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规模经济」。展开可能太复杂,这里只从百度百科直接引用这样一段话:

规模经济理论告诉我们,通过购并活动实现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必然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规模扩大以后,企业能够利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随著对较多的人力和机器的使用,企业内部的生产分工能够更合理和专业化;人数较多的技术培训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管理,也都可以节约成本。

相信通过上面这段话应该不难理解,一旦钢笔厂商实现了规模经济,相应地就拥有了调用高水平的生产要素的能力,比如先进的机器设备、高档的原材料、一流的技术人员和设计人员……然而从现在绝大多数国产钢笔的产品特征来看,生产它们的厂家就不具备规模经济的条件。

即便是生产要素层面都满足了条件,例如资金到位、设备一流、材料充足、管理先进,但是别忘了,市场是要培育的,而不是单纯地靠推销。帝国主义在中国两次鸦片战争之间就已经想清楚这个道理。要在具备消费能力的市场中培育出钢笔的消费增长点来,恐怕离不开从这几个方面做文章:

1)引导甚至人为制造出产品的使用需要;(比如让人放弃中性笔转而用钢笔写字,让不写字的人也用钢笔写字)

2)满足人对精神层面的需要,起码是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的第三层以上;(比如针对年轻群体跟流行文化中的热点相结合,针对消费水平高的人跟奢侈品相结合)

3)制造出产品的稀缺性。(哪怕很便宜,却是限量的,从而产生炒作的空间)

而许多国产钢笔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偏偏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比如一些钢笔用六七十年前的型号与科幻电影相结合,比如一些钢笔向需要书写的主力军也就是年轻人兜售只适合社保退休年龄以上人士的情怀,比如一些钢笔盲目吸收最不需要书写的「油腻」群体所偏好的设计元素,比如各品牌纷纷引用某国外知名型号钢笔的外观并大量涌入市场……

脱离了长期的利润增长追求,怎么可能还做出让人特别是让学历和消费经验都较充足的人满足?

这是最近入手的一支钢笔。为了加入篮球的元素,厂家直接印了个科比投篮的公仔在笔杆上,在不需要增加哪怕一点设计成本的前提下,妄想增加钢笔的附加值。这种硬生生的「设计」,和二十多年前直接在T恤上印个还珠格格的做法如出一辙。没有任何真正意义上的设计,或者说没有在设计元素上加以融合,在产品外观或使用性能上体现出「运动」的需要。如果没有这个图案,这支笔或许还能由于简朴的设计而拿去见大场面。有了这个图案,只能出于喜爱其写感或出于特殊感情而私底下使用了。

到处是劣币,怎么出精品。


同样是500块,你会买国产还是进口

国产完完全全可以做出好钢笔,质量还有可能远超同价位进口笔,问题是,消费者买吗

本来钢笔就小众,要是把自己的产品搞成小众中的小众,那日子还怎么过

产品大多迎合消费者,所以,国笔现在的路子,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价格下去了,质量也就下去,钢笔这种东西还是比较遵循一分钱一分货的原则的,所以便宜有便宜的做法,贵有贵的做法,这做工一般可以以价格为参考,所以,也就只能这样了,有一说一,有多少外国品牌的钢笔,其实就是这群国笔厂代工的,所以他们的产品质量是可以做到让人满意的,问题是,消费者钱得到位


我买过英雄的高端,1001,也不便宜,快2k了,看起来也蛮精致,纯银+赛璐璐,笔身雕刻,到手发现这玩意儿脱胶了(不是这支笔哦,这是别人的笔,我那只是银色的卖掉了),emmm,比它更老的派克和万宝龙都没有脱胶,就,做工很迷。

其实我们看一个物品精致不精致,除了做工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品牌效应吧,你看我一说苹果手机,你联想到什么,一说小米手机,你又联想到什么?

我们得承认,我们国家的钢笔品牌起步晚,就算全盛时期也是被派克按在地上摩擦,后来,圆珠笔中性笔崛起,钢笔被替代,派克也没落了,再后来,科技发展,书写都成了一种兴趣爱好,万宝龙们把钢笔做成了奢侈品,万宝龙作为一个奢侈品牌,世界闻名,咱们国家,有么?木有啊,除非原有的已经闻名于世的品牌去顺便做个钢笔,比如华为把英雄给收购了,搞出一套诗人系列,政治家系列,思想家系列,皇帝系列,名臣系列,王朝系列,封神榜等等等等,做出真正有中国元素的钢笔,每一只都是耳熟能详的熟悉的元素,想想都带劲 。

但是话说回来,人呢,一般对自己熟悉的东西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对不熟悉的东西反而有一种神秘感,觉会觉得不熟悉的东西很高大上呢。


因为便宜啊

这还有啥好说的

制造钢笔又不是什么高精尖的东西

钱到位了什么都有


这个属于劣币驱逐良币了吧,做的好了成本高,国内市场竞争力弱,目前的现状还是低价争量的时代吧。

如果把弯弯算上,国产的就好不少了,三文堂的活塞做的不错了,Laban也做出了欧洲高级笔的水准了,还有一些小众的设计师品牌也可以称为精致了。

归根到底就是需求端导致生产端的导向做低端,高端的被欧洲日本老牌们垄断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