便說一下,原始工業革命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基礎,而第一次工業革命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基礎。這個順序有內在邏輯聯繫,每個階段都在形成和完善工業經濟體內在社會組織機制的某個方面。順序開啟才能將工業經濟的這棟大廈建起來。

==================================

@硅基生物 不存在這個概念,什麼叫初代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就是工業革命,滿足條件就啟動,不滿足條件,再過一萬年也啟動不了。

中國工業革命啟動的實際過程,跟英國工業革命,美國工業革命,以及日本的工業革命是完全一樣的,並無什麼差別,除了晚了上百年。所以看中國工業革命的啟動過程,就可以完整的理解工業革命的內在邏輯,以及其中的充分必要條件。

不過這答主有不同意見就封殺,呵呵,難不成大家都得聽你一家之言?


推薦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詳細深刻


推薦題主一本書

《偉大的中國工業革命》

不要迷信西方工業革命的作用。


市場飽和,人力過多。

大明大清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因為市場需求飽和,這些過剩的失業人口必須要恰飯,不然發動農民起義就遭了。

要想吸納龐大的失業人口,就是社會效率低下,科技效率低下,好幾個人做一件事,才能維持穩定。

西方的社會生產太缺人力資源了,於是資本家開始被迫接受新的科技,提高生產效率。在此基礎上,西方才以自己強大的生產力攻略世界。


一個國家是否產生工業革命和自身的科學技術的發展並無必然關係。

科學和技術不在於誰第一個提出或發明,而在於是否接受它。

有的歐洲國家,在科學技術發展中貢獻微乎其微,但依然可以進行工業革命。

蒸汽機被發明出來,並不是只有英國人能用。電力被發明出來了,也不是只有美國人能用。

是先有工業,然後才有工業革命。還是先有工業革命,後有工業呢。

這個不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必然是現有工業需求,然後才有工業革命。

如果你連工業需求都沒有,那根本談不到工業革命。

科學技術在古代中國認為是「奇巧淫技」是有充分的社會原因的,並不是古人愚蠢和短視。

1776年瓦特的蒸汽機被發明出來的時候,把100台蒸汽機擺到北京城,對歷史的進程也不會有多大的改變,因為不需要。

要討論為什麼中國沒有產生工業革命,不如先討論,為什麼中國古代不需要工業。

這裡論題太大了,不是歷史學、社會學、科學史某個專業能解釋清楚的。


其實上世紀80年代的著作解釋的很清楚,也很明了。

只是現在要三個自信這茬不讓說了。


敢回答這類問題的人都是蠢貨,不信就照照鏡子,看看人類最聰明的腦袋是不是長在你身上!反正我是文盲,不服來辯,看看誰更一文不值。

工業革命是啥?那是一次或幾次歷史事件,是表象,是外在體現,不是根本動力,是歷史發展到某一階段,人們對這一階段一系列事件的籠統稱呼。那麼啥是工業革命的根本動力?是資本市場的擴展,資本市場擴展就需要生產效率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的表現就是所謂的工業革命。

小農經濟的特點是自給自足,古典中國的經濟特點是小農經濟為主體,極端排斥以商業交換為核心的資本經濟模式,很自然的,也就沒有什麼資本市場了。

不要老扯什麼自然科學,科學精神了。科學是人看待世界的一種方式,與神學,佛學,哲學,數學這些並列,早在兩千多年前,科學就已經產生了,在此後上千年的時間裡,科學無人問津,少有關注,直到十六世紀以後,大齡剩男科學遇到了小清新資本經濟,一拍即合,生下了長子科學技術,在完美滿足資本經濟需求的同時,登上文明巔峰,從此被奉為神明,與此同時,資本市場在與科學一次又一次的激烈碰撞中,孕育出眾多的實用技術,也為自身的發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太地大物博太太平太安穩了,沉溺於盛世就會不思進取直至僵化腐朽,所以都怪秦始皇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