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要懷疑,但不要成為懷疑主義者。

這句話源自1786年莫扎特著名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後來被創刊於1826年的法國著名報紙《費加羅報》引用為座右銘,成名至今。

對於一句流傳百年的名句,你要怎麼反駁?

《費加羅的婚禮》思想價值淺薄?

並不是原本作者博馬舍最好的作品?

《費加羅報》最後走向保守右翼?

這句話流行於錯綜複雜的法國大革命所以要具體分析?

焚琴煮鶴,不要為了解構而解構啊。

這句話能流行,無非是說出了大眾一些近乎直覺的認知:

大眾需要批評權。

你可以用大量具體事件和國情條件來限制這一需求的表達;

你也可以舉很多例子來體現「批評不自由,但是讚美也是有意義的」;

你還可以列很多數字來說明「錯誤的批評會嚴重消耗有意義的讚美」;

畢竟從來不存在徹底自由的批評,一切批評都是有邊界的。

但這沒啥用。

歷史就擺在那裡,沒用。

所以,如果在辯論中有人引用這句話,那與其去花時間嘗試駁倒一句具有複雜歷史沉澱的名句,不如以這句話為切入點,問清楚對方:

我們這次討論中,哪些批評沒有自由?又導致哪些讚美失去意義?這些批評與讚美是否對應?是否形成關係?

就事論事,簡單得多。


若批評批評不自由,則批評讚美無意義。


不用反駁,因為這句話是對的。

但這裡所謂「批評不自由」的語境其實是指「不允許你批評」而不是「對你的批評加以限制」。這句話的反面也不是「批評自由」,而是「允許批評」。

徹底的言論自由只會導致優秀的言論被埋沒在口水仗中,而各大平台為了避免這一點各自做了很多措施,比如按照個人喜好形成的推薦演算法就成功地把唾液成分差不多的人群聚集起來相互吐口水從而形成合力,再比如按照各國所謂的「普世價值」或「政治正確」直接進場對輿論進行干預從而保證了輿論平台最低限度的質量。我們不得不承認言論是能夠承載一定的影響力並造成社會反響的,尤其是信息傳播迅速的互聯網時代,具有破壞性的信息造成的負面影響是很迅速且廣泛的,其所造成的社會資源浪費隨著技術手段的進步也逐步變得可以測量。發出言論的人或組織本應有義務對自己言論的真實性和影響力負責,但囿於大眾對所謂「言論自由」價值觀的曲解和引申,導致對輿論的限制本身就會爆發大規模的輿情從而難以實現,可以說目前還沒有健全的法律手段來對言論予以約束,各大公眾人物和機構為了在輿論場這片原始森林裡自保不得不各顯神通,因此輿論界的「安保部門」——公關團隊,應運而生,而平台為了限制各種輿論衝突,也不得不下場控評,各利益團體在資本的包裹下形成輿論合流,在搶佔輿論高地的方式方法上也完全就是互吐口水,對事件的事實和本質的探討反而被邊緣化,從而劣幣驅逐良幣,使得輿論環境惡性循環。猶如冷兵器混戰、軍閥割據一般的野蠻做派就是目前各國輿論場的普遍現實,這使得弱小的個人在面對強大的資本機器面前具有先天的輿論劣勢。輿論的叢林法則也使得想在這灘垃圾堆里進行有效信息的檢索變得十分困難。

我們迫切需要一套媒體信用評級機制來保證媒體的真實性和信息質量,也需要立法約束各輿論平台的推薦演算法以防止資本利用,我們需要媒體公示其每篇報道的資金來源、股權關係,甚至需要定位媒體的政治光譜和事實/觀點輸出比。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但若批評不約束,即使有意義的讚美也會淹沒在口水中。


如何反駁「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

根本不需要反駁,文革時代有這麼一句口號:「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

「讚美無意義」中的「意義」二字,對於不同人來說的意思本身就不一樣,對於某些人來說,他們活著的全部意義就是讚美,讚美,再讚美;支持,支持,再支持,誰有威勢誰在台上他們就絕對支持誰,服從誰,讚美誰。

對於這種人來說,他們不需要反駁「批評不自由」如何如何,一概不接受任何對於他們讚美並且服從的那個東西的批評就可以了。

這裡且不用說西方那一套了,連毛的「團結-批評-團結」公式,他們都受不了,這些人的態度就是:不能有批評,不能有哪怕半點看得到的批評

我一直懷疑這些人根本分不清所畏懼的和所讚美的對於他們來說,他們畏懼的東西,就是他們要讚美的。他們就像匍匐在巴力雕像前的古代迦南人。

他們沒有自己的價值觀,服從威權就是自己唯一的價值觀,你想讓他們改變觀點,只要把他們的主子打垮就行了,這些人自動會來跪舔你,讚美你,服從你的。


你是想反駁這句話,還是想反對說這句話的人?

這句話本身一點毛病都沒有,唯一的問題是這句話的核心「自由」已經被某些人士搞臭了

如果此自由是自由派、安那其的那種自由,是那種造謠誹謗也算言論自由的自由 ,那你大可不必反駁這句話,看到他們捏著鼻子繞道走就完事了

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

不要讓自由成為流氓的庇護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